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肖泉: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周岚:省建设厅厅长
杨根林:省交通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马小平:省经贸委经济运行处处长
肖泉(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记者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我省对口支援四川绵竹过渡安置房建设的最新进展,和过渡安置房的规划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总体情况,以及下一阶段住房及公共设施重建的初步打算。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并作发布的有:省建设厅周岚厅长,省交通厅新闻发言人杨根林副厅长,省经贸委经济运行处马小平处长。
参加发布会并在前排就座的还有为这次援建工作做出贡献的相关方面代表和省建设厅、省经贸委、省交通厅相关处室的同志。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两项议程:首先,请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经贸委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情况。接下来,请部门负责同志和相关方面代表回答记者的提问,接受记者的采访。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近一段时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江苏把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作为支援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为保证灾区群众及早住上相对舒适实用的过渡安置房,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亲自审看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的设计方案,深入帐篷、活动板房生产企业鼓舞士气,推动各家企业千方百计开足马力加紧生产。6月20日至22日,梁保华、罗志军率我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程飞赴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现场察看了板房的施工安装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周密部署下,经过有关部门、生产运输安装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截止今天,我们已经在绵竹建成了2.61万套过渡安置房,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6月25日前完成第一期2万套板房的建设任务,省长罗志军对前方提前完成板房建设任务表示祝贺。在全国各省(区、市)援建的活动板房中,江苏援建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公共设施最多、基础设施配套最全,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绵竹的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过渡板房援建任务中,江苏援建人员勇挑重担,不等不靠,主动承担了所有相关任务;抢抓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冒着余震、连绵阴雨等困难,连续奋战;坚持以人为本,为过渡板房配套了学校、医院、商店等设施。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下面,我们先请省建设厅周岚厅长发布新闻。
周岚(省建设厅厅长):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下午好!
自国家下达江苏援助四川绵竹首期2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后,江苏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全省上下全力以赴,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全体江苏援建队伍不怕疲劳、顽强拼搏,按照梁保华书记“尽可能让灾区人民住得好一些”的指示,坚持“板房生产标准化、运输安装快速化、规划设计多元化、远近衔接科学化、资源利用节约化、方便实用人性化”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日夜奋战,提前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
截止6月24日上午,全省共派出8000名建设大军,紧急部署开展了从勘察测量、规划设计、队伍组织、场地平整、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水电器材采购以及安装施工等一系列工作,完成了2.61万套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可以说,我省此次对口支援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工程占地范围之广、建设规模之大、集结人员之多、工期要求之紧、工作任务之巨,均远远超过了一般工程建设项目。6月20日晚,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会见我省党政代表团时表示,我省援建过渡安置房工作是全国推进最快、成效最为明显的省份。
