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玉器大赏
虺龙纹冲牙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玉饰纹卧虎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清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形态准确。“人”字形虎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虎更为珍贵。

玉龙纹璜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玉勾云纹灯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盘径10.2cm,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本器的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目前所知,此灯为孤品。

玉镂雕龙形佩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宽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此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玉扭丝纹瑗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厚0.3cm。清宫旧藏。
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瑗更显珍贵。

玉镂雕螭龙合璧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周以来,对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致。

玉镂雕双凤式璜
玉镂雕双凤式璜,战国,长13.7cm,高6.2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号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有较亮的玻璃光泽。器呈扇面形,较薄,边缘呈凹凸齿状。璜两面形式和雕纹相同,表面铺饰谷纹,谷粒呈菱面状,微凸起,谷纹间又有6处卷云纹,其形与凤尾相似。璜顶部镂雕一对相背的凤,细身长尾,尾端粗而回卷,与凤首相对,凤身局部有较多的镂孔,可穿绳系挂。
战国时期,璜是玉组佩的重要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致,除表面花纹外,很多玉璜还特加装饰。这件玉璜表面的云纹及顶部的双凤饰纹在目前已知的战国玉璜中是仅见的。

玉云纹剑首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清宫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饰花纹的作品并不多见。

玉谷纹璏
玉谷纹璏,战国,长6.5cm,宽2.3cm,高1.4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制成,这种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战国玉器中很少出现。作品呈长方形,片状,两端向下卷,表面饰凸起的谷纹,每3个谷粒为一组,以阴线相连。
关于古代玉剑饰的各部位名称,文献记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地区间的称谓差别。宋以来的古代图册中,多把此类作品标注为“璏”。吴大澂《古玉图考》把这类玉件称为“璲”,但古文献中把“璲”释为与剑饰有别的佩玉,吴大澂是将剑鞘视为剑衣,将玉饰视为服饰的延伸。从考古发现看,它是饰于剑鞘侧面的玉件。目前所见这类玉饰主要为长短两种,其花纹、形制多有变化。

玉云纹珌
玉云纹珌,战国,高6.3cm,宽5.95cm,厚2.25cm。清宫旧藏。
玉料为青白色,表面有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带。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两侧内凹,中部向两面凸起,表面饰阴线勾云纹,勾云纹中又有细阴线环形图及双短线。
此作品底面有细阴线花纹,应是后人所刻,又有相通的双孔,穿有绳结、长穗,是清宫所为。剑珌是剑鞘底端的饰物,所处位置很低,不能再饰长穗,此作品于宫内可能作为人身挂件或器物挂坠使用。

玉兽面纹剑格
玉兽面纹剑格,战国,高2.2cm,宽5.5cm,厚1.7cm。清宫旧藏。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两侧饰勾云纹。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玉螭凤云纹璧
玉螭凤云纹璧,战国,宽14.2cm,璧径11.5cm。
此璧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两面各饰勾云纹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阴线成形。璧孔内雕一螭龙,兽身,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并饰绳纹。璧两侧各雕一凤,长身,头顶出长翎,身下长尾卷垂。
此玉璧不仅螭龙、凤鸟造型生动,璧表面的纹饰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没有采用常见的谷纹、蒲纹、乳丁纹,而是采用了勾云纹,使其与螭龙、凤鸟的搭配更为和谐,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此件玉璧最为精致。从样式上判断,此器应是佩挂于人身的大型组佩中部的主要饰件,佩带者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玉兽面谷纹璧
玉兽面谷纹璧,战国晚期,璧径16.5cm,孔径4.8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璧玉料呈绿色,因埋藏产生褐色沁。璧较大,略薄,两面饰纹相同。璧外缘和近孔边缘以单阴线为界,中部以两周阴线隔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谷纹,谷纹微凸起,呈旋状,其上又加阴线旋纹。外区一周饰3组双身兽面纹,兽面较宽,朝向内孔,以细阴线刻出,兽面两侧有伸出的肢体,细而长,似蛇身,交叉盘绕,兽面及兽身的局部以粗而浅的阴线界出。
这种兽面谷纹璧在战国及汉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以4组兽面纹者最为常见,兽面多朝向璧的外缘。

玉龙首璜
玉龙首璜,战国晚期,长17.4cm,高6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蚀而产生的色变,片状,弧形,约为三分之一圆周。璜两端雕侧面的龙首图案,其形似兽,耳贴于颈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细,嘴部镂空且刻有齿纹。璜身饰凸起的谷纹,谷粒间以细阴线勾连。璜的上部中间有一小孔,供穿绳系挂。
龙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现,一般为单龙首,璜体似龙身。西周时期出现了双龙首璜,璜身多饰以弧线勾连而成的龙身。战国时期的龙形佩较多,其中一些制成了璜形。这类龙首璜的璜身完全没有龙的含义,所表达的内容较龙形璜更为宽泛。此璜为战国时期龙首璜中较大的作品,两端的龙嘴可悬挂其它佩件,因而应是成组玉佩中位于上部的玉件。

玉镂雕双龙首佩
玉镂雕双龙首佩,战国晚期,长13.5cm,高7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制,有色变沁斑,薄片状,整体呈“弓”字形。佩以中线为对称轴,对接双龙,两端雕龙回首仰视,唇吻部位卷曲夸张。龙身短而宽,饰凸起的谷纹,谷纹以短阴线勾连。佩中部廓外上、下镂雕云纹,上部及两下角都有镂雕的孔洞,可穿绳。
这件玉佩为成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这类带有前肢的半身龙玉佩在战国玉佩中非常罕见。

春秋
玉虺龙纹冲牙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玉饰纹卧虎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清宫旧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时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形态准确。“人”字形虎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装饰风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状,皆可穿绳悬挂。此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虎更为珍贵。

玉龙纹璜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新石器时代玉器大赏
玉兽面纹圭
玉兽面纹圭,长21.8cm,宽5.5cm,厚0.9cm。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
玉鹰攫人首佩,长9.1cm,宽5.2cm,厚2.9cm。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
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23.7cm,宽8.7cm。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img]http://bbs.artron.net/attachments/day_050304/0G7qLDfu6HI0LirIA==_0CR
qtCnbbi.jpg[/img]
玉刻图长方形板
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11.4cm,宽8.3cm,厚0.7cm。
玉板片状,中部微隆起,边缘呈阶状凹下。玉板表面饰有阴线琢出的环形图案及放射形的箭头状图案。
此玉板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出土时夹于玉制的龟背甲及腹甲之间,表明它是占卜的工具。对于图案所表现的内容,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上古之时的河图、洛书,或认为是文字产生前的八卦图像,或认为另有含义。总之,其文化内涵极其深刻,尚需作深入的探讨。

玉立人
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玉双虎首璜
玉双虎首璜,长11.9cm,厚0.4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璜为较窄的弧形,近于半圆,中部厚,边缘略薄。璜两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阴线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极夸张,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绳系挂。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确,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虎与人关系之密切,在社会生活中已出现对虎的崇拜,这对于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动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玉环
玉环,外径9cm,孔径6.2cm,厚1.3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含山文化出土环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玉环在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曾有多处出土,数量较多,但剖面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见,它对后世特别是战国时期玉环的影响颇大。
此玉环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玉勺
玉勺,长16.5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颜色因久埋而产生变化。此勺出土时断为数段。勺形窄而长,头部似舟,池部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细长,近似片状,表面下凹,端部略宽,有一孔。
此玉勺工艺精致,边沿光滑平整,两侧对称性良好,勺头及柄部的凹面应为砣具砣出。其工艺水平与近代琢玉的差别不是很悬殊。勺柄较长,可以远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时必须谨慎,因而不是通常情况下使用的餐具。其用途尚需进一步研究。
此玉勺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玉马蹄形器
玉马蹄形器,高9.5cm,上口9-7.1cm。下口6.9-5.5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器以青色玉料制成,筒状,表面有蚀斑,下口处呈褐色,略有伤缺,壁较薄,表面光滑。这种玉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一些作品置于入葬者的头骨之下,截面多呈椭圆形,上口略宽,呈坡状,下口较平,有的近下口处钻有小孔。由于作品整体似马蹄形,故称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称其为发箍。对于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们多有推测,或认为是用来束发的,或认为是仿照骨耒制造的农器,还有其它推测。

玉兽形玦
玉兽形玦,高15.4cm,宽10.5cm,厚4.5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玦以青黄色玉料制,表面有多处色斑。整体为环形,一侧有一开口,未断开。开口一端为兽首,另一端为兽尾,兽身屈而成环,颈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这类器型,它表现的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反映了较大范围的动物崇拜。颈部带有双孔的作品并不多见,此玦可能是制造时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悬挂时倾斜度不合要求,于是又钻了第二孔。这件作品为清代宫廷遗玉,说明清代宫廷曾收藏红山文化玉器。

玉鹰
玉鹰,高2.5cm,宽4.6cm,厚0.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鹰为青黄色玉材制,片状,腹部略厚,腹前用阴线界出鹰爪,头部凸起,嘴尖,双翅较薄,尾宽,尾及翅上有阴线羽纹。鹰背部有对穿的孔,可穿系绳。
红山文化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玉鸟,多为鹰类。常见的玉鹰有二类,一类近似方形,翅的边缘平直;另一类鹰的翅膀大且展开,似飞翔状。这件玉鹰属后一类,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遗址出土有同样的作品。此玉鹰的造型较接近于现实,鹰的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简练,系因人们仰望飞鹰所得的观察结果。

大玉龙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玉兽面纹嵌饰
玉兽面纹嵌饰,高3.2cm,宽4.8cm,厚0.7cm。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此器为传世古玉,表面纹饰较模糊,有较大面积的赭色斑。器近似梯形,凸面,顶端上凸,中线两侧向后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嵌饰正面为浅浮雕兽面纹,重点表现兽的环形双眼及阔嘴。兽面两侧饰前肢,短小,带爪足。兽面及兽肢上饰细密的阴线回纹。饰件背面有4组通孔,每组孔由两个斜孔对接而成,孔中可穿绳。
据分析,作品原系嵌于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为一组,这样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类的器物。

玉神人纹多节琮
玉神人纹多节琮,高32.1cm,孔径6.3-7.2cm。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内圆的柱形,上宽下窄,中心有圆孔,上下相通。玉料深褐黄色,局部有黄白沁斑。
玉琮图案以横线截成十一节,每节均以四琮角为人面部的中心线,以四面凹槽为隔界,雕刻出四个简化的神人面纹。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见,圆眼及嘴则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刻出。在玉琮上端相对的两侧面中部,隐约可见各有一阴刻的带双翼纹的符号。
《周礼·春官·大伯宗》载:“以黄琮礼地”,说明玉琮是古时人们礼地的祭器。从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况看,玉琮多置于尸体周围。

三孔玉刀
三孔玉刀,长49.1cm,宽5.9cm,厚约0.1cm。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刀玉料呈墨绿色,长方形薄片状,背平直,刃部内凹,一端为方形,另一端略窄。玉刀的一面光滑细亮,另一面较粗糙。此类玉刀在陕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发现,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的这类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开片薄、刃部锋利、钻孔标准等特点。
这件玉刀的平均厚度约0.1cm,表现出非常好的开片技术,刀背部三孔非常规范,无明显的孔径变化,刃部的锋利达到了可以割切的程度,具备了实用的可能性。

玉三孔铲
玉三孔铲,长27cm,宽16cm,厚0.8cm。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铲为梯形,青黄色玉料,有较重的赭色斑。片状,宽端有刃,刃自两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铲的表面光滑,造型规整,边线平直,表现出较好的加工技术。
据山东大学刘敦愿教授介绍,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日照县两城镇的中医刘述祊先生得到了同埋一坑的5件玉器,三孔铲即其中的一件,于1957年入藏故宫博物院。
此玉铲制造精致,无砍砸使用痕迹,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礼器。

