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成奎,是靠党的富民政策,依托本县煤碳产业和建材业先富起来的。我不忘回报社会,立足长远,瞄准“植树种草,造福后代”这一新型绿色产业,积极投身“四荒”治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国家林业政策的感召下,1998年至2003年累计承包荒山荒坡15250亩,总投资485万元,工程造林绿化完成95%以上,交纳税金300万元,接纳下岗工人50余人。2000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开发‘四荒’示范户”,2001年被河北省水利厅评为“河北省治理开发‘四荒’先进个人”,2002年被蔚县政协任命为政协常委、县工商联副会长,2003年被省委、政府授予“河北省造林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初见成效。
一、购买“四荒”治理权,实施造林绿化。我县担负着“三北”防护林生态建设和首都周边绿化的任务。1998年蔚县实行“四荒”拍卖,我购买了白草村小关流域九龙沟3195亩荒山荒坡50年治理权,投资135万元,投工45万个,修通了通往九龙沟生态林区的公路10公里,在林区栽植杂果929株,杏2000株,土杂杏2500株,油松16900株,落叶松52万株,种苜蓿草1700亩,药材2.4亩,发展苗木基地50亩,保持并发展了杨柳、椿槐、杜松和一些药用观赏型植杨,治理面积达3100亩。
二、承包荒山荒沟,开发旅游资源。2002年11月,李成奎与下宫村乡、宋家庄镇分别签约承包了蔚县飞狐峪、空中草原(西甸子梁)及伍沟到摆宴坨12000亩荒山荒沟及残次材封育治理开发任务。利用该地区特有的36平方公里的高山大草甸、奇峰异石的喀斯特地貌,开发旅游资源。投资350万元治理伍沟峪生态林场、西甸子梁、伍沟峪二处围栏造林、护林、封山育林种草、管护工程设备、生态旅游、科研、花木及药用植物规划建设等。生态林场育苗5亩,种苜蓿100亩,围栏3000亩,育苗整地60亩,残次林改造500亩,备油松、落叶松种子500斤。生态健康旅游、探险、寻幽设施正在建设中。
具体措施
为治理早见成效,我以优惠的条件聘请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一些实用型工人。经常请教县林业局、水保局及乡林业站技术人员,并到北京、河南等地请专家到实地考察论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及措施。
一、封山禁牧、保护现有植被。治理“四荒”的首要关键是控制人和牲畜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乡政府专门颁发了文件、通告:严禁放牧、砍伐树木、打柴割草、刨药材,雇用专职护林员宣传《森林法》等,并日夜巡察,使现有植被得到了保护。
二、搞好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水保搞不好,不长树木不长草”。水流肥跑是治荒的第二关键,治理荒坡时,挖鱼鳞坑5800个,水平沟1800米,沟头3000米,坑内种树,埂上种草。跑肥失水问题得到缓解,植树种草成活率提高,生长加快。
三、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阴坡以落叶松、油松为主;阳坡以杂果、槐、椿、苜蓿为主;沟道、道旁以杨柳为主,植被差的先护草、种草,然后栽植种树。
四、加大投入,加强林地管护。增加投资,组建12人的造管兼顾护林队伍,负责常年的生态林草种植和林地管护。在臭水盆村建立了联合执法管护试点,与县林业局在飞狐峪建管理检查站,加大了管护力度。
在工程具体运作中,注重二个结合
一、专业队常年造林和季节规模营造相结合。1998年治荒规划出台后,李成奎动员亲朋好友参与造林,雇用造林工人255名,组成300多人的造林大军。沿河、道两旁植树3000余株,杨柳2000多株,南坡从岸边直到山顶栽植落叶松上千亩。但因99年春旱加夏旱,成活甚少。我伙同技术人员查找原因:一是治理初期植被难以恢复,蓄水能力小;二是土层薄,沙岩渗漏快;三是外购苗木裸露时间长,水分损失大。针对这些因素,与县气象局取得联系,建起九龙沟气象哨点,掌握了九龙沟一带的气候特点,苗木自产自用,把规模造林改为雨季和秋冬季,由专业骨干带队,分块分区造林,取得良好效果,苗木成活率提高,最好地段在90%以上。
二、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
通过到唐山,河南等地取经,结合自己几年摸索出的经验,针对我县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九龙沟“四荒”治理的科学方法。
(一)雨季前突击抓鱼鳞坑、水平沟、围埝的开挖,为原植树整埂,护穴,给每个坑穴长眉拦水(在坑两角开八字小引渠),达到拦蓄降水、储水抗旱的目的。
(二)第一年挖大坑、垒堰,次年栽树种子,即坑中央含水量高的地方栽林,两边角种杏核或树种子的双保险种植方法。
(三)浇足地水,二埋三踩一提苗,地膜封地表保水保墒法。
(四)根据近年降雨变化,改春季造林为雨季和秋冬季造林为主,变外购苗木为自育自栽,试用营养袋(杯)育苗、移栽在适宜干旱丘陵山地造林的方法,七年治理计划四年基本完成,达到了林草繁茂,青山葱笼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开发治理,九龙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各方面效果显著。
一、山洪量减少,水土保持良好。植被恢复快的南山坡,现已林草茂盛,拦蓄能力增强。2002年6月24日特大洪水中受损极小;6月27日、28日的两场降雨都在20mm以上,南坡几乎无径流,全被鱼鳞坑和水平沟拦蓄;北坡的流量也比治理前减少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二。2002年全年8—12mm以上的降水共12次,仅发山洪两次,且量减少。由于降水大都被拦蓄,治理区经流、雨水冲刷减弱,水土流失量比治理前减少了60%以上。
二、治理区内形成良好的小气候。2001年是我县1962年以来最干旱的一年,治理区降水量比往年减少100—200mm,全县平均200—230 mm,治理区有效降雨12次,总量为168—205 mm,而距离治理区仅1公里的王家梁村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全年无一次有效降雨,农业绝收。由于降水被拦蓄,地下水位逐年上升,水量增加,山沟里的一处泉水2001年前4分钟接一担,现在只用2分钟。治理区内到处鸟语花香,气候湿润宜人。
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通过几年的开发治理,治理区内林草茂盛,林草覆盖率达85%以上。由于植被的恢复,降水被拦蓄,地表湿度保持时间长,深埋地下多年的松柏树种子发了芽,幼苗现长到20多公分。野生药材品种也由治理前的5种增加到10余种。多年不见的狍子经常出没。木材蓄积量逐年增加,为后人留下一笔可观的财富。在李成奎的带动和影响下,白草村乡兴起治“荒”热,仅2002年一年就转让“四荒”使用权21310亩,治理开发10380亩,为产煤乡镇(区)摸索出一条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致富路,同时信心百倍地谋划来年的治荒工作。
一、和县林业、水保、畜牧等有关部门联合、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狠抓以封山禁牧、禁挖、禁采(药、沙、石)、禁猎为主要内容的封山育林(草),保护野生动植物,加快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和人工造林速度。
二、加强育苗基地建设,调整育苗思路,改单一的用材苗木为用材、蓄养水份林、花木用林草、药齐抓。
三、加快生态旅游设施建设,争取早日为绿化造林积累资金,以资源培育资源积累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蓄养京津后备水源,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生态建设。真正建成集绿化美化、中药材开发,旅游渡假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