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通江娃儿

[贴图]通江李翰林画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2 22:59 |

历史的骄傲!顶!

发表于 2009-10-12 10:54 |
通江李翰林是真有其人,他在路过齐水时,饮用过的水井,都命名为翰林水井,通江的名人。真应该好好打造一下!

发表于 2009-10-11 21:48 |

看看去。

发表于 2009-10-9 11:52 |

紫金社。

发表于 2009-10-13 13:34 |

全国翰林太多,李翰林只不过在通江出名

发表于 2009-10-15 09:27 |
QUOTE:
以下是引用皮里阳秋在2009-10-7 10:57:00的发言:

我看应该好好建设一下,毕竟是通江的文化名人.

说得对!

发表于 2009-10-15 01:27 |
我老婆就是李翰林正宗后裔,她娘家就在紫荆村老房子堂屋里面就供奉李翰林的牌位。

发表于 2009-10-14 21:33 |
QUOTE:
以下是引用笑傲人生五百年在2009-10-13 13:34:00的发言:

全国翰林太多,李翰林只不过在通江出名

你知道的四川有几个翰林??????????

发表于 2009-10-14 21:34 |
QUOTE:
以下是引用笑傲人生五百年在2009-10-13 13:34:00的发言:

全国翰林太多,李翰林只不过在通江出名

你是谁呢?你有李翰林出名吗????????????????????????????

发表于 2009-10-17 11:45 |

发表于 2009-10-17 06:59 |
[em52]

发表于 2009-10-16 19:41 |

 


 

 

 


 


 

李翰林,名钟峨,字雪原。生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父亲李蕃是山东黄县的知县,兄长李钟壁是广西平南县令,后来升为刑部督捕的主事,被人们并称为“巴山三李”。李蕃、李钟壁都是能诗善赋之人。李蕃在《诺水歌》抒写“烟雾连州看不远,渔舟皆去不复返,唯有江流无早晚”的诗句让人荡胸生云。李钟峨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从小贪玩嬉戏,不喜欢读书。他18岁时,父亲李蕃被人陷害入狱,在这种环境中他开始努力奋争。32岁时中举人,45岁时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任提督福建学政,61岁升为翰林院侍讲,教乾隆读书,后又转任太常寺少卿而掌礼仪。李翰林在京22年,官自从八品升到四品,曾任三朝的实录和《国史分韵》、《大清一统志》等编修工作。在主编《盛京志》时,写出《保宁府志》初稿。他的诗文集《雪鸿堂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告老还乡后,李翰林开始撰写《乡邦文献》和编修地方志。由他主编而成的《保宁府志》、《通江县志》为后世研究巴山蜀水、风土人情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他写下的“通江八景”诗更令人赞不绝口。“隔江烟树傍浮图,蹬道纡回取径殊。坐我春风麟见否?依他冬日鹿鸣无。桃高柳下云和鱼,燕语莺啼笙共竽。坐久忽怀千里梦,芊芊青翠遍平芜。”

                                                                                                           ——巴山醉客

                                                                                                                  2009.10.16

发表于 2009-10-23 08:42 |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9-10-18 13:57 |

可惜他的故居我没去过!!!

发表于 2009-10-22 00:57 |

我看到过那两根有两层帽檐的桅杆,很气派。是值得同志们去参观的一个地方!!!!

 

         
                                  这是在李翰林故居对河面照的(有烟雾的地方就是翰林故居)

