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下结论,我们老百姓享受不到核电站带来的经济利益,但是却要为核电站潜在的环境危害埋单,大型电力项目不论是水电还是核电的建设,获利的首先是电力部门;其次是地方政府;老百姓是参与不到这个利益分配过程中去。 1,农民如何脱贫? 农民能靠大型电力项目脱贫,在中国可以说没有先例,具体原因举一例说明:这是人民网2006年的一篇文章:http://opinion.people.com.cn/GB/40604/4118400.html “地方政府和企业,正是抓住老百姓急于脱贫的心理,大讲水电开发可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大约也是受到这样的宣传,许多地方对搞水电开发,虽然明知可能对环境等有影响,但在号称可以脱贫致富的感召下,只好默认和妥协——在讲究生存权是首要人权的情况下,没有比脱贫致富更让人渴望、更让人理直气壮的了。可是,2月15日,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报道,颠覆了过去一些人夸口的神话。报道说,青海东部黄河河谷水电开发的流域,经共和、贵德、尖扎、同仁、循化、化隆、民和7县,流域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06万人,占全青海省总人口的1/5。原本以为河谷的水电开发会促进当地的发展,但是,多年开发的结果非常令人失望。虽然已经进行了近28年的水电开发,黄河河谷地带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仍很低。2004年黄河河谷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772元,比全省低 232.5元,比全国低1164.3元;黄河河谷海东地区段城市化水平大约为20%,比全省低18.5个百分点左右,比全国低22 个百分点。同时,当地贫困人口达29.7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2 %,其中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达11.4万人,占本地贫困人口的38%。多数农民并没有从长期的水电开发中得到好处。 原本以为,水电工程建设会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事实上,水电站在建设期间,当地为建设服务的第三产业确实发展较快,财税增收也较多。但是,当建成发电后,第三产业迅速衰落,财政收入大幅度下滑,增收后列支的许多项目,减收后形成较大的缺口。 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水坝建设中,获利的首先是电力部门;其次是地方政府;在现行体制下,老百姓很难参与到这个利益分配过程中去。” 2,核电站能解决就业? 核电站对缓解南充的就业压力是杯水车薪.
核电站建设期间,由于核电设备安装公司的活动,可能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核电站建设完成后,当地第三产业就会恢复到建设之前的水平。 核电站能解决的就业很少,以广东大亚湾核电厂为例(http://www.oursci.org/ency/physics/013.htm),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是一座两台9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厂,定员只有一千名职工,三坝核电站是大亚湾核电站2倍,就算职工也是两倍,也只需要两千名职工,根据南充就业局的信息(http://scnc.lm.gov.cn/view.asp?id=761)我市城市实际失业率12%。农村还有剩余劳动力19.31万人,2000个工作岗位对我市庞大的失业人口来说是杯水车薪。 其次,核电站为其安全运行,必然使用一批专业的操作人员,我们南充只能培养石油系统的技术人才,没有培养核专业人士的基础,这可能的2000个工作岗位中,我想除了能从我们南充找几个清洁工,能用我们多少人才呢 ?能解决我们多少就业呢?如果能平衡因为征地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大幸了。 3,核电站能带动南充各个产业的发展? 核电站不能带动南充任何产业的发展,应为核电站需要的产业,我们都没有。 南充政资信网的文章http://www.nczy.gov.cn/onews.asp?id=1284提到:南充有优势的产业为石油、丝绸、汽车和纺织,传统的的产业有丝绸,纺织,服装,食品,和轻工,我们有的资源为:石油、天然气、盐卤等自然资源、蚕茧、生猪、中药材、果品、粮油等农副产品资源。 但是,与核电站相关的工业却是机电,机械,核燃料,等等。这些产业,我们南充没有,但其他地方却有,已经建设好,国内光是核电设备安装和生产的公司就有数家,核电站的运行,对我们南充的产业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带动不了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4,结论 核电站既不安全,又不清洁,既不能让农民脱贫,也不能让市民就业,更不能带动南充的各产业的发展,除了对政府财政的一定贡献,老百姓没有实际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