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554|评论: 8

四川泸定兴隆镇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泸定兴隆镇简介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辖镇,1956年设置兴隆乡,1958年改为兴隆公社,1984年恢复兴隆乡,1992年建兴隆镇。位于泸定县境东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151.6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化林、沈村、海子、兴隆、阳山、银厂、和平、庆丰8个村委会和兴隆街1个居委会。全镇共22个自然村。即兴和村、兴隆村,沈村、堡子村、乌支索村 、瓦斯村、海子村 、大坪村、银厂村、马桑坡村、阳山村、青岗树村、二道坎村、毛家寨村 、和平村、蒲麦地村、下马厂村、马厂梁村、庆丰村、化林村、盐水溪村、三条岗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400米,多属高山、半高山地段,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619.9毫米,农作物一年两熟,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洋芋、大白豆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核桃、花椒、板栗、小杂水果,其中雪山大豆、花椒年产量均居全县第一。矿产资源储量位于全县前列,品种繁多,主要有铁、锰、铅锌、金、银、铜、锡、煤、石灰石等。
     兴隆镇镇政府设在兴隆,旧名龙巴铺,又称龙八步、龙巴堡、龙巴埠。位于海山北坡下,元宝山之上,青林山之下,阴山和阳山之间,由慧峰河旁的鱼体形开阔地。鱼头上有龟头及卧龙形山脉,其间是观音堂的观音庙,有八仙桥和龙定桥把龙头和龟头的脉气相连。鱼中上部有三圣宫、双语幼儿园。兴隆镇镇政府大楼地处鱼中部。鱼中下部是兴隆镇中心小学和石和尚。鱼尾部坐落着山盛水泥厂及堰坎上。这里气候宜人,出产丰富。古代是“唐蕃古道①”入藏第一镇;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曾有辉煌的过去,茶马互市繁荣的时代。这里还是红军强度安顺场、飞夺泸定桥绝处逢生后,在三圣宫驻扎,得到休整的第一村。也是去待开发的原生态旅游圣地——泸定娘娘山的必经驿站。
         摘录家乡颂歌如下:
   一                           三
欢迎贵宾来兴隆                            思乡
   神龟长叩头,               风和日丽开白花, 山青水秀人人夸;
  鲤鱼大翻身。               佳节亲人都欢聚,我在他乡倍思家。
  慧峰河欢歌,
  兴隆迎贵宾。
     二                                      四
兴隆——我的母亲                               回乡有感
  龟头之下鱼地形,                       废农业税开先河,
  我在这里诞生。                          种田发钱史未闻。
  阴阳圆宝青林山,                       教育义务免学费,
  造就我的个性。                         文盲从此不新增。
  盐水、慧峰、大渡河,                 低保医保扶弱贫,
   把我抚养成人。                            老有所养无忧心。
                                                  城乡贫富缩差距,
   龙巴铺——兴隆,                          和谐公平社会宁。
   是我生长的地方                             村村通了惠民路,
   是镇的文化政治中心。                    个个村民皆欢欣。
是“唐蕃古道①”入藏第一镇,                农民积极性高涨,
  是红军绝处逢生后,                     定能建好新农村。
  得休整的第一村。                        垃圾必须天天除,
                                                严惩腐败得民心。
  兴隆——我的母亲,                     民富国强国威震,
  康巴县县有您的才子,                  世界刮目看华人。
  省城有为您争光的后生。
  黄埔军校、世界名校、
  扬名中外的名人,
  都有您的子孙。
  外地人喝了兴隆的水,
  也会染上贵气步步高升。
  
  “少小离家老大回”,②
  儿行千里心系母亲。
  好亲的山,
  好甜的水‘
  好熟的路,
  今已变成水泥大道,
  通到了镇中心。                  
啊,我又见到亲爱的母亲……
       五
    赞——兴隆观音庙
  卧龙③龟相④聚我村,
  龙龟恭请佛光临。
  观音菩萨人皆敬,
  兴隆庙宇世难寻。
  廊桥建筑风格新,
  天人合一聚气灵。
  明代古碑寺中宝,
  鉴证藏汉渊源深。
  ①:引自舒毕生的《雅州茶马古道》;即古代官进康巴的茶马古道。
②:引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③:卧龙:这里指兴隆峨岭岗山,其形像卧着的一条龙;岗下的浩紫弯,当地人认为是卧龙头下的聚气之地,有祥瑞紫气聚集,而得名。
  ④:龟相:指站在阳山翻子岗俯视兴隆阴山,见在兴隆村头象乌龟伸出的头样地形,人们认为它是龙宫龟丞相来临的象征。
  后附《甘孜日报》龙巴铺的历史文摘如下:

