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提供一个有用的信息:
陈昌明和他的著书情结
时间:2014-03-31 17:06来源:澜网 作者:兴广凌云 点击: 94 次
陈昌明,生于1948年6月,曾做过民办教师,1971年进西充糖果厂当工人,1978年9月调西充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作总务,1981年党政分设时,调西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先后担任秘书、秘书科长、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工作期间,对事业执着追求、尽心尽责。1997年调任县人民政会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兼旅游局长,此间,励精图治,积极开始创外事侨务和旅游工作新局面,组织编制了《西充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9年曾随四川省侨务代表团出访新马泰和港澳地区。2005年至今有代表作品:《西充县人民政府志》、《陈氏族谱》、《西充民俗》、《我的一家》等,2011年主笔《中国忠义文化之乡申报书》,同年7月,国家民协授予西充县“中国忠义文化之乡”称号。
三更剪烛千秋计,一片赤诚两鬓霜。
待到芸编传梓里,与君把盏赋华章。 在西充有这么一位老退休干部,赋闲后夜以继日地进行着自己的事业——收集西充县文史资料。因为他编著的《陈氏家谱》,为海内外西充乡贤寻根问祖提供了方便;他主编的《西充县人民政府志》、《西充民俗》,让西充人凝聚起对家乡的热爱和乡土情结。他,就是陈昌明。
——编者按
老骥伏枥勤修志 传承文化树长青 2004年,陈昌明利用工作之余着手编著《陈氏家谱》。在当年,编修族谱还是一件新鲜事,没有蓝本,家族支脉繁茂,涉及族人上万人,遍布全县6个乡镇,不知钻了多少次墓地查看墓碑,不知走访了多少古稀老人,历经三年努力,终于编成36万余字的《陈氏家谱》。此书2008年获得“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
2007年,陈昌明受县政府委托主持编修《西充县人民政府志》,该志时间跨度56年,详细记载了县人民政府1950年执掌西充政权以来,西充的工业、农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文教卫生、邮政通信、外事侨务以及行政建制、历史沿革、人文地理等史实,洋洋洒洒180余万字。
2012年,陈昌明又受县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的委托,主编《西充民俗》。同年12月出版,全书36万字,此书出版后倍受读者推崇,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极具收藏价值。
现在,陈昌明作为县人大《西充民间传统文化》的主编,又投入到另一部巨著中去。此书共15个部分约100万余字,几乎包罗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目前此书已杀青,预计今年年底出版发行。
丛书重任经磨难 两鬓霜花寄辛酸 陈昌明编著有关史料的书,并非图名图利,为的是让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原其本来面目,让西充人全面了解发生在桑梓的重大事件,“知其脉络”“以史为鉴”。
有时候,他已上床睡觉了,可一旦想到某些事实存在偏差的时候,又马上翻身起来查实或做标记,为的是对历史负责,“不要给人以误导”。
编写地方史籍,需要大量有考证依据的资料,这对于已退休并且不擅使用电脑的陈昌明来说,难度相当大。在搜集资料及考证资料的过程中,除了大量打电话、写信之外,更多的还是靠自己频繁下乡。编著《西充县人民政府志》的时候,陈昌明住在西充县城,每次下乡都雇来一辆摩托车,全程陪同。
|
2005年夏天,为了对《陈氏家谱》的有关资料进行考证,陈昌明从县城出发,经过一番舟车劳顿辗转来到了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随着他不停地登门访问、考证,天色很快便暗了下来,转眼已是晚上7点。他在当地无亲无故,到孝感乡草草吃完饭后就近投宿于一家旅社。经过一天的奔波之后,陈昌明累得倒头便睡。次日醒来,陈昌明顿时傻了眼:这哪是什么旅店?简直就是一个凌乱的废品回收站。此时的陈昌明暗自一笑:为了修好《陈氏家谱》,什么样的苦都接受啦,纵然一夜白了头也在所不惜。
续写文脉长卷舒 方志不終赋华章 当笔者走进办公室进行采访时,陈昌明正在整理审阅《西充民间传统文化》原始资料。他告诉笔者,《西充民间传统文化》于2012年3月启动,涵括了西充民间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民间艺人、民俗、体育与游戏、饮食、医药等内容,共有15个大类,143个小类,全书约100万字,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印刷出版。
在采访过程中,陈昌明用质朴的语言告诉笔者:他本人一直对人文偏爱,对历史知识颇感兴趣,现年65岁的他有责任、有义务把西充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期在有生之年为西充的地方文化作出绵薄之力,为西充的后人留下一点文化记忆。
青灯孤影,枯书黄卷,收集筛选,考证史料,编撰志书是寂寞、清贫的工作,而陈昌明一干就是30年,并干得有滋有味,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俗的成绩。长期从来,陈老努力收集资料,深入研究,审慎地加以选用,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合适的体例,为人们提供一个资料库和历史文献。他说,编著地方史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凝聚着每一位方志撰稿人的心血,每每看到付梓出版,心中亦有甜蜜之感。如果后人在这些书中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将是他们这些修志者的莫大欣慰。
如今,陈昌明在修志之余爬爬山、散散步,并继续着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回味家乡山青水秀的环境,儿时上山砍柴、下河摸鱼的童年趣事;又抡起鱼竿享受钓鱼的乐趣,静心养性。
我们坚信:陈昌明30多年之所修的史志、所作的诗文也必将永载他生活过奋斗过的这片土地上。
【责任编辑: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