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45|评论: 4

[转帖] 教育史奇迹:八年抗战被忽略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5-1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战时教育政策及相应的教育体制,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史的“另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部分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大多数是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由西南联大培养的。

  抗战史研究历来侧重“敌后战场”,兼及“正面战场”,简而言之也就是“战”的一页;而对于战时为“建国”而不懈努力的教育,则着墨不多。以至许多年前,西南联大虽曾为学界关注,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却也似乎给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西南联大只是“卓然独立”的特例。

  后来读到金以林的《战时国民党教育政策的若干问题》,始知西南联大这一奇迹的诞生并非偶然,乃是战时教育结出的硕果之一。

  据《战时教育政策》,抗战之初,国民党即提出“抗战”、“建国”并重的纲领,国民政府为适应战时环境和实现民族复兴,对原有教育政策、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育部认为,“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所需要。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故决定以‘战时需作平时看’为办理方针,为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不有各种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1938年3月,教育部长陈立夫上任不久即发表《告全国学生书》,再次肯定“战时教育平时看”的方针,强调“各级学校之课程……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同月,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抗战建国纲领,明确战时教育政策不仅要符合抗战需要,更应为战后建国复兴打下良好基础。

  诸多数据显示,这一战时教育政策及相应的教育体制,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八年抗战期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在国家财务支出上仅次于军费;大学数量由战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胜利时的141所,在校教师数量增加48%,学生数量几乎翻番;1939年,教育部以“抗战建国正在迈进之际,学术研究需要尤大”为由,增设大学研究所,至1944年,大学研究所由1936年的22所35个学部,增至49所87个学部,研究生人数由75人猛增至422人;在基础教育方面,首次创办国立中学,安置从沦陷区流亡到大后方的中学生就学,至1944年共设立国立中学34所,国立大学附中16所,国立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14所;对流亡的贫困学生实行“贷金制”,后改为“公费制”,有统计显示,战时由中学以至大专学校毕业全赖国家贷金或公费以完成学业者,共达128000余人之多,此项费用几乎超出全部教育文化经费的二分之一;规定教师同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并制定了一系列补助办法……

  不止于此,对沦陷区的教育,国民政府也没有放弃。为防止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制定了《沦陷区教育实施方案》,设置教育指导区,甚至派遣督导员赴沦陷区从事秘密的战区教育工作;制定了《津贴沦陷区中学校教师办法》,对沦陷区内暗中为国服务的中小学教师予以补助;制定了《游击区各省市保送及选送高中毕业生升往内地专科以上学校办法》等……

  翻译家傅惟慈在《千里负笈记》中,就提及“一个同重庆方面有联系的地下工作者”,“这人的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员……”正是这位“地下工作者”为作者安排了投奔大后方的路线:

  先是买一张平汉路火车票到河南新乡。在新乡换车乘一条支线去沁阳(旧怀庆府)。在火车到达终点前一小站下车。找车站上一位某姓工作人员。他会带我到一个小村子。那里有人接应我,为我办手续,安排下一段行程,给我开路条,换钱(把敌伪区使用的储备券换成国民党统治区流通的法币),再找一个向导。从此步行向南大约走两百里路,穿过伪军把守的炮楼,走过一段兵匪不分的三不管地带就到了黄河边……

  这些镜头串起来仿佛就是抗日题材的谍战片,但其主角却只是一个普通的流亡学生!

  读着傅老这篇《千里负笈记》,我顿然明白,八年抗战的历史其实还有极其辉煌的“另一页”,那就是我们民族书写的教育史上的奇迹,而西南联大只是这一奇迹中的一个闪光点。

  遗憾的是,迄今能够看到的还只是这页历史的零星碎片……可歌可泣!

  

发表于 2014-5-2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哎,民国培养出的大师数不胜数。有的却在和平年代被斗死了,真的太可惜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