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23|评论: 25

[原创]端午节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8 17:00 | |阅读模式

  蕲艾带雨,菖蒲透玉,一年好景。不知不觉,明日又是端午。

  节前的西南高原小城,早早地便涌出了节日的氛围,把个菜市场烘托得热闹非凡。且不说那肉市鱼行的熙来攘往,单是平日里清冷的一条临街小巷,便突倏地涌出一道节日的风景:那卖粽叶的、卖艾草的、卖菖蒲的、卖草药的,挨个儿沿两边排开,把夏日的翠绿和节日的喜悦铺满一地。再看那卖雄黄的、卖栀子花的、卖香包香囊的,用小簸箕端着沿街窜叫,随处可见;还有,那卖粽子的、卖咸蛋的……,总之,凡是与端午节有关的,全都赶着时光涌上了市。而那些选足了节日的人们,更是笑逐颜开,提着食品,拿着蕲艾和菖蒲,穿行于物海人流之中,空气里便飘浮着浓浓的蕲艾与菖蒲的芳香。

 



  节前小城的气氛已然如此,明日端午,自是不必说的了。

  不过,也许是远离那吴天楚地的原因吧,在我们这没有大江阔湖的西南高原小城,便自然地缺少了端午节那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龙舟竞渡的激烈与欢腾,似乎从未有过。——说实在的,“端午节”在我们这里,也不过就是作为一个“节气”来过,“节日”的含金量似乎还是很少;或者说,象“青歌赛”上的“原生态”唱法一样,“端午节”也带着厚重的“乡土气息”。

  据说,端午最早是由节令而形成节日,更多的是和气候变化而防病祛邪联系在一起的。那是因为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一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蛇蝎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恶疠病疫多泛滥,于是形成“躲午(五)”习俗,遂成“端午节”。

  诚如民俗专家所说,因此在我们这里,代代相传,无论城乡,“端午节”的很多节俗都是围绕祛邪避邪展开的,如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菖蒲叶子像剑,取祛邪之意);还有给孩子系五色丝绳,戴祛五毒的肚兜,缝装有香料的荷包等,无不以达到祛邪、祛虫为目的。

  就此传统习俗,从我记事时候起,似乎就无大的演变。要说有所不同,那便是因时光迥异,心灵的感受有所不同罢。比如孩提时代的我们,在“端午节”里最感快乐忘形的便是“游百病”。

  ——那时的我家住农村。“端午节”的早晨,母亲便将一块腊猪肉烧皮洗净下锅,再将头天里自挖自采的菖蒲、草果、马蹄香、小粬草、小霸王等草药的根洗净入锅一同熬炖。据说,在“端午节”这天,百草都能入药治病。半小时后,空气里便弥漫了浓郁的草药的芳香。熬炖好了的汤,十分的浓酽,褐乎乎的,喝入口里,有如醍醐灌顶,顿觉神清气爽。此时的父亲,便将雄黄盛在碗里,用木棒细细地研成末,再冲入白酒,然后用艾叶蘸着在家里四处都洒上一些。最要紧的还是,要在我们弟兄几个的脑门心和耳朵鼻子,总之是有孔有窍的地方都涂抹一些,说是便可防止虫虫蚂蚁钻入。我们自然很是乐意,花着脸蛋还可来一番戏耍。

  早饭后,我们便相互邀约,三五成群地结队出行去“游百病”。这“游百病”,其实也不过就是到山坡河滩上去游玩罢了,意在“躲灾躲病”。对于此中的玄奥,我们并不在意,倒是对游玩显出十分的天真与喜悦。

  五月的山乡,绿柳低垂,小河水涨。山坡草地里,野花朵朵,一遍遍地开着,幽香阵阵。特别是,有一种叫“地啞莓”的野果,已经熟透,灰白色,指母头大小,酸甜爽口,味似草莓;还有一种叫“刺葡儿”的野果也正成熟,紫褐色,酸甜适度。我们将这些野果小心地采摘下来,开始大把大把地吃;后来牙痙得不行,便放入随身备下的竹筒里,再用箭竹棍杵成果汁,抽出来顺着嘴角吮吸,染得嘴角和脸颊都有些紫红紫红的……

