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2538457156@qq.c

[群众呼声] 呼吁: 不要焚琴煮鹤式改造城中村和棚户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之:
                                                                        卓王孙冶炼遗迹(再续)
                                                                         —铁牛、金牛、金银坎

                                                                                                   凡丁
       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后,进行炼铜、炼铁和帮助邓通铸造钱币活动,在十方堂周边留下诸多地名和遗迹,如:铁牛、金牛、金银坎、金牛坎、金牛庵、铁祖祠等。
       其中所谓的“铁牛”、“金牛”,可能是当年正在冶炼铁、铜的过程中遭遇如战争那样的突发事故,工人慌乱离岗造成炉中的铁液、铜液凝结成固体。因铁的颜色呈黑色称为铁牛,铜类金色,称为金牛,相传“铁牛”和“金牛”仅一路之隔。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制药厂一带(上起铁牛,下至水塔以下)的河岸陡峭如墙壁,系用一块又一块的大块卵石以石灰凝结而成。许多年青人将此段河岸作为跳台进行跳水嬉戏场所。此情景笔者曾在回忆录:《把往事留住》之〈南河变〉中有过描述,现今尚有荒草掩盖下的小段遗存,和一个接近完整的熔炉遗迹。
       分析卓王孙曾因引用南河水作动力鼓风冶炼铜铁,而从南河故道上开引过人工渠道,明末清初当东河改道西河时,南河故道转弯处因大量树木淤塞,于是洪水顺人工渠改道,造成改道后的南河中曾经出现有水井、石缸、房屋基址、树桩和大量邛窑器物的现象。
       南河改道时“金牛”被冲入河道,而“铁牛”则孤零零地悬在河边,留下了金牛和金牛坎的地名。在“金牛”未冲毁前,人们还在“金牛”处的高墩上建起金牛庵,不仅祭祀“金牛”,同时祭祀古蜀的三王:蜀王蚕丛、川王李冰和蛮王孟获。
     (待续)
                                                                                                                                2018/6/2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之:
                                                                        卓王孙冶炼遗迹(再续)
                                                                         —铁牛、金牛、金银坎

                                                                                                   凡丁
       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后,进行炼铜、炼铁和帮助邓通铸造钱币活动,在十方堂周边留下诸多地名和遗迹,如:铁牛、金牛、金银坎、金牛坎、金牛庵、铁祖祠等。
       其中所谓的“铁牛”、“金牛”,可能是当年正在冶炼铁、铜的过程中遭遇如战争那样的突发事故,工人慌乱离岗造成炉中的铁液、铜液凝结成固体。因铁的颜色呈黑色称为铁牛,铜类金色,称为金牛,相传“铁牛”和“金牛”仅一路之隔。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制药厂一带(上起铁牛,下至水塔以下)的河岸陡峭如墙壁,系用一块又一块的大块卵石以石灰凝结而成。许多年青人将此段河岸作为跳台进行跳水嬉戏场所。此情景笔者曾在回忆录:《把往事留住》之〈南河变〉中有过描述,
现今尚有荒草掩盖下的小段遗存,和一个接近完整的熔炉遗迹。
       分析卓王孙曾因引用南河水作动力鼓风冶炼铜铁,而从南河故道上开引过人工渠道,明末清初当东河改道西河时,南河故道转弯处因大量树木淤塞,于是洪水顺人工渠改道,造成改道后的南河中曾经出现有水井、石缸、房屋基址、树桩和大量邛窑器物的现象。
       南河改道时“金牛”被冲入河道,而“铁牛”则孤零零地悬在河边,留下了金牛和金牛坎的地名。在“金牛”未冲毁前,人们还在“金牛”处的高墩上建起金牛庵,不仅祭祀“金牛”,同时祭祀古蜀的三王:蜀王蚕丛、川王李冰和蛮王孟获。
      (待续)
                                                                                                                             2018/6/29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之:
                                                                      卓王孙冶炼遗迹(续完)
                                                                           —冶炼遗迹和传说