总结我省对口支援绵竹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以人为本,着眼长远,以最佳的规划实现了应急安置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规划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建设“受灾群众贴心家园”的理念,从细节着手,妥善处理好过渡应急与长远发展、基本居住与城市生活、空间建造与人文关怀等多方面的关系,实现了“五个衔接”。一是过渡安置点和城市发展新区关系的衔接。援建区规划保留了区内道路、市政和外部的所有接口,既快速解决当前大量受灾群众的应急居住需求,又保持和城市长远发展的有机关系。二是近期和远期关系的衔接。充分考虑了与当地未来重建规划的衔接,现在的道路空间也是未来城市新区的骨架空间,预留的疏散场地未来将成为城市的公共绿地。三是基本居住和城市生活关系的衔接。规划设计过渡安置点32个,每个安置点单元间加大规划道路、绿化带间隔,作为必要的疏散空间。同时,援建区的公共配套按照长远标准设计,形成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让受灾群众尽可能地享有城市生活。整个规划区设置医院1所、疾控中心1所、农贸市场2个、中小学和幼儿园共7所。四是人工和自然关系的衔接。规划保留现有河道、水渠及两侧树林,并结合规划单元分隔增加绿化退让,增设组团绿地和疏散空间,既满足过渡安置区的基本环境需要,也努力为受灾群众多提供一些交流和人性的空间。五是空间建造和人文关怀的衔接。根据方便实用人性化原则,尊重四川地方生活习俗进行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创造空间环境特色,体现江苏的人文关怀。
我省的规划方案于5月30日通过当地政府审批,是四川灾后重建中最早完成并第一个正式通过政府审批的完整规划方案。绵竹市人民政府认为我省的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绵竹市灾后重建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充分结合。建设部黄卫副部长高度评价我省救援行动在全国带了个好头,活动板房规划科学,起点较高,建成后可作为样板在灾区援建工作中推广。
二、攻坚克难,日夜奋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自国家下达援建任务后,我们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作出部署,集结调遣我省建筑队伍赶赴绵竹。短时间内从省内调集了1160多车皮的建设物资,156支施工队伍共8000名江苏建筑大军陆续集结到援建现场,在2400多亩土地上同时施工,规模宏大,场面壮观。为又快又好地完成援建任务,我省建筑大军日夜奋战,坚持“以我为主”,几乎独力承担了所有的建设环节和任务,从场地平整到混凝土地坪浇注,从板房安装施工到市政基础配套,建设任务远远超出了国家原定的援建工作量。我省建设大军克服了生活条件恶劣、连续余震和阴雨、施工条件窘迫、配套材料紧缺等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工期时间紧、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日夜奋战,风餐露宿,再一次展现了江苏建设铁军风采。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在2400亩土地、35个施工点上,一排排崭新的蓝顶白墙活动板房拔地而起。川江路、博爱路等干道纵横交错,连接着钟山里、红梅苑等29个社区,一个整齐划一、设备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容纳6万多人的大社区已初具雏形。
我省建设铁军不怕疲劳、日夜奋战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绵竹灾民。当地村民纷纷自发组织前来慰问我省援川过渡安置房建设队伍。绵竹市苏北镇观明村一组、东北镇双胜村十组等灾民的村民们举着“江苏省援川过渡安置房建设现场指挥部的同志们,你们辛苦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等横幅,带着慰问品,来到省援建现场指挥部慰问,并赠送了“吃苦耐劳撼天动地,江苏援建心心相连”、“心系绵竹灾区,爱撒东北沃土”的锦旗,送上了感谢信。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在慰问我省援建队伍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省建设铁军在工作当中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和很强的大局观念,体现了江苏精神和江苏铁军风采。
三、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以最好的质量为灾区人民建设一个温暖的家。过渡板房是灾区人民遮风挡雨的家,江苏建设者是用心来建造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统筹安排,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厅成立援川过渡安置房建设联合领导小组,在前方成立了前线指挥部,并下设设计部、工程部、质量与安全部、材料供应部、市政工程部、工程造价与财务部、综合部等,明确前后方各自职责、分工和衔接程序,加强上下沟通和前后方协调,注重与当地紧密配合,努力使江苏援建工作科学有序,让灾区人民满意。二是科学合理组织。为按时、高质、高效地完成好建设安装任务,我们科学制定施工组织方案,成立了13个建设大队,负责从对场地平整、地基基础、板房安装等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同时,专门成立近300人的市政建设大队,出动50多台大型机械设备,快速有序做好市政基础配套各项工作。为确保建设质量,我们制定了《质量管理规定》,明确了质量标准,选派多名技术骨干蹲点现场,强化现场跟踪管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三是配套设施完善。在安置点,配套建设有供水点、垃圾收集点、淋浴房、公共厕所、大型医院、疾控中心、粮食与商品零售点等,公共场地上铺设了大片草坪。省体育局还为小区安装了多套体育健身器材。同时,十分注重消防、通电、防雷等安全设施的建设。防火单元、建筑间距、消防通道、安全疏散场地以及消防设施等设置均达到并超过相关技术标准;通过优化厨房灶台布置、编印安置群众入住指南、张贴入住爱心提示等形式,给予灾区群众以人性关怀。可以说,这是一个设备完善、功能合理、配套齐全的居民大社区,充分体现了江苏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义和关爱之情。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援川工作重点将逐步转入对口支援绵竹市的恢复重建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搞好衔接、有序推进”的思路,全力以赴,精心组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帮助绵竹人民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力争建出江苏水平,体现江苏特色,让中央放心,让灾区人民满意。
谢谢周岚厅长。请省交通厅新闻发言人杨根林副厅长发布新闻。
杨根林(交通厅新闻发言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下午好!
