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群众呼声] 呼吁: 不要焚琴煮鹤式改造城中村和棚户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之:
                                                                             大官山和深基坝
                                                                                    
      《史记》记载,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铜官山即现今五面山地区,后称为官山、当地人称为大官山,邛崃地图标记为官山,具体到一个点即:原邛崃电视台信号发射塔位置,旁边围墙内有邛崃国营农场土地约八十亩。此处原先是一片称为“深基”的坟地,1952年被邛崃国营农场开辟为土地,后栽种果树。
     “深基”是邛崃人对原住民——当地少数民族特殊墓葬形制的称谓,一般不封不树,墓坑较深,皆以红砂石板砌成棺室,并以石板作棺盖,长约2米,宽约0.8米,棺内一般在脚部有一个装有纸灰的酱色釉盘龙陶瓷罐,头部有卷草纹陶盘一只。陶瓷罐按墓主等级,堆塑2条或者四条栩栩如生的盘龙,并且大小有别,墓主尸骨一般较长大。
       由于墓葬较深,故称为深基,又因为金牛庵以南、以西直到严坝,这种墓葬很多,故称为深基坝,过去村民垦地建房时常常发现,个别地方还有遗存。
       可能墓主人的等级赿高、埋葬位置越高的原因,在杜山扁一带山脚直到“大官山”顶的“深基”中,因村民建房,或开垦土地时所出土的器物,比起“深基坝”上出土的器物来越高越大、越精致、越丰富,甚至出现了青花瓷盘、瓷瓶和白色瓷枕。
       现今82岁,从国营农场退休的侯先洪便如是说:“1952年前后开大官山果园时,挖出的盘龙罐好大好安逸啊,不仅釉色黑亮,堆塑的龙也很逼真。青花瓷或瓶,与明清瓷器差不多,有龙凤纹、卷草、花卉纹。有的墓主头下还有白色的瓷枕,也有的是石灰质的枕头,如凹字形状。”
       但是他又说:“可惜当时大家都认为墓中的陪葬品不吉利,都随手砸碎扔掉了!”

       有类似陪葬品的说法我不少于三次听到说了,当时我半信半疑,因有学者说,我国的青花瓷从唐代开始出现,钴颜料来至伊朗等西亚国家,宋代青花瓷已常见,元代走向成熟,明代至高峰期。
       根据邛崃人有信奉“坛神”的习惯,而“坛神”祭祀对象之一为“坛丁”,坛丁们是唐代政府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征集的壮士,在抵抗“南诏国”入侵时牺牲,故受到邛崃人民的尊敬而祭祀。
       现在我想,在这些唐代的“坛丁”墓中出现比较成熟的青花瓷器,不是没有可能。因为“邛窑”烧造技艺当时原本就处于领先地位。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古“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十方堂!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只不过当时的青花瓷太珍贵,仅出现在身份地位高的“坛丁”将领中,如果现代考古有发现,将改写邛窑历史!                                                                                                                                                                        2018/6/19早


发表于 2018-6-19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3526.jpg

IMG_3527.jpg

IMG_3536.jpg

IMG_3538.jpg

IMG_3547.jpg

IMG_3542.jpg

发表于 2018-6-19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县志》(80年代版)608页记载:”邛崃县南河中心小学“条,清末创办时为初等小学堂,校址在宣公祠王爷庙,今县木材公司储木场内)。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冠顶山的传说
       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大门以南的胡山碥,有一座山头形如头冠,故名冠顶山。山上原先有寺名冠山寺,与鹤林寺、竹叶寺、云居寺齐名,与竹叶寺一起同时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寺内原有砖塔一座,数年前可辨识塔基残址和残砖,是否有地宫不得而知,在此正式建议:邛崃市文管局进行考古试掘。
       冠山寺前坝子原是一带烂田,农人插秧曾用脚探到过烂泥中有一段石梯,可能是登上冠山寺的石梯坎,亦有可能是南河故道的一处码头。
       烂田以北三、四百米处,有一个“龙凼子”的泉眼,据说旁边一块名叫“泉水烂”的烂田中,有一扇水碾磨坊中的大磨石,似乎暗示现代人:南河故道在此一线。
       1958年时,公社还号召过广大社员在这一带挖泥炭当肥料使用。