兴隆镇镇政府

兴隆镇镇政府

兴隆居委会活动中心

兴隆居委会活动中心

卧龙形山脉

卧龙形山脉

龟头形山脉

龟头形山脉

龙巴铺鱼形全景

龙巴铺鱼形全景

上望青林山

上望青林山

下望元宝山

下望元宝山

观音堂全景

观音堂全景


  后附《甘孜日报》龙巴铺的历史文摘如下:

明、清两代沈边土司驻牧地——沈村,东上五里为龙巴铺,即今兴隆镇。“龙巴”乃藏语“有山有水的河谷地之意”,古代在此设铺,以便使命之往来和邮传之络绎,遂名“龙巴铺”。龙巴铺的历史虽晚于沈村和化林,因地处川藏茶马古道,却早于冷碛。清代江苏武进人吴崇光瞥随驻藏大臣有泰入藏,沿途记程之作中有这样一段:“第十四站,住冷碛,行路窄。(化林)二十里至兴隆铺,又名龙巴铺,系大市镇,再向左手去,地名沈村,余土司驻牧之处。附近多产粮食,土人衣冠,半夷半汉,语言改变,又行十里过佛耳岩,右手高山,左手深河,路不盈尺,甚险。过去不二里,系冷碛,亦一小市镇,即周土司驻牧之处。”这段话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当年龙巴铺、冷碛市镇之规模。 龙巴铺出上场口半里许,为观音塘,有高大宏伟的石拱廊桥曰:“古龙定桥”,桥下为公路,各类超高、载重车均可畅通无碍。桥上可通两侧庙宇,整个建筑结构紧凑,古色古香。靠寨子沟一侧为观音殿,殿内供观世音菩萨,楼上供玉皇大帝及王母娘娘;靠慧蜂河一侧有碑亭和神殿,殿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重修桥记》造像碑了。这是明、清两代沈边土司所辖境内历史最悠久、保存较完好的一通古碑。   碑身呈长方形,高79公分、宽49公分、厚10公分,除右边上下两侧各有一处无关大局的缺角外,神像完好无损,字迹清晰可辨。左右两边有曲线花纹,上方左右两侧各刻一朵花,两花中间均刻“重修桥记”四个大字。正中上方为一葫芦形神龛,龛中深浮雕一观音菩萨,头戴花冠、双手合什、盘脚打坐。坐下为方形神台,有浅浮雕花纹。神台及神像左侧横刻藏文若干行,因本人不识,无法奉告;右侧竖一行刻小字“维万历叁拾肆年岁次丙午仲春朔”,下隔三字距刻“口匠王雄”,竖二行刻“二月初一日重修龙定桥记”,下隔三字距刻“石匠叶受”,神台下方刻小字“奉信士梁守宗,佛发心施财修建桥,沈村信番五十三同绿索南孙女三哈珠合眷等,建立桥梁,惟愿来往商贾,水隔行人,虔心祈保寿命延长,家道兴隆,子孙绵远,谨立”(碑文中标点系笔者所加)。

