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04|评论: 8

[原创]中星9号发射--让我想到鸿嘉广电的"胜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5 08:21 | |阅读模式

  南充市嘉陵区鸿嘉广电为何如此无视用户利益,只因他们拥有垄断权力,去年发生的鸿嘉广电网络名誉侵权丑闻,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中星9号针对偏远地区 城市仍以有线电视为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 08:03  南方都市报

  数字电视转换隐痛:无线缓行有线太贵

  有线传输垄断绝大部分城市市场,地面传输与卫星传输目前仍处于概念阶段

  “以后数字电视是不是可以免费?”“以后安装天线是不是就可以接收无线信号?”“卫星升空后,我家有线电视不转换成数字电视能看节目吗?”中国首个直播卫星“中星9号”冉冉升空后,再次点燃了居住在“城里”的老百姓“无线接收”的希望。

  “目前无线的方式主要针对有线信号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在城市,数字电视转换仍会以有线网络为载体推进。”有广电系统有关人士透露,直播卫星计划的初期,国家不会允许城市地区接收卫星电视。背后的原因是,有线电视网络和数字化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前期经费和资源,因此在城市地区,有线电视会继续垄断。

  因此,尽管“全国97%以上的居民只要使用0.45-0.6m天线,就可直接接收150-200套数字标清电视和高清电视节目”,但“城里”的老百姓却不能因此享受到免费的节目,仍旧要忍耐数字电视转换过程中带来的种种不便。在数字电视时代,各个利益链条难以理顺,全面推进无线接收似乎仍遥遥无期。

  “地标”实施未有时间表

  2007年8月23日,在BIRTV(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主题报告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明确表示,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简称地标)的全面实施还需要一些时间。这是国家广电总局第一次对地标实施时间延期的正式公开表示。可见,地标的正式实施还未有明确的时间表。同时,在2007年BIRTV的高峰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姜文波表示,到目前为止,全面推进地标应用工作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一个好的产业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广电部门目前并不急于推动地标。由于今年国家广电总局在新媒体领域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是推动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也称手机电视标准)产业化,地标的多载波技术也能应用到广播方式的移动多媒体业务中(包括手机电视),地标一旦大规模在移动多媒体应用,将影响CMMB在市场化中的推广。此外,广电部门最初的意愿是把地面广播当作公益事业来推,范围指定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收看不到有线电视的地方,地面数字电视商业化应用并不是现阶段的主流。

  在“中星9号”成功发射后,有市民也提出,数字电视转换为什么不直接采用直播卫星的方式全面铺开,而要采用一家一个机顶盒如此“笨”的方式?实际上,这和地标没有全面推广有着极其一致的原因,此前,由于有线电视网络和数字化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前期经费和资源,庞大投入的回收期尚未结束,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城市地区,有线电视会继续垄断。各种利益难以理顺的情况下,城市老百姓显然无缘无线传输。

  有线电视垄断城市惹争议

  在目前市场上的4种传播方式中,基于地标的地面传输、直播卫星属于无线传输的方式。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已明确提出,奥运会期间北京、上海、青岛、天津、沈阳、秦皇岛、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必须开通数字电视地面高清广播,即使在卫星升空后,卫星直播能覆盖97%的居民,但这些方式都改变不了“有线电视”在城里已一统天下的架势。

  在上世纪70年代电视机尚未普及之时,只能靠收音机收听电台节目来获得外界的信息,后来,电视机逐渐成为家中几大件之一,获得资讯更加形象化了,人们纷纷架起了“鱼骨天线”接收香港电视节目。不可否认的是,“有线电视”在增强电视机接收画面清晰度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发展到技术垄断却是很多市民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有分析认为,无线电视垄断地位的打破,除了能加速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以外,更能创造更环保的盈利模式。从长远而言,投入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及关键模块、专用集成电路、专用软件、专用设备仪器价值不菲,租用卫星也花费不菲,但相比铺设电缆的“有线电视”来得经济和科学。后者需要在马路上、住宅中开膛破肚、大兴土木,造成城市建设浪费、制造更多的施工噪音不说,还要担心日后的管线、设备老化,这种方式本身并没有创造多少价值。

  “要打破这种垄断,必须要广电内部理顺各地运营商的利益链条,同时广电总局也要有一套新的盈利模式”,有分析人士认为,允许多种竞争模式的存在,比如允许电信运营商加入推广IPTV,或更能促进整个广电链条的革新。