玉人兽复合佩
玉人兽复合佩,高8.2cm,宽4cm,厚0.6cm。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状,镂雕人兽复合图案。佩上部为人首,较大,头部饰一周绳索纹并饰双鸟形冠,长发后披,于两耳侧外卷,耳下有佩环。佩下部为兽首,短而宽,呈横向的条状,兽嘴略宽,眼为孔洞形。佩中部为镂雕的人身与兽身,相互交错,不易分别。
此佩为传世文物,原出土地点已不清楚,学者们对其制造年代也有过多种推测。从人物头部特点看,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佩下部兽头的形状、孔洞的镂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兽头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确定其为石家河文化玉器。

玉璜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规则的半圆形,两角外伸,说明此璜并非由圆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长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秦汉玉器大赏
玉夔凤纹樽
玉夔凤纹樽,汉,高12.3cn,口径6.9cm,足径6.8cm。
樽白玉质,有褐色沁斑。此樽有盖,盖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纽,纽周凸雕3个鸟形伴纽;器身表面有带状夔凤纹和谷纹,间刻小勾云纹;一侧有环形柄,顶端形成简单云形出廓,上饰一兽面纹。底有3个蹄形足。
此器造型端庄,图案精美,系仿青铜尊而作。早先它曾被认为是盛化妆品的奁。1962年,在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两件器物上铸铭文“温酒樽”,并有西汉成帝“河平三年造”(公元前26年)字样,其器型与此玉器极似,故此玉器被更名为樽。

玉辟邪
玉辟邪,汉,长13.2cm,宽4.8cm,高8.6cm。
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汉代,造型艺术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动物、人物题材的作品形象生动,取材广泛。其中尤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兽最引人注目。这些异兽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特性,造型上有很强的气势。目前,在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数件此类玉制作品,传世玉器中也有少量遗存。这件玉异兽形状劲健雄伟,神态凶猛,造型表现力与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是此类作品中的典型。此物有一定的重量且重心低,可做玉镇使用。

玉螭凤纹韘
玉螭凤纹韘,汉,宽6.5cm,高7.8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状,中部为心形玉片,表面饰云纹,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云头装饰,两侧分别透雕螭、凤,螭细身,大臂,长角,长尾,凤亦细身,长尾,头顶之翎长而分叉。

玉夔纹韘形佩
玉夔纹韘形佩,汉,长12.3cm,宽3.6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形图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状,外饰兽面纹,且有一道横向的凹槽。作品具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战国时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这时还出现了环片状作品。西汉时期,玉韘发展为透雕片状,花纹图案日趋复杂,其上多有动物形装饰。东汉时,又演变出透雕长条形韘形佩。

玉蝉
玉蝉,汉,长2.9cm,宽2.1cm,厚0.8cm。清宫旧藏。
作品为白玉质,有褐色斑,薄片状。扁腹,腹下有纵向的直线纹。长翅,翅上无翼纹。小头,双目凸出于头两侧。
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玉蝉的用途主要有两项,一为佩饰,流行于商之前。汉代玉蝉多为逝者口中的含玉,称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种入葬习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为一组小牲畜,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的玉蝉,其上多无穿绳挂系之孔,用蝉作琀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

玉猪
玉猪,汉,其一长11.2cm,高2.9cm,其一长11.7cm,高2.6cm。
两件作品所用皆新疆玉,颜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绿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圆柱状,底面较平,两端略作切削以呈猪首及猪尾的外形,又以粗阴线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简练朴实。
这类玉猪在汉代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为丧葬使用的玉握。在汉代及稍后时代的丧葬礼俗中,玉猪的使用较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头、臀部隆起,形象较为真实。

青白玉辟邪
青白玉辟邪,汉,长13.5cm,高8.5cm。清宫旧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黄色及赭色斑。雕一兽伏地,爬行状,兽为扁方头,曲颈。从头形看,似虎,头顶有长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侧有翼,为前后两组羽组成。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许多人们想象中的动物,玉、石器中的这些神异怪兽便是依传说演化而出的。辟邪便是极受人们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现较多的怪兽,其制造往往受多种动物造型的影响。此件辟邪应是以虎为原型加以兽形变化,仅于局部加翼,无鸟身,造型生动,颇具想象力。

玉“益寿”谷纹璧
玉“益寿”谷纹璧,汉,高13.2cm,宽10.5cm,厚0.5cm。清宫旧藏。
玉璧青白色,有暗黄色斑。璧圆形,体扁平,内、外边缘处凸起,两面纹饰相同,均饰颗粒状谷纹。璧的上缘之外饰有透雕的“益寿”二字,字两侧分别雕一螭和一龙。螭为回首状,身有环点,长角。龙为阔嘴长唇,似由鳄演化而来,龙身有鳞,四肢及后身似兽身。
清宫档案有关于“益寿”璧进宫的记载,称其为“拱璧”。

玉龙螭纹洗
玉龙螭纹洗,汉,长16.8cm,宽14cm,高2.8cm。清宫旧藏。
此器玉料为青色,圆形,内膛很浅,可贮水。口沿宽而平,两侧横出片状柄,左侧柄饰龙、螭,螭头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隐没,龙隐于螭后,仅露头,头形似熊。右侧柄装饰一长身龙,独角,身亦隐于云水中。柄的背面为阴线刻的图案,与正面图案近似。
中国文化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书、画勃兴,文房用具出现了很多新品种。目前已发现的汉代文房玉器有砚滴、笔屏等。此作品内膛较浅,口又阔,应是文房用品中的笔洗。

玉卧羊形砚滴
玉卧羊形砚滴,汉,长7cm,高5.6cm,口径1.6cm。清宫旧藏。
此羊形砚滴青玉质,通身有褐色沁斑,头部尤为严重,被沁蚀成深褐色。羊为立体圆雕,呈跪卧式,昂首挺胸,二圆目平视前方。面部呈三角形,双角回卷,贴于头部两侧。身躯丰满,四肢屈于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颊及腿弯处皆饰阴刻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玉羊背部有一圆形凹洞,洞上置双兽形圆柱纽盖。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双兽形纽盖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制作风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汉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砚滴。
汉代玉羊多饰有以手工刻出的阴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且弯曲有度,一般刻于颈下、身体两侧、腿弯处,这些特征可作为识别汉代玉兽的重要标志和断代的依据。

玉卧羊
玉卧羊,汉,高3.1cm,长5cm,宽2.2cm。清宫旧藏。
玉羊为圆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卧姿,昂首目视前方,眼睛以阴线刻成圆形,外圈加弧线。双角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颈下及身体两侧以平行的短线饰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贴卧于腹下。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现,汉代时圆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准确,多为静态卧形,身体肥硕,背部丰满,短颈,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细致,大而夸张,一般向下盘旋弯曲,羊身上多有阴线细纹为饰。此类玉羊用作玉镇或陈设品。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东汉,通高18.6cm,外径12.5cm,孔径2.6cm,厚0.5cm。
玉璧呈青绿色,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璧的外圈边侧以阴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
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
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周。
傳著妒必有,鴙平恨莫窮。
郅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
末镌“古香”、“太璞”二印。
汉代玉璧的纹饰、造型和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工艺以及在圆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元明玉器大赏
白玉龙钮押,元,长5.8cm,宽5cm,高4cm。
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阳文图记,上部为龙形纽,龙身短而似兽身,头上有角,披发,四肢粗壮,肘部饰上扬的火焰纹,三岐尾,中一岐长,上冲与头顶发相接。
押是一种符号,签画于文书,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元代陶宗仪《缀耕录》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据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较用象牙、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

玉镂雕双狮
玉镂雕双狮,元,长7.3cm,宽5.2cm,厚1.7cm。清宫旧藏。
玉质白净无杂色,为较厚的片状,镂雕大、小二狮,大狮卧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狮直立,前肢举起,与大狮相戏。
狮子生活于热带,在我国很少见,但很早即输入我国。中国历代工艺品中不乏狮子题材的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真实的狮子为造型而加以变化,另一种较为夸张。目前见到的狮类作品多为传世品,制造年代的界定颇有难度,一般研究者以卢沟桥望柱饰狮及故宫断虹桥望柱饰狮的特征为参照来划定北方狮类作品的年代。此件玉狮为小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具有明显的元代作品特点。

玉双螭纹臂搁
玉双螭纹臂搁,元,长10cm,宽3.4cm,厚1cm。
臂搁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
此件作品为已知的早期玉臂搁。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据此作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所制造。

玉人物龙纹磬
玉人物龙纹磬,明中期,长20.4cm,宽20.1cm,厚0.9cm。清宫旧藏。
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双夔龙纹横梁,横梁两侧悬挂铜镀金链,其下挂磬。磬正面为云纹地,雕双龙戏火珠纹,两龙一仰一俯,分别占据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寿、禄三星像,又有松树、鹿、鹤、灵芝并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乐器,一般为多件成组,按音阶排列使用。这件玉磬为单件,是由乐器演化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陈设品。双龙戏珠纹是明代宫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图案。

玉组佩
玉组佩,明晚期,通长53.6cm。清宫旧藏。
组佩由53件玉饰串成。上部以一件寿星骑鹤式玉纽总揽组佩,其下有金质横梁,横梁两端为龙头。横梁下悬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组构成,横向相对。上4组玉饰每串各为3件,其中2件为玉叶,1件为玉镂件,玉镂件分别为“卍”字、“寿”字、凤、双鱼、双桃、华盖、麒麟等,第5组均为单个玉文臣。这类成组玉饰产生的年代很早,与《诗经》中所言“杂佩”类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称为“珩”、“琚”、“瑀”、“冲牙”,佩戴于人身,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与此件类似的组佩。这组玉佩所用白玉质地优良,加工精致,是宫廷玉器中的精品。

玉谷纹圭
玉谷纹圭,明,高21.3cm,宽6.3cm,厚0.9cm。清宫旧藏。
玉圭表面有旧色,厚片状,顶部有凸起的圭角。两面饰纹相同,为5列凸起的谷纹。圭下部呈方形,插入饰填金纹饰的紫檀木座中。木座顶部雕海水江崖,其下刻阴线夔龙纹,座四面共饰12组图案,为古代的“十二章”。插圭处的凹槽内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种谷圭在明代墓葬中发现多件,为贵族妇女身上的装饰。玉圭的木座为清代宫廷所制。

玉九螭璧
玉九螭璧,明,直径20.4cm,孔径5.8cm,厚2cm。清宫旧藏。
玉璧为暗青色,有黄斑,圆形,一面饰谷纹,一面浮雕9条螭纹。璧中央孔中1条螭纹为龙首、兽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面凸雕5条螭纹,皆小头独角,团团围住中孔之螭。璧边缘处有3条螭,后肢与尾在璧的背面。
古人认为螭是龙的一种。宋、元以后,多以螭龙纹装饰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际的广阔,以九螭表示皇族的兴旺,应是明代宫廷用品。

玉螭纹笔
玉螭纹笔,明,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清宫旧藏。
笔管青玉制,直管,无斗,顶部封堵玉片。笔管端部饰阴线回纹,中部饰凸雕的蟠螭。笔帽亦为青玉制,直管式,较笔管略粗,可套接于笔管上,笔帽两端饰阴线回纹,中部亦雕一螭。
一般毛笔应由笔管、笔毫、笔帽三部分组成。一些笔因毫较多,需另配笔斗以固定笔毫,谓之斗笔。此笔因年代久远,笔毫已失。

玉卧兽形砚滴
玉卧兽形砚滴,明,长12.7cm,宽6.5cm,高5.1cm。清宫旧藏。
砚滴玉色青白,卧兽形,略仿汉代辟邪样式,但有较大变化,兽头有双角,粗眉,大眼,口衔小羽觞,四肢伏于地,肢上有火焰纹装饰,背后部有骨椎状装饰,卷尾。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刻。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内空可蓄水。
砚滴为文房用品,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将所蓄之水吸出,滴于砚。汉代已有飞熊、卧羊、辟邪、鸠凤等多种样式的玉质砚滴,常为后代所模仿。这种砚滴在明代又被称为“水中丞”,除用于蓄水外还是文房内的陈设品。

