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796|评论: 100

[原创]成都,你把宽窄巷子搞丢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9 21:34 | |阅读模式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西城区的老皇城片区,是“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因其历经三百年历史未见改动本色,一直保持了清代满人兵营旧貌,其建筑保留了瓦木结构,没有被现代化的高楼取代,故而成为与成都大慈寺、文殊院齐名的鼎足而立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

      由于姐姐家就住在宽窄巷子旁边的中同仁路,自己因此也常在宽窄巷子身边来回走动,多了一份对其格外关注和关心。长顺上街紧靠宽窄巷子一端出口即是菜市,我每每去姐姐家也时常将宽窄巷子作为买菜的通道,在其巷子内频繁的来回走动,虚荣之间,俨然自己也与宽窄巷子有了联系有了瓜葛,凭空生出些许了解宽窄巷子非我莫属的虚妄之感,当然也更有对其悠长、宁静、恬淡的生活韵味的深深眷念和挚爱。   

出于保护历史,开发旅游,彰显城市文化底蕴等等原因,成都市四年前开始了对宽窄巷子的修复重建。近几年在其周围路过,只是看见围墙围住一个大工地,迟迟不能竣工,心里老是怅然若失,同时也不自觉的期盼,希望改造修复工程能够尽快完工,好让我等黎民百姓重睹历史文化区域的宽窄巷子旧貌新颜,在视觉享受上,在文化心理感受上大快朵一番。

614,成都历经大地震考验一个月后,时逢中国文化遗产日,在成都市渴望以旅游拉动震后经济发展的神深情期许中,在一片蒙蒙细雨中隆重开街了。对这一消息,我只是从四川新闻网和姐姐电话里得以知晓,尚未及时目睹开街时的盛况。待到昨日去成都姐姐家,当然要好好品味久违了的宽窄巷子,当然要寻觅那重新包装打造的精品历史文化重地。因此尽管下午烈日炎炎,晚上闷热无比,我还是和妻子一道分别在下午和晚上去了两次,打算好好体验新鲜出炉的宽窄巷子,希望她能够给我一个惊喜,给我一个慰籍。但是我却失望了!

当我和妻子一同步入巷子时,那原汁原味的本色巷子旧貌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簇新的仿古建筑,虽然面貌一新,虽然整洁一新,虽然石板路也干干净净,虽然修整后的民居看上去也像模像样,虽然…….但是属于宽窄巷子固有的本色悄然退出了,属于宽窄巷子原有的宁静和恬淡一并消失了。那一个个稍显破旧的宅院没有了,那幽深缓慢节奏的慵懒气息也藏匿了。看着眼前簇新的建筑,武侯祠旁边的“锦里”就抑制不住的从心底冒出,怎么告诫自己也控制不住对“锦里”仿古街道的联想:这分明就是活脱脱的“锦里”克隆嘛,先前古朴风貌的巷子模样,任随我怎样拼命回忆,竭力寻找,也没能回到我的大脑记忆之中。尤其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那种活生生的平民百姓居家生活气息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只是纷繁的街市喧闹,人流如织的熙熙攘攘。不论下午还是晚上,都只能看到摩肩接踵的人流川流不息,那种只有最繁华的春熙路才有的人头攒动,仿佛也微缩在这条人为造势的小巷子里。我和妻子不停的摇头,不断的懊悔。怎么弄成这个样子了啊?这还是我们记忆中的宽窄巷子吗?还是那个“千年少城”的古朴小巷吗?在我们眼里,宽窄巷子消失了,起而代之的不过是人造的,仅仅为吸引游人眼球和赚取钞票的卖场而已。正如一位成都作者曾颖所言:“不看还好,看了更让人心烦难过”,许多原汁原味的成都趣味的东西都消失了,只余下一大堆商业化到牙齿的不伦不类的茶吧酒吧和咖啡厅。”

记得很早就有人说过,对古文化历史建筑的修复,只能修旧如旧,不能修旧翻新,切不可用现代的簇新的东西来取代那些原汁原味的历史陈迹。当然,在保护,抢救,经营上更应该把握好节奏,如果只是一门心思的考虑赚钱效应,一哄而上,把所有的本来富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都变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赚钱机器,那么,无疑是意味着给了古文化街区温柔的一刀,将其悄无声息的扼杀在不知不觉之中。

四年的修复,四年的光阴,就换来现在这样一个“锦里”的克隆体,悲耶,哀耶?面对如此宽窄巷子的修复,倒有不少媒体欢呼雀跃,大加颂扬,说什么:“成都,最中国,宽窄巷子最成都”。难道最成都、最中国的景象,就是我们眼前这些商业化的元素武装到牙齿的不伦不类的闹哄哄的闹市吗?