  广电创新势在必行

  因为种种原因,无线传输方式目前看来仍旧无法全面铺开,因此,对于城里的老百姓而言,仍旧要忍耐基于有线基础的模拟向数字转移带来的种种不便。

  “你可以买不起猪肉,但必须转换数字电视”,在一些社区论坛上,对于广电总局强制转换数字电视的做法,成为讨论的焦点话题。不少观点认为,允许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并存,“连过渡时间都没有,这就是垄断”。

  针对数字电视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早在去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的通知》,提出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要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用户的选择权。对暂时不愿收看数字电视的用户,要妥善解决。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地区,必须保留至少6套模拟频道。不难发现,对于广大有线用户而言,这仍旧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实际上,围绕数字电视的“启而不动”,业界有种种解释,此前,传输标准问题曾一度成为焦点,关于内容与用户数的“鸡”、“蛋”的问题也是争论的热点。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就是一种急于突破用户数的表现,并被发掘和提到很高的高度,但在依靠行政力量从模拟年代平移到数字年代,并非那么顺利。

  有分析认为,产业链条不稳定、商业模式不清晰、投资前景不明,广电体制需由公共服务转型为商业服务,数字电视在中国还有很多的软肋。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有线传输方式与无线传输方式的博弈,还是数字电视转换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根源都在于产业的内部机制。不难发现,广电是在以数字化的名义进行一次重大的改革,但真正的难度在于,广电要转型为市场化的商业服务商,是一个需要付出成本和巨大智慧的过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换数字电视之后的5大困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 08:03  南方都市报

  转换数字电视之后的困惑

  杜先生家里有3台电视,数字电视转换后,家里每个月缴纳的费用从原来的17元,变成了36.5元(月租费26.5元,每增加一台电视,每月加收5元)。此外,转换只能送一个机顶盒,杜先生还必须多花1400元从运营商处买了两个机顶盒。但让他气愤的是,转换过后节目数量所差无几,质量却不如模拟时代。“这钱花得多冤枉”,而值得关注的是,和杜先生持同样“冤枉”心态的大有人在。针对市民的投诉,本报记者将目前有线数字电视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归纳总结。

  困惑1

  ●缴费增多服务不变

  和杜先生一样,目前已经进行了数字电视转换的市民,每月的月租费都要缴纳26.5元,而家里有多台电视的,付出的成本更高。进行数字电视转换后,方先生看电视的时间变得更少,主要原因是他仅仅购买了一个机顶盒,只能在客厅看电视,否则就要将仅有的一台机顶盒从厅里搬到房里,程序相当复杂。

  “目前广州的家庭中,由于一家老小住在一起,有两个以上电视机的家庭相当普遍,此外,大家看电视的需求也不一样,一家一个机顶盒这种情况,显然很不实际。”方先生认为,再加多700元买一个机顶盒,收看电视的成本相比模拟时代,显得“过高而难以接受”。

  记者获悉,在珠三角市区试行数字电视后,广东省在现行有线电视收费标准基础上规定加收费用封顶9.5元/月。也就是说,广州目前由原来17元变成26.5元,加价刚好达到9.5元,达到极限。

  困惑2

  ●图像质量不稳定

  “每个月多交钱也好说,毕竟10元钱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还是可以承受的,但质量变差就说不过去了。”林小姐表示,数字电视的收视效果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节目清晰度并未看出任何提升,有的频道甚至还不及之前的模拟信号。此外,还会出现不同频道音量不统一的情况,“在看1频道时用25格音量刚刚好,一切换到2频道就听不清楚,再换到3频道突然音高八度,把人吓了一跳!”林小姐透露,看了大半年数字电视,并没有体会到数字电视的“好处”,甚至有时候节目还会出现声音跟口型不对的情况。

  此外,在收看电视过程中,由于采用了机顶盒,两个遥控器也让用户感到麻烦,而在转换台时反应慢,也让很多市民感到不适应。实际上,由于目前转换过程中采用的都是标清机顶盒,未来要收看高清电视还得重新更换机顶盒,此外,机顶盒的质量问题也让不少市民感觉担忧,认为未来还需要支付一笔维护和更换的费用。

  困惑3

  ●配套服务跟不上

  按照宣传,数字电视一直被宣称为功能全面、用途广泛,用户可以享受到及时准确的政务信息、股票资讯、节目指南和丰富的生活资讯等。但由于目前的通信、资讯都非常发达,用户不必每天等到晚上下班回家再拿遥控器来查询,很不实际,因此很多功能,都被视为一些无效功能。此外,一些频道搜索功能由于菜单复杂,也让一些老人无所适从。

