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排工期抢时间
早日建成新家园
——青川县争分夺秒推进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共青川县委书记
李浩生
青川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正永
/4D9E8598762E27C24825750D0009D3F4/$file/01.jpg)
/4D9E8598762E27C24825750D0009D3F4/$file/01.jpg)
“5.12”特大地震使青川山河破碎,家园尽毁,20万农民无家可归。作为极重灾区的青川县,在实现家家有临时住所、人人能安全过冬的目标后,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以“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为重建标准,以“规律性、特色性、多样性、共享性”为规划导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构建政府推动、群众自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重建机制,以农房重建促农村发展、建和谐社会,快速推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三种意识:夙兴夜寐抓重建
强化政治意识,增强使命感。家宝总理在青川视察期间,语重心长地指出:一定要造最安全的房子,争取让老百姓早日搬进新房。奇葆书记在青川调研期间强调:安置群众,首先要让群众有安身之所。市委书记罗强多次要求,农村受灾群众永久性住房建设,既是灾后恢复的重要工作,也是灾后重建的基础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早日建成新家园,是中央、省、市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始终牢记宗旨,把农房重建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事不过夜的工作效率、雷厉风行风行的工作作风,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中去。
强化执政意识,增强责任感。为政之要,首在安民,安民之要,首在安居,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占全县人口80%的广大农民居有其屋,才能稳人心、聚力量、促发展,这是地方党委、政府第一责任。我们始终把农房重建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班子队伍执政能力强不强、执政水平高不高的重要标志,自觉接受艰苦条件、复杂环境的考验,全力投入灾后农房重建攻坚战。
强化责任意识,增强紧迫感。灾后农房重建是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也是恢复重建的根本标志,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上级关注,百姓期盼。经逐户核查登记,我县需重建农房4.6万户、维修加固1.6万户。青川基础差、底子薄,用一年半的时间,全面完成因震倒塌和严重损毁的农房重建任务,保证在2009年12月底前所有受灾群众住进新房,确保今年完成40%的灾后农房重建任务,力争达到50%,时不我待,形势逼人,只有切实增强紧迫感,挑战极限,迎难而上,只争朝夕,才能真正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
坚持四大原则:打造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统筹,三化联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坚持“三化联动”,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灾后住房重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规划先行,节约用地。坚持科学性、适用性、操作性,用“全域青川”的理念,着眼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灾害和潜在灾害的威胁,超前规划、科学规划、创新规划,用规划指导重建。
政府组织,群众主体。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充分尊重群众在农房重建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宏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
产业支撑,注重特色。推进资源转化战略,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增强造血功能。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利用地方材料,建造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经济实惠的川北民居。/4D9E8598762E27C24825750D0009D3F4/$file/02.jpg)
/4D9E8598762E27C24825750D0009D3F4/$file/02.jpg)
注重五个结合:统筹推进灾后农房重建
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坚持着眼长远,兼顾当前,把农房重建放在青川未来跨越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区域布局,合理布点,协调推进,努力实现产业共育、基础共建、文明共享。
