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
文宣重塑
左手施展改革,右手文宣造势,李氏以罕见而大胆的“自选动作”,试图触摸一个地方主官施政所能抵达的极致。
一位四川厅级官员认为,长达十年的权力巅峰,如果不匹配强力的制度约束,人性的欲望和恶一旦被唤起和鼓励,会肆虐开来。
2014年4月29日,中纪委发布消息,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被开除党籍、公职,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李春城在十八大重新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但仅半个月就被带走,成为十八大之后第一个落马的省部级官员。
在他消失于公众视野的17个月里,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四川政商网应声垮塌——至少有其5名下属官员、9名国企负责人、4名企业家被调查甚至法办。
而他在成都留下的鲜明个人印迹,日渐模糊。
在担任成都市委书记近八年半的时间里,李春城强力推行的城乡统筹改革获得国家层面认可,其重塑文宣系统打造的城市营销模式也为全国注目。
左手统筹城乡,右手文宣营销,一实一虚,腾挪翻转,构成了李春城治蓉的“李氏太极拳法”。只是,拳法未及打完,李氏已经谢幕。
李氏遗产
2013年,李春城落马数月后,上万套名为《城乡一体化工作典章》的书,被官方从市场上悄然收回、封存。
书的扉页,有李春城撰写的序言,长达四千多字,写于2011年10月22日。此时,距离他卸任成都市委书记还剩下19天,可谓是他的告别演说。
李春城总结了执掌成都8年、推进城乡统筹工作的经验。他说,这场改革发展的实践并无前例可循,本身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能在既有法律、政策和体制框架内探索前行,“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典章”在2012年2月正式出版,算是李氏的“拿破仑法典”。当时已专职担任四川省委副书记的李春城曾试图在全省推广他的“成都经验”。
厚厚三大本“典章”,收录了李春城在推行城乡一体化中,从市委文件到村民议事会议记录模板的所有文本,煞费苦心。
牵头编撰工作的,是成都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简称“统筹委”),成立于2007年7月。这个李春城时期中共成都市委最为显耀的部门辉煌不再。
“‘城乡统筹’这个提法依然在提,但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响亮了。”成都市统筹委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员说。
最重要的转折是,城乡统筹工作已经从统筹委改为由成都市建委牵头。
上述官员评价说,李春城对于城乡统筹有一整套思路和“打法”,而如今这段特殊时期,没有人了解,难免“东猜测,西摸索”。
同样有些不知所措的,还有成都市的文宣系统。
2013年11月,成都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媒体服务处副处长贾小兵被调查;12月,受官方器重的营销界人士、成都市城市形象顾问樊剑修被调查。
2014年3月,李春城时期成都文宣系统的灵魂人物——何华章,于遂宁市长任上被带走调查。
作为李春城主政时期的主要助手之一,何华章重塑了成都市的文宣系统。这位《成都商报》创始人深谙传媒规律,在他担任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后,一大批媒体记者被“交流”到宣传部工作。
何华章落马后,成都市委宣传部和《成都商报》的多名官员被约谈。曾经借调到宣传部的媒体人士,陆续回到原单位。
李春城本人对文宣系统的倚重,在成都市羊市街19号的老成都市委大院里显露无遗。作为市委书记,他不在常委楼办公,而选择在市委宣传部所在的一栋两层小楼办公。一楼是宣传部,二楼就是李春城的办公室。
“我们知道媒体关心哪些问题,也知道如何把他们吸引到我们想要的关注点上去。”一位曾被交流到宣传部工作的媒体人士说,对于媒体关心的问题,成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放出来,而对敏感信息则有精准预判,不会让外界知晓。
在李春城任内,成都连续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流”入川、“6·5公交车燃烧”以及唐福珍事件,最终都有惊无险,安全度过。
左手施展改革,右手文宣造势,李氏以罕见而大胆的“自选动作”,试图触摸一个地方主官施政所能抵达的极致。
直到事发,人们才恍然惊觉硬币的另一面:这些以改革为名进行的试验,某种程度也上成为了个人利益驰骋的沃土。
“李拆城”
太极拳讲求虚实结合,很多动作看起来劲在右手,真正的力点却在左手。
在三十多平米、刷着老式红漆、木头装饰都有些变形的办公室里,李春城接待了各方来客,有商人、媒体记者,也有各路专家。
2003年夏天,面对前来给成都做策划的城市营销专家王志纲,新上任的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关于成都的美谈听得太多,“但成都骨子里还是有一种不思进取、自我循环的情结,怎么突破这个看不见的瓶颈?”李春城甚至提到,能否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
成都一直以安逸、闲适、缓慢的城市节奏著称于世,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但作为道文化的推崇者,在治蓉的最初阶段,李春城既非“无为而治”,也非“道法自然”。
2002年,成都启动危旧房改造工程,决定三年之内拆除二环内410万平方米危旧房。这是成都市过去11年里拆迁量的总和。
当时李春城担任市长,成都官场流传着他在大会上的讲话:“美丽的蓉城是拆出来的”。李氏由此获得了“李拆城”的外号。
在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中国地方政府,大拆大建一度是官员施政的普遍现象,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地方官员并不避讳谈拆迁。而李春城试图通过文宣系统,扭转对“拆城”的恶评。
