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对待西方媒体的评价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08-05-27)
文/朱克川
“5·12”汶川大地震使世界各国把关注的焦点都对准了中国和四川。习惯于从挑剔的视角观察中国的一些西方媒体也一反常态,对中国的抗震救灾大加赞誉。
路透社的报道说,面对中国32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共产党迅速调集人力、公布消息、控制局面,这些举动反映了其执政方式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动员能力显而易见。
美联社评论说,地震发生后中国军队的迅速调动,反映出中国领导层的高效和对救灾的重视,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在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期间,中国做好了随时应对任何突发事件的准备。《洛杉矶时报》说,抗震救灾展示了一个新的中国,一个富有同情心又极具竞争力的中国。
负责救助儿童的联合国驻华机构官员说,很少有哪个国家的政府能够像中国这样集中资源和精力,以不同寻常的速度采取救灾行动。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驻北京的官员说,中国政府以有效和坚决的方式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迅速反应。
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都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这些报道大都及时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政府为救灾所采取的有力措施、灾区现场发生的感人事迹和全中国人民踊跃支援灾区的情况,有的还使用了平时少见的赞扬词语。如“政府发布消息开放透明”,“中国高层彻夜不眠统筹救灾全局”、“温家宝总理安慰灾区群众体现了中央爱民形象”、“灾情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等,有的文章标题就很感人,如《一个摧不垮的民族》《中国,挺住!》《中国,加油!》等等。
如此看来,中国真的得到西方社会的认可了吗?
我们还记得,在地震发生之前,当中国人民全神贯注地为举办奥运会作准备的时候,“藏独”分子突然发难,在拉萨大搞打砸抢烧,很多无辜百姓遭到毒打、抢劫和杀害。当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处理那场暴力犯罪事件时,西方一些媒体和政界人士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指责中国政府,甚至声称将以抵制北京奥运会相要挟。他们既不顾西藏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也不正视中国铲除中世纪的残酷制度,使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生活蒸蒸日上的现实。在奥运火炬传递的过程中,一些莫名其妙的西方人也跳出来捣乱。那时西方的不少媒体和部分官员,把同情给予了支持“藏独”和阻挠圣火传递的人。
闹剧在中国发生大地震以后戛然而止。但随着灾情的明朗化和救灾活动的深入,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又开始提醒我们,虽然大地震缓解了它们过去在西藏、宗教、人权和达尔富尔等问题上对中国的非难,但今后他们还是要做那些老文章的。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欧洲一机构官员的话说,中国在“抓住机会修补形象”,地震使对抗“出现了通往和解的一扇小窗”,“使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眼中从攻击者变成了受害者”,但“地震只能为中国提供短暂的喘息空间……虽然地震是场悲剧,他们还是会利用中国的显眼地位,把它逼入困境。”
应该如何看待地震发生以来西方国家和媒体对中国有限的赞扬和今后继续的批评与挑剔呢?应该承认,身临其境的各国记者们对中国救灾工作的赞扬是发自内心的,是客观地反映了事实。触目惊心的地震灾情和国家领导人现场指挥抗灾的感人场面,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救灾壮举,可歌可泣的抗灾事例,这些对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同情受灾者这一点上,世界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都有着共同的情感和道德标准。
然而,一些外国媒体总是以它们的价值观为视角来看待中国。它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民情缺乏了解,对共产党“以民为本”的政策理解不深,因此,凡是与他们认同的价值标准不一致的事情,就总是习惯于以我为主,不愿意给予道义上的认可。
当然,还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正以出乎世界预料的速度崛起,必然会遇到很多难题。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国际社会的不适应,一方面来自中国自身的不成熟,我们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方式,还不能做到同那些西方富国一样“雍容雅致”。应该承认我们还需要学习和完善自己。遗憾的是,美欧某些在炮舰政策和掠夺战争中富裕起来的国家,不仅不理解曾经贫穷的中国发展的艰难,而且担心中国强大起来会影响它们习惯于支配别人的强势地位,所以,它们千方百计地阻挠我们这个新兴大国的崛起。
不难预测,在地震救灾的紧张阶段有所缓解之后,炒作各种可以干扰中国的话题,甚至一些攻击性言论,还会回到我们的耳边。我们应该学会以平静和理智的心态对待外界的赞扬、批评和压力,尽可能地化解因缺乏理解而引起的敌意。至于那些无论怎样都会故意找茬的主儿,我们一定要机智顽强地应对。
我们应记住一位老朋友——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的话:中国的事情最终还要依靠自己解决。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即使有那么一些总想着为难中国的人,他又能奈我何?团结起来,当全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办好北京奥运会之时,世界将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强大中国。□(作者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