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72|评论: 10

[信息动态] 【今日要闻】川剧《死水微澜》改编京剧起波澜 (解放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6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剧《死水微澜》改编京剧起波澜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端木复


本报讯 (记者 端木复)近日,在看了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根据同名川剧移植改编的京剧《死水微澜》后,菊坛名净尚长荣兴奋地指出:“剧目移植是繁荣戏曲创作的一条捷径。通过传承创新

http://img.yiyuanyi.org/article_pic/2009-07-22/1248229786.jpg

本报讯 (记者 端木复)近日,在看了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根据同名川剧移植改编的京剧《死水微澜》后,菊坛名净尚长荣兴奋地指出:“剧目移植是繁荣戏曲创作的一条捷径。通过传承创新,不仅出了新戏、丰富了舞台,还培养和锻炼了新人。”

戏曲创作主要方法之一

尚长荣认为,戏剧移植也是一种创作方法,而且一直是中国戏曲创作的正道和主要方法之一。如越剧吕瑞英的代表作《打金枝》,就是根据同名晋剧移植的。如过去京剧的许多优秀剧本,也都是从地方戏拿过来的。像《红灯记》《沙家浜》是从沪剧移植来的,《朝阳沟》是从豫剧移植来的,刘长瑜的《春草闯堂》则移植于福建莆仙戏。在半个世纪前,京剧泰斗梅兰芳先生就移植改编了年轻的豫剧演员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作为向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梅先生的这部晚年名剧,还成了梅派艺术的又一座丰碑。“如今,国庆60周年要到了,各地各家艺术院团都在不惜代价地请人搞戏,却很少有人想到学学梅先生的做法,从地方戏那里去传承移植一出好戏,自己再加以创造。”话语之间,这位中国剧协主席颇多无奈与感慨。

培养新演员的有效手段

京剧《死水微澜》总监制徐幸捷也坦言,长期以来,外地院团在移植好戏上还比较自觉,如昆曲经典《牡丹亭》被移植成秦腔,京剧麒派大戏《狸猫换太子》更是被20多个剧种、40多家院团竞相搬演。又如尚长荣代表作《廉吏于成龙》被移植成晋剧,连《曹操与杨修》也有了由他弟子张兰秦再创造的秦腔版。事实说明,移植不仅弥补了创作力量的不足,还能实现剧本的资源共享,丰富舞台创作,更是培养和锻炼新演员的有效手段。所以青年京昆剧团也想用移植来推动出人出戏。从京剧版《死水微澜》的演出看,这一努力取得了成功,观众们为石晓珺、高颂、孙建弘、杨一凡、王小涛、高挺、张超等青年演员的精彩表演叫好喝彩。

现在好戏移植推广不够

专程来沪观看周信芳研习班汇报演出的北京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不客气地批评:“现在不少戏剧院团对优秀剧目的移植与推广认识不足。他们重视原创作品,热衷于搞新戏。这原本没错,但只关心新戏,却放弃了一些原本会很节约、很便利的做法。”刘厚生指出,各剧种之间、各剧目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历来是戏曲界的好传统。梅兰芳、周信芳留下的好传统,今天不能丢。移植就是传承创新,站在别人肩膀上往前走。它不仅投入少、见效快,还容易赢得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尤其是我国现有大量的基层剧团和民间剧团,他们演出量大,创作力量薄弱,要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群众欢迎的保留剧目,帮助他们提高剧团的整体艺术素质,就需要切实开展好优秀剧目的移植与推广工作。

(责任编辑:七月倾城)


分享|[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6-16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往日旧闻】!