玉双管式笔插
玉双管式笔插,明,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清宫旧藏。
笔插青玉制,色略暗。形制为竹节及桃桩相连式,竹节略高,内空,其外有小竹枝、灵芝相附。桃桩与竹节相并,内空,其外有桃枝、桃叶及果实,一桃枝伸展,连于竹节之上,桃桩下部饰兰花之花叶。
笔插是文房用品,管内可插笔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内陈设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类作品。笔插取竹、桃、兰、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错落,生动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玉兽面纹匜杯
玉兽面纹匜杯,明,高9.2cm,口长13.2cm,口宽7.5cm。
此匜杯由整块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口,前凸而后方,凸出部分为流,口沿外侧饰夔纹、凤纹。中部为腹,上饰浅浮雕兽面纹。下部为长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饰夔纹。匜的四角及中部出戟。匜柄为兽吞式,柄上部为兽首,仿古样式,巨耳,粗眉,张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饰勾云纹。
匜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样式仿古匜而有所变化,装饰图案也与古器不同,凤纹的使用更具时代特色。此匜杯杯体方正,图案古朴,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明,高8.3cm,口径5.8cm。
杯为双筒相连式,外饰两周绳纹,两筒间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面雕双螭,并于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杯两侧分别琢凸起的篆文诗句,其中一侧杯口沿琢“子刚制”款识,杯身铭文为“九陌祥烟合,千春瑞日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另一侧杯口沿琢“合卺杯”,杯身铭文为“温温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天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
古时“合卺”多指婚姻之事,合卺杯亦应为大婚所用。此杯署“子刚制”款,陆子刚为明晚期治玉名家,与祝允明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多为后人所仿冒。

玉寿鹿山子
玉寿鹿山子,明,高14.8cm,宽9cm。清宫旧藏。
山子玉料青绿色,雕立体山林景致。作品下部为山石,其上高树成荫,并结有桃实,树下一老人当风而立,著长袍短褂,左手轻抚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衔灵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现吉祥长寿的主题。加工时采用了镂雕技法,作品中保留着较多的镂雕孔洞以表现山石的风化与穿孔,树木枝叶处精雕细琢,因势就形,边角处打磨圆润,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艺术的造型风格。这类玉雕作品主要用于室内陈设,今人称为“摆件”。

玉八出戟方觚
玉八出戟方觚,明,高22.7cm,口径8.1-8.5cm,足径4.9-6cm。清宫旧藏。
作品为方柱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撇口,粗颈,其外饰阴线琢出的变形蝉纹及双夔纹,四面花纹相同。中部为觚腹,四面微外凸,饰变形蝉纹,花纹与觚颈纹饰相呼应。下部与上部对称但稍短,上饰变形蝉纹。足下有一周方形榫式座。觚四面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线,戟线分成多节,每一节上有阴线图案。觚的四角饰有镂雕的卷草形装饰,这类装饰称为“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称为“八出戟”。明朝时多用觚作为室内陈设,觚内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挂件。

玉条纹兽耳簋
玉条纹兽耳簋,明,高8.8cm,口径13.2cm,足径9.4cm。清宫旧藏。
簋玉色暗青,圆形,敞口,颈部微内收。簋两侧各有一个兽吞式耳,形为兽头口吞夔形柱。器身两面图案相同,每面各有两个用以装饰的凸戟,中部为凸雕片状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一阴线夔纹。簋的腹部排列纵向条纹,其下有圆形圈足。
簋为商、周时流行的食器,这件作品为仿古器,造型较商、周古器有所变化。明代,这类仿古簋可用于室内陈设,也可用于燃香。此簋的木盖为清宫所配,紫檀木质,上雕仿古云纹及镂空卷草纹,盖钮为元代玉件。从木盖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宫廷中曾作为贮放香料的香薰。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明,高12cm,口径3.2-10cm,足径4.5-7.1cm。清宫旧藏。
杯青玉质,扁圆形口,上部略宽。杯体上部饰细密的方格纹,两侧中间凸起条形戟,其下饰凤尾夔一周共6只,首尾相接。杯腹饰6组蕉叶纹,叶脉细密,蕉叶间有阴线小兽面。杯的一侧透雕凸起的夔龙3只,大头细身,上下排列,另一侧有环形柄,杯柄上端为云形鋬,柄下又饰一夔龙。杯有椭圆形足。
此玉杯所饰夔纹及兽面纹与商、周、秦、汉器物中出现的花纹不同,环形柄及蕉叶纹也有较大的变化,图案风格接近宋、元时的作品,为明代仿古陈设品。

玉兽钮夔龙纹樽
玉兽钮夔龙纹樽,明,通高11.2cm,口径6.2cm。清宫旧藏。
樽玉料青白,略显黄色。圆柱状,一侧为环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饰夔龙纹及谷纹,下部近3足处分别饰兽面纹。盖隆顶,盖面上等距立雕3个兽形钮,似羊,盖面中部饰涡纹。
樽为古代酒器,在汉代较流行,常见有铜、漆、玉质作品。此件作品与汉代玉樽相似,花纹略有变化,工艺不如汉代作品精致。清宫旧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区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陆子冈款的代表作品。陆子冈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见此类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
“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明,长5.5cm,宽3.5cm,厚1.4cm。
玉饰暗白色,月牙形,中间透雕一海东青啄大雁头,迫其降落于水,下部有水波与苇叶纹。作品背面边柱上有阴线“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识。
“御用监”是明代宫廷内专司造办用品的机构,由此而知此物为明代宫廷督造的用品。传世的明代玉器中带有制造年款的非常少,而带有“御用监”款的作品仅此一件,因而非常珍贵。“海东青啄雁”的图案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养鹘捕雁的习俗,同类题材在辽、金玉器中大量出现。从造型判断此饰物应为妇女的头饰。

玉卧鹿寿星山子
玉卧鹿寿星山子,明,长8.5cm,宽5cm,高11.5cm。清宫旧藏。
山子玉色青绿,玉中有杂色。雕一鹿卧地,寿星老人坐于鹿背。老人长头大耳,长髯,右手持龙头杖,左手抚腰带。鹿回首,依老人长袖,头顶有枝杈形角,身饰“米”字形花纹。
作品造型繁简相宜,老人头部的雕琢细腻而鹿则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线及折线表示,仅有少量弧线。这类雕饰风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运用。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明,高11.4,口径4.2cm,底径3.8cm。清宫旧藏。
花插筒状,茶色,梅树干形。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并茂。一面琢隐起两行行书“疎影横斜,暗香浮动”八字。末署圆形“子”、方形“冈”阴文二印。充满了文人画韵味,格调高雅,技艺不凡。原藏清宫南库。
水晶依质色不同称紫晶、绿晶、茶晶、墨晶、蓝晶、发晶、鬃晶、黄晶等。出于矽卡岩、伟晶及热液脉状矿床中(砂矿)。茶晶产于我国内蒙、甘肃等地。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难得的俏色之作。

玉八仙纹执壶
玉八仙纹执壶,明,通高27cm,口径7.8-6cm,足径8.2-6.5cm。清宫旧藏。
壶青玉质。体扁圆形,细颈,阔腹,圈足。盖钮镂雕寿星骑鹿,盖缘刻一周山字纹。器两面凸雕八仙、花草及山石等图案,口沿和足亦刻山字纹一周,夔形柄上有一镂雕兽。颈部有两首剔地阳纹草书五言诗,其一为 :“玉斝千巡献,蟠桃五色匀。年来登鹤算,海屋彩云生。”末署“长春”。其二:“芳宴瑶池熙,祥光紫极缠。仙翁齐庆祝,愿寿万千年。”末署“永年”。
执壶是明代一种极具特色的玉器,造型多借鉴其它工艺门类。图案丰富多彩,其中有些受道教的影响,八仙图案即其一,为明代中晚期工艺品上常见的题材。花草和山石图案清朗洒脱,盖缘、口沿和足部的山字纹更反映出明代艺匠的美学倾向。颈部雕刻的两首草书五言诗运笔流畅,使此壶在铭文不多的明代玉器中更显珍贵。

青玉竹节杯
青玉竹节杯,明,高10.5cm,口径7.5-3.9cm。清宫旧藏。
此杯用料为新疆和阗产的青白玉,局部有浅黄色斑沁。杯作扁圆的三节竹筒状,杯身两节中空,以一竹节为杯底,杯体微微弯向一侧,杯柄雕成卷曲的竹节形。杯身两面各浮雕竹叶纹。节上琢有谷纹。
明代中晚期,茶酒之饮器制作讲究,玉酒具的制作也得以发展,器形和纹饰都颇丰富,既有仿古型,也有创新型。此杯造型独特,选材精细,是明代玉器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夏商周玉器大赏
玉龙形"勒玉"(勒上玉下,一个字,下同,楼主注)
玉龙形"勒玉",商,高2.3cm,长6.5cm,宽2.5cm。
(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玉弦纹环
玉弦纹环,商,外径12.1cm,孔径6.7cm,厚1.4cm。
环因受沁蚀成鸡骨白色,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各饰相同的弦纹3圈,近孔处有一圈环形凸脊。
这类器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至商代仍有延续。以前曾被定名为乳环,推断其为女性乳房饰物。近年根据考古发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饰物。

玉蝉形出牙环
玉蝉形出牙环,商,外径10.5cm,孔径3.3cm,厚0.4cm。
环玉质较杂,大体为白色。圆片状,肉、好等径。外沿有三个顺时针方向且等距的蝉形出廓雕。此环造型朴拙,刀法简练,俗称璇玑式环。

玉牛形"勒玉" (一个字,勒上玉下,音勒,楼主注,下同)
玉牛形,商,长4.8cm,孔径0.9cm。
(音勒)玉料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状,牛形,一端较细,为牛首,另一端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其横截面近于方形,两端间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纹。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数量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多为牛头形,整身的立体造型较少。这件作品较好地表现了牛的全形,艺术手法简练,外表可分解为上、下、左、右四个面,方圆兼顾。中孔较粗,可穿绳接连其它器物。

玉兽面纹韘
玉兽面纹韘,商,高3.2cm,直径2.8cm。
韘有黄褐色沁,圆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纹,鼻两侧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处有一凹槽。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玉兽首饰件
玉兽首饰件,商,长4.5cm,宽2.6cm,厚1.5cm。清宫旧藏。
此饰件呈梯形,上部凸雕兽首,大耳,环眼,嘴部向内勾卷,似鸟喙,兽首旁有阴线雕出的鹰翅及爪。饰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纹,底边略宽,呈多棱状。
与此玉饰件类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东滕县前掌大遗址,但凸雕的兽首已失。此件玉兽首饰件是目前发现的同类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发现得较早,对研究此类玉饰的图案内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艺都有重要意义。

玉龙凤纹柄形器
玉龙凤纹柄形器,西周,长17.1cm,宽3.7cm,厚0.7cm。
器青玉质地,绿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体为长片状。两面雕刻,纹饰相同。上部由两凤纹对称构图,尾下垂,回卷成勾状,在相对的两喙及身尾之间镂空大小两个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长尾凤,圆眼,尖勾喙,单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龙头顶之上,夔龙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线拉长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商到西周继续沿用,惟西周的纹饰最为精美,雕工手法多样,刀法有力,线条圆润,纹饰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宽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确切用途尚需进一步考证。
清代玉器大赏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清乾隆,高4.8cm,口径14.1cm,足径7cm。清宫旧藏。
碗玉质莹白。器壁薄,横截面为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饰花叶纹,独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则以108颗精琢的红宝石组成。腹内壁有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全文为:
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
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
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
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
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
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
并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题”款识及“比德”印。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
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制作者的审美取向相关,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错以黄金,镶嵌红色宝石,显得格外豪华富丽。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通过器物外在的华美体现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正因此碗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且仿制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制成后始终为乾隆皇帝所珍爱,甚至在庆典活动时还被当作御殿赐茶的用具。