                                                                                                凡丁
       1958年,地方国营邛崃制药厂建在金牛庵处的高墩上,以金牛庵高墩为中心,上起“铁牛”,下至“花桥子”的南河边上,都泛称为金牛坎或金银坎。另外,十方堂是古代邛崃极其重要的水陆码头,此处不仅烧制陶瓷器,还是一处商埠。在近现代中,这一带民间屡有古代器物和遗迹出土:
       一、1938年前后,黄树明之父在制药厂(金牛庵庙址)西侧开垦土地栽红苕时,翻出铜筷子八双,铜汤勺八把。其中铜筷子:长约24厘米、方的一端边长约0.7厘米、圆的一端直径约0.5厘米;铜勺子:柄长约13厘米、勺凹窝部长约7厘米、宽约4厘米、略呈橢圆形,厚度约2厘米。黄树明认为其年代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二、民国时期,老地名土桥子处的程巷子,村民陈玉山雇工人挖坑时,出土扁平方形金瓶一个,瓶身两面刻蘭草纹饰,内装有液体,瓶体净重旧称16市两。陈与工人分得金瓶后,各自用于购置田地或水碾坊;
       三、1952年前后,在同一地方,居民秦洪斌挖土筑墙时,在地面下约80公分深处挖出两个对口相扣的铜盆,盆内井然有序地排放:官印七颗、龙形笔架(一端为笔筒,另一端是笔架,两端龙形装饰)一个、犀牛望月形水盂一个、猪形墨盒一个、上下扣盖的长方形白瓷印色盒(长约13厘米,宽约8厘米)一个,盒内印泥还极其鲜润。
       其中方形印章四颗,印面长宽各约6厘米,扁平印钮,印髙约4厘米;圆形印章二颗,直径约4厘米,印髙约4厘米;;三角形印章一颗,边长约4.5厘米,印髙约4厘米。
       所有印章皆为篆体字,印面与钮座为镶嵌,印面镶嵌边厚约1.5毫米,錾刻字槽深约8毫米。
       黄树明认为属于官印,用于盖戳文书、邮件、印花税等用途,可能是因避战乱而就地掩埋。所有铜件包浆自然,无锈蚀。
1954年前后,经乡政府介绍的几个文物收购人员,以5元钱价款全部收购,有可能馆藏于邛崃文物局;
       四、1958年,生产队开坟茔种地,将现新修大路以南一座清人(自贡盐商家眷)墓葬——魏坟茔毁坏,当时,那副整木棺中的女尸面容如生,丝绸衣服完整,随葬金玉等首饰品被哄抢;
       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住在严坝的杨本遇因捉鱼,误蹅进南河边上的古井,井口不大,用脚探得井壁用废弃的窑具砌成,第二天拿了一根两丈多长的竹竿去透,结果没能透到底;
       六、1973年,生产队在制药厂门前空地,出土过形制如东汉张衡发明的地震仪之陶瓷罐,内藏八个陶瓷佛像。由此佛教窖藏分析,此处高墩在东汉时便为寺庙;
       七、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支农渠时,在今邛窑遗址公园东南角边上,挖出过大量冶炼矿渣,其中少量为“铁屎”,大量为黄褐色“铜屎”,由于支农渠宽度和走向是规定的,此段渠的两边尚有大量冶炼矿渣;
       八、花桥子上首曾是木材公司的贮木场,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房时,此处出土过邛窑窑炉和陶瓷器(片);
       九、改革开放初期,大队办酒厂挖窖时,掘出卵石砌的古井一口,位置就在官印出土处的近旁。黄树明说:这一带多古宅基地,历代都有修建,村民建房挖出的泥土全都是五花土,有时老鼠打洞还刨出历代的铜钱
       十、改革开放初期,在原大队办过酒厂的地方,村民赵玉良对人说:挖坑掘得银锭一堆;
       十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曲酒二厂拆除老制药厂车间扩建窖池时,掘出一排数座冶炼熔炉基础;
       十二、同期,紧挨曲酒二厂扩建窖池的地方,村民赵家忠建房时,出土过完整陶壶和碗状的锡块;
       十三、2017年3月,当南河栈道竣工时,笔者在制药厂西边河坎上发现较为完整的冶炼熔炉一座,此熔炉圆锥体,高约2.5米,顶部直径约1.5米、基脚直径约1.9米。炉体结构基本完好,有近一半的体积裸露岸边,北侧(临河一面)部分炉壁向炉膛内塌陷,并人为填塞一大块经过人工凝结过的卵石团。附近河岸还有若干处疑似熔炉遗迹,和建熔炉所需的材料—耐火石粉堆积,如今皆淹没于荒草从中。
       ……
       上述民间发掘的传说皆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绝非空穴来风。
       以上现象说明,十方堂一带地上和地下文物极其丰富,按照规定,所有建筑单位在进场以前,文物管理部门必须对地下文物进行探测,建筑单位若发现地下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并上报文物管理部门。
       笔者希望所打造的十方堂历史文化公园,能够突出卓王孙冶铸历史文化、张显极具地方特色的“金牛庵”和所供奉的“三王”历史人物、展示古“蜀身毒道”邛崃段起点,以及水上丝绸之路南河码头的重要地位,为助推邛崃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色添彩!
       此文完