5·12汶川大地震后,全省交通系统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全力以赴开展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第一时间将活动板房等援建物资送达灾区;第一时间调集本省车辆在绵竹开展驳运工作,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援建物资运输保障工作。截止6月23日,全省共调用汽车超过3000辆次,完成2.6万套板房、50万多平方米波形瓦、3600多吨板房配件及45台工程机械等运输任务。共投入长途直达绵竹车辆437辆次,省内短驳车辆1400辆次,投入绵竹地区短驳车辆日均36辆。具体工作通报如下:
一、第一时间研究部署救灾物资运输工作
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晚上,省交通厅就召开了紧急厅务会议,立即启动交通支援抗震救灾工作预案,全厅工作进入应急救灾工作状态,并主动与四川交通部门联系,密切关注灾情,及时掌握动态。5月15日晚上和16日又连续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救灾物资抢运、支援灾区道路抢通、涉川旅客运输保障等措施。迅速成立了省交通厅对口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三位副厅长和交通控股公司一位副总经理任副组长,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综合、保运、重建、宣传四个工作组。全系统实行交通抗震救灾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指挥协调交通运输保障工作。
二、举交通之力,日夜抢运抗震救灾急需物资
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从5月21日起的一周内,完成2万套活动板房和3万顶帐篷的突出抢运任务,这是我省交通运输史上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一次救灾运输,是一项十分光荣而艰巨任务。省交通厅立即开辟了两个战场,一是省内抗震救灾物资紧急调运集运,二是绵竹灾区全部救灾物资的突击驳运疏运。
迅速组建抗震救灾运输车队。5月21日接到省政府首批抗震救灾物资运输命令后,我们迅速从苏州、无锡、南京、常州、泰州等地紧急调用38辆大型货车,7辆保障车辆,编组成四个车队,满载1000套板房、8200顶帐篷,于当日晚23:30从南京集中出发,经过40多个小时的日夜兼程,于5月23日16:58顺利到达绵竹。随后,我们组织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紧急运输车队。在抢运首批运输物资时,超前考虑运力储备,一周之内储备大型货车500辆以上、高级客车100辆以上,确保在第一时间调用最好的运力,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完成运输任务。
全力确保救灾物资运输到点到位。此次保运任务路线长、覆盖面广,为确保所有救灾物资运输到点到位,在苏川两省2000多公里的运输线上日夜奋战着三支运输队伍:一是驻绵竹现场抢运突击队,由20名运输管理人员、100多名驾驶员、40多辆货车组成,专门负责把物资从德阳、绵竹、汉旺等火车站运到各个板房、帐篷搭建工地;二是驻苏州、无锡后方抢运突击队,由100多名运输管理人员、400多名驾驶员、200多辆货车组成,调用1300多车次,把救灾物资从生产厂家抢运到苏州、无锡火车站;三是直达绵竹长途抢运突击队,由10余名运输管理人员、200多名驾驶员、100多辆大型货车组成,满载救灾物资日夜奔驰在千里救灾线上。交通运输部常务副部长翁孟勇6月4日在绵竹现场考察时,对江苏交通部门组织的突击运输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绵竹火车站附近群众自发打着欢迎标语,感谢江苏人民的大力支援。
三、在困难与责任面前,彰显交通本色
在这次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中,交通干部职工勇挑重担,日夜奋战,充分展示了江苏交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范。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交通系统有1057人奋战在救灾一线,其中有共产党员129人,他们迅速组成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党小组,把鲜艳的党旗插到支援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南通交运物流集团抗震救灾一线临时党支部,10名党员,喊出了“我是党员,跟我上”的响亮口号。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一名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驾驶员说:“我作为一名老党员,更应该挺身而出”。抢运突击队有多名同志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名驾驶员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我看到了灾区大片的废墟和灾民的无奈与痛苦,这些惨景使我震惊,更让我感动和震惊的是这里的党员、官兵和志愿者,他们为灾区作出的无私奉献,……有这样的党,是人民的骄傲、人民的幸福。”
参加物资抢运的突击队员,在灾区余震不断、道路艰险、天气湿热、作业面狭窄、装卸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他们只能露天工作、露天吃饭,一连6天6夜没有洗澡,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金陵交运集团的一对夫妻驾驶员,毅然把8岁小孩托付给老人,合开一辆货车,奔波数千公里来到绵竹参加抢运,一干就是半个月以上。正是这些交通人默默地无私奉献,将灾民急需的帐篷、活动板房,用最快的时间送到灾区,帮助他们早日重建家园。
