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网络耗子

南充最老的照片在这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3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我也对双洞子比较有感情.

2015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寺峰隐者在2008-8-31 22:11:00的发言:

照片里我对下面这张照片记忆犹新。儿时经常下河去玩的水门洞。看见它勾一起了儿时的记忆。。。。。。。这个人洞就是现在的滨江车站正对着的河堤下开的一个洞,照片上的这个人是从河坝向滨江大道(现在,过去叫吉祥街)走。呵呵。


那【 庆江楼】 在什么地方呢?

发表于 2008-8-31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烟波钓叟在2008-8-31 22:23:00的发言:

那个水门,应该是大东街正对着河道的地方,仿佛回到幼时。

哦,你说的是对的,我记起了,吉祥街那里的是单洞,水门洞的样式也是这个样的。老南充的记忆,有点味道。

2020年优秀版主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8-9-1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哈

发表于 2008-9-1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照片弥足珍贵,新旧对比更能看出社会的进步。

发表于 2008-9-1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

发表于 2008-9-1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网络耗子在2008-8-31 18:27:00的发言:

以前经常从这里去嘉陵江游泳,这里是大东街口上

发表于 2008-9-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开汉楼的位置往城区看,彩虹桥一线的房子修得太密了。

相关的配套设施又滞后,规划还是有问题的。

再往下走的南门坝一线相对好些。

愿南充修得越来越漂亮。

发表于 2008-9-1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qjs1952在2008-8-31 23:22:00的发言:
50年和76年的五星花园基本没有变化,由此可见南充没啥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现在变了,有雕塑了。

发表于 2008-9-1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物哦[em04][em04][em04]

2017年优秀网友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08-9-1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洞记忆中好象是以前孔迩街尽头通向河坝的洞。(?)外面是以前的造船厂。

发表于 2008-9-1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

发表于 2008-9-2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老照片,心中百味升!

[em03]

发表于 2008-9-2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小东街口

QUOTE:
以下是引用寺峰隐者在2008-8-31 23:51:00的发言:

哦,你说的是对的,我记起了,吉祥街那里的是单洞,水门洞的样式也是这个样的。老南充的记忆,有点味道。
QUOTE:
以下是引用烟波钓叟在2008-8-31 22:23:00的发言:

那个水门,应该是大东街正对着河道的地方,仿佛回到幼时。

哦,你说的是对的,我记起了,吉祥街那里的是单洞,水门洞的样式也是这个样的。老南充的记忆,有点味道。

看来老南充还是不少啊。不过,那个位置不是大东街口,大东街口是现在八路公交车从大西街通向嘉陵江的那个阳光威尼斯的街口。那个双洞子的真名叫双洞子米市,位于滨江道的小东街口,也就是从二府街向嘉陵江方向的石油财经校的那个街口。那个水码头因为主要是贩米的客商停靠处,所以叫双洞子米市。洞口上建有一土楼,叫庆江楼。我以前也曾在此拍过一照。


发表于 2008-9-2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临江的每一个城门洞几乎都有一个水码头:川主街、下河街的码头一般叫下渡口码头,十字街口的码头叫中渡口码头,现在三桥处为上渡口码头。当时滨江道叫“兴顺街”,兴顺街临江一侧的民居多为吊脚楼。每一处码头上几乎都建成有一土楼,分别称为庆江楼、望江楼、过江楼、还有一个纪念张三丰的“三丰楼”,那时稍遇洪水,从苍溪、广元一带放下来的各式客船都停靠在南充码头。这些船中,以苍溪中河的燕尾船最具特色。燕尾船的船舱深、船板簿,船尾如燕尾。但当时人们习惯称它为“中河扒子”(可能是中河筏子的谐音)。当时有儿歌唱曰:“中河扒子两头园,几簸几簸收头钱”。以言其船难经洪水风浪。

发表于 2008-9-2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提到吊脚楼,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哼起“小背篓”的民族歌谣,浮想联翩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向那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民族山寨延伸。其实,当年的南充市内,不仅有吊脚楼,而且为数还不少。