建房与致富相结合。围绕“家家有安居房,户户建产业园”目标,创新建筑特色,对高山、半坡和部分平坝,大量推广全木架结构房屋,对公路沿线、沿河两岸重点布局前木质后框架、青瓦白墙建筑,对2个回族乡10个回族村,重点布局清真建筑风格房屋,使建筑风格因境而异、丰富多彩。按照“两线一片”的特色产业布局,联动推进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结合地形地貌,优化空间布局,坚持高山分散、平坝集中,完善路、水、电、沼气等基础配套,大力实施高山移民工程,引导高山群众下山,在平坝河谷地区建设一批集中安置点和集镇。
统建与自建相结合。坚持建筑风格与地形地貌相协调,积极探索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异地搬迁、社会资金联建、维修加固等6种方式,政府做好农房重建的科学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资金补助、政策扶持、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工作,充分调动受灾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自力更生、自主建房的主体作用。
政策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针对农村低保户和贫困户地震灾后无力建房的情况,积极探讨研究对策,出台《关于做好受灾贫困户(低保户)永久性住房重建工作的通知》,在资金、物资、劳动力三个方面按部门扶、干部捐、村组集、亲邻帮、社会救五个途径,举全县之力来解决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大力弘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精神,引导群众主动建。
抓住四大重点:全面掀起灾后农房重建热潮
强化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受灾农户统筹安排建设时间,先修一层先入住,以后逐步建设,确保安全越冬;引导农户错过建房高峰期,缓解建材供应矛盾;引导受灾群众自力更生,利用农业、林业产权等政策,采取“农户筹、政府补、银行贷、民间借、商家赊”,多方筹措资金,实行“一次设计、分期建设、逐步配套”的办法加快永久性农房建设。
强化建材保障。加快新进建材生产企业的建设步伐,坚持大中小一起上,土洋结合的办法,大力支持以村组或农户合伙的方式自建自产自供。采用从俄罗斯进口的标准方木,推行预制木结构模式,成本低,抗震性好,深受群众欢迎。加大县内现有水泥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 2家企业日产量达150吨左右。新引进27家砖瓦生产企业,年设计能力9.2亿匹,已开工建设的有22家,预计年内将全部建成投产,基本能够满足农房建设的需要。在竹园已规划建设青川物流基地,设建材、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在三锅、木鱼等设立七个建材批发市场,加强对重建建材价格和质量的监管,确保价格稳定、质量过关。对特供产品实行直购直供,按出厂价加运费执行,减少中间环节费用。
强化多元投入。积极探索,创新路子,拓宽渠道,着力构建“个户自筹一点、政府补助一点、政策优惠一点、对口支援一点、信贷支持一点、社会援助一点”的“六个一点”多元化投入机制。及时兑现落实政府资金补助到人头,已兑现补助资金1亿元。积极争取浙江对农房重建工作支持,浙江将投入6亿元用于农房重建。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献爱心,帮助农村受灾群众特别是特困户重建住房。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对农房重建的支持。已对31727户予以授信,授信金额91710万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
强化示范带动。按照“加快推进试点,突出公路沿线,试点带动全面”的农房重建规划,确立了以“两线”(金子山至唐家河沿线、乔庄至沙州沿线)、20个村作为农房重建试点村。在农房建设上,狠抓示范镇、村、组永久性住房重建示范点,黄坪乡枣树村、蒿溪乡青光村、乔庄镇石元村等形成了以点带面、多面突击、全面启动农村永久性农房重建的新格局。截至11月20日,全县累计开工27823户,占总户数的60%,累计完工8401户,占总户数的18%,占2008年任务的44%。50%的维修加固农房已搬进安居房,所有维修加固户春节前能够住进维修好的住房。
创新四大机制:构建农房重建快速推进工作平台
责任落实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灾后农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实行一名县级领导包一个乡镇、两个县级部门帮扶一个乡镇的工作机制。建立农房重建工作领导机构和专门的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乡镇实行干部包村、包社、包户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政策保障机制。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建立灾后农房重建支持“绿色通道”,所有涉及建设、国土、林业等的各项费用一律免收。优先保障农民住房建设用地,对急需开工的农房重建项目,可按规划选址意见先行安排用地,后补办“规划调整、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建设项目用地供地”等相关手续。加快已开工农村公路项目的建设进度,大力推进规划内农村公路的实施工作。简化农房重建林木采伐审批程序,免收育林基金。积极帮助建材生产企业恢复生产,加快新上项目的建设进度,规范流通环节,打击恶意抬价行为。
资金管理机制。按照“逐级审核、公开公示、分期拨付”的原则,兑现补助资金。对每个重建户建立档案,准确记载重建户的基本情况和照片资料,农户拆除危房动工新建时,预付1万元补助资金,主体工程完工时全部兑现,补助的情况全程公示,做到公开透明。
督查督办机制。对工程进度、建房质量、政策落实和建房资金分配使用等情况实行督查督办,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建立永久性农房重建每日报告制度,乡镇每日向县农房办报告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