  这一天,我们可以得意忘形地尽情游玩,不担心忘了时间回家受骂,当然也不能耽搁了晚饭的时光……

  ——那孩提时代的“端午”,至今想来倒是颇具别样的情趣。如今住在小城里,虽说是年年的端午,也一样地插艾草挂菖蒲,一样地角黍包玉,一样地喝雄黄酒,甚至还可以到饭店酒楼海吃猛喝,但那野花的芳香,但那刺葡儿的酸甜,却让人年年的记起,年年地不能忘怀。

  明日又“端午”,想必也是一样地插艾草,一样地挂菖蒲……不过,那江南江北的龙舟大赛,对我们高原小城人来说已不再仅是憧憬——电视直播,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那“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精深与博大了。

  (戊子年五月初四随笔)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12:15 |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手手在2008-6-19 11:34:00的发言:
  呵呵,“游百病”的传统,“地啞莓”、“刺葡儿”等野味,俱是第一次听说。破空而来,有时光的轻盈重量。

  看先生文字,温润中富于质感,既长知识,也带来一段闲适欣赏。

  委婉道来,把被越来越多人遗忘的亲情乡情重温,又挑岁月尘帘一角,受几许历史回忆的亲切

  诚望能多拜读到先生的随笔。

谢谢回帖!

情有所致,胡乱涂鸦,旨在休闲。

若能遗香,自当再拾。

发表于 2008-6-19 11:34 |
  呵呵,“游百病”的传统,“地啞莓”、“刺葡儿”等野味,俱是第一次听说。破空而来,有时光的轻盈重量。

  看先生文字,温润中富于质感,既长知识,也带来一段闲适欣赏。

  委婉道来,把被越来越多人遗忘的亲情乡情重温,又挑岁月尘帘一角,受几许历史回忆的亲切

  诚望能多拜读到先生的随笔。

发表于 2008-6-20 18:33 |
  可惜国家不重视我们祖人的传统,中国民间众多隆重、虔诚的“讲究”不是被当作四旧破了,就是因不珍视而被现代文化所淹没了,现在的节日给人的感觉都是没有什么气氛,其实我们丢失的不仅是“讲究”,更多的是传统和文化。现在很多年轻人知道西洋情人节要送玫瑰,却不知道我们的端午节要戴香包。其实qgqshgqty所说的很多细节我们都不知道。惭愧啊。。。目前韩国人已将端午节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据说他们还通过许多“史料”考证了孔子曾从韩国方向来到中原是韩国人,李时珍、张衡等也是他们韩国人,有些韩国学者还准备将汉字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后来觉得机会不成熟又放弃了。欧州人评论说:中国在对待传统上远没有日本和韩国那样尊重和延续得好,在现代文明方面更没有日本和韩国那样进步,是一个文化缺失,四不象的国家。姑且不论他们说得对不对,但我们的传统确实丧失得相当严重。想当年,我们的祖先在各种传统节日中呤出了无数精美的诗赋,创造了多少经典的文化,当时的中国文化曾经引领了亚州许多国家文化的发展,至今,很多日本人还因《枫桥夜泊》一诗而对寒山寺和枫桥神往不已。可我们呢???要是早个40年把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我想情况会好得多,希望有更多的传统节日以及传统节日中的那些仪式能被尊重和延续。。。。

发表于 2008-6-20 18:52 |
  其实传统和现代是可以很好地融合的,当今许多发达国家从欧美到亚州的日本、韩国,都是既延续了很好的传统,同时又创造了高度的现代文明,而为什么我们非要视那些传统为糟粕予以抛弃呢,其实很多人在儿时跟着母亲在传统节日中虔诚地搞各种仪式的时候,在那种庄重的氛围中不仅心灵得到了净化,心中更是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些片段更成了多年后对亲情的一种永远的眷恋。。。。。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22:45 |
  谢谢刺梨花上坛来就两度顶帖,语出心声,如同故人,乡情溢于言表。

  每逢佳节,倍有思念,乃人之常情;特别是到了我们这把年纪,更易忆及年轻时的一些往事,如哪一次的摸鱼捉虾,哪一次的捉个麻雀,甚至是偷吃某家的一个梨,在今忆来,都颇有情趣,不得不常常忆起。

  至于有关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你的见地非常到位,我完全赞同。

  今后,我若有帖,欢迎你多跟,批评指正。

  问候!祝你工作顺利!