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
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清乾隆,通高10.8cm,宽17.5cm。清宫旧藏。
瓶黄玉质,大瓶居中,扁圆形,椭圆形口、足,口上有盖,盖面凸雕一兽纽。瓶身光素,凸雕蟠螭纹。瓶底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大瓶一侧凸雕3只羊,两大一小,小羊立于一大羊的背上。大瓶另一侧由一玉兽承托小瓶,小瓶圆形口、足,瓶外凸雕螭凤纹。
作为与中华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人们时常将羊之名附会人事祸福,如“羊祸”、“悬羊头门上,除盗贼”,又以“羊”与“祥”相通,将“吉祥”写作“吉羊”,汉瓦当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样。加之古人认为“美”与“善”皆与羊相关,因此,以羊作装饰多为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
此器选用上好名贵的黄玉精雕细琢,并有“乾隆年制”的款识,不失为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珍品。

大禹治水图玉山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案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碧玉仿古觥
碧玉仿古觥,清乾隆,高18.7cm,口宽7.4cm。
此件碧玉觥是仿古铜器的饕餮纹觥,玉质的墨绿色很自然的呈现着青铜銹斑的色泽,是造办处的精品。
清代养心殿造办处“玉作”制造的范围,以玉为主,同时包括一切需要砣工制造的物料,如玛瑙、碧玺、翡翠等。当时的许多城市也有玉匠,如苏州、扬州和回部地区均是高手集中地。乾隆时期扬州市场上曾出现大量玲珑剔透的玉器。当时的监政和织造把这种玉器作贡品,遭到乾隆皇帝的申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十四日,曾有一道谕旨给扬州监政和苏州织造,大意是说此后务须严行禁止不准再镂雕这类玉器。因为凡是容器,镂空之后没什么用处,即使不是容器,通体玲珑则玉质的美完全消失了。
这道谕旨很切中当时玉器制造的时病。这里所介绍的碧玉觥是养心殿造办处造的所谓杜奇归朴的器物,是属于纠正时病的器物。

桐荫仕女玉山
桐荫仕女玉山,清乾隆,长25cm,宽10.8cm,高15.5cm。
此玉山白玉质,有黄褐色玉皮。以月亮门为界,把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洞门半掩,门外右侧站一女子手持灵芝,周围有假山、桐树;门内另一侧亦立一女子,手捧宝瓶,与外面的女子从门缝中对视,周围有芭蕉树、石凳、石桌和山石等。器底阴刻乾隆御制诗、文各一。诗云:
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簷蕉轴庭。
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
末署“乾隆癸巳新秋御题”及“乾”、“隆”印各一。文曰:“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仍完璞玉。御识。”末有“太璞”印。
本器从内容到风格皆仿油画《桐荫仕女图》而作,所用玉料实为雕碗后的弃物,但玉工巧为施艺,庭院幽幽,人物传神,人们似可听到两女子透过门缝的窃窃私语。剩料被加以利用,这种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传以生动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势者,乘利而为制也”(《文心雕龙·定势》)。此器是清代圆雕玉器的代表作。

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
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清乾隆,高2.5cm,长8.6cm,宽4.3cm。清宫旧藏。
墨床仿竹床形,床边及四足施淡绿釉,上饰褐黄色斑点,颇似斑驳的嫩竹。床面饰白地五彩山石花鸟纹,背面书红彩“九畹山房”四字篆书款。
此器造型秀巧新颖,悦目怡人,釉彩柔嫩淡雅,仿佛通体散发出自然的馨香,是一件雅韵十足的瓷质文房用具。

青玉万松山房图山子
青玉万松山房图山子,清中期,高20.6cm,长28cm,底宽4.6cm。清宫旧藏。
山子青玉质,作重叠山峦形。山子正面琢崇山峻岭中挺立着棵棵巨松,间饰亭台楼阁,背面雕峭壁悬崖,亦点缀松树。景致布局周密,层次清晰,立体感强。正面浮于山腰的云纹上琢隶书御题《万松山房诗》:
万松春晓坐山房,雨后千峰濯翠光。
因回为高步入古,受宜得趣意延凉。
闻听倚巘涛翻鬣,极睡铺阡浪摆芒。
讵事游山欣惬赏,为民额手庆宜旸。
清代玉山较多,图案题材多取自然景色,如仙人游、文友聚会山林、松下鹿鹤、山水楼阁等等,且雕琢精致,画意盎然。陈设于文房中,读书小憩时可娱目赏心。

青玉三阳开泰
青玉三阳开泰,清,高9.5cm,长18.2cm,宽10.5cm。
整器圆雕3只羊,青玉质地,玉色青白。羊一大二小,大羊侧卧于地,左前肢支踏于地上,其余三肢曲起收于腹下,抬首转向左侧,口衔竹叶。大羊左侧以竹叶铺地,其上卧伏两只小羊,一小羊居前,侧头转向大羊,右前肢踏地,似欲从大羊口中取食,另一小羊紧伏于大羊身后。三羊皆有角,角上有节。以三羊为饰,寓意“三阳开泰”。

白玉卧羊
白玉卧羊,清,高5.8cm,长10.2cm。
此羊白玉质,玉质上佳,无杂质,莹润如凝脂。羊呈卧形,昂首望天,口紧闭,耳下垂,双角向后弯曲。腮下、耳后及尾部边缘有细刀琢刻的短阴线,以示羊毛。羊身其余部分光素无纹饰。
清代玉羊与前代风格略有区别,着重于动态的表现,且比前代更加写实,造型准确,骨骼、肌肉加以突出的表现。此白玉羊造型简洁明快,刀工精湛,打磨润泽,更因其质地洁白无瑕,使羊之温顺的性情与肥美的体态得以极好的展现。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清,笔插高10.4cm,长15.8cm,宽5cm。清宫旧藏。
笔插青玉质,玉质莹润,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观,镂雕的石山上有孔状洞,洞中生长着灵芝小草。石上卧伏3羊,一大二小,其间隙可架笔。石旁有两棵芭蕉树,树中空,可插笔。笔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镂雕竹、菊、兰、桃实、灵芝等纹饰。此笔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玉羊首觽
玉羊首觽,清,长5.5cm。
觽白玉质地,顶部粗,尾部尖细。顶端饰双角羊首,并透雕阴刻长长的胡须。器身细长似锥,其上琢刻绳纹。此器为清代仿战国玉觽的造型。

青玉凤柄执壶
青玉凤柄执壶,清,通高22cm,口径4.9-5.7cm。
此执壶玉质纯正,表面光亮。壶体扁而高,椭圆形口,盖与壶口呈插接式,咬合紧密,盖钮为镂空如意形,套二活环,钮之下饰一周莲瓣。壶颈部饰变形莲花纹,腹部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凸雕牡丹等图案。壶流为兽吞式,流柱自兽口中接出。壶柄为一全身栖凤,凤尾下部套一活环。
此作品的设计水平较高,将传统的如意、莲花、莲瓣、牡丹等图案运用于壶体,表现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准确。执壶之柄造型复杂,不易掌握。壶盖高大而易脱落,因而不宜实用,是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青玉回首鸭
青玉回首鸭,清,长15cm,宽6cm,高10.5cm。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
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青玉双连尊
青玉双连尊,清,高27.4cm,长26cm,宽13.5cm。
此尊玉色青白,无瑕斑及杂色。高、低二尊,下体相连。高尊圆口无盖,颈部环一凤,展翅似飞翔,腹上部较粗,浅浮雕夔龙纹,两侧各一象首,下套活环。低尊扁而宽,有椭圆形盖,上饰浅浮雕夔凤纹,宽腹,亦饰夔龙纹。两尊相连处亦雕一凤,与另一凤呼应。器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双连尊是清中期制造的宫廷陈列品,设计巧妙,于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艺精致,是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白玉羊首耳瓶
白玉羊首耳瓶,清,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清宫旧藏。
椭圆形,细颈,宽腹,双耳,椭圆足。盖顶下凸起绳纹一周。颈部浅雕夔带纹,腹琢莲瓣纹,肩两侧凸离羊首耳。玉质莹润。
羊字通“祥”。古代“吉祥”多作“吉羊”。羊字又通“阳”。《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释名·释姿容》:“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
正因为“吉羊”为“吉祥”之意,所以从汉代以来,羊的雕塑品、装饰物都很多。此瓶以羊首饰耳,取吉祥、高望之意。原藏清宫翊坤宫。为乾隆时期的珍品。

玉羊首提梁壶
玉羊首提梁壶,清嘉庆,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
壶白玉质,玉白如脂。壶体为圆形,通体及盖、纽均雕作瓜棱状,腹部一侧凸雕羊首为流,肩部设3个系纽,上接3柄如意形铜胎掐丝珐琅质地的提梁。壶底中部阴刻隶书“嘉庆御用”四字款。
玉壶是清代宫廷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样式极多,除羊首壶外,尚有凤首壶、龙首壶等,还有与玉杯、盘成套者。此壶以瓜棱形作器身,以羊首作流,结合了动物和植物的题材,又将玉器的素净与珐琅的斑斓集于一器,造型新颖别致,从质地到作工均属上乘,为清嘉庆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青玉三羊双池水丞
青玉三羊双池水丞,清,高4.8cm,口径分别为3.5-6.5cm和 2.6-5.9cm,底长19.4cm。
水丞青玉质,两水池前后相连,椭圆形口,方唇,平底。池肩部琢刻谷纹,凸雕的3只羊伏于池侧,前后顾盼,相互呼应,妙趣横生,寓意“三阳开泰”。
水丞属文房用具,可贮水,以备研墨、洗笔之用。

黄玉三羊尊
黄玉三羊尊,清,高14.2cm,口径7.6cm,底径6.8cm。
此器黄玉质,局部有褐色浸痕。圆形口外侈,颈部有环状凸棱,腹部凸雕三羊首,三羊前足形成器足,足下衬一圆托。
三羊组合的艺术造型和纹饰图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玉器外,陶瓷、绘画中也往往以“三阳开泰”为题作为岁首称颂之辞。但黄玉雕三羊尊这样的器物却非常少见。

青玉瓜棱执壶
青玉瓜棱执壶,清,高26.7cm,口径5.6cm,足径7cm。
壶青玉质,圆口,圆盖,长颈,高挑流,曲柄,瓜棱形腹,莲座式足。壶肩琢一周缠枝花纹,壶嘴处嵌一金圈装饰。此壶玉质莹润,工艺精细,为痕都斯坦玉器风格。
痕都斯坦玉器出现于汉地,首见于清乾隆时期,受波斯文化和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影响,其注重选材用料,讲究造型变化,成器胎薄体轻,装饰纹样繁密,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由于痕都斯坦风格的玉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其对清宫玉作和民间玉肆的琢玉技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痕都斯坦白玉单耳叶式杯
痕都斯坦白玉单耳叶式杯,清,高4.5cm,口径11.3-7.9cm。清宫旧藏。
杯白玉质,胎薄体轻,呈花叶形,口、壁舒张而器足收束细小。单耳雕成叶蔓,杯身刻叶筋,花叶之形态既生动逼真,又颇富装饰性,雕琢之纹饰于简练中见精致。
此杯造型为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以凝脂般的白玉雕为花叶状,于清丽素雅中又显出富贵之气,当是清代御用之饮酒器。