       严坝时年84岁的杨本遇说:
     “冠顶山的出名是上了志书(县志)的。相传有一个风水师从雅安撵脉气到此处,留下七言诗八句:
       雅州一脉吊临邛,横有烂田二三丘,西河南河朝海水,鹤林文笔锁咽喉。
       中间铁牛九州镇,还用冠顶做枕头,如果哪个来葬到,保他代代出王侯。
       陈巷子时年86岁的黄树明亦有相近内容的诗口耳相传:
       雅安一脉吊临邛,吊到烂泥二三丘。左有西河锁斗口,右有鹤林锁咽喉。
       上有冠顶做枕头,下有文笔作案头。谁人葬到这处地,儿子儿孙出王侯。
       土地坡时年83岁的邓大友又曰:
       雅安一脉吊邛州,吊在邛州烂泥沟。前有金牛对竹叶,后有黄鹤做枕头。
       右有文笔锁水口,左有鹤林镇九州。如若有人得此地,儿子儿孙做诸侯。
      (注:黄鹤,指下封营的寺庙黄鹤堂后山。)
       但究竟此穴在何处?没有人能猜得透。有人曾问后来的风水先生:“怎么不寻找此穴?”先生言:“诗都说破了,没意思了。”
       笔者无意宣传封建迷信,只是借用这个传说说明:这一带确实是一处风景风水宝地,打造历史文化公园很好,若开发房地产不宜,除了这儿可能是南河故道原因外,那个风水先生留下的八句诗意是:这里适合埋死人。当然信不信由开发商!


发表于 2018-6-20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公祠里面的宣公,会不会是道光十二年题“川南第一桥”的州牧宣瑛哦?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两块卵石不是金牛下的蛋,传说为:“金牛的睾丸”!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崃岭鹤影 发表于 2018-6-20 09:36
宣公祠里面的宣公,会不会是道光十二年题“川南第一桥”的州牧宣瑛哦?

       如果“宣公祠”創建于“川南第一桥”建成的道光辛卯年(1831)前后,则可能是州牧宣瑛的生祠。同时说明:“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就是咱老百姓,称杆子挑江山,(宣瑛是邛崃人)定盘的星。”由于他主持建造川南第一桥政声很好,老百姓为他修生祠值得起!

发表于 2018-6-20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6-20 14:11
那两块卵石不是金牛下的蛋,传说为:“金牛的睾丸”!

我把它听成“蛋”了。

发表于 2018-6-20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6-20 14:38
如果“宣公祠”創建于“川南第一桥”建成的道光辛卯年(1831)前后,则可能是州牧宣瑛的生祠。同 ...

很有可能,如果有人证实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之:
                                                     景德镇窑的“窑王祖师”李斯文是唐代邛窑窑工