5月22日,罗志军省长亲自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交通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四川方面的充分肯定。四川省交通厅为此还特地向我厅发来感谢信,对我省及时为他们提供的交通运输保障和各项急需的物资援助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次交通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的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灾区道路重建工作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坚持一手抓支援抗震救灾、一手抓交通发展的“两手抓”方针,科学筹划支援灾区重建工作,认真落实交通工作,确保全年交通目标顺利完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支援灾区重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杨根林副厅长。请省经贸委经济运行处马小平处长发布新闻。
马小平(省经贸委经济运行处处长)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经贸委主要承担我省抗震救灾物资的生产、筹集和调运任务。全省经贸系统积极协调、科学调度,全力以赴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及恢复重建,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
一、帐篷和活动板房生产调运工作情况
5月19日至27日,为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我委组织帐篷生产企业24家、活动板房生产企业169家,生产发运救灾帐篷30359顶和2万套过渡安置房所需材料。截止6月20日,医院、幼儿园、中小学和商业等公共配套设施共计1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活动板房材料及相关配件也已生产发运结束。
除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任务外,我委还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完成了相关救灾物资的生产调运。据我委初步统计,截止6月18日,全省共生产发运救灾用帐篷26.8万顶,其中国家民政部调拨22.78万顶,调运过渡安置房用板材144.05万平米、衣服被褥2万余套、大型建筑设备112台以及大量的建材配件、水电配件、药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动用火车1142节,江苏至绵竹汽车长途运输716车次。
在帐篷和活动板房两大救灾物资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我省产业集聚区的作用,采用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方式,重要物资、产品的产能比平时扩大了十倍。为了保障企业满负荷生产,我委向主要生产企业派出驻厂代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和原辅材料供应,确保电力优先供应、交通畅通无阻。还向生产集中区派出工作小组,协调生产调运计划,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在生产调运期间,我委及时将承担救灾物资生产任务的企业名单通报省质检局,省质检系统派出专人进驻企业,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质量。
江苏省电力公司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目前,该公司已先后向四川地震灾区派出了12支救援和保障队伍,赴川工作人员900余人,目前仍在现场抢险救灾人员269人;派出发电车、抢险车、医疗车等价值5000余万元的各型车辆200余辆,为重要用户和过渡安置房施工用电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协助灾区做好恢复重建的相关工作,重点是帮助绵竹尽快恢复灾区工商业生产。我委潘宪生副主任已带领相关处室同志赶赴绵竹,与当地经贸委对接,摸清当前工商企业受灾情况,帮助他们理清恢复生产的思路和措施,寻找两地产业合作的机会。近期,我委还将组织省内骨干企业赴灾区考察,组织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参与恢复和重建,支援灾区建设。
谢谢马小平处长。下面,各位记者可就感兴趣的问题向部门负责同志或活动板房设计单位,以及帐篷、板房生产、运输、安装施工单位的代表提问。
主持人:那位。
记者: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援建的活动板房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我们这个活动板房都是从江苏运过去的,这个什么的钱是企业承担的,还是由我们省政府承担,还是由国家财政拨付的?
周岚:这个是省市两级支付,不可能是企业支付的。
主持人:我补充一下,三个方面的构成,一个是中央的补贴,第二是我们省市的财政,第三是我们赈灾款。主要是这三个方面。下面还有哪一位?我们今天来了一些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后面那位。
记者:我是江苏网的,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他们刚刚提到了活动板房,我有个问题,活动板房的生产成本价格现在是给多少?因为在陕西省的活动板房是限价的,最高是420一平米,我们江苏不知道这块是怎么做的?
主持人:马处长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马小平:整个这块的活动板房生产成本还没有进行核准,前一段时间主要是完成紧急的生产调运工作,最后我们向省救灾领导小组请示,最后这个价格要由经贸部门和物价、建设、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来进行核定。
主持人:我补充一下,这个方面由于现场有一些建筑材料的生产单位在地震中受到一些破坏,所以在建筑材料中不能及时的保证现场施工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建筑材料的价格发生了一些涨价的情况。所以这个方面价格的核定现在还要再进一步核定。
还有哪位记者朋友,我们今天的材料都发给大家了,如果大家会后还有什么需要了解和做采访的,我们会后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