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
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清,高18.1cm,口径7.4cm,足径7.4cm。清宫旧藏。
杯为一对,碧玉质地,由杯体与柄足两部分连接而成。杯体为钟铃倒置形,柄为葫芦形,杯体与葫芦形柄之间有一俯仰莲瓣形座,柄下为双层圆座。杯由上至下分别雕琢藤蔓、葫芦、缠枝莲、莲叶、雷纹等纹饰。
清代宫廷中各种形制的玉酒具一应俱全,且多为构思巧妙、工艺精细之作。此对杯造型独特,雕琢细腻,可称清宫玉酒具中的精品。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清,高4.7cm,长9.3cm,宽6.9cm,口径1.35cm。清宫旧藏。
水丞碧玉质,局部有墨斑,圆雕人物和桃式容器,大小二桃相连,大桃内空,用以盛水,旁又雕一人斜倚水丞,以手扶膝,神情欢愉酣畅。
古代瓷器、石雕、泥塑等工艺中常有此种“太白醉酒”题材的作品。

玛瑙花鸟纹小插屏
玛瑙花鸟纹小插屏,清道光,长9.5cm,宽8.3cm,厚1cm。清宫旧藏。
插屏玛瑙质,长方片状。正面运用俏色技法利用原料上的白色巧加碾琢,山岩、梅花、凤鸟错落其间,呼之欲出,衬以浅棕色的背景。背面阴刻隶书道光帝御制“探梅诗”:
何处寻芳信,前村消息来。
一枝依绿竹,几点逗苍苔。
影细因风瘦,心清待雪开。
春敷千万树,庚岭好音回。
末署“臣琦善敬书”,并阴刻篆书“臣”、“琦善”两印。
清代插屏用料多为白玉、青玉和碧玉,玛瑙料较罕见。此插屏更利用玛瑙料上间杂的白色雕成图案,别开生面,清雅宜人。

青玉异兽砚滴
青玉异兽砚滴,清,高9.3cm,长16.5cm。清宫旧藏。
砚滴青玉质,利用玉斑圆雕作异兽形,兽背上驮有一水注,为贮水口,圆形水注上又雕饰小兽。
此器造型别致而又不失工整,为清宫造办处玉作的制品。

玛瑙桃形小水丞
玛瑙桃形小水丞,清,高3.5cm,口径2.4-3.2cm。清宫旧藏。
水丞白玛瑙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色,作桃形,器内空,器外装饰镂雕的桃枝、桃叶,以巧做技法使料中的红色恰好置于桃尖上,生动逼真。
巧做也称俏色,最早见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质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设计加工。此水丞匠心独具,玛瑙光莹润泽的材质与桃的造型相结合,仿佛传说中天上的仙桃落于书案,突出了仙寿的吉祥寓意。

青玉叶式笔掭
青玉叶式笔掭,清,高0.8cm,长14.5cm,宽9.5cm。清宫旧藏。
笔掭青玉质,有黑斑,叶形,并琢叶蒂及叶之卷尖。叶表面略凹,凹面很浅,表明此器当是用作笔掭。叶底面雕筋脉纹。玉料上的黑斑为经火后留下的痕迹。
此笔掭之形制显然受西域装饰风格的影响,碾琢简练而富于装饰性。其青玉质润而色稍黯,着墨之后应愈显清雅沉着。

青玉把莲水虫荷叶洗
青玉把莲水虫荷叶洗,清,高7.1cm,口径8.7-11cm。清宫旧藏。
笔洗青玉质,荷叶形,叶心下垂,叶边内卷,形成内凹的洗心。底部和叶边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叶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笔洗雕工精细,莲叶造型与其它附属纹饰相映成趣。与其它荷叶洗不同,本器以把莲为形制特点,碾琢的物象生动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青白玉五子笔架
青白玉五子笔架,清,高4.6cm,长12.5cm。清宫旧藏。
笔架青白玉质,以圆雕结合镂雕技法塑造姿态各异的5个童子,每人手中各持不同的花果枝叶。此笔架造型活泼,五子高低错落中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子形象表现于文房用具中则寓“五子登科”之意。

青玉天鸡尊
青玉天鸡尊,清,高21cm。
天鸡尊以整块青玉琢成,玉质局部有黄色沁。天鸡昂首直立,双翅紧贴体侧,长尾弯卷垂地,喙边长须飘逸。背负一方口尊,尊颈部饰蕉叶纹,腹部饰兽面纹,这些虽为商周青铜器的常见纹饰,但在此器上的表现形式均已脱离古法,实属新创。
天鸡毛羽的雕刻彰显有致,刀法粗犷古朴,为清代玉器之佳作。

水晶天鸡尊
水晶天鸡尊,清,通高14.2cm,口径2.3-3.6cm。
尊以无色透明水晶圆雕而成。天鸡翘首直立,双翅贴体,长尾卷曲支地,背负螭耳尊,尊的盖纽亦为一直立小天鸡。
天鸡尊在隋代已出现,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241号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鸡尊的造型已趋成熟并且广泛流行,用各种材质制作的天鸡尊层出不穷。
此天鸡尊利用水晶晶莹剔透的质感,运用了挖空、透雕、圆雕多种工艺手段,其效果清透灵动,光彩夺目。

青白玉三羊开泰笔架
青白玉三羊开泰笔架,清,高6.3cm,长13.4cm。清宫旧藏。
笔架青白玉质,三羊卧姿造型。笔架运用“留皮雕”技法,羊角处留有黄皮色。
此三羊造型笔架寓“三阳开泰”之意,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三羊一大两小,母子神态亲昵。满含温情,加之玉质润泽,笔架十分舒和优美。

青玉三鹅笔架
青玉三鹅笔架,清,高5.2cm,长12.8cm。清宫旧藏。
笔架青玉质,三鹅相连形,各衔谷穗、花枝,鹅腹下饰小浮萍。
“三鹅”是印度婆罗门教中月天(月神)的坐骑。中国古人对洁身自好、风度翩翩的鹅亦颇喜爱,古代以鹅为题材的工艺品为数甚多。此青玉笔架碾琢精良,玉色洁润,鹅之形丰满柔美,且衔谷穗、花枝,当是寓岁美年丰之意。

黄玛瑙瓜叶形笔掭
黄玛瑙瓜叶形笔掭,清,高2cm,水丞口径1.4cm。清宫旧藏。
笔掭黄玛瑙质,卷边荷叶形,叶下花枝纵横,叶上托一小瓜,瓜开圆口,内空可盛水。
此笔掭材质优良,瓜形水丞小巧玲珑,乃因书案濡笔墨用水不多之故。玛瑙色泽光鲜玉润,碾琢精细,置于书案上更显乖巧可爱。

美 玉
















翡 翠



































各种水晶玉石的天然灵性

玉髓——护身上宝
玉髓是隐晶质石英的集合体,颜色丰富,质地细腻,半透明或微透明,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神奇美观。玉髓是月亮的代表,与水有密切的关系,据说可防止溺水及意外发生、避免巫术的侵扰,可化煞辟邪,是很好的护身符。玉髓可以保护眼睛,有利于胆、肝、膀胱、骨头及血液循环系统,减少疼痛及促进孕妇哺乳。紫玉髓对应眉轮,可增加灵性及预知未来的能力。粉玉髓对应心轮,可增加异性缘并招来美妙的爱情。红玉髓则可以改善内分泌,加强血液循环,改善性能力与避免不孕产生。蓝玉髓对应喉轮,可增加自我表达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红玉髓与红宝石一起被定为7月生辰石,象征热情、仁爱和威严;绿玉髓则和祖母绿一起,被定为5月生辰石,象征幸运和幸福。

砗磲——深海佛宝
在当今佛教流行的宝石中,可作为驱邪避凶的首推“佛教七宝”。据般若波罗多蜜心经记载,此七种宝物为“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其中人们最陌生也最稀罕的宝石为砗磲,它来自印度洋或西平洋深海海域,或少部分因地壳造山运动浮出海面而鲜为人知,她产量极少而显得非常珍贵。砗磲深受佛家师父及信徒们的喜爱,配戴在身上可避邪保平安,常以27颗以上至108颗的念珠作为配戴及念之用。“金刚顶瑜珈念珠经”记载,使用砗磲念珠念佛可得一倍功德。《本草纲目》记载,砗磲有锁心、安神之效,砗磲贝尾端因所含微量元素、壳角蛋白及氨基酸等而有保健、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清朝官帽珠饰中,它是六品官员的顶珠,可见它的价值不凡。

萤石——天才之石
萤石又称氟石,因在紫外线、阴极射线照射下或加热时发出蓝色或紫色荧光而得名。萤石雅称“天才之石”,能增强记忆,促进思考,开发大脑,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消除头部昏胀和头痛。她亦被称为“彩虹水晶”,主和平,避是非,能去除人体的煞气,洁净全身磁场,防止别人的病气、霉气入侵。女性佩戴萤石饰物,能够防止外来故意攀附的能量。萤石是公历六月份的生辰幸运石。萤石属于的幸运星座是:助双鱼座健康运、助狮子座考试运、助处女座恋爱运、助天蝎座事业运。

木变石——事业之石
木变石因颜色和纹理与树木十分相似而得名,有明显的微细纤维结构以及明亮的丝绢光泽,他这种特殊晕彩是自然界玉石中所特有的。他的主要品种有:虎眼石、鹰睛石和红虎眼。其中黄褐色的木变石称虎睛石,蓝色木变石称鹰睛石,红色木变石较少见。佩戴木变石能发挥王者的力量,能激发勇气,树立信心,做事能贯彻始终,做人能坚守原则。木变石有避邪招财及聚财的作用,可促进事业成功,名利双收。他亦可加强肉体生命力,强身健体,适合体弱多病、或刚痊愈的人配戴。

黑曜岩——辟邪镇宅
黑曜石是火山溶岩迅速冷却后形成的一种天然玻璃,属于非纯晶质的水晶宝石。一些黑曜岩呈现天然彩虹眼效应,转动可见,有双面彩虹眼价值更高。黑曜石能量强劲刚烈,排除负性能量最强,极度辟邪,可消除病气、浊气、霉气,带给人健康、快乐,有「黑金刚武士」之美誉。中国古代的佛教文物中,有相当多镇宅或避邪的黑曜石圣物或佛像,也是现在供佛修持的最佳宝石。根据古中国气法左进右出的原则,左手都是进气而右手是排气,右手佩带黑曜石有助于将自身的负性能量给吸纳掉,包括不干净的东西或者病气,甚至是不好的运气。黑曜石开光之后配戴效果更佳。

石榴石——女性之石
石榴石即紫牙乌,可让人拥有难以抗拒的活力,魅力,耐力,亲和力,生命力和自信力,招来幸福与永恒的爱情。她有益生殖系统的健康,促进再生能力和血液循环,能改善皮肤的毛病,防止伤口恶化,有养颜美容返老还童的功效。对于经常熬夜、加班和日夜疲劳工作者,能够积极恢复体力。红石榴对应海底轮,适合体质较弱,气血不调的女性佩带。从古埃及时代开始,紫牙乌被认为能增加人思考时的灵感,治病救人,避邪化煞,成为不受外力侵犯的护身石。许多国家把紫牙乌定为“一月诞生石”,象征忠实、友爱和贞操。在中东,紫牙乌被选做王室信物。

孔雀石——高贵典雅
孔雀石因其色泽酷似绿孔雀而得名,明丽的绿色,带有黑色带状花纹,深沉、典雅、高贵、纯真、俊秀、永恒,非常独特美丽。浓艳的绿色可以聚集财富,招揽客人,抓住好机遇,促进事业有成。古埃及人利用孔雀石作为儿童的护身符,将其挂在儿童的摇篮上或随身佩戴,以防止邪恶外灵入侵。在德国人们认为佩戴孔雀石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胁,防止雷击、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在孔雀石上刻太阳,就会有使人摆脱邪恶灵魂和隐患的能力。

