在襄渝线达州车站的第17股道上,停着一列由“绿皮车”车厢改造成的宿营车。每到傍晚时分,宿营车小车窗里透出的橘黄色灯光就会静静地洒在邻线道床上,这就是成都工务大机段道岔大修车间职工流动的家。
在这列车上,住着一群走南闯北的铁路追梦人,终年以宿营车为家,吃住行全在车上,宿营车到哪儿,他们就到哪儿。凭着坚韧与执着,长年累月地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在钢轨上,他们被戏称为铁道上的“吉普赛人”。
2012年底,路局对该段的宿营车进行了更换,由十年前的通铺变成了现在的公寓式单身宿舍,电视空调洗衣机、洗澡车、餐车等应有尽有。职工曾珍蓉还清晰地记得:“宿营车才送过来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就迫不及待地走到它旁边,这里看看那里摸摸。这个宿营车我们盼了好多年了。”
“在更换道岔开工到结束的一年里,这个家不知道会辗转多少个站点。但不管辗转多少回,‘工地在哪里,我们的家就在哪里’是我们这群‘吉普赛人’心底里固有的坚定。”道岔大修车间党支部书记余世贵说到。
2014年,道岔大修车间预计更换道岔89组,除去春运停工休假以外,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看过他们工作的人都会说一个字“苦”,但职工周文平却说:“我们觉得现在真的很好。相比十年前,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所有工作都是人力完成,但是现在很多都是机械化作业了;以前住在篷车上‘冬冷夏热’,每次搬家都是一次死去活来的煎熬,现在宿营车有空调、有电视,还能上网,都赶得上五星级宾馆了。”
技术员任淑英今年33岁,是车间唯一一名女技术员,每天这样在线路上奔走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刚来的时候,曾经一度失落,都想放弃这份工作了,每当看着线路在一点一点地延伸,就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任淑英说,成了一名工务人,与两条钢轨打交道,就是她工作的全部。她和所有的男职工一样,工作在野外铁路线上,住在流动的宿营车里,然后在施工“天窗点”内与时间赛跑,争取在每一个“天窗点”内安全、优质地完成好换岔施工任务。
车间主任郑翱与道岔打了20年交道,也在宿营车上住了20年。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与勤学上进,从班长、工长、副队长,成长为道岔大修车间主任。2008年“5·12”地震后宝成线施工,他奋战在线路生产一线两个月没离开工地。2013年二郎庙换岔施工,他临危受命。这是一块硬骨头,全是夜间施工,郑翱带领车间职工,黑白颠倒夜战二郎庙,顺利完成了换岔施工。
工作是尽心尽职了,对家庭,郑翱一直无比愧疚。妻子患心脏病多年,他无法亲自照顾,只能拜托给家中年迈的父母。如今女儿12岁了,唯一的愿望就是父亲能为自己开一次家长会,可郑翱至今也没能满足女儿这小小的愿望。去年11月,郑翱年迈的母亲意外摔伤,肋骨骨折,脊柱裂纹。当时二郎庙站施工如火如荼,郑翱权衡再三,哽咽着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又毅然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也许旅客不会注意到列车平稳驶过的道岔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也不会知道一群频频搬家又在深夜里为平安出行默默奉献的人们是谁。但对于这群“吉普赛人”来说,辛勤的汗水能够换来旅客的出行平安,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