所谓吊脚楼,顾名思义,就是那种地基不直接建在地面上,而是靠木柱,石柱支撑而悬空修建的房屋。吊脚楼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四面全悬空,仅靠竹梯或木梯上下而进出的全吊脚楼;另一种则是一面与地面相连,其它三方悬空的半吊脚楼。南充市早年的吊脚楼属后者。多分布在沿江的原川主街、下河街、兴顺街一带(即现在滨江大道下游的阳光威尼斯至上游的香榭春天一带)

南充市的吊脚楼,主要是根据嘉陵江河岸的地势顺坡而建,其格局一般是一通三间。堂屋(即客厅)临街,歇屋(即卧室)居中,灶屋(即厨房)临江。除堂屋与其它地面房屋没有多大差异外,歇屋与灶屋的地面均由木板铺成。灶屋的木板地面开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矩形洞口,用短木梯与河岸的石梯相连,一直延伸到嘉陵江边。供房主进出到嘉陵江边挑水饮用。到夜晚,房主将洞口一盖,用锁或插销将盖板固定,家中便万无一失了。

在灶屋临江一面的墙壁上,一般都开有一扇既可开,也可闭的小窗。早上起来,用一根小木棍将推开的窗户支撑起来,一是用以采光,二是可凭窗眺望江中的景物。真可谓举手推开窗前水,抬眼观尽江中舟。孩提时的我,每逢端午佳节举行龙舟赛时,便会来到亲友家吊脚楼的灶屋里,兴致勃勃地挤在小窗前,一边吃着盐蛋、啃着粽子,一边乐不可支地看着嘉陵江中龙舟赛的精彩场面和抢鸭子的风趣情景,不时发出一阵童年无忧无虑的笑声。

那时电灯没有普及,房中光线很暗,白天靠房顶的几匹透明玻璃制成的亮瓦采光,到夜晚,就只能靠如豆的油灯照明了。

解放初期的南充市,陆上交通很不发达,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路。因此,那时南充的水码头特别多,下有下河街码头、小东街口的双洞子码头;中有十字街口的中渡口码头;上有邬家巷口的盐码头和现今三桥附近的上渡口码头。因此,水码头十分繁荣昌盛。楼后的江面,上自广元、苍溪;下至武胜、合川,各种燕尾船、帆船、大蓬船,密密匝匝挤满了码头。楼前的街面,挑盐挑米的、卖布卖肉的、挑担扛包的;叫卖水果小吃的摩肩接踵、甚是热闹。由于码头船只密集,商贾如云,因此,那时南充的繁华地段不是现在的五星花园,而是在中渡口码头一带。

一九五六年,由于一场特大洪灾的袭击,沿江河岸纷纷垮塌,下半城的许多吊脚楼被摧毁,只有上游的中渡口一带,残存为数不多的吊脚楼。后来,随着斗转星移,嘉陵江水位逐年降低,河岸坡地日渐平缓增宽,一些厂矿单位应运而生,纷纷到江边安家落户,残存的部份吊脚楼有的被拆除,有的被搬迁,果城的吊脚楼,更是所剩寥寥无几。

新世纪的初期,随着旧城的改造和城市交通的拓展,特别是近几年滨江大道的建设,果城残留的吊脚楼,已完全被风光如画的花草亭榭和高楼大厦所替代。没有了昔日的破旧和贫穷,没有了过去的拥挤和混乱。果城,正以一个现代大都市的气魄,随着时代的节奏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发表于 2008-9-2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顺庆区政府通向江边处主要是贩盐的客商停船处,称为盐码头。以前各水码头基本上是按商船分类停靠码头的。我的父亲五十年代初曾当过挑盐的脚夫。当时挑盐摔了跤,连二杆破了一道娃娃口,久治不愈,后来还是在当时有名的中医杨惠林处医好了的(当时他的诊所开在现在的八中校斜对面)所以,我对此比较了解。

发表于 2008-9-2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江鱼 你是才华横溢。

发表于 2008-9-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个水门洞在以前的中河街与小东街交叉处的临江的位置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