发表于 2009-10-20 22:33 |
 

    一门三举人--- 李蕃,李钟壁,李钟峨

    李蕃,字锡征,号振公。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通江流二沟(今兴隆乡)人。7岁慈母去世,起居饮食由祖母照料。祖母授以章句,悉成诵不忘。21岁补弟子员。明末清初,井里萧条,虽家贫,而力学不懈,考试名列前茅。广陵陈曼仙学政言:“我试全蜀得三李生,不负此行矣。”“三李”为南部李久登、铜梁李之华,其一即通江李蕃。清顺治十四年1657),李蕃中举人。
  清康熙十年(1671)任山东黄县知县。黄县旧规:凡上任知县,里社送茶水钱,名“醵金”。李蕃一到县衙,就有人送白银“为老爷洗尘"。李蕃只领受盛情,拒收“醵金",从此革除旧规。
  黄县连年旱灾,群众生活困难。前几任县令报灾为丰,致使饿殍载道。赈济灾民,李蕃请求所准之数不足“委堪费”。便向乡绅募捐,并带头卖田产一百余亩。卖出的田称“济田",济田坝的界址至今犹存。县令卖田救饥民的消息传出,乡绅亦争先捐献粮钱,助饥民渡过难关。
  黄县盛产木材,京城修宫殿多从这里采伐。“采取为累,而转运又与他邑均。”耗费大批劳力,造成黄县农业生产的困难。前县令知情不报,致黄县“老者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李蕃多次上疏,力请“产木之地得免转运”,终于纠正了劳役负担不合理现象。
  “筹饷晋升”是当时盛行的风气。采取多报人口的办法,筹饷越多,晋升越快。当黄县人民生活好转后,有人劝李蕃走这条路,去打开晋升的大门。李蕃长叹道:“此当让巧者为之,我忍以一官累一邑邪?”拒做自己升官,群众吃苦的事。
  李蕃为官清廉,不巴结上司,引起一些人的不满。群众称赞他“清慎勤明”时,上司却将他视为危险人物。李蕃任黄县令九年时,出了一件杀人案。一家夫妻因奸情被杀,李蕃以实情向登州府报案后,府官诬他受贿,以盗杀报奸杀,袒护凶犯。竟以此论罪罢官,下宛平狱,黄县千百人哭狱,为李蕃喊冤叫屈。康熙十九年(1680)定罪发配戍山海关,二十一年遇赦释放。贫无以归,侨寓芜湖。康熙二十三年回通江,年63岁。
  回家10年,写出各类文章300余篇,后以《雪鸿堂》刊印问世17卷。其中论经史44篇,论古50篇,论诗文17篇,论书画16篇。还有记略、乡语、传记、诗赋等。康熙三十三年(1694)辞世,终年73岁。

  李钟壁,字鹿岚,又名元修,李蕃长子,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仪表俊伟,温厚端肃,沉静聪慧。少时受业于父,20岁受业于山东牟县王源水先生,潜心研习,矢志高尚。年22岁,父遭诬陷下狱,孑身走京师,叩登闻鼓,希昭雪无援。康熙二十三年(1684.)从芜湖迎父归里,家徒四壁,“念双亲衰老,冀升斗禄稍慰亲心”。钟壁雨夜霜晨,仍吟哦不倦。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后,五上公车,于康熙四十五年任广西平南县令。谨遵父训,简洁居散而勤于政务,康熙五十年,分校广西乡闱,取吕锦文等4人皆单寒文士。历七载,化民成俗,盛德孚人,后迁广西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
  李钟壁既精于散文,也喜诗,在文坛上有一定影响。主张写诗贵独立思考,反对人云亦云。在诗集自序中有言:“诗之为言思也,其端发于性情,其理通乎音律,本乎思以咏之。故日‘诗言思’。”“余生平多思,思而鲜所就,故因其兴会所至。”“夫人各有思,思不同则言者异。“雍正十一年(1733),因与上司不睦,以疾注休,时年75岁。回乡虽年老多病,仍埋头文墨,将生平所写诗文收集整理成书,名《燕喜堂》,共四卷:一卷收序言4篇;二卷收《上刘棠溪给事书》等书札20篇;三卷收古体诗11首,近体诗173首;四卷收叠韵诗87首。卒于乾隆二年(1737),享年79岁。