太阳石——生命之石
太阳石是一种属于新时代的新新晶石,市面上亦甚少见。他颜色像金丝糖一样,又拥有一身啡古铜色的外表,内里亦藏有密密麻麻的发丝,对光反射即呈现“日光效应”,故称为日光石、金太阳石。他拥有像太阳一般的正面强大生命能量,能辟邪挡煞,招财纳贵,聚焦万物,树立权威,增强魅力,得人器重,使人信服,成为人物。太阳石对人体肠胃、胰脏、肝及胆囊、皮肤、肾上腺都有助益,对于治疗阳萎也有一定程度的功效。非常适合五行缺金的人。佩戴太阳石有助人际关系及工作事业,提高健康及增强生命力,带来正确积极观念和光明前景。

月光石——恋人之石
月光石,又称月长石、月亮石,无色或乳白色,优质者往往呈半透明状,具有淡蓝色的晕色,神秘浪漫的光泽,像月光般充满灵气,是最可爱的宝石之一。佩戴月光石能增强第六灵感,给人带来好运,并能唤醒心上人的温柔感情,可使二人幸福快乐,被称为“恋人之石”。因可加强预知未来的能力,称为“预言和透视之石”。因可保护出外旅行者,又称为“旅人之石”。月亮石可帮助平伏烦躁的心情,提升女性的柔美本质,帮助个人舒适地入睡,还有美容养颜的神奇功效。印度人将月光石当作圣石。古希腊及罗马人更深信月光石在满月时充满强大的力量。在现代许多国家把月光石与珍珠、变石一起定为“六月诞生石”,象征健康、富贵和长寿。

海蓝宝——勇气之石
海蓝宝以独特的海水蓝颜色而出名,品相好的产量稀少颇为珍贵,能量清新沁凉、具穿透性。海蓝宝五行属水,对应人体喉轮,有益喉部、气管、甲状腺健康及平衡淋巴系统等,有助于减低感冒呼吸道疼痛、发炎,以及和缓牙痛,适合佩带在喉咙周围,适合要使用语言、谈话、声线等行业的人。因喉轮是精神力量与肉体力量的转换站,常用海蓝宝作冥想与形而上的力量,能提高表达能力、语言能力、领悟力。对于领导者而言,可以建立坚实的蓝色能量场,具有不怒而威的气势,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对于感情过于依赖他人的人,可以平衡自身的情绪,不受外界的影响;对于遇事容易退缩的人,可以加强自信,勇敢面对任何状况;对于思维混乱的人,有助于净化脑部能量,恢复清新思考;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有助于恢复充沛的灵感,文思泉涌;对于飘洋过海的旅行者是最佳护身符,有风平浪静、一路平安的作用。海蓝宝是三月份的生辰幸运石,象征爱、勇气与和平。

橄榄石——夫妻之石
优质橄榄石呈透明的橄榄绿色或黄绿色,清澈秀丽,色泽怡人,象征着和平、幸福、安详等美好意愿。古代部族之间发生战争时常以互赠橄榄石表示和平。古埃及人称橄榄石为“太阳的宝石”,相信它有太阳的力量,可以消除夜间的恐惧,驱除邪恶,降伏妖术。在美国夏威夷,人们称橄榄石为“火神”的眼泪,寓意勇气和希望。橄榄石颜色艳丽悦目,有助舒缓紧张情绪,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心情舒畅和幸福的感觉,是8月份的诞生石,象征着温和聪敏、家庭美满、夫妻和睦。绿色能量有助于避邪气、招正财,对肝病的改善非常有益。

青金石——藏佛瑰宝
青金石又称天青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它以其浓艳的蓝色赢得人们的喜爱。青金石对应喉轮,可改善喉咙痛、气管、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也可刺激甲状腺、加快新陈代谢,还可舒缓皮肤过敏。对应眉轮,属第三眼能量,可帮助催眠及深层的冥想,可增强观察洞察力,提升灵性。可激起人高贵清新、温文儒雅的气质情操。开车时佩带青金石能使心情稳定,消除因交通混乱引起的烦躁不安,小朋友佩带可保平安健康、促进发育。在古埃及青金石与黄金价值相当,被称为“圣石”。在古希腊古罗马,佩戴青金石是富有的标志。青金石被穆斯林国家呼为“瑰宝”。青金石色是藏传佛教中药师佛的身色,常戴可保佑平安健康,无病无灾。青金石的“帝青色”,很受古代帝王青睐,常随葬墓中。

红纹石——阿根廷国宝
红纹石多为粉红色,间有乳白色条纹,颜色娇嫩,非常可爱,稀有罕见,是阿根廷的国宝石。
她可开发心轮,排解郁闷烦躁,消除负性能量,令人开心愉快。可以增强包容宽恕的心态,令人缘更好,吸引好朋友接近和招来爱情,工作上容易与人达成协议,情侣间容易达成心意连结、灵犀相通。在月圆的夜晚,将红纹石放置于水中,接受月光的照射,并在一旁点起红色蜡烛来冥想,有助于吸引美妙的爱情来临。南美原住民印地安人,相信他们古老的祖先、圣者、大智慧者在转世后,其高贵精纯的能量就会化为此种宝石。

托帕石——友爱之石
托帕石的矿物学名称为黄玉,又称为黄宝石,是一种色彩迷人、漂亮时尚的中档宝石,深受人们喜爱。西方人把托帕石作为护身符佩带,能辟邪驱魔,消除悲哀恐惧,增强信心念力。用托帕石的粉末泡酒,可以治疗气喘、失眠、烧伤和出血等症。许多国家把托帕石定为“十一月诞生石”,是友情和爱情的象征。目前在市面上所见到的,大多是用天然无色黄玉经辐射加温处理后的蓝色黄玉、黄色黄玉,其颜色淡雅艳丽,性质稳定,一切特性与天然托帕石基本上无差异。

绿龙晶——天使之石
绿龙晶是一种新发现的宝石,具有优雅纯正的绿色,间或有白色螺旋条纹状,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丽。对应顶轮,有助于消除脑部的谜思,看清事实的真相,不会迷惑于表象,获得真知,通达智慧。她有一种温馨可人的能量,可以带来温暖、慈悲、灵性、喜悦与富有灵性的幽默感,可以消除尖酸刻薄、伶牙俐齿的毛病。女士们佩戴绿龙晶,有助于带来高贵优雅、雍荣脱俗的气质,以及慈悲包容的气度。绿龙晶经过开光,可使灵性最高、灵力最强。

紫龙晶——慈善之石
紫龙晶是一种新发现的宝石,具有优雅纯正的紫色,间或有白色螺旋条纹状,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丽。对应顶轮,有助于消除脑部的谜思,看清事实的真相,不会迷惑于表象,获得真知,通达智慧。她有一种温馨可人的能量,可以带来温暖、慈悲、灵性、喜悦与富有灵性的幽默感,可以消除尖酸刻薄、伶牙俐齿的毛病。女士们佩戴紫龙晶,有助于带来高贵优雅、雍荣脱俗的气质,以及慈悲包容的气度。紫龙晶经过开光,可使灵性最高、灵力最强。

葡萄石——希望之石
葡萄石,常呈浅绿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象征着春天的绿柳,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对应心轮,对心脏、肺脏有效用,吸引友情,平和心境。也能增加人思考时的灵感,避邪化煞,成为不受外力侵犯的护身石。能加强事业财运,凝聚财富气场,带来生活的新希望和信心,对现状不满的人们或许会带来新的转机。能增强个人魅力,促进血液循环,美容养颜。

天河石——信心之石
天河石,又称“亚马逊石”,半透明至微透明,颜色为纯正的蓝色、翠绿色。天河石是信心的宝石,一时在情场、考场、商场、战场失意的人们,可以藉着和天河石的能量交流,获得其信心、勇气、与幸运的灌注,有助于重燃信心,东山再起,反败为胜!据西洋神秘传说,又绿又蓝的天河石,带有幸运、投机、化险为夷的能量;带着此宝石去打牌,容易赢钱;去投资做生意,容易成功发财;担任危险任务,容易得贵人相助、逢凶化吉。有助于摆脱负面能量,防止人们有自暴自弃、自残、自虐、自杀的行为发生;对于凡事犹豫不决的人,有助于其下定决心,增进企图心,达成目标。

捷克陨石——天外奇客
捷克陨石是天然绿色陨石玻璃,因能量极强,可供给精力,去除疲劳,逼出病气、加强免疫力。他对应心轮,可以让人增强信心及喜悦。捷克陨石具有独一无二的激活和消磁力量,能唤醒其他宝石的能量,难得珍贵。与白水晶搭配能强化驱魔辟邪、改善风水;与紫水晶搭配可升华成精纯的能量,成就充满智能的王者风范;与黄水晶搭配可以激起个人的雄心壮志,兼具招正、偏财能量;柔和娇嫩的粉晶可以柔化捷克陨石的刚强频率,将两者能力转化为温暖的魅力;将茶晶独特的平衡能量转化成更深沉的力量,将意识拉至最内在的自我核心;绿幽灵及绿发晶本身都召唤正财,若加上捷克陨石,可强化增财聚富、招贤纳贵;发晶跟捷克陨石的搭配是超猛组合,强劲的能量加上刚劲的磁场,能量将会变得特别的强烈,尤其适合创业者或有明确目标的朋友,可成大功立大业,甚至境由心转。
玉佩辟邪
玉是珍貴的寶石之一,相傳盤古死后,他的呼吸變成風和云,肌肉化成土和地,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視為吉祥物,具有驅邪避凶的魔力。
玉石的化學成分主要由含鈉、鈣、鎂、鋁,以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及含水矽酸鹽組成。玉石主要形成於火成岩的結晶作用,岩石經由高溫熔融變質重新結晶而成,以及由上述兩種作用而形成的玉石,再經流水沖刷、搬運與沈積後,和砂礫混合而形成玉石的砂礦、沉積礦。
現代科技表明,玉石含有鋅、鎂、銅、硒、鉻、錳、鈷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常佩戴玉石可使其中的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有助於人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達到刺激經絡、疏通臟腑、袪病消災,有明顯的保健功能。嘴含玉石,可借助唾液中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酶的協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熱、平煩躁、滋心肺、潤聲喉、養毛髮、蓄元氣、養精神。玉器本身含正直浩然之氣,專化邪萎衰氣,可為嬰兒定驚。
玉石已成為深受歡迎的裝飾品與藝術品,當玉器被長期佩戴後,玉器會開始慢慢油潤及轉為翠綠色。
玉器自古以來已是祭祀法器和皇室飾物,孔子亦曰:“君子比德於玉”,因此玉器不單只珍貴,而且具有開運化煞的功能。坊間相信玉是一種辟邪吉祥物,象徵權力、高尚純潔、典雅高貴、平安、幸福,據傳可凝神聚氣、定驚安神、趨吉避凶、消災化煞,驅邪鎮宅之效。
如根據五行選擇於流年能輔助自己的生肖玉吊墜,可帶來旺氣,化太歲、催財及轉化厄運,保平安吉祥等功效。\\r
木星,是太陽系第五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位於火星與土星之間,繞太陽轉一次等於十二地球年。木星的磁場十分強,比地球大20倍,磁極方向與地球剛好相反,具有兩種基本不同的射電輻射:一是波長在3~68厘米之間的微波,另一是波長在10~50 米之間的十米波,輻射能力很強,地球也在其輻射覆蓋範圍內。
人,是地球的土特產之一,生活在地球上,早已順應地球生態環境的即定條件生存並繼續進化,人一出世,就得接收和接受地球上的磁場、輻射、電波等正面訊息(已適應)。但同時也得被迫接收接受來自木星的射電輻射干擾訊息,而這負面干擾訊息,易導致思維消極,靈魂深處信心低落(時運低),可能運氣大上大落、小人多多、阻力多多、做事不順、停滯、糾纏、破財、易耗難聚、甚至意想不到的事都會發生。
遠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已留意到這種現象,也發現這種現象很有規律,大概十二年為一週期,在這週期內的每一年各有不同的特徵出現,於是,古人們就把這種現象歸納為,每一個年頭都有一位神明「太歲」掌管當年的一切凡間事務,當某個人出生年份的生肖,與流年的生肖相同、相沖或相刑,就稱為犯「太歲」,容易發生「時運低」的情形,所以犯「太歲」者就需要攝太歲來化解。藉化太歲來加強自信心,穩定心靈,而達到「消災化煞」的目的。
時至今天,木星對地球的射電輻射干擾訊息依然,但地球已失去過往的寧靜,科技發達,人為的無線電波及輻射干擾訊息,和木星不相仲伯,甚至更嚴重,沒犯「太歲」
者亦未能置身事外,人們的心理己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嚴重影響。
利用玉石性質的特徵,來化解射電輻射的干擾相當有效。故此,犯「太歲」者,佩帶能輔助自己的生肖玉石吊墜,配合太歲符攝「太歲」,能獲得不錯的效果。即使沒犯「太歲」者,佩帶生肖玉石吊墜,也能藉其吉祥辟邪能力,釋放、轉化、消除負面訊息,及消極思維,穩定心靈,堅定自己的信念,促使潛意識、心靈感應、能量傾向正面積極思維,加強「趨吉避凶」、「消災化煞」的效果。

