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10|评论: 19

[原创]玉米面醪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4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都知道,醪糟是糯米酿出来的。可是,有多少城的人知道玉米面可以酿醪糟?又有多少城的人吃过玉米面酿的醪糟?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刚分配在一个边远山区工作。就被派下乡去送春季参军入伍通知,在一个接到通知的社员家,那入伍青年的父亲,兴致冲冲的给我们冲了玉米面做的凉水醪糟,又甜又解渴,我喝了一碗,好舒服啊!谁知,当晚泻了十几次肚子。不久我再次到那社员家,原来那地方的社员都是吃的下雨天流入储水池的雨水,我看了那社员家的露天儲水池,也就是在地上挖个大坑,里面的水倒是滿滿的,水藻把水染成微绿色,里面浮游着昆虫、蝌蚪、蚂蟥....我找到泻肚子的原因了,以后下乡,我再也不喝凉水和凉水醪糟了。但我却喜爱上了原汁原味的玉米面醪糟。

那时,我们下乡是极多的,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我在社员家吃饭的机会太多了。我慢慢地知道,这山区不产大米主食是玉米、荞子、洋芋和花芸豆。所以,社员们只有用玉米面作醪糟。夏天,从这大队走到那大队,热出几身臭汗,在社员家堂屋中一坐,好客的主人双手给你递来一碗刚从坛子里舀出的、冰凉的、醇香的玉米面醪糟,还没吃,已觉全身一下凉爽起来……

有一次,只吃过早饭的我,下午三点,在一社员家,他们给我舀出满满的一土巴碗玉米面醪糟,早已饿了的我,正好充饥。吃到嘴里,细腻且甜中带着醇香,一会儿就见了碗底。我告别了他家,又走了两个生产队,开始有点头昏的我,便在一棵大树下闭上双眼坐着乘凉休息。忽然有人在叫我:“T医生,T医生,天要黑了。” ,我睁眼一看,是一个社员在喊我,哦!我睡着了。再一看,天已傍晚,如没人叫我,我还不知多久才醒!我才知道是玉米面醪糟惹的祸。

并不是所有社员家的玉米面醪糟都是甜甜们透着醇香。喜好饮酒的彝族社员家的玉米面醪糟,就没丝毫甜味,倒像把老白干倒在了玉米面饭内,满是苦味和酒味。彝胞社员们是极好客的,有两次,我被强行拉到他们家里,要我去品尝刚酿好的玉米面醪糟。彝胞社员家这玉米面醪糟舀出来了,你不吃几囗是不行的,认为你是看不起他们,不是“他们的人” 。这样的玉米面醪糟,我最多也只能吃小半碗,但彝胞社员们并不在乎你给他们剩下了,相反,你吃不完他们是很高兴的,说明他家的东西多得很,这是彝胞社员们风俗。

    在彝胞社员们家,我和他们一起吃玉米面醪糟、一起饮酒,一起拉家常。就如我在网文《论工作餐》里写的,我真的成了“他们的人”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7-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口水

发表于 2008-7-4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在彝汉地区生活过几年,玉米面作醪糟倒是第一次听说。

地方风土人情,喜欢。

老唐[汤]在凉山工作过?有共同语言。

发表于 2008-7-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玉米面做醪糟,不知是怎么做的?

发表于 2008-7-5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只吃过糯米醪糟

玉米醪糟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听到LZ这样说,我倒真的很想吃了呢

以前我寝室就有一个彝族的女生

都没听她说过啦

不过可能是没有讲过这些吃的啦

我只记得她家的生瓜子很好吃

吃生瓜子有好处,呵呵

谢谢LZ让我知道了有玉米醪糟,什么时候有机会一定吃。呵呵

什么时候我也自己弄弄?没有做过啦,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闲鹤在2008-7-5 10:15:00的发言:
第一次听说玉米面做醪糟,不知是怎么做的?

    这玉米面醪糟的酿制与糯米醪糟相仿,先蒸成玉米面饭,趁热和上醪糟曲子,装入罐内密封罐口,以棉织物复盖保温数日,即酿成玉米面醪糟。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又一村版主喜欢这帖子!我曾在与凉山相邻的、离县城一百多里的一个彝汉山区工作了十余年,生活是极艰苦的,但挺有滋味。

发表于 2008-7-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蒸成玉米面饭----把玉米磨成粗粉[不是粗颗粒],加水少许;湿润程度是握紧

手松即散,蒸熟可食----即为玉米面饭[营养价值远高于大米饭]。玉米醪糟在我

所居地区就没人做了。

谢谢“laotang”朋友的介绍。

发表于 2008-7-6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tang在2008-7-5 19:20:00的发言:

    这玉米面醪糟的酿制与糯米醪糟相仿,先蒸成玉米面饭,趁热和上醪糟曲子,装入罐内密封罐口,以棉织物复盖保温数日,即酿成玉米面醪糟。

谢谢“laotang”先生介绍!

