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84|评论: 13

[群众呼声] 86岁的方柏先:义务修路27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2 08:26 | |阅读模式
  在蓬安县诸家乡红花村,有一段土路,长约2公里,其间跨越几处水域,修建难度可想而知。很难想象,这样一条路竟然是一个老人肩挑背扛修出来的。27年来,方柏先每年拿出100多天时间,去修建维护村里的这条土路。如今,他已是86岁高龄,还在修路。
  左手提着镐,右肩扛着锄头,黑色帽檐下的脸,布满皱纹。5月14日,在红花村,方柏先和村民们一起维护土路,“就要到多雨的季节了,趁天气好,得抓紧时间养护。”
  红花村的一个山沟中,住着30户人家,不到100口人。27年来,这里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的一条路上,时常晃动着一个老人的身影。“路是大家走的,修好了,几辈人都会走下去。”在方柏先的一锄一铲中,道路向前延伸,一条泥泞不堪的小道变成了三四米宽的道路。
  27年来,方柏先为了修路,用坏了8把铁锹、6把锄头。一些重活干不了,方柏先就自掏腰包请人干。
  妻子去世,女儿出嫁,儿子在外教书。方柏先种了2亩水稻、2亩旱地,每年养一头肥猪、4张纸的蚕。卖粮食、猪肉、茧子,加上逢年过节晚辈们孝敬的“糖果钱”,一年下来有3000多元的纯收入,除去自己极少的开支,剩余的钱都用在了养路上。
  今年4月,公路的一处涵洞垮塌,方柏先花钱请人用混凝土加固。
  前不久,村里对公路边的一口堰塘进行了整治,整治后没安栏杆,“每天,30多个娃娃上学、放学经过堰塘,没栏杆太危险了。”方柏先拿出晚辈们给的“糖果钱”,买了500多公斤竹子,10公斤铁丝,在堰塘边修起一道护栏。
  “以前,修房造屋都是到山梁上挖黄沙,如今,大家修房都用上了河沙。”红花村村民杨福金说,“路通了,货车可直接把建材拉倒每家院坝,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
  如今,在红花村,养路的不再是方柏先一个人,一些村民也加入到养路的行列中来。前不久,为拓宽这条土路,方柏先拿出1000多元钱,请铲车来整理道路,请村民杨林国、杨林民、何秀碧等来帮忙,事后,几位村民拒收了老人给的工钱。
  65岁的村民雷林说,“方柏先就是我们村的‘活雷锋’。”现在,他经常与方柏先一起修路,还悄悄为村里的贫困残疾人邓怀全交了电费。(南充日报 王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08:27 |
值得我们学习

发表于 2014-5-22 08:36 |
好人,把那些贪官赶下台,给老先生弄个交通局长当,肯定非常优秀!
发表于 2014-5-22 10:12 |
值得学习
发表于 2014-5-22 10:21 |
老人家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0:34 |
悄悄话悄悄说 发表于 2014-5-22 1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人家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就是就是

发表于 2014-5-22 11:16 |
好人啊

发表于 2014-5-22 12:07 |
当今社会,这样的好人,是大家的榜样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5-23 07:51 |
好同志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8:29 |
正能量 本帖最后由 XCBXP 于 2014-5-23 09:31 编辑

独自走在田野小道上的方柏先。.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8:29 |
“老愚公”
“老愚公”方柏先与村民一道修路。.jpg

发表于 2014-5-23 08:47 |
尊重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9:30 |
“老愚公”一锄一铲 修出2公里平坦村道