玉髓——护身上宝
玉髓是隐晶质石英的集合体,颜色丰富,质地细腻,半透明或微透明,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神奇美观。玉髓是月亮的代表,与水有密切的关系,据说可防止溺水及意外发生、避免巫术的侵扰,可化煞辟邪,是很好的护身符。玉髓可以保护眼睛,有利于胆、肝、膀胱、骨头及血液循环系统,减少疼痛及促进孕妇哺乳。紫玉髓对应眉轮,可增加灵性及预知未来的能力。粉玉髓对应心轮,可增加异性缘并招来美妙的爱情。红玉髓则可以改善内分泌,加强血液循环,改善性能力与避免不孕产生。蓝玉髓对应喉轮,可增加自我表达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红玉髓与红宝石一起被定为7月生辰石,象征热情、仁爱和威严;绿玉髓则和祖母绿一起,被定为5月生辰石,象征幸运和幸福。

砗磲——深海佛宝
在当今佛教流行的宝石中,可作为驱邪避凶的首推“佛教七宝”。据般若波罗多蜜心经记载,此七种宝物为“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其中人们最陌生也最稀罕的宝石为砗磲,它来自印度洋或西平洋深海海域,或少部分因地壳造山运动浮出海面而鲜为人知,她产量极少而显得非常珍贵。砗磲深受佛家师父及信徒们的喜爱,配戴在身上可避邪保平安,常以27颗以上至108颗的念珠作为配戴及念之用。“金刚顶瑜珈念珠经”记载,使用砗磲念珠念佛可得一倍功德。《本草纲目》记载,砗磲有锁心、安神之效,砗磲贝尾端因所含微量元素、壳角蛋白及氨基酸等而有保健、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清朝官帽珠饰中,它是六品官员的顶珠,可见它的价值不凡。

萤石——天才之石
萤石又称氟石,因在紫外线、阴极射线照射下或加热时发出蓝色或紫色荧光而得名。萤石雅称“天才之石”,能增强记忆,促进思考,开发大脑,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消除头部昏胀和头痛。她亦被称为“彩虹水晶”,主和平,避是非,能去除人体的煞气,洁净全身磁场,防止别人的病气、霉气入侵。女性佩戴萤石饰物,能够防止外来故意攀附的能量。萤石是公历六月份的生辰幸运石。萤石属于的幸运星座是:助双鱼座健康运、助狮子座考试运、助处女座恋爱运、助天蝎座事业运。

木变石——事业之石
木变石因颜色和纹理与树木十分相似而得名,有明显的微细纤维结构以及明亮的丝绢光泽,他这种特殊晕彩是自然界玉石中所特有的。他的主要品种有:虎眼石、鹰睛石和红虎眼。其中黄褐色的木变石称虎睛石,蓝色木变石称鹰睛石,红色木变石较少见。佩戴木变石能发挥王者的力量,能激发勇气,树立信心,做事能贯彻始终,做人能坚守原则。木变石有避邪招财及聚财的作用,可促进事业成功,名利双收。他亦可加强肉体生命力,强身健体,适合体弱多病、或刚痊愈的人配戴。

黑曜岩——辟邪镇宅
黑曜石是火山溶岩迅速冷却后形成的一种天然玻璃,属于非纯晶质的水晶宝石。一些黑曜岩呈现天然彩虹眼效应,转动可见,有双面彩虹眼价值更高。黑曜石能量强劲刚烈,排除负性能量最强,极度辟邪,可消除病气、浊气、霉气,带给人健康、快乐,有「黑金刚武士」之美誉。中国古代的佛教文物中,有相当多镇宅或避邪的黑曜石圣物或佛像,也是现在供佛修持的最佳宝石。根据古中国气法左进右出的原则,左手都是进气而右手是排气,右手佩带黑曜石有助于将自身的负性能量给吸纳掉,包括不干净的东西或者病气,甚至是不好的运气。黑曜石开光之后配戴效果更佳。

石榴石——女性之石
石榴石即紫牙乌,可让人拥有难以抗拒的活力,魅力,耐力,亲和力,生命力和自信力,招来幸福与永恒的爱情。她有益生殖系统的健康,促进再生能力和血液循环,能改善皮肤的毛病,防止伤口恶化,有养颜美容返老还童的功效。对于经常熬夜、加班和日夜疲劳工作者,能够积极恢复体力。红石榴对应海底轮,适合体质较弱,气血不调的女性佩带。从古埃及时代开始,紫牙乌被认为能增加人思考时的灵感,治病救人,避邪化煞,成为不受外力侵犯的护身石。许多国家把紫牙乌定为“一月诞生石”,象征忠实、友爱和贞操。在中东,紫牙乌被选做王室信物。

孔雀石——高贵典雅
孔雀石因其色泽酷似绿孔雀而得名,明丽的绿色,带有黑色带状花纹,深沉、典雅、高贵、纯真、俊秀、永恒,非常独特美丽。浓艳的绿色可以聚集财富,招揽客人,抓住好机遇,促进事业有成。古埃及人利用孔雀石作为儿童的护身符,将其挂在儿童的摇篮上或随身佩戴,以防止邪恶外灵入侵。在德国人们认为佩戴孔雀石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胁,防止雷击、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在孔雀石上刻太阳,就会有使人摆脱邪恶灵魂和隐患的能力。

太阳石——生命之石
太阳石是一种属于新时代的新新晶石,市面上亦甚少见。他颜色像金丝糖一样,又拥有一身啡古铜色的外表,内里亦藏有密密麻麻的发丝,对光反射即呈现“日光效应”,故称为日光石、金太阳石。他拥有像太阳一般的正面强大生命能量,能辟邪挡煞,招财纳贵,聚焦万物,树立权威,增强魅力,得人器重,使人信服,成为人物。太阳石对人体肠胃、胰脏、肝及胆囊、皮肤、肾上腺都有助益,对于治疗阳萎也有一定程度的功效。非常适合五行缺金的人。佩戴太阳石有助人际关系及工作事业,提高健康及增强生命力,带来正确积极观念和光明前景。

月光石——恋人之石
月光石,又称月长石、月亮石,无色或乳白色,优质者往往呈半透明状,具有淡蓝色的晕色,神秘浪漫的光泽,像月光般充满灵气,是最可爱的宝石之一。佩戴月光石能增强第六灵感,给人带来好运,并能唤醒心上人的温柔感情,可使二人幸福快乐,被称为“恋人之石”。因可加强预知未来的能力,称为“预言和透视之石”。因可保护出外旅行者,又称为“旅人之石”。月亮石可帮助平伏烦躁的心情,提升女性的柔美本质,帮助个人舒适地入睡,还有美容养颜的神奇功效。印度人将月光石当作圣石。古希腊及罗马人更深信月光石在满月时充满强大的力量。在现代许多国家把月光石与珍珠、变石一起定为“六月诞生石”,象征健康、富贵和长寿。

海蓝宝——勇气之石
海蓝宝以独特的海水蓝颜色而出名,品相好的产量稀少颇为珍贵,能量清新沁凉、具穿透性。海蓝宝五行属水,对应人体喉轮,有益喉部、气管、甲状腺健康及平衡淋巴系统等,有助于减低感冒呼吸道疼痛、发炎,以及和缓牙痛,适合佩带在喉咙周围,适合要使用语言、谈话、声线等行业的人。因喉轮是精神力量与肉体力量的转换站,常用海蓝宝作冥想与形而上的力量,能提高表达能力、语言能力、领悟力。对于领导者而言,可以建立坚实的蓝色能量场,具有不怒而威的气势,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对于感情过于依赖他人的人,可以平衡自身的情绪,不受外界的影响;对于遇事容易退缩的人,可以加强自信,勇敢面对任何状况;对于思维混乱的人,有助于净化脑部能量,恢复清新思考;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有助于恢复充沛的灵感,文思泉涌;对于飘洋过海的旅行者是最佳护身符,有风平浪静、一路平安的作用。海蓝宝是三月份的生辰幸运石,象征爱、勇气与和平。

橄榄石——夫妻之石
优质橄榄石呈透明的橄榄绿色或黄绿色,清澈秀丽,色泽怡人,象征着和平、幸福、安详等美好意愿。古代部族之间发生战争时常以互赠橄榄石表示和平。古埃及人称橄榄石为“太阳的宝石”,相信它有太阳的力量,可以消除夜间的恐惧,驱除邪恶,降伏妖术。在美国夏威夷,人们称橄榄石为“火神”的眼泪,寓意勇气和希望。橄榄石颜色艳丽悦目,有助舒缓紧张情绪,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心情舒畅和幸福的感觉,是8月份的诞生石,象征着温和聪敏、家庭美满、夫妻和睦。绿色能量有助于避邪气、招正财,对肝病的改善非常有益。

青金石——藏佛瑰宝
青金石又称天青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它以其浓艳的蓝色赢得人们的喜爱。青金石对应喉轮,可改善喉咙痛、气管、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也可刺激甲状腺、加快新陈代谢,还可舒缓皮肤过敏。对应眉轮,属第三眼能量,可帮助催眠及深层的冥想,可增强观察洞察力,提升灵性。可激起人高贵清新、温文儒雅的气质情操。开车时佩带青金石能使心情稳定,消除因交通混乱引起的烦躁不安,小朋友佩带可保平安健康、促进发育。在古埃及青金石与黄金价值相当,被称为“圣石”。在古希腊古罗马,佩戴青金石是富有的标志。青金石被穆斯林国家呼为“瑰宝”。青金石色是藏传佛教中药师佛的身色,常戴可保佑平安健康,无病无灾。青金石的“帝青色”,很受古代帝王青睐,常随葬墓中。

红纹石——阿根廷国宝
红纹石多为粉红色,间有乳白色条纹,颜色娇嫩,非常可爱,稀有罕见,是阿根廷的国宝石。
她可开发心轮,排解郁闷烦躁,消除负性能量,令人开心愉快。可以增强包容宽恕的心态,令人缘更好,吸引好朋友接近和招来爱情,工作上容易与人达成协议,情侣间容易达成心意连结、灵犀相通。在月圆的夜晚,将红纹石放置于水中,接受月光的照射,并在一旁点起红色蜡烛来冥想,有助于吸引美妙的爱情来临。南美原住民印地安人,相信他们古老的祖先、圣者、大智慧者在转世后,其高贵精纯的能量就会化为此种宝石。

托帕石——友爱之石
托帕石的矿物学名称为黄玉,又称为黄宝石,是一种色彩迷人、漂亮时尚的中档宝石,深受人们喜爱。西方人把托帕石作为护身符佩带,能辟邪驱魔,消除悲哀恐惧,增强信心念力。用托帕石的粉末泡酒,可以治疗气喘、失眠、烧伤和出血等症。许多国家把托帕石定为“十一月诞生石”,是友情和爱情的象征。目前在市面上所见到的,大多是用天然无色黄玉经辐射加温处理后的蓝色黄玉、黄色黄玉,其颜色淡雅艳丽,性质稳定,一切特性与天然托帕石基本上无差异。