成都,你为什么要把一个好端端的古街巷宽窄巷子弄丢掉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5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08-6-29 22:26 |
恶俗致深。[em02]

发表于 2008-6-29 21:59 |
    见解独到,发人深思!

发表于 2008-6-30 13:41 |
[em03][em03][em03]
发表于 2008-6-30 13:35 |
说的不错.

发表于 2008-6-30 14:01 |

就如同上市公司,只留下一个空壳。

里面的东西早就“重组”了。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化?

修几个假古董就是历史?

文化离不开人,当原住民都已经远去,留下的可能只有“经济”了!

因为时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发表于 2008-6-30 13:47 |
[em05][em05]

发表于 2008-6-30 14:10 |
[em07][em09][em07][em09]

发表于 2008-6-30 14:31 |

还不止这些……

一场地震,还震丢了我们的汶川——现在那里变成了“问”川。京城那边,路远地僻,过去没到过汶川,现在坐在直播间里翻翻字典,按照山东的“汶水”来读“汶
川”,那倒是情有可原。可是我们的省台市台呢?他们可是吃着茂汶苹果长大的啊,怎么一下就“背主为客”,跟着把“文”川变成“问”川了呢?

发表于 2008-6-30 14:41 |
成都,你为什么要把一个好端端的古街巷宽窄巷子弄丢掉呢?

发表于 2008-6-30 15:07 |

难道最成都、最中国的景象,就是我们眼前这些商业化的元素武装到牙齿的不伦不类的闹哄哄的闹市吗?

本人曾在距宽巷子不到二百米处居住生活近二十年。前后对比,与楼主有同感。

发表于 2008-6-30 15:27 |
为了更多的外地游客来成都能多个商业的去处

发表于 2008-6-30 15:27 |
为了更多的外地游客来成都能多个商业的去处

发表于 2008-6-30 11:29 |
[em03]

发表于 2008-6-30 11:59 |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8-6-30 11:43 |
[em03]唉!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亮点!

发表于 2008-6-30 12:02 |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有人说它不伦不类,因为他们老是用过去的眼光来审视它。的确,街道变得更“新”了,那份宁静的光景也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人们居家生活的气息也淡了。可是如果不改造,那些行将垮塌的旧建筑也经不住风雨的剥蚀,火灾的吞噬,恐怕消失得更快些。长顺街、东大街、顺城街“旧貌换新颜”就是明证。将其改造了,在古老氛围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未尝不可。就像我们穿洋服,不再穿长衫、戴瓜皮帽,只要我们说中国话,是黄皮肤,仍然是中国人。只要宽窄巷子让人觉得休闲而时尚,又不失传统,我觉得说它代表成都或代表现代成都并不为过。现代成都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不就是“休闲而时尚,又不失传统”吗?

    宽窄巷子的确比以前变得嘈杂不堪了。那是因为,物以希为贵,成都现在像这样“休闲而时尚,又不失传统”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人们自然“趋之若鹜”。试想一下,这样的街道如果多保留几处,人们也就见惯不惊了,这里的“清闲”自然就保留下来了。现实环境是,许多街道都变成了毫无本土灵魂的钢筋水泥拼凑物,人们不想亲近那些千篇一律的火柴盒,才有如此并非十全十美的结果。而与锦里、文殊坊相比,新少城的建筑毕竟不是纯粹的假古董,再加上其固有的文化底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里的。让我们接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现实吧。

发表于 2008-6-30 08:31 |
现代的文明,是以牺牲古代文明为代价的。这不奇怪。

发表于 2008-6-30 08:04 |
臭豆腐;

发表于 2008-6-30 10:47 |

四年的修复,四年的光阴,就换来现在这样一个“锦里”的克隆体,悲耶,哀耶?面对如此宽窄巷子的修复,倒有不少媒体欢呼雀跃,大加颂扬,说什么:“成都,最中国,宽窄巷子最成都”。难道最成都、最中国的景象,就是我们眼前这些商业化的元素武装到牙齿的不伦不类的闹哄哄的闹市吗?

成都,你为什么要把一个好端端的古街巷宽窄巷子弄丢掉呢?

楼主的这两个问题,问得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