  在南充市蓬安县诸家乡红花村,一段长约两公里的土路蜿蜒在山坡沟坎之间。全路段几处需开山凿石,其间,还跨越了几处水域,修建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27年前,时年59岁的当地老人方柏先,肩挑背扛,开始义务修路。27年来,他一直修路、养路。见面时,乡亲们总是亲切唤他“老愚公”。
  27年前村道悲剧频发,他决心修路
  沾满泥土的旧夹袄,左手提着镐钎,右手把着锄头,锄头后面吊着一对箢兜,黑色帽檐下,是一张典型的中国农民的脸,脸上沟壑纵横。
  近日,记者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来到蓬安县诸家乡红花村。此时的方柏先正和村民们一起疏通土路的排水渠。“马上就要到雨季了,趁着天气好,得抓紧时间养护。”挑上一箢兜土,方柏先步伐沉稳而有力。
  在红花村4社,水泥路沿半山穿行而过,位于山谷底的5个社,离水泥村道足有2公里的路程。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村道路坡陡路滑,从村里走上水泥路,需花一个多小时。相对于水泥路沿线已经脱贫致富的村民,谷底深处的5个村社,汽车进不来,货物出不去,犹如一座孤岛。道路交通成了村民发展致富的最大绊脚石。
  1987年,方柏先断断续续开始了修路。然而当时的红花村谷底下,总共才30户人家,能上工的劳力只有10多人。“缺钱、缺技术、缺劳力,怎么想都觉得‘不靠谱’。”面对艰难的工程,村民们无可奈何,但这并未影响方柏先修路的积极性。
  1993年唯一联系外界的村道公路上,接连发生的悲剧,刺痛了村民的神经。一次是车子拉砂石进村,发生侧滑。没过多久,村民杨福平拉着建材回家的路上发生事故,永远离开了。“路窄,又不平,车子发生侧翻,车上的他,当场死亡。”村民们议论纷纷,方柏先再也坐不住了,下定决心要将路修好。
  自筹经费 除家庭开支,钱全用来养路
  没过几天,方柏先就挑起箢篼,拿起锄头、铁锹等工具开工了。就这样在方柏先的一锄一铲中,一条泥泞不堪的乡村小道变成了一条长两公里、宽三四米的平坦道路。
  修路难,养路更难。疏通背沟、削高填低、搬运石头……这些都是养路的活儿。27年来,方柏先为了修路,用坏了8把铁锹、6把锄头、146个箢兜,还有好多双鞋。七八十岁的老人,一些重活干不下,方柏先就自掏腰包请人一起养路。
  为解决钱的问题,方柏先种了2亩水稻、2亩多旱地,每年养1头肥猪、4张纸的蚕。加上子孙们给的“糖果钱”,一年下来他有3000多元的纯收入,除去家庭基本开支,剩余的钱全部投在了养路上。27年来,他用于养路的钱连他自己都算不清了。
  今年4月,公路的涵洞垮塌,方柏先花钱请人重新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把涵管边的松土全部挑走,还把水沟打出来。为协调加宽公路的用地,方柏先被狗咬伤。事后,在诸家小学任教的50多岁的儿子方明德从老乡口中得知父亲受伤一事,立马赶回了家中。见年迈的父亲躺在床上,方明德对着父亲就是既心疼又埋怨。他却说:“路修好了,没人管理,那不是白费功夫吗?”
  深受感动 村民纷纷加入养路行列
  如今,27年过去了。在方柏先的坚持下,以前泥泞不堪的乡村小道“改头换面”,变成了一条长两公里、宽三四米的平坦道路。路通了,现在货车开到家门口,这让当地村民备受感动。老人的善举,感染了村民,不少村民纷纷加入养路行列中。
  “远学雍宗满,近学方柏先。”这是红花村五组村民雷林的口头禅,他告诉记者,方柏先打通的不仅是谷底通往外界的道路,更重要的是打通了村民之间的心。“这么大年纪都还能坚持为村民做好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方柏先的带动下,65岁的雷林加入了养路行列中。如今的红花村公路上,不再是方柏先一个人的身影,而是一群人养路的壮观场面。
  记者手记
  为他的执着鼓掌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愚”农修路。愚公移山是寓言,“愚”农修路却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27年前,59岁的方柏先左手提着钎镐,右手把着锄头,走向了义务修路养路的“不归路”;27年后,86岁的他仍养路。
  家人一开始的不理解并没有打断这位中国老农满腔的热血,在这27年的时间里,虽然所有的苦和痛只有他自己去承担,但是他所传递的精神并没有湮灭。幸运的是,在这位“愚公”的影响下,陆陆续续已经有更多的人加入养路的队伍。
  27年,近10000天,我们从方柏先身上看到的是坚持与执着,是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热爱。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这位朴实老农的执着鼓掌!

  王陈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许雯实习生 张丹 摄影报道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5-23 10:58 |
学习的同时,乡镇和村组干啥去了。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