  而林小姐则认为,节目单本来是一个挺好的功能(在换台时,会显示现在播放的是什么节目,并预告下一个时代将播放什么节目),但是,这一功能却经常出错,让人哭笑不得。“比如电视《奋斗》只有30集,已经播放完了,但是有时候节目单接连几天还会显示《奋斗》31集、32集”。

  困惑4

  ●转换“一刀切”

  黄先生的小区进行数字电视转换,但是由于他出差的原因错过了转换时间,回来发现,家里的电视只剩下三四个频道了。他对此感到相当不满,他认为,转换不转换应该由用户选择,而不应该进行“一刀切”,不转换就关掉原来所有的节目,“逼着你非得转换不可”。

  实际上,这个话题也是网上论坛讨论最多的一个焦点,不少观点认为,在国外比如加拿大,都是允许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并存,用户可以随意选择,即使在其他国家要求统一转换的,也会给用户一个过渡时间,用更好的服务以及提供更丰富的资讯节目,吸引用户,但国内统一的“行政”转换,让很多有线用户感到不公平。

  困惑5

  ●城市居民难享无线

  在中星9号成功发射后,卫星直播的免费方式不对城市开放,也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根据国务院此前颁布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单位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必须由省级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因此,中星9号成功发射,并不意味用户自己加个天线就可以接收节目。这种人为的限制接收卫星电视节目的做法也受到一些用户的质疑。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黄汉英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6-15 11:17 |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1:22 |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06:14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21 |
2008-06-14 00:34:46 新浪网友 IP:60.191.29.*(浙江杭州) 就 评论:有了免费午餐有线电视垄断还能扛多久

            不应当通过行政手段扭曲市场,维护广电垄断


    广电独家经营,通过政策、行政手段,维护其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益,损害用户权益,损害产业健康发展。利益纠葛,政企不分,效率低下。


    数字电视发展这么多年,手机电视发展这么多年,在利益争斗中死掉,痛失技术和产业发展机会。随着能承载多种业务的宽带有线无线电信网络的发展,直播卫星的上天,数字电视、 有线电视、广播方式的手机电视功能单一盈利模式单一,服务跟不上,不具备竞争力,肯定死掉。政府不应当再巨资投入广电、搞重复建设,通过政策壁垒维护其垄断低效运行,以 牺牲用户利益、技术进步为代价养活垄断者。目前数字电视转换率还不高,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网络还不多,广播方式的手机电视还未规模组网,立即刹车,损失不大。为了维护其垄断 地位,继续搞多种方式的网络重复建设,为了少数人的垄断利益,将付出极大的重复建设成本。应当取消所有维护其垄断地位的政策,鼓励竞争。


    直播卫星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广播方式的手机电视,通过通信网络传输的IPTV,手机电视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公平竞争,用户选择。活不下去的淘汰出局,优胜者 得到发展。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旦解除直播电视卫星天线安装禁令,会有很多人选择安装卫星天线。同样的成本,为98%的民众提供服务,单位成本极低。有线电视会逐步退出市场,符合技 术发展方向;地面数字电视用不着部署了,谁让他们窝里斗错失市场机会,活该!这是市场的惩罚!广播方式的手机电视功能单一盈利模式不明,缺乏竞争力,无法养活自己,没有部 署的必要。直播卫星成为主要的电视收看方式,IPTV成为补充,入户光纤提供IPTV,电信,互联网综合业务,功能多样,盈利模式明朗,同样的投资功能越丰富单位成本越低 。基于3.5G网络的小区广播方式的手机电视将大行其道,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廉价的手机电视业务,完善的管理体系,双向互动,是广电CMMB无法比拟的 。


    3大运营商全业务运营,都能提供除卫星电视以外的3网融合业务,竞争充分,彻底打破广电垄断。


    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广电一分为四:


    网络传输监管职能并入工信部;


    内容监管职能并入文化部;


    网络资源并入电信运营商,与之进行整合,逐步向统一网络过渡;


    电视台、电影公司作为内容提供商独立经营;旗下科研院所作为企业独立经营。这样的格局才符合技术发展方向,符合市场规律。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8:34 |

发表于 2008-6-30 12:50 |

顺时代者昌,逆潮流者亡!

鸿嘉广电注定要更换门楣或者解散倒闭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8:20 |

收费纠纷,鸿嘉广电将再成被告!!!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