  此碑从表面看来,属一般的功德碑,仅年代久远而已。明朝万历34年(公元1606年)距今401年。若仔细探讨则内涵丰富,从碑项“重修桥记”四个大字可看出寨子沟口的茶马古道上,早前就有桥存在。那么又为什么要重修呢?桥名又为什么叫“龙定桥”呢?在中国地图上像泸定、康定、嘉定、保定等地名不少,桥名“龙定"同样是有来历的。原来寨子沟口的观音塘高崖耸峙、树荫浓密、拱桥沟深,流水潺潺,古道崎岖、阴森可怖。拱桥东侧的路边有一观音庙,由于崖道狭窄难走,行人到此格外小心,为祈保平安,观音庙香火尤盛。从悠远的古代,也就是周秦汉唐时期直到民国27年川康公路修通以前,这儿是恢弘千年的茶马古道,是中原王朝自川入藏乃至南亚各国的国际大通道,是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茶马古道上的龙巴、龙巴铺时间:2013年10月24日信息来源:甘孜日报 【字体: http://file:///C:\\Users\\ylfy\\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766.png      大渡河以东,邛崃山末端的龙巴、龙巴铺、兴隆、兴隆铺,实指同一地点。在地老天荒的远古,龙巴铺一带是海洋或内陆海。我在这一地方捡到的海贝化石和在秦皇岛海边所拾起的海贝一模一样。我至今珍藏着化石,它见证了龙巴铺的悠悠历史。    任乃强先生和《泸定县志》所记龙巴铺    任乃强先生1938年冬,赴泸定避冷,历时一年,走遍泸定山山水水,搜奇索秘,写成《泸定导游》一书。在该书第33节《龙巴铺》中写道:“冷碛东南行十里龙巴铺,海拔1300公尺。龙巴,番语河谷之义也。有河自化林山中流出,会鱼进沟水,经此市外,自沈村入大渡河。岸山急削,河谷宽坦,与番语‘龙巴’之义合,故知此带原番地,属沈边土司。清代设塘铺于此,始名‘龙巴铺’。民国初设市集,始易佳名曰:兴隆铺。市场颇兴旺,以当川、康、宁远要道,附近丰饶农产,逾飞越岭者,宿此较便,纵宿化林,亦必早膳于此故也。……”又在48节《沈村》中写道:“约当同(同治)、光(光绪)以前,龙巴铺尚未设市,川康往来皆经沈村……”民国年间《泸定县志》所记,与任老大体相同。为弄清龙巴铺的悠久历史,我反复细读了所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和书籍,查阅佐证与出处。
      古老悠久的“龙巴”    “龙巴”,藏语意为有山有水的河谷地。《西康图经》中,我州其它县也有叫“龙巴”的地名,但古飞越山(今飞越岭)下,川藏古道上的“龙巴”、“龙巴铺”却是独一无二的。当年任乃强先生来龙巴铺,还看到“市后崖侧,有古道遗迹。”近年,我未亲访,不知尚存否。但二郎山公路未通前,龙巴铺一直是川藏古道必经之地。《史记》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昌意到他的封地若水,必然由金水古道入蜀,经清溪道、筰国道、牦牛道方能抵达若水。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能,武王伐纣,庸、蜀、羌、牦、微、盧、彭、濮(即“僰”)八个西南夷小国,都曾率兵至商郊牧野,合盟誓师,共讨昏君。其中大渡河以西的羌和贡嘎山周边的牦牛国,均属西夷,他们率兵中原,会师牧野。汉朝司马相如招抚西夷,西至沫水(大渡河)、若水(雅砻江);太史公司马迁漫游归后,仕为郎中,于元鼎六年“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今泸定沈村一带)、昆明”,都必须沿昌意所经路线,即沿川藏古道经龙巴铺到达目的地。至于唐代,御使大夫、剑南节度使郭(名虚己)大将军镇守西川,曾率兵经龙巴铺到沈村渡河北上攻破千碉城(今丹巴),活捉其宰相;剑南西川节度使张廷赏、严武、韦皋等都曾取道龙巴铺,到过西边的大渡县和大渡戍所;大历十四年,李晟率御林军数千人经龙巴铺向西收复沈村,追击吐蕃到大渡河外,他们都为巩固国防、保境安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茶马古道上的龙巴铺     西域易茶,始自唐时,蛮客惟知冷、沈投落买茶,历年无异……”(明代《万历合约》)。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由青藏线入藏)曾带众多工匠及百物入藏。百物中,茶叶尤为蕃人喜爱。雍正十年,奉檄入藏官员王世睿曾写道:“番人嗜饮茶,缘腥、膳油腻之物塞肠胃,必赖茶以荡涤之,此川茶所以行远也。”此后,除元朝以外的中原王朝,便用茶叶与西夷换取良马巩固边防,以茶易马谓之曰“茶马互市”。茶马互市的商贸大道,后人美其名曰“茶马古道”。地处茶马古道上的“龙巴”,由于有山有水,地势较坦平,清代中叶便有汉人来此垦荒种田兼营食宿商贸,以方便过往行人。因生意兴隆而逐渐得以发展,依崖成市,加之官府在此设塘传递公文,龙巴因此便成了龙巴铺。     查阅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到打箭炉或入藏官员吴廷伟、王世睿、果亲王、杨揆、孙世毅等的日记及其它文字资料,都没有见到有关“龙巴铺”或“兴隆铺”的记载。道光四年,浙江海宁人徐瀛擢升西藏拉里(今阿里)粮务,后又调任粮台。他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七月二十四日赴任,途经龙巴铺宿泸定桥的日记:“二十四日甲寅,晴。卯发化林坪,下坡三十里冷碛,属冷边土司,尖(喝茶、打尖)于公馆。先二十里兴隆铺,又二十里瓦角塘,十里大坝,十五里泸定桥……”说明龙巴铺地当川藏茶马古道,“茶商逾飞越岭者,宿此极便”,由于生意兴隆,清政府在此设铺后不久,便又有了兴隆铺这一名称。不过,道光年间的兴隆铺食宿条件可能比当时的冷碛要差些,不然徐瀛就不一定去冷碛公馆茶尖了。     江苏武进人吴崇光于光绪二十九年入藏,其记程之作曰:“第十四站:(发化林)住冷碛,行窄路。二十里至兴隆铺,原名龙巴铺,系大市镇。