绿龙晶——天使之石
绿龙晶是一种新发现的宝石,具有优雅纯正的绿色,间或有白色螺旋条纹状,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丽。对应顶轮,有助于消除脑部的谜思,看清事实的真相,不会迷惑于表象,获得真知,通达智慧。她有一种温馨可人的能量,可以带来温暖、慈悲、灵性、喜悦与富有灵性的幽默感,可以消除尖酸刻薄、伶牙俐齿的毛病。女士们佩戴绿龙晶,有助于带来高贵优雅、雍荣脱俗的气质,以及慈悲包容的气度。绿龙晶经过开光,可使灵性最高、灵力最强。

紫龙晶——慈善之石
紫龙晶是一种新发现的宝石,具有优雅纯正的紫色,间或有白色螺旋条纹状,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丽。对应顶轮,有助于消除脑部的谜思,看清事实的真相,不会迷惑于表象,获得真知,通达智慧。她有一种温馨可人的能量,可以带来温暖、慈悲、灵性、喜悦与富有灵性的幽默感,可以消除尖酸刻薄、伶牙俐齿的毛病。女士们佩戴紫龙晶,有助于带来高贵优雅、雍荣脱俗的气质,以及慈悲包容的气度。紫龙晶经过开光,可使灵性最高、灵力最强。

葡萄石——希望之石
葡萄石,常呈浅绿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象征着春天的绿柳,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对应心轮,对心脏、肺脏有效用,吸引友情,平和心境。也能增加人思考时的灵感,避邪化煞,成为不受外力侵犯的护身石。能加强事业财运,凝聚财富气场,带来生活的新希望和信心,对现状不满的人们或许会带来新的转机。能增强个人魅力,促进血液循环,美容养颜。

天河石——信心之石
天河石,又称“亚马逊石”,半透明至微透明,颜色为纯正的蓝色、翠绿色。天河石是信心的宝石,一时在情场、考场、商场、战场失意的人们,可以藉着和天河石的能量交流,获得其信心、勇气、与幸运的灌注,有助于重燃信心,东山再起,反败为胜!据西洋神秘传说,又绿又蓝的天河石,带有幸运、投机、化险为夷的能量;带着此宝石去打牌,容易赢钱;去投资做生意,容易成功发财;担任危险任务,容易得贵人相助、逢凶化吉。有助于摆脱负面能量,防止人们有自暴自弃、自残、自虐、自杀的行为发生;对于凡事犹豫不决的人,有助于其下定决心,增进企图心,达成目标。

捷克陨石——天外奇客
捷克陨石是天然绿色陨石玻璃,因能量极强,可供给精力,去除疲劳,逼出病气、加强免疫力。他对应心轮,可以让人增强信心及喜悦。捷克陨石具有独一无二的激活和消磁力量,能唤醒其他宝石的能量,难得珍贵。与白水晶搭配能强化驱魔辟邪、改善风水;与紫水晶搭配可升华成精纯的能量,成就充满智能的王者风范;与黄水晶搭配可以激起个人的雄心壮志,兼具招正、偏财能量;柔和娇嫩的粉晶可以柔化捷克陨石的刚强频率,将两者能力转化为温暖的魅力;将茶晶独特的平衡能量转化成更深沉的力量,将意识拉至最内在的自我核心;绿幽灵及绿发晶本身都召唤正财,若加上捷克陨石,可强化增财聚富、招贤纳贵;发晶跟捷克陨石的搭配是超猛组合,强劲的能量加上刚劲的磁场,能量将会变得特别的强烈,尤其适合创业者或有明确目标的朋友,可成大功立大业,甚至境由心转。
玉佩辟邪
玉是珍貴的寶石之一,相傳盤古死后,他的呼吸變成風和云,肌肉化成土和地,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視為吉祥物,具有驅邪避凶的魔力。
玉石的化學成分主要由含鈉、鈣、鎂、鋁,以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及含水矽酸鹽組成。玉石主要形成於火成岩的結晶作用,岩石經由高溫熔融變質重新結晶而成,以及由上述兩種作用而形成的玉石,再經流水沖刷、搬運與沈積後,和砂礫混合而形成玉石的砂礦、沉積礦。
現代科技表明,玉石含有鋅、鎂、銅、硒、鉻、錳、鈷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常佩戴玉石可使其中的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有助於人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達到刺激經絡、疏通臟腑、袪病消災,有明顯的保健功能。嘴含玉石,可借助唾液中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酶的協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熱、平煩躁、滋心肺、潤聲喉、養毛髮、蓄元氣、養精神。玉器本身含正直浩然之氣,專化邪萎衰氣,可為嬰兒定驚。
玉石已成為深受歡迎的裝飾品與藝術品,當玉器被長期佩戴後,玉器會開始慢慢油潤及轉為翠綠色。
玉器自古以來已是祭祀法器和皇室飾物,孔子亦曰:“君子比德於玉”,因此玉器不單只珍貴,而且具有開運化煞的功能。坊間相信玉是一種辟邪吉祥物,象徵權力、高尚純潔、典雅高貴、平安、幸福,據傳可凝神聚氣、定驚安神、趨吉避凶、消災化煞,驅邪鎮宅之效。
如根據五行選擇於流年能輔助自己的生肖玉吊墜,可帶來旺氣,化太歲、催財及轉化厄運,保平安吉祥等功效。\\r
木星,是太陽系第五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位於火星與土星之間,繞太陽轉一次等於十二地球年。木星的磁場十分強,比地球大20倍,磁極方向與地球剛好相反,具有兩種基本不同的射電輻射:一是波長在3~68厘米之間的微波,另一是波長在10~50 米之間的十米波,輻射能力很強,地球也在其輻射覆蓋範圍內。
人,是地球的土特產之一,生活在地球上,早已順應地球生態環境的即定條件生存並繼續進化,人一出世,就得接收和接受地球上的磁場、輻射、電波等正面訊息(已適應)。但同時也得被迫接收接受來自木星的射電輻射干擾訊息,而這負面干擾訊息,易導致思維消極,靈魂深處信心低落(時運低),可能運氣大上大落、小人多多、阻力多多、做事不順、停滯、糾纏、破財、易耗難聚、甚至意想不到的事都會發生。
遠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已留意到這種現象,也發現這種現象很有規律,大概十二年為一週期,在這週期內的每一年各有不同的特徵出現,於是,古人們就把這種現象歸納為,每一個年頭都有一位神明「太歲」掌管當年的一切凡間事務,當某個人出生年份的生肖,與流年的生肖相同、相沖或相刑,就稱為犯「太歲」,容易發生「時運低」的情形,所以犯「太歲」者就需要攝太歲來化解。藉化太歲來加強自信心,穩定心靈,而達到「消災化煞」的目的。
時至今天,木星對地球的射電輻射干擾訊息依然,但地球已失去過往的寧靜,科技發達,人為的無線電波及輻射干擾訊息,和木星不相仲伯,甚至更嚴重,沒犯「太歲」
者亦未能置身事外,人們的心理己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嚴重影響。
利用玉石性質的特徵,來化解射電輻射的干擾相當有效。故此,犯「太歲」者,佩帶能輔助自己的生肖玉石吊墜,配合太歲符攝「太歲」,能獲得不錯的效果。即使沒犯「太歲」者,佩帶生肖玉石吊墜,也能藉其吉祥辟邪能力,釋放、轉化、消除負面訊息,及消極思維,穩定心靈,堅定自己的信念,促使潛意識、心靈感應、能量傾向正面積極思維,加強「趨吉避凶」、「消災化煞」的效果。
中拍2008玉器鉴赏

中国玉石雕极品十大玉雕











极品翡翠



































































中国四大名玉
和田玉
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闪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5.5度至6.4度。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分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水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开采的称山料。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才,均为采集材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才重一万零七百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① 白玉: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润泽,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的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
② 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闪透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代都极推崇羊脂白玉。
③ 青田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④ 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闪透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的主要品种。
⑤ 黄玉:基制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与“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
⑥ 糖玉:氧化铁渗入闪透石或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色的称“粉玉”。糖玉常于白玉或素玉称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刻籽料掏空制成鼻烟壶,称“金银裹”亦能增殖。
⑦ 墨玉:闪透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墨,价值高于用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其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⑧ 碧玉:产于准噶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闪透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独山玉
独山玉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也有简称为“独玉”的。
早在6000年以前,古人已开采独山玉,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独山玉的制品。西汉时曾称独山为“玉山”。
独山玉由于色泽鲜艳、透明度好等优点,跻身我国“四大名玉”之列。高档独玉的翠绿色的品种,与缅甸翡翠相似,故有“南阳翡翠”之誉。一般独玉主要用于雕琢各种陈设件以及手镯、戒指、项链等饰物。
独山玉是一种多色玉石,按颜色可分为八个品种。
① 绿独山玉:绿至翠绿色,半透明,质地细腻,近似翡翠,具有玻璃光泽。
② 红独山玉:又称“芙蓉玉”。色呈浅红至红色,质地细腻,光泽好。
③ 白独山玉:色呈白或灰白色,质地细腻,具有油脂般的光泽。其品种包括奶油白玉、透水白玉等。
④ 紫独山玉:色呈暗紫色,透明度较差。
⑤ 黄独山玉:色呈黄绿色。
⑥ 黑独山玉:色如墨色,故又称“墨玉”。
⑦ 青独山玉:色呈青绿色,透明度较差。
⑧ 杂色独山玉:多种颜色混杂的独山玉。
独山玉以色正、透明度高、质地细腻和无杂质裂纹者为最佳。其中以芙蓉石、透水白玉、绿玉价值较高。此外,利用玉块不同颜色模仿自然制作的俏色玉雕获得好评。
岫玉
产于辽宁岫岩县,故又称为岫岩玉。
岫玉属于蛇纹石质玉石,颜色多种多样,以淡绿为主,兼有黄、白、褐等色,质地较细腻,具油腻或蜡色状光泽,半透明。
岫玉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时有发现,说明他的应用历史悠久。岫玉由于颜色美观,硬度低,加工性能良好,制作大型玉雕座件和中小型陈设玉时常被列为首选玉种。还被广泛用来制作各种小饰件以及人物、动物等工艺品。
与辽宁岫玉同属蛇纹石质玉石,我国还有如下品种:
① 南方岫玉:简称“南方玉”,产于广东信宜,故又称“信宜玉”,颜色暗绿至绿色,透明度低,蜡质感重。为较低档玉雕原料,一般用来制作大型玉雕摆件等。
② 祁连玉:又称“酒泉玉”和“酒泉岫玉”,颜色为墨绿色,内含黑色斑点和团块、条带,半透明,质量较差。
③ 昆仑玉:又称“昆仑岫玉”,玉质与辽宁岫玉很相似,但透明度较差。产于新疆昆仑山麓。
④ 京黄玉:又称“京黄岫玉”,颜色淡黄至黄色。产于北京十三陵老军堂。
⑤ 莒南玉:又称“莒南岫玉”,颜色呈黑绿色,产于山东莒南县。
⑥ 云南玉:又称“云南岫玉”,颜色呈绿色,常含有绿泥石。
绿松石
绿松石又称“松石”,是一种具有蔚蓝色的玉料。它是美国西南部人以及世界穆斯林特别喜爱的玉石品种。绿松石象征着胜利和成功,在世界习俗中被定为12月的诞生石。
绿松石的晶体很微小,蜡状光泽,不透明。多呈天蓝色、暗蓝色、绿蓝色、绿色及绿白色,颜色均一的块体上,常分布有白色条纹、斑点或黑褐色铁线。
优质的绿松石主要用于制作戒面、耳坠、胸坠或雕琢佛像、仙女、山水、花卉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