  李钟峨,字雪原,又字雷泉,号芝麓,李蕃仲子。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幼多病,6岁不能行。11岁始读书而不好学,15岁稍用功读书。16岁与井研雷进士之女结婚。18岁正当芸窗苦读的时候,不幸父亲受诬入狱,与兄钟壁奔走营救无效。从中认识到清官难当,贪官易作,立志做父亲那样公正廉洁之士。于是,“且耕且读”,勤奋学习。
  在“且耕且读”中,李钟峨遇到好几个德才兼备的教师。第一是他的父亲,对他要求严格;第二是胞兄李钟壁,弟兄情谊深,帮助热心;第三是挚师马龙吟,知识渊博,善于启发诱导;第四是妻子雷氏,人称他的“二先生”,“春夜伴读,讲五经之义。雪朝吟咏,发诗词之微。”在各位名师的指点下,学业大进。32岁中举人。42岁任遵义府仁怀县教谕。45岁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殿试,成绩优异,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51岁授文林郎。52岁,以同考官身分参加康熙壬辰(1712)科会试阅卷。56~59岁,提督福建省学政,取文武生2700余人。
  李钟峨提督福建省学政时,兴利除弊,政绩显赫,受到福建省学界好评。是时,考官贪污成风,利用考试大敲竹杠。李钟峨“绝请托”、“杜苞苴”,免除供给蔬米,使州官无法借机敲老百姓的竹杠。主考时,文武并重,纠正了重文轻武,武科人才得不到选拔的时弊。李钟峨对考试的“贿属陋习”深恶痛绝,宣称:吾不忍名器滥至此,不卖秀才一名。其行为使很多读书人感激泣下。为纪念李钟峨,经学界多次请求,批准在福建省城建诺水书院,崇祀宋儒李延平和李钟峨。朱评在《福建省学政李钟峨肖像诺水书院序》中写道:“延平先生为道学渊源,夫子为斯文主持,共堪不朽一也。” 
  康熙五十九(1720),李钟峨任广西学政,六十一年任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同年五月升翰林院侍讲,讲评文史,实为雍正皇帝参谋。七月,升右庶子掌坊(副职)。九月,转左庶子掌坊(正职)兼翰林院侍读并日讲起居注官。十一月,任广西省乡试正主考,取陈朝坦等48名举人,副榜10名。后授中宪大夫。雍正五年(1727)任太常寺少卿,时年已68岁。
  李钟峨在翰林院供职22年,特别重视选拔培养人才。据《清代四川征略》载:在雍正皇帝执政初,李钟峨上一奏疏,称翰林院为储才重地,请广储才路。雍正皇帝览毕奏章,“甚嘉之”。经大学士及九卿会议评议,将李钟峨奏言所请迅急宣示国内。李钟峨居太常寺卿职,多所见地,尤其在政务大事方面见解独异。卓越的政治才识,为中外官绅咸钦。
  李钟峨一生,曾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一统志》等各馆纂修官,主编《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著述甚丰。李钟峨尤长于赋律,为清初该体之肇端,影响深远。乾隆以后,馆阁最重赋律,道光时与试帖诗同为进退人才之具。李钟峨还喜诗,受官职所限,虽多颂圣应制之作,亦不乏雅洁之句。有《阻雨》一诗:“幽居只近在林间,人阻河干梦屡还。风雨凄然烟雾满,从今最厌米家山。”仅此数句,可品其浓郁的诗味。督学福建时,刻其父李蕃《雪鸿堂》集,其兄李钟壁《燕喜堂》集,并附自撰《垂云亭》诗文集于后,共以《雪鸿堂集》刊印问世,后选人《四库全书》。
  李钟峨晚年“目昏耳重",“养疾乡居”。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终年88岁。

