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的奢靡浪费,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些治理行动雷声大、雨点小,很重要的原因就公众参与不足。从公务接待标准的设立,到具体费用开支的控制以及治理情况的评估,都是行政部门内部不透明决策和管理。这种缺乏舆论压力的公务接待治理,往往难以给政府部门带来根本上的触动和改变。 公务接待的治理,越透明,越有执行力和威慑力。此前四川巴中市白庙乡的做法,就是最好的例证。该乡政府每月将公务接待的账目和参与人员,在网络上定期晒出后,引起社会震动,留在乡里吃饭的人从此大大减少,不得已用餐的则坚持要补交伙食费。相信未来全国范围内的公务接待公开,如果同样动真格,效果同样不可低估。 所以,未来公务接待公开的操作,不妨进行更多探索。比如,可考虑把频率提高一些,比如按月、按周、甚至发生一笔,就马上公布一笔,做到及时公开,这样就有利于避免监督的滞后性,进一步提高公众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在把年度公开做好同时,可以积极探索,把公务接待公开做得更及时,更细致,像白庙乡一样,每一笔公务接待的经手人,参与人等,都予以公布。这就更能让公众看到公开的诚意,也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