发表于 2008-6-23 16:26 |

嗯。。。。好文章读来如浴春风,更何况你写的这些乡土气息极浓的文章。。。。。

发表于 2008-6-24 11:18 |

冕宁论坛藏龙卧虎,多修文知史之士。 我在涉及“刺梨儿”的回帖中提及一些野果“刺泡儿、桑泡儿”用家乡读音而来,未思量其是否准确,读此文后,顿感用“刺葡儿”更为准确;至于“地啞莓”,我认为写作“地哑莓”更好--与qgqshgqty 兄商榷。“地哑莓”也叫做“哑莓儿”味道不错,另外还有一种“摇落儿”(音)--不知可否这样写,求qgqshgqty 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0:55 |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山笠翁在2008-6-24 11:18:00的发言:

冕宁论坛藏龙卧虎,多修文知史之士。 我在涉及“刺梨儿”的回帖中提及一些野果“刺泡儿、桑泡儿”用家乡读音而来,未思量其是否准确,读此文后,顿感用“刺葡儿”更为准确;至于“地啞莓”,我认为写作“地哑莓”更好--与qgqshgqty 兄商榷。“地哑莓”也叫做“哑莓儿”味道不错,另外还有一种“摇落儿”(音)--不知可否这样写,求qgqshgqty 兄指正。

回西山笠翁君:那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刺葡儿”、“地哑莓”,就其真名叫什咋书,我至今尚未查到有关资料;其实,我在文中的写法,也是依音将就,无定。你所认为,“地啞莓”写作“地哑莓”甚妥。至于“摇落儿”,其实应是“羊奶儿”,因那种酸甜有核,生绿熟红的小果,形似羊奶头;还有一种稍大的,形似马奶头,又叫“马奶儿”。就此说法,不知妥当与否——你是冕宁老乡,定有灼见。

冕宁人杰地灵,冕宁人在那儿都是好样的。祝你远在蜀都,事业有成,生活愉快。常回家走走,多多关心冕宁人自己的论坛。

发表于 2008-7-5 14:56 |
美文,拜读了,感谢楼主让我对冕宁民俗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发表于 2008-7-17 18:40 |
[em04]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1:23 |
蕲艾带雨,菖蒲透玉,一年好景。不知不觉,明日又是端午。
——端午在即,每逢佳节倍思深,突然想起此帖子,又翻箱倒柜找出来,晒晒,喝杯雄黄酒……

发表于 2009-5-25 18:36 |
QUOTE:
以下是引用qgqshgqty在2009-5-24 11:23:00的发言:
蕲艾带雨,菖蒲透玉,一年好景。不知不觉,明日又是端午。

是啊!不知不觉上冕宁论坛快一年了,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学到了很多.端午快乐!

发表于 2009-5-26 10:03 |
北方人和南方人包的粽子各不相同,虽然主料为江米和粽叶,但北方的粽子相对单调得多,除了白味的,顶多也就加一个红枣。而在南方花样就多得多了。

发表于 2009-5-26 17:32 |

呵呵,老师好兴致```赏帖喝雄黄酒```

把酒话去年,今又菖蒲香。

发表于 2009-5-27 10:42 |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手手在2009-5-26 17:32:00的发言:

赏帖喝雄黄酒```

把酒话去年,今又菖蒲香。

发表于 2009-5-27 14:36 |
好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9-5-28 14:36 |
QUOTE:
以下是引用刺梨儿花在2009-5-25 18:36:00的发言:

是啊!不知不觉上冕宁论坛快一年了,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学到了很多.端午快乐!

是啊,不知不觉又一年。

谢谢楼上各位来老楼一坐,大家都好!

发表于 2009-5-29 22:05 |
    好文章啊!如沐春风,如饮甘泉,还那么熟悉,勾起了儿时的记忆,我也是这样一年一年走过来的。相信深有同感的不止我一人。

发表于 2009-6-22 10:45 |

我看叫“洋乐"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