                                                                    讲述:何绍清   整理:凡丁
       2018年6月18日上午,我来到十方村老年活动中心(原南河乡政府)处,见一帮子老年朋友围着桌子聊天,于是我见缝插针一般挤进去参加聊天,我问旁边一位老者尊姓高寿?老者笑答:“姓何,小名绍清。”并风趣的说:“不多,41(公)岁。”并自我介绍说他家祖上世居十方堂,从事经商、务农,家兄年青时在十方堂渡口撑船摆渡。本人幼时读私塾,解放后在公立学校读书,高小毕业后即参军,退伍回乡后便在本大队——南河公社二大队(现十方村)“四下四上”担任大队长职务到改革开放初期。2017年十方村因作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住房拆迁以后迁往某社区居住,但是每天上午都要驾老年车到十方村活动中心,与老邻居们聚会聊天。
       接下来我对他进行了数次/天的访谈,其中有关于景德镇窑工们祭祀的“窑王祖师”李斯文的传说,整理后以飨读者。
       何大爷说,十方堂一带向有一个传说,源自他年青时读到过的一个毛笔体手抄本,内容是:唐代末年因战乱,十方堂邛窑中有一个技艺全面的青年窑工名叫李斯文,当战争爆发时,李斯文乘船经南河、长江水道逃到江西投靠他的姑父。
       李斯文的姑父时仼江西巡抚,见内侄到来十分怜爱,欲安排李斯文一官半职,但是李斯文技艺在身,对当官不感兴趣,于是向姑父提出想自己建窑生产陶瓷器。
       因姑父不知当时的江西哪里有适合制瓷的瓷土瓷源,于里为侄儿安排几个公差,带着李斯文到处找寻适合制陶瓷器的泥土,最后终于在一道山岭的河边取出土样用手一捏,再用舌头一舔,此处陶土居然比十方堂的白墡泥更为洁白、细腻、优良,完全适宜制瓷,
大喜过望之后立即在此建窑,并培训窑工,生产出了胎质洁白的瓷器。
       北宋年间,此地已处处窑炉,所产瓷器非常著名,于是以宋真宗赵桓“景德”(1004—1007)年号名命为景德镇。
       景德镇的窑工们不忘记李斯文带来的邛窑
先进烧造工艺,并因此催生出一座新生的城市,于是皆尊李斯文为景德镇窑的“窑王祖师”并设坛祭祀。
                                                                                                                             2018/6/21 早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之:
                                                         卓王孙铁祖祠
                                                                                      凡丁
       2018年6月18日上午,我来到十方村老年活动中心(原南河乡政府)处,见一帮子老年朋友围着桌子聊天,于是我见缝插针一般挤进去聊起十方堂的历史话题,原本不期望有答案的随便一问:“您们知道清康熙《邛州志》上记载的卓王孙铁祖祠在哪里不?”不料一位老者不假思索地答道:“就在南河边‘铁牛’(汉代冶铁遗迹)以南的地方,1953年时拆毁,后来改建为民居。”
       我大喜过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饶有兴致、连珠炮般追问“铁祖祠”的琐细情况,又接连三天同“邛人一个”登门拜访老人,还特请老人到现场指认其位置,并且录下音像资料:
       该位老人即何绍清(参见《德镇窑的“窑王祖师”李斯文是唐代邛窑窑工》一文介绍。)他十分肯定地说:“铁祖祠坐北向南,背后即‘铁牛’,相距约100米,左前侧离金牛庵约200米,之间有路相通,祠堂门斜向竹叶寺。
       铁祖祠为木架构建筑,正三间加两边披屋共五间,无围墙,庙门前左右各有一通圆头形红砂石材质建庙碑,高约五尺,内容记不得了,另有牌匾悬于祠堂门首,上有“铁祖祠”三字,祠堂内和阶沿皆铺有红砂石板,但解放前就很破旧了,祠堂前坝中有供养田五亩,由一个老尼住持。
       正殿石台中央是铁祖之红砂石雕拱手座像,通高两米以上,头戴汉代官帽、身穿袍服,有胡须;两边各有一个稍小的侍从官人物形象;东西两边配殿亦各有人物塑像,人物面色黑,手拿工具,好像在冶炼。
       1953年破除封建迷信时,塑像毁坏,祠堂被拆除,老尼下落不明。之后村民黄贵其在祠堂原址建屋居住,去年房屋拆迁前,由其妻杨万贞居住,此人今在。”
                                                                                                                                2018/6/22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渡口的五通碑
                                                                                                  凡丁
        何大爷和几个老人皆说,现今邛窑遗址公园后门对面偏南位置,即十方堂码头之上约40米处,原先有一座建于明代的修路碑,因有五通页面,称为“五通碑”,中间一通加碑顶高约2.5米,两边各两通碑的高度逐次降低,每一通碑面宽约1.4米。
碑旁的道路满铺红砂石板,路宽约1.5米。从十方堂码头起,南到汪山、胖子土地、孔明、金钵寺、平乐,称为川南路;约于300米处分路西经:严坝、最乐桥、下封营、松岩山、葫芦湾、尖山子、金钵寺、马留、纸坊沟、马岩顶……称为川西路。
何大爷特别强调:“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十方堂!”
       注:“五通碑”毁于1953年,何大爷家有包括五通碑和其它桥碑、庙碑在内的残碑石,用于铺牛圈,今存。何家位置在今邛窑遗址公园后门围墙内最南角,尚未拆除,请邛崃市文物局考证!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渡口碑
                                                                                                 凡丁
       十方堂渡口上还有一座渡口碑,此碑高约2米,宽约1.5米,无碑帽。
       相传:清初下坝富户何天阳一次有急事进城,当时十方堂渡口只有渡船一只,何天阳大声催促撑船的艄公道:“快点嘛!”艄公一边撑船一边答道:“你想快点吗?自己造一只船来撑嘛!”艄公有眼不识泰山,一句话激恼了这位慈善家,回去以后,何天阳即捐款造渡船一只,并在十方堂码头旁购买五亩良田作为艄公用度,此后十方堂码头增加了一条渡船和一道功德碑。
