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hinagy2008

调查:剑阁县更名剑门关市(县级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5 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

发表于 2008-10-5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剑门关”名字可以,但是一个“县”一个“市”的区别有那么重要吗?再改还是一个县级,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级别。

发表于 2008-10-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宣传只是一方面,做得好才是真的好。

发表于 2008-10-8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对,无条件反对,

发表于 2008-10-9 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改名就能把经济发展起来、就能让老百姓富起来,那建议直接取名美元县!

发表于 2008-10-10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娃子,美元在贬值哈

发表于 2008-10-11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余得滑稽得讨论....

发表于 2008-10-17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剑阁 就是剑阁 剑门关 就是剑门关 剑门关是剑阁的剑门关

发展和好坏和名字没有关系,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提议 就如迁新县城一样。。。。。

发表于 2008-10-19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叫剑门关镇吧,剑阁这个名称好像历史悠久吧,或者叫沙溪坝县[em22]

发表于 2008-10-19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em03]

发表于 2008-10-23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读读剑阁历史吧,政区名称可不是随便更改的。

“剑阁县”之名,始见于《晋书》。何时置剑阁县,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桓温入蜀置”。《晋书·地理志》载:“桓温入蜀后,┅┅又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后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罢剑阁县”。《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剑阁县续志》等书引用此说。二说“三国蜀汉置”。其说最早见于宋末祝穆所撰的《方舆胜览》引顾野王《舆地志》(已失传),明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沿引,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沿用此说。三说“晋置,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光绪《皇朝舆地通考》、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持此说。

  据查史籍考证,第一种说法较为正确,第二三种说法依据不足。首先,从史籍记载看,宋以前成书较早的《华阳国志》、《太康地志》、《晋书·地理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等书,均明确记载东晋置剑阁县,而没有蜀汉置剑阁县的说法。《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是东晋蜀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人,其活动年代距三国蜀汉时期七十余年,该书所载的四川地方史实“肇自开辟,终于永和三年”,若剑阁为蜀汉置县,《华阳国志》必定载入,但查遍此书,无置剑阁县的记载。

  西晋有十九年,在这期中的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成书的《太康地志》中,也无置剑阁县的记载。又《三国郡县表补正》一书中,宜都杨守敬考证:“今考《晋志》有剑阁县,《常志》(即《华阳国志》)无。《方舆纪要》引《舆地志》云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置剑阁县,《通鉴》胡注蜀分广汉置梓潼郡剑阁属焉。疑剑阁县为蜀立,《常志》岂得不载?《沈志》(即沈约《宋书》)云:汉寿改曰晋寿,《舆地广记》云,晋桓温平蜀,分晋寿置剑阁县,殆为近实。”

  对《方舆胜览》称剑阁县为“三国蜀汉置”,清人早有异议。乾隆四十七年成书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评介《方舆胜览》时云:“该书详于名胜古迹、诗赋序记,略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唯考订较差”。考订较差之作难免有误。

  其次,从历史事实看,西晋太康元年司马炎灭吴之后,到东晋永和三年司马聃派桓温入蜀灭“成汉”,这六十七年间,有四十八年是李氏“成汉”政权统有蜀地,晋不可能在蜀行使权力。可见,“晋置(剑阁县),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之说,亦难成立。

  再是,从有着资料看,《水经注·漾水》、《华阳国志校注》、《太平寰宇记》等书所载史料均称,诸葛亮相蜀时,以大剑至小剑戍三十里,连山绝险,有隘束之路,便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以阁道三十里尤险,置尉守之。故《华阳国志》称“汉德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舆地纪胜》记述这件事时却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是时有剑门县,县有阁道至险,乃有阁尉”。《三国郡县表补正》眉批说:“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然则武侯但立剑门耳,未尝置剑阁县,《舆地志》说,果不足据”,当时更未置“剑门县”。几相对照,可知《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的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阁尉一事,被后人讹传为立“剑门县”或“剑阁县”了。

  据此,以《晋书·地理志》的记载接近史实,较为确切。

  对于东晋剑阁县治地,据考,不是在剑门关,而是在“小剑故城”。其城在今下寺镇大仓坝,古代于此曾设小剑戍,此县仅置四十八年,后废,不复置。其后,剑阁境内郡、州、府治地多在普安镇等地,直至民国2年(1913年)才将剑州改名为剑阁县,沿用至今。