2003年,成都官方专门请来张艺谋团队制作了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据媒体报道,这部短片融入了李春城本人的思路,样片完成后,李亲自审看样片,他的修改意见,通过越洋传真,传给了在乌克兰拍戏的张艺谋。
短短5分钟的宣传片,最终以一句“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作结。此后十年,这句话成为了成都的对外注解,也被时任成都市委宣传部长何华章印到了自己的名片上。
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也曾受邀就旧城改造与官员们对话。不过效果似乎适得其反。“成都还像成都吗?”龙应台肯定成都作为新兴城市的建设,但直言更担心它成为“没有记忆、没有过去、没有性格的城市”。
外界的批评和争议没有改变这座城市主政者的决心。
2004年,李春城打出了他治蓉八年最重要的一张牌——城乡统筹。他派去沿海学习的下属带回了江苏吴江的经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三个集中”是李氏的“城乡统筹1.0版”。据成都市国土局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成都市每十个村民小组中,就有一个正在实施征地拆迁。
对于成都让“农民上楼”、“宅基地换楼房”等集中居住的做法,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为代表的学术界,对此曾多有批评。
反对者担心的不仅是农地流失,还有因为强拆引发的官民对抗甚至是流血冲突。
2009年11月13日,成都市金牛区金华村村民唐福珍面对强拆者,用汽油在屋顶天台自焚,11月29日医治无效死亡。惨烈的一幕,通过电视镜头传遍海内外。
知名拆迁案件法律专家、律师王才亮给李春城发出公开信,对当地政府定性是“暴力抗法”而不是“非法强拆”表示震惊,并要求李春城向四川省委和中央自请处分。
《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当地媒体均未报道。
李春城从未公开回应唐福珍事件。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到他的内部讲话:“拆除违法建设的认定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执行的主体和执行的程序也完全合法,但毕竟造成了谁都不愿意看见的人员伤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说,“事情既然出了,我们就要正视,从中汲取教训、改进工作。”
“改革者”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地壳中积蓄已久的能量瞬间释放。此刻,李春城正在去都江堰鹤鸣村的路上。当天下午3点半,他将在那里主持召开成都农村土地确权改革的现场会。
短暂的震惊之后,李命令车队掉头返城,赶往成都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
在过去的5个月里,鹤鸣村在全国率先完成土地确权颁证——这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首例,也是李春城自得的城乡统筹的最新成果。
2008年元旦,成都市委发布当年的“一号文件”,宣布启动农村产权改革。改革的要点,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以及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相比此前的“三个集中”,这是李氏的“城乡统筹2.0版”。
《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尤其适合此刻的李春城。
汶川地震后,成都意外获得了国土资源部给予的两项特殊政策:允许外来资金参与灾区住房的“联建”;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可以突破县域限制,在整个成都市流动。
路障就此破除,成都试验骤然提速。
2008年10月13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当晚,成都市政府把一块写着“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的牌子挂了起来。全会当天通过的文件,大篇幅提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
聚光灯下,李春城亲手揭下了覆在牌子上的红布,宣布:在成都,已经确权的农民承包的土地,将可以进入市场流转。
成都与国内农地改革的支持力量不谋而合。一位曾协助参与改革设计的经济学家认为,从“三个集中”到“确权流转”,成都政府成为一个承认产权的主体,这是“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得李从大量“拆城官员”中脱颖而出。
在上述学者看来,李春城之所以力推产权改革,是因为“牌已经打出去了,没有退路可以走”。在“三个集中”持续了五年之后,不确权流转的风险极大:大量流转土地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利益驱动,“他管不住底下的基层干部”。
从一个地方主政者的角度,当时的李春城已经被塑造成一个改革明星官员,除了城乡统筹,他没有更有力的政绩牌,只能继续往前走。
在推出“城乡统筹2.0版”之前的2007年,李春城的施政,与其自身前程,悲喜交加。
喜的是,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意味着李春城在成都4年多的“自费试验”,终于上升为国家战略。
悲的是,2007年10月的中共十七大上,曾是十六届候补中央委员的李春城,意外落选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如日中天的政治明星,遭遇沉重一击。当时就开始流传他可能涉及东北的贪腐案。
接近李春城的人士透露,2007年落选候补中委之后,有近一年的时间,他虽然表面上锐意进取,内心其实有过一些消沉,“他说,今后只埋头做事”。
经济学家高小勇曾任成都市政府首席经济顾问,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李落选候补中委后,他曾经在一次谈话中问李春城:“现在,你到底想做多大的事情?”李春城沉吟良久:“我只要做到:成都,风景这边独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