发表于 2014-6-1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為何,摘於今晨川劇新聞,時間為前天。謝老先生提示。

发表于 2014-6-16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abcdefg杨荥 发表于 2014-6-16 14:56
不知為何,摘於今晨川劇新聞,時間為前天。謝老先生提示。

      由文中“如今,国庆60周年要到了”,可见这是2009年10月1日前的“新闻”。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59老先生 发表于 2014-6-16 18:34
由文中“如今,国庆60周年要到了”,可见这是2009年10月1日前的“新闻”。



因事疏忽失察,謝老先生。

发表于 2014-6-1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59老先生 发表于 2014-6-16 18:34
由文中“如今,国庆60周年要到了”,可见这是2009年10月1日前的“新闻”。

京味加川味《死水微澜》京剧版申城首演
日期:2009-07-05 作者:王剑虹 来源:新民晚报
    浓郁的川味配上京剧唱腔,作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3周年纪念展演的开幕大戏,由当年轰动一时的川剧《死水微澜》移植而来的京剧版《死水微澜》昨晚在上戏剧院亮相,当年川剧版的主演田蔓莎此次变身为导演,给这个原本就有浓郁川味的故事又增加了几分川剧味。
   
    京剧版《死水微澜》带有浓郁的川味。从昨天演出来看,无论是舞台的呈现方式还是烘托气氛的音乐,川味都相当浓郁,尤其是上半场,川味偶有压过京味的倾向。不过该剧在唱腔上却颇为“小心”,刻意追求中规中矩的京剧“原汁原味”,及至下半场,“邓幺姑”在与心上人生离死别后决意为了丈夫和孩子嫁给土财主顾天成时大段的唱腔为该剧的京味加分不少。移植成熟作品的优势在京剧版《死水微澜》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全剧的剧情顺畅、人物感情发展自然,很少有明显的硬伤。
   
    昨晚台上的演员除了罗德生的扮演员是正在上戏进修的成都京剧团团长高颂外,其他多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年轻演员。扮演邓幺姑的石晓珺扮相秀美、嗓音圆润,自幼学青衣的她在这出戏里努力尝试表现出邓幺姑出嫁前的天真活沷和追求爱情的泼辣大胆。京剧版《死水微澜》的表演较多偏向于生活化,虽然运用了一些京剧技巧,但京剧的表演程式比较淡化。可以看得出年轻演员们在刻画人物方面颇下过一番功夫,但有些年轻演员基本功欠佳的短处也暴露无遗,由于清装戏没有了水袖的遮掩,有些演员在台上手都没处放,显得十分尴尬。

发表于 2014-6-16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死水微澜》改编京剧起波澜 网易新闻 2009-07-21 09:39:00 本报讯(记者端木复)近日,在看了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根据同名川剧移植改编的京剧死水微澜》后,菊坛名净尚长荣兴奋地指出:“剧目移植是繁荣戏曲创作的一条捷径。。。。。。。。

京剧死水微澜》成功首演 网易新闻 2009-07-06 13:21:00 本报讯(记者端木复)作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3周年纪念展演的开幕大戏,昨晚在上戏剧院首演的京剧死水微澜》赢得了各地专家和上海观众的一致好评。。。。。

川剧“邓幺姑”力推京剧死水微澜 网易新闻 2009-06-23 16:41:00 本报讯(记者端木复)著名作家李人的代表作《死水微澜》7月4日、5日两晚将以京剧形式在上戏剧院与观众见面,并拉开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三周年纪念展演大幕。。。。。。。

川剧艺术家执导长篇小说改编京剧死水微澜 新华网 2009-06-23 10:35:10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专电(记者白瀛)继电影、电视剧、话剧和川剧之后,根据作家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改编的同名京剧将于7月4日、5日在上海戏剧学院剧院首演。。。。。。。

。。。。。。。
百度上可查到许多2009年6月的有关报道。




发表于 2014-6-17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是旧文,今年國庆应是六十五周年了。

发表于 2014-7-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应該在剧种之间互相移植剧目,这样既节约成本又可在剧种之间互相学習。二十世纪五丶六十年代就是这样的,現在为什么非要搞原创呢?

发表于 2014-7-8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