       1953年,十方堂渡口功德碑、五通碑,与上述庙碑、桥碑、佛教造像、人物塑像一起被打毁。
       注:何大爷家也可能有此碑碑石,曾用于铺牛圈。何家位置在今邛窑遗址公园后门围墙内最南角,尚未拆除!因笔者进不去,请市文管局考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都和邛崃都在申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其保护规划方案都获得了四川省政府“原则同意”的批复,但不等于已经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了!
       而且,新都和邛崃距离验收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间是不一样的:人家新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之期是2014年元月,验收日期是2020年底,中间只需6年;
       而我们邛崃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之期是2016年元月,验收日期则是2035年底,中间间隔20年。
       其中发人深省的重要原因:
       新都政府历来重视对当地历史文物的保护,比如唐代建的宝光寺和明代状元杨慎(升庵)故居—桂湖公园,一直在进行修缮和保护;故不需多费时日;
       邛崃虽然历史悠久,曾有很多古建和名人旧居,但是不知道珍惜而毁损殆尽,要想创建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四川省政府的助推以外,邛崃政府还须改变以开发房地产为目的思路,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传承发展。
       全面调查、研究邛崃市历史文化资源,明确重点保护项目、内容和范围,制定可行的保护原则、方式与措施;
       建立有效的科学保护管理体系及机制,切实维护和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与特色,充分利用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传承、启智和教育的作用。”
(摘引自大石转发民网成都4月3日电:四川省政府原则同意《邛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文。)
       否则谈何容易!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之:
                                                                                           南河坎的桥
                                                                                                 凡丁
       我曾向黄树明、何绍清、杨本禹、胡某某等当地居民调查南河坎的桥,得知原先程巷子口和下游约500米处,曾经各有过一道桥。
       其中程巷子口的桥建于清乾隆时期,为‘羊圈子桥’,即将木头捆绑成叉子放置河床,上搭木板的桥,直通河北岸的屈巷子和高巷子(现今通称为玉带街)。于每年农历四月将叉子、木板收拢放置于坐南向北的十方堂庙门旁,到十月又重新搭建,期间靠渡船摆渡,运载行人客商往来于两岸。
       放置桥板的地方,还因此躲过了民国时期由军阀参与的、掘地三尺盗掘哄抢邛窑瓷器的事件,在木板桥彻底废弃的1953年以后,曾经堆放过桥板的地方,陆续出土了“一红动天下”的釉下铜红罐和其它色彩的陶瓷器(片)。
       程巷子口原先有一道记录捐款人的功德碑,桥名记不得了,1953年连同十方堂寺庙中的佛像和金牛庵、铁祖祠中的人物塑像等一起被打毁。”
     “羊圈子桥”下游约六、七百米的地方,有一道建于清道光早期(约1821年)的石桥,位置在今“河心岛”处,分南、北两段横跨南河,北桥头路通周巷子,南桥头路通大通街古街。
       建桥碑在南岸,形制像川南第一桥碑,但要小一点。一种说法是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党军拆毁砌南河坎的碉堡;另一种说法是集体化时拆作它用。此桥形制像马湖平安桥,两头桥墩高,桥孔下可行船,中间较低便于洪水溢过,桥名无人记得,民间按习惯称为矮子桥,是相对于川南第一大桥高度而言。
       清道光辛卯(1831)年,州牧宣瑛、州人罗泗龙倡导修建的“川南第一大桥”落成后,“矮子桥”逐渐废弃;当清光绪十四(1888)年“川南第一大桥”毁于洪水后,“矮子桥”曾经恢复通行;又当光绪二十四(1898)年州牧凰全、州绅周成武、余杰、张梓等募捐再建南桥后,“矮子桥”被彻底废弃,民国时期毁于洪水。
       相传“川南第一桥”桥头原有接待过往官员的官厅,位置即原南河乡政府处,今为十方村委会和老年活动中心。
       又相传:“川南第一大桥”被洪水冲毁的当时,有一行二、三十人的西藏喇嘛朝觐光绪皇帝后返回西藏,途中刚好经此桥欲过,为首的喇嘛见洪峰中有一条龙,连忙脱下袈裟挥动,欲阻止龙通过此桥,又谁知龙将尾巴一摆,掀起的洪涛于是将川南第一大桥冲毁,桥上的喇嘛无一幸免于难。
       洪水中是否真的有龙不去讨论,但是据说后来西藏喇嘛向清政府交涉过灾害的赔偿问题,清政府坚持说是因为为首的喇嘛挥动袈裟惊吓了龙,责任在为首的喇嘛,否则“川南第一桥”不会垮!于是不了了之。
                                                                                                                                    2018/6/26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6-26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6-26 13:56
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之:
                                                                             ...