  “剑阁”作为地名,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姜维)还保剑阁以拒(钟)会”。为何称剑阁?《华阳国志》、《舆地广记》等书说,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尉戍守的栈、阁道,称为“剑阁道”。《水经注》云:“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晋张载《剑阁铭》称:“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何谓剑?指大剑山七十二峰如利剑排列。唐刘仪凤《剑门关记》说:“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斯辟,如剑斯植”。皆言其山势如剑锋,其隘口如“城门”。何谓阁?《蜀水经》云:“飞梁架屋谓之阁”。阁道,就是在“横梁铺板谓之栈”的栈道上加修了屋的栈道,又叫栈阁道。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的书信中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诸葛亮文集》卷一)”。古时由秦入蜀,必经小剑至大剑关口这条悬崖夹峙、深涧飞瀑的险道。诸葛武侯依山势地形将原有栈道扩建成“剑阁道”后,古人常把“剑阁道”简称为“剑阁”。不仅“剑阁县”由此得名,即使“剑州”之名也源于此。《元和郡县图志》“剑州”条云:“唐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自隋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2年改剑州为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沿用至今。

  注:①始置汉德县的时间,今依《后汉书·刘昭注》和《华阳国志》的记载为“建安二十二年”。《资治通鉴》载为“建安十九年”;雍正、同治《剑州志》、《四川郡县志》载为“章武元年”;《方舆胜览》、《资治通鉴》胡注、《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载蜀汉置剑阁县,均不取。

  ②《后汉书》唐人李贤注引《华阳国志》云:“德阳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考证:“德阳县系汉德县之误”,从此说。

  ③据《周书》“西魏废帝三年改安州为始州”。“废帝二年“或”魏宣武帝正始二年改为始州”之说不取。

  ④《元和郡县图志》:“周明帝改武功为武连”;《隋书》等载“西魏改武功县曰武连”从此说。

  ⑤《太平寰宇记》:“西魏置潼川郡,移县于南三十里,改为安寿。置三年废郡,移县属普安郡”。《隋书》梓潼:“旧曰安寿,西魏置潼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从此说。

  ⑥《旧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蜀水经》、《四川通志》、《读史方舆纪要》、《剑阁县续志》均云:“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而《舆地广记》云:“先天元年”,误。雍正、同治《剑州志》载为“贞观元年改始州为剑州”,更不确切。

发表于 2008-10-2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读历史吧,政区名称可不是随便能改的呀!

“剑阁县”之名,始见于《晋书》。何时置剑阁县,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桓温入蜀置”。《晋书·地理志》载:“桓温入蜀后,┅┅又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后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罢剑阁县”。《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剑阁县续志》等书引用此说。二说“三国蜀汉置”。其说最早见于宋末祝穆所撰的《方舆胜览》引顾野王《舆地志》(已失传),明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沿引,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沿用此说。三说“晋置,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光绪《皇朝舆地通考》、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持此说。

  据查史籍考证,第一种说法较为正确,第二三种说法依据不足。首先,从史籍记载看,宋以前成书较早的《华阳国志》、《太康地志》、《晋书·地理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等书,均明确记载东晋置剑阁县,而没有蜀汉置剑阁县的说法。《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是东晋蜀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人,其活动年代距三国蜀汉时期七十余年,该书所载的四川地方史实“肇自开辟,终于永和三年”,若剑阁为蜀汉置县,《华阳国志》必定载入,但查遍此书,无置剑阁县的记载。

  西晋有十九年,在这期中的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成书的《太康地志》中,也无置剑阁县的记载。又《三国郡县表补正》一书中,宜都杨守敬考证:“今考《晋志》有剑阁县,《常志》(即《华阳国志》)无。《方舆纪要》引《舆地志》云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置剑阁县,《通鉴》胡注蜀分广汉置梓潼郡剑阁属焉。疑剑阁县为蜀立,《常志》岂得不载?《沈志》(即沈约《宋书》)云:汉寿改曰晋寿,《舆地广记》云,晋桓温平蜀,分晋寿置剑阁县,殆为近实。”