  李蕃及二子合称“通江三李”。为官清廉,学识渊博。在文学上,李蕃文,李钟壁诗,李钟峨赋律,各显其长,影响所及,历久不衰。

发表于 2009-10-20 22:36 |
 

       李翰林--李钟峨,字雪原,又字雷泉,号芝麓,李蕃仲子。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幼多病,6岁不能行。11岁始读书而不好学,15岁稍用功读书。16岁与井研雷进士之女结婚。18岁正当芸窗苦读的时候,不幸父亲受诬入狱,与兄钟壁奔走营救无效。从中认识到清官难当,贪官易作,立志做父亲那样公正廉洁之士。于是,“且耕且读”,勤奋学习。
  在“且耕且读”中,李钟峨遇到好几个德才兼备的教师。第一是他的父亲,对他要求严格;第二是胞兄李钟壁,弟兄情谊深,帮助热心;第三是挚师马龙吟,知识渊博,善于启发诱导;第四是妻子雷氏,人称他的“二先生”,“春夜伴读,讲五经之义。雪朝吟咏,发诗词之微。”在各位名师的指点下,学业大进。32岁中举人。42岁任遵义府仁怀县教谕。45岁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殿试,成绩优异,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51岁授文林郎。52岁,以同考官身分参加康熙壬辰(1712)科会试阅卷。56~59岁,提督福建省学政,取文武生2700余人。
  李钟峨提督福建省学政时,兴利除弊,政绩显赫,受到福建省学界好评。是时,考官贪污成风,利用考试大敲竹杠。李钟峨“绝请托”、“杜苞苴”,免除供给蔬米,使州官无法借机敲老百姓的竹杠。主考时,文武并重,纠正了重文轻武,武科人才得不到选拔的时弊。李钟峨对考试的“贿属陋习”深恶痛绝,宣称:吾不忍名器滥至此,不卖秀才一名。其行为使很多读书人感激泣下。为纪念李钟峨,经学界多次请求,批准在福建省城建诺水书院,崇祀宋儒李延平和李钟峨。朱评在《福建省学政李钟峨肖像诺水书院序》中写道:“延平先生为道学渊源,夫子为斯文主持,共堪不朽一也。” 
  康熙五十九(1720),李钟峨任广西学政,六十一年任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同年五月升翰林院侍讲,讲评文史,实为雍正皇帝参谋。七月,升右庶子掌坊(副职)。九月,转左庶子掌坊(正职)兼翰林院侍读并日讲起居注官。十一月,任广西省乡试正主考,取陈朝坦等48名举人,副榜10名。后授中宪大夫。雍正五年(1727)任太常寺少卿,时年已68岁。
  李钟峨在翰林院供职22年,特别重视选拔培养人才。据《清代四川征略》载:在雍正皇帝执政初,李钟峨上一奏疏,称翰林院为储才重地,请广储才路。雍正皇帝览毕奏章,“甚嘉之”。经大学士及九卿会议评议,将李钟峨奏言所请迅急宣示国内。李钟峨居太常寺卿职,多所见地,尤其在政务大事方面见解独异。卓越的政治才识,为中外官绅咸钦。
  李钟峨一生,曾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一统志》等各馆纂修官,主编《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著述甚丰。李钟峨尤长于赋律,为清初该体之肇端,影响深远。乾隆以后,馆阁最重赋律,道光时与试帖诗同为进退人才之具。李钟峨还喜诗,受官职所限,虽多颂圣应制之作,亦不乏雅洁之句。有《阻雨》一诗:“幽居只近在林间,人阻河干梦屡还。风雨凄然烟雾满,从今最厌米家山。”仅此数句,可品其浓郁的诗味。督学福建时,刻其父李蕃《雪鸿堂》集,其兄李钟壁《燕喜堂》集,并附自撰《垂云亭》诗文集于后,共以《雪鸿堂集》刊印问世,后选人《四库全书》。
  李钟峨晚年“目昏耳重",“养疾乡居”。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终年88岁。

发表于 2009-10-20 23:03 |

     李翰林--李钟峨,为感谢其挚师--马龙吟,将皇帝分给他的田土,芷草坪(就是兴隆乡紫荆村七社,在李翰林--李钟峨的故居--兴隆乡紫荆村国家坪,现该社分为六社和八社的坎下)送给马龙吟,从此马龙吟从老家,通江县泥溪乡泥元坝搬迁到兴隆乡紫荆村七社(小地名芷草坪)居住,同时李翰林--李钟峨还为其挚师--马龙吟的堂屋,厅房前树立两根有两层帽檐的桅杆.现在仍然完整的保存.

      下次我回老家就拍几张两根桅杆的照片,和马龙吟教李翰林--李钟峨读书学习的地方--书斗岩的照片.敬请大家期待和瞻仰膜拜.

       哈哈,网友们要问,我怎么会知道,我就告诉大家,马龙吟就是我的祖辈,那两根桅杆就在我们堂屋前,书斗岩也就在我们屋后.

发表于 2009-10-20 23:05 |
需要联系的,加我的QQ80150231,星辰.

发表于 2009-10-26 15:55 |
到那里去过,可惜了哟,很破败了哟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