在“文学沙龙”居然学到了如何做玉米面醪糟,甚是意外!

发表于 2008-7-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初次听说,我听过彝胞的酒歌,里面有“鸭子的鸭……”,但没听出玉米醪糟来。

突然想起了文革中我们几个兄弟伙在大冬天自酿醪糟的趣事:

学校食堂的米饭粒硬,我们将其偷来带回宿舍,摘下过道上的球形路灯罩,洗干净,再把米饭糟曲装入,用干净毛巾包好。

大冬天的,气温太低,咋办?我们就把这个“实心”的灯罩放进被窝,每天二十四小时轮流值守抱着实心灯罩睡觉,须臾不离。

慢慢地过了几天,闻到酒味了,大家窃喜——醪糟成功了。

一打开,没到十分钟,灯罩里的醪糟化为乌有——被我们及相邻寝室的哥们抢着喝了个精光。

发表于 2008-7-8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米面醪糟”是不是“玉米面酒酿”?

我喜欢吃酒酿,还没有吃过“玉米面酒酿”……

发表于 2008-7-9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苦李在2008-7-8 12:41:00的发言:

也是初次听说,我听过彝胞的酒歌,里面有“鸭子的鸭……”,但没听出玉米醪糟来。

突然想起了文革中我们几个兄弟伙在大冬天自酿醪糟的趣事:

学校食堂的米饭粒硬,我们将其偷来带回宿舍,摘下过道上的球形路灯罩,洗干净,再把米饭糟曲装入,用干净毛巾包好。

大冬天的,气温太低,咋办?我们就把这个“实心”的灯罩放进被窝,每天二十四小时轮流值守抱着实心灯罩睡觉,须臾不离。

慢慢地过了几天,闻到酒味了,大家窃喜——醪糟成功了。

一打开,没到十分钟,灯罩里的醪糟化为乌有——被我们及相邻寝室的哥们抢着喝了个精光。

“苦李”兄比张嘎子还淘气,啥事都干得出来!

发表于 2008-7-8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萍水在2008-7-8 17:28:00的发言:

“玉米面醪糟”是不是“玉米面酒酿”?

我喜欢吃酒酿,还没有吃过“玉米面酒酿”……

     醪糟其实就是米酒,是不是叫法不同。

发表于 2008-7-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醪糟其实就是米酒,是不是叫法不同。

~~~~~~~~~~~~

谢谢一村先生的解释!

就是我们这边说的酒酿,用糯米酿成酒,再舀出里面的酒,就是先生说的米酒,米酒好喝呀。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又一村在2008-7-9 21:59:00的发言:

有时想:李白斗酒诗百篇饮的那个酒,可就是米酒?

张飞,李逵,武松他们那个时代的酒是否米酒?记得

小时候偷吃母亲酿的醪糟米酒,晕乎乎的就上学去了;

也醉人的。

哈哈,我可不比那些良家子弟,也是啥都干得出来的。

怀念那个时光哦!

又一村先生见解极对。其实古时的酒,应是米酒才对,上品即度数很高且醇香的米酒。

那彝家的醪糟米酒,与武松喝的那高度数的米酒类似吧。那武松吃了十五碗,走上景阳岗酒性才发,与我吃了一碗醪糟(我可不是海量),走了两个生产队就在大树下睡着了,好相似啊。

那时的酒碗也就是大点的酒杯,要不,武松那能吃上十五碗呢,如果是十五大碗,那至少是十五斤了,倘又是五十二度的白酒(现在还有六十五度的高粱酒),不出门也就醉了。

发表于 2008-7-9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有过年轻,也有过不经意的一些事情

很让人难忘吧?

呵呵

发表于 2008-7-9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想:李白斗酒诗百篇饮的那个酒,可就是米酒?

张飞,李逵,武松他们那个时代的酒是否米酒?记得

小时候偷吃母亲酿的醪糟米酒,晕乎乎的就上学去了;

也醉人的。

哈哈,我可不比那些良家子弟,也是啥都干得出来的。

怀念那个时光哦!

发表于 2008-7-1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吃过,第一次听说呢

呵呵

不过你文中提到的彝胞们的热情我到是知道点点

因为我去过彝族

我干妈就在免宁县,挨着彝族的

她带我去山上玩,去感受了彝胞的人土风情

发表于 2008-7-10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米酒好喝,看似不醉,实际醉人啊……

发表于 2008-7-1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第一次听玉米面醪糟呢,好喝么?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