再向左手去,地名沈村,余土司住牧之处。附近多产粮食,土人衣冠,半夷半汉,语言改变,又十里过佛耳岩,右手高山,左手深河,路不盈尺,甚险。过去不一里系冷碛,亦一小市镇,即周土司住牧之处。……”从这段文字看出光绪年间的龙巴铺,市场繁荣、热闹,其规模已大于当时的冷碛。以上两段文字有力地说明了:龙巴铺初具规模于道光年间,经咸丰、同治到光绪二十九年,短短半个世纪,得以迅速发展而成为江南人吴崇光所谓的“大市镇”。     或许有的朋友会想,笔者的结论可能不太正确,龙巴铺观音塘庙内,供奉的明朝万历三十四年观音造像石碑不已说明龙巴铺始于明代,又说明什么?今龙巴铺观音塘庙内“维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岁次丙午仲春朔二月初一日重修龙定桥记”造像石碑,说明明朝只有“龙巴”,没有官府设塘铺,没有私人开店铺,当然也就没有“龙巴铺”。碑文中无只言片语提到龙巴铺,其碑文:“信士梁守宗,奉佛发心施财修建桥。沈村信番五十三同绿索南孙女三哈珠合眷等,建立桥梁,惟愿来往商贾,水隔行人,虔心祈保夫妇寿命延长,家道兴隆,子孙绵远,谨立。”       龙巴铺今昔       古老的“龙巴”,在商周时期属筰国;秦汉归沈黎郡;唐宋隶大渡县;元属天全六番招讨司;明清两代为沈边长官司属地。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日(公元1706年5月15日)历时一年多的泸定桥合龙告竣,时人所称的“皇桥”通后,恢弘千年的茶马古道,改由“龙巴”到堰坎上,过慧峰河,上蛮卡子,经佛耳岩达冷碛,北上安乐坝(注)过皇桥合原桥河西的茶马古道,由康定东关入城。“自龙巴铺突兴,道改,而后沈村市集移。土司废而后沈村寂也。”(任乃强《泸定导游》)龙巴自道光年间设铺以来,因其地理位置适中,得以迅速发展,成为行商坐贾云集,茶坊酒店齐全。瘾君子所需的烟馆,游手好闲辈的赌馆,达官贵人落脚的宾馆,舆夫苦力住旅店,马帮驮驴住的马店……饭馆内随堂便饭、包订席桌、九碗十全、十三花,供各阶层人士享用;面馆内本地手工面、汉源机制面,应有尽有。晚清驻藏大臣有泰日记:“初七日,出化林坪,下陡坡,入深涧,至龙巴铺茶尖沈村应袭土司余兴玺(三品顶翎)十五、六岁,道旁叩见,询读何书,已读《诗经》,甚好。尖后遂行,……”清代茶马古道上苦力们记程之作的歌谣中有:“龙巴铺把酱油打,木瓜沟去拌豆花;冷碛大桥把工耍,橙子坡坡实难爬……”这些日记和歌谣反映了当年龙巴铺市场繁荣、生意兴隆的景象。       民国二十八年,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了龙巴铺半条街和肥美良田,使龙巴铺失去了昔日的繁华。解放后,川藏公路通车,驮驴马帮销声匿迹,茶马古道虽未被历史尘封,却早人迹罕至,舆夫苦力们作了国家的主人,不再过当牛做马的日子。今日的龙巴铺,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幅员辽阔,矿藏丰富,土地肥沃,人民勤劳,在党惠农政策指引下,政通人和,百废正兴。过去人们期盼已久的“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变成现实。硬化路面,宽敞平坦;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通村公路上人来车往,摩托车、拖拉机、大车、小车进入龙巴铺人家的院坝和车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还在县城泸定买了商铺、住房,真是:人寿年丰日子好,家道兴隆幸福中。华羌自古一家亲,共建和谐立新功。        注:清初,泸定与安乐坝连在一起,统称安乐。欢迎大家收索阅读:龙昌平的动态中国专家博客中的文章。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38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5-4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下知兴隆的历史了,谢谢。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5-13 21:44
龙巴铺比我们二道坎好哦!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5-17 15:47
兴隆有省城工作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待开发的旅游胜地,娘娘山,就在兴隆镇境内。欢迎收索:“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娘娘山的传说 "了解得更多。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我因离家35年了,仅我晓得的就有,高太福之女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我同学袁万清的弟弟袁万康在成都市政府部门工作。我离乡时间太久,不知到还多。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9-26 20:14
最有开发的就是化林村了

发表于 2017-6-17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巴铺茶马驿站,兴隆镇人杰地灵。
化林坪军事要地,观音阁泉水清冽。
为曾经到过的地方点赞!
发表于 2017-11-9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累受累,楼主辛苦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