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4年超越美国成世界第一。中国国内没有兴高采烈,反而引发反思狂潮。
中国近两年喜讯不断,独占世界第一或者世界第二。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全球第二;2012年,我国贸易总额为38667亿美元,小幅超过美国的38628.59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数据,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在经历了三十年不计成本的GDP赶超之后,因为雾霾毒米、收入差距、文化丧失等原因,国人痛切地意识到只追求GDP的片面,只时提出人均GDP全球第一,只会让人反思背后付出的代价。
中国统计数据质量一直令人担忧,近十年,地方加总超过国家统计局总数据已成常态。《中国经济周刊》统计,2003年,地方GDP数据突然超出全国3431亿元,此后超出数字加速增长,到2012年,地方GDP总和已超全国5.76万亿元,相当于该年广东省的数据,达全国GDP的11.1%,2013年超过约2万亿。很少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会把GDP的数据当真,他们清楚这些数据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更要命的,中国的环境污染等成本未计入以生产法计算的GDP之内,推倒的文物建筑损失了财富增加了GDP。仅以环保部门公布的环境成本,就可以看出GDP的质量每况愈下。另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8(公众版)》,2008年的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2745.7亿元,占当年GDP的3.9%;环境治理成本达到5043.1亿元,占当年GDP的1.54%。这是自2006年第一次公布2004年“绿色GDP”结果之后,第二次公布相关结果。和2004年相比,环境退化成本增长了74.8%,虚拟治理成本增长了75.4%。
此次以购买力平价进行统计,世界银行在名为《2011国际比较项目发布汇总结果比较世界各经济体真实规模》中承认,购买力平价是统计学上的估计,像所有的统计数据一样,都会受到抽样误差、测量误差和分级误差的影响。由于用于收集数据和计算购买力平价的过程的复杂性,不可能直接估计出其误差幅度。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世界GDP总量达到90.647万亿美元,而用汇率法计算为70.294万亿美元。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全球GDP总量中的占比为48%,而用汇率法计算为32%。购买力平价大幅提高了中等收入国家的GDP地位,全国6个最大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印尼和墨西哥,占世界GDP的32.3%,而6个高收入经济体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占世界GDP的32.9%。
购买力平价反映物质食物更直观,以巨无霸汉堡指数为例,2008年3月,用12.5元人民币就可以在中国的麦当劳里买到一个巨无霸汉堡包,约合1.78美元。而在美国的麦当劳,要买一个相同的巨无霸汉堡包要4美元左右。所以,就这一食品而言,人民币被低估2.25美元左右,也即56%左右。这一数据显然是荒谬的,照此逻辑,越是经济接近崩溃的时候纸币越有购买力,一块人民币可以买10个馒头,可以娶几个媳妇回家。数字游戏不能改变经济落后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