这个龙门阵编得有盐有味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6-18 08:55
这座庙(庵)很特别,既有古老土著的三王信仰,又有明清时传入的坛神信仰,这些均与"庵"这个佛教寺院名称不一 ...

广义的庙子包括:儒教、佛教、道教中的庵、寺、观、宫、院和祠堂,"庙”为通称。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18-6-26 15:28
这个龙门阵编得有盐有味

编这个龙门阵的可能是清政府,本来属于自然灾害,因西藏喇嘛要求经济赔偿,故编此传说相互抵赖,反正死无对证。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之:
                                                                             卓王孙冶炼遗迹

                                                                                                 凡丁
       史记载:卓王孙将“铜官山(今五面山)麓买为陶铸之所”后,不仅烧制陶器,如明代在“卓王孙宅”中出土的“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皆贮五铢钱”的“卓氏钱瓮”。
       还在汉文帝奖给邓通“铜官山”前后,在“铜官山麓”的现今铁屎坝、十方堂进行铜、铁冶炼和铸造铜钱的活动,留下许多与冶铸有关的遗迹和地名,成为研究邛崃乃至中国冶金史、铸币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令人振聋发聩!
       但是,除开熟知的“铁屎坝”和广泛分布于邛崃、蒲江山区的、异地同名的“铁炉沟”,以及“十方堂邛窑遗址”外,一些邛崃人似乎对眼皮子底下的十方堂一带卓王孙冶铸文化遗迹视而不见、听而不惊。
       当今的邛崃政府正在面向全世界征集“十方堂历史文化公园”的规划方案,而且已由某公司承揽下该公园的工程建设部分。而卓王孙这个伟大的西汉邛崃人物,和以卓氏先祖发端的邛崃冶铸工业,是研究古邛崃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之一,还关乎到邛崃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成功与否。
       希望规划部门和承揽建设的公司,在规划和打造“十方堂历史文化公园”时,切实按照四川省政府原则同意的《邛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精神:“建立有效的科学保护管理体系及机制,切实维护和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与特色,充分利用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传承、启智和教育的作用。”在打造此处历史文化公园时,保留下这一宝贵的冶铸历史文化元素!
      (待续)
                                                                                                                                2018/6/27午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之:
                                                                          卓王孙冶炼遗迹(续)

                                                                                                  凡丁
       司马迁《史记》载:西汉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163年)卓王孙曾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除了生产陶器以外还冶铁炼铜、铸造铁器和钱币。由于卓王孙对铁器的生产和推广使用,使得西汉时期的西南地区农业生产力大大发展,并因经营铁器积下了“基方十里”的家业而富比王侯。
       卓王孙采用以水作动力鼓风的冶炼技术,(过去在“文君文化研究”中,已有作者论及。)对后世冶铸工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故后来的“铸铁之家”尊崇卓王孙为“铁祖”而“皆祀之”。还在“铜官山麓”的“十方堂邛窑遗址”旁边建立起铁祖祠。比南北朝时期(386-451)北魏人“高隆之
任尚书(丞相)期间,主持推广水力鼓风冶铁技术,被当地人尊为“冶铸老祖”早近六百年。
       由于未系统查阅资料,仅从清康熙《邛州志》中铜官“山麓有铁祖祠”的记载,该志记载的铁祖祠应是明建,或者明代复建。
       又根据现年82岁的何绍清,对青少年时期所见过的“铁祖”之石质圆雕坐像(高约2米,伸直手可摸到头)之描述,所谓的“铁祖”面有胡须,身穿汉代官服正襟危坐来分析,与都江堰出土的李冰等数尊雕像时代特征相符,铁祖祠始建年代可能不晚于东汉。
      (待续)
                                                                                                                         2018/6/28日早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