  对《方舆胜览》称剑阁县为“三国蜀汉置”,清人早有异议。乾隆四十七年成书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评介《方舆胜览》时云:“该书详于名胜古迹、诗赋序记,略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唯考订较差”。考订较差之作难免有误。

  其次,从历史事实看,西晋太康元年司马炎灭吴之后,到东晋永和三年司马聃派桓温入蜀灭“成汉”,这六十七年间,有四十八年是李氏“成汉”政权统有蜀地,晋不可能在蜀行使权力。可见,“晋置(剑阁县),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之说,亦难成立。

  再是,从有着资料看,《水经注·漾水》、《华阳国志校注》、《太平寰宇记》等书所载史料均称,诸葛亮相蜀时,以大剑至小剑戍三十里,连山绝险,有隘束之路,便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以阁道三十里尤险,置尉守之。故《华阳国志》称“汉德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舆地纪胜》记述这件事时却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是时有剑门县,县有阁道至险,乃有阁尉”。《三国郡县表补正》眉批说:“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然则武侯但立剑门耳,未尝置剑阁县,《舆地志》说,果不足据”,当时更未置“剑门县”。几相对照,可知《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的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阁尉一事,被后人讹传为立“剑门县”或“剑阁县”了。

  据此,以《晋书·地理志》的记载接近史实,较为确切。

  对于东晋剑阁县治地,据考,不是在剑门关,而是在“小剑故城”。其城在今下寺镇大仓坝,古代于此曾设小剑戍,此县仅置四十八年,后废,不复置。其后,剑阁境内郡、州、府治地多在普安镇等地,直至民国2年(1913年)才将剑州改名为剑阁县,沿用至今。

  “剑阁”作为地名,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姜维)还保剑阁以拒(钟)会”。为何称剑阁?《华阳国志》、《舆地广记》等书说,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尉戍守的栈、阁道,称为“剑阁道”。《水经注》云:“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晋张载《剑阁铭》称:“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何谓剑?指大剑山七十二峰如利剑排列。唐刘仪凤《剑门关记》说:“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斯辟,如剑斯植”。皆言其山势如剑锋,其隘口如“城门”。何谓阁?《蜀水经》云:“飞梁架屋谓之阁”。阁道,就是在“横梁铺板谓之栈”的栈道上加修了屋的栈道,又叫栈阁道。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的书信中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诸葛亮文集》卷一)”。古时由秦入蜀,必经小剑至大剑关口这条悬崖夹峙、深涧飞瀑的险道。诸葛武侯依山势地形将原有栈道扩建成“剑阁道”后,古人常把“剑阁道”简称为“剑阁”。不仅“剑阁县”由此得名,即使“剑州”之名也源于此。《元和郡县图志》“剑州”条云:“唐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自隋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2年改剑州为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沿用至今。

  注:①始置汉德县的时间,今依《后汉书·刘昭注》和《华阳国志》的记载为“建安二十二年”。《资治通鉴》载为“建安十九年”;雍正、同治《剑州志》、《四川郡县志》载为“章武元年”;《方舆胜览》、《资治通鉴》胡注、《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载蜀汉置剑阁县,均不取。

  ②《后汉书》唐人李贤注引《华阳国志》云:“德阳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考证:“德阳县系汉德县之误”,从此说。

  ③据《周书》“西魏废帝三年改安州为始州”。“废帝二年“或”魏宣武帝正始二年改为始州”之说不取。

  ④《元和郡县图志》:“周明帝改武功为武连”;《隋书》等载“西魏改武功县曰武连”从此说。

  ⑤《太平寰宇记》:“西魏置潼川郡,移县于南三十里,改为安寿。置三年废郡,移县属普安郡”。《隋书》梓潼:“旧曰安寿,西魏置潼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从此说。

  ⑥《旧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蜀水经》、《四川通志》、《读史方舆纪要》、《剑阁县续志》均云:“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而《舆地广记》云:“先天元年”,误。雍正、同治《剑州志》载为“贞观元年改始州为剑州”,更不确切。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8-27 20:55
剑阁县更改为剑门关市利于剑门关的发展。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9-12 12:41
这个想法是不错的。肯定要在2050年能实现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11-24 19:19
改来改去都是个穷的叮当响穷地方!有什么经济!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