       敬告读者:七月一日至十日为原计划中的暑期家庭旅游日,此期间笔者无暇上网,拟于七月十日继续,敬请读者谅解!
                                                                                                                             2018/6/30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日未打开过QQ邮箱了,刚才打开邮箱时发现xiao suling对《呼吁》一文作的回复:
       您好,关于您通过微博上报的关于城中村的改造事件,该项目是国土局城中村改造项目,其中若有列为国家保护的邛窑遗址是会得到妥善保护的,请您不必担心。
       发件人:xiao suling <842834758@qq.com>
       时间:2018年6月20日(星期三) 上午10:36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回复:
       我的看法,在十方堂一带无论是城中村改造项目,还是规划建设历史文化公园,都应该保护古迹遗存,使具有当地特色,并张显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桂花古井、卓王孙冶铸历史文化、古蜀“三王”历史人物的金牛庵、古“蜀身毒道”(丝绸之路)邛崃段起点十方堂,以及水上丝绸之路南河码头等。
       本土的、历史的、传统的,才是民族的,经得住检验的。同时也符合四川省政府助推邛崃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
“建立有效的科学保护管理体系及机制,切实维护和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与特色,充分利用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传承、启智和教育的作用;合理协调城市改造和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与形象,构筑和谐城市环境。”。
       所发的《十方堂一带系列调查专辑
(精编版),供有关部门规划十方堂历史文化公园参考!

发表于 2018-7-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估计他的意思有二:
1、已经“列为国家保护的邛窑遗址”就保护,还没有上这个名单的,保护不保护无所谓。
2、仅限于邛窑遗址,其他的诸如桂花井、金牛庵之类不予理睬。


疑问:
1、与邛窑遗址没多大关系的羌绣之类的都可在遗址公园内留存,为什么不能对土生土长的老东西手下留情呢?不是更能体现我们邛崃丰富的历史文化吗?(我也赞同多搞些各种各样的文化展示,不至于游客感到单调)
2、在开挖之前,是否做过实地的勘察?比如凤凰栖工地旁边就有不少的窑具和陶瓷残片。哪里来的?会不会是挖到窑包了呢?挖到了,是否向文物部门做了汇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7-1 10:43
我估计他的意思有二:
1、已经“列为国家保护的邛窑遗址”就保护,还没有上这个名单的,保护不保护无所谓 ...

赞成观点!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知:“作为邛窑遗址公园建设内容之一,邛崃将白鹤山至回澜塔南河沿岸规划为历史文化旅游廊道。”
       但是在规划“历史文化旅游廊道”时,一方面在“面向全球征集方案”,另一方面又美其名曰:为了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邛窑遗址所在区域,促进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提升”的名义进行房地产的开发。
       看来是一种方案,两种对策。
       笔者的看法是既赞成“面向全球征集方案”,规划该处的“历史文化旅游廊道”;也不反对以“促进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提升”的名义搞房地产项目。
       因为二者是统一的,并无矛盾,但是不要事与愿违,其前提是:如何保护和利用该处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使改造后的“城中村、棚户区”也好、“历史文化公园”也好,不要因失去原有的历史文脉和特色,反而降低其品质和形象。
       道理很简单:无论政府和市民,都有责住为助推邛崃在2035年时创建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政府犹如助推器,市民犹如助推剂,大家都有责任!

                                                                                                                                    2018/7/10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现称的邛陶街,因通往十方堂邛窑遗址,在命名时有一个待选的名称——十方路,本是一个十分大气而恰当的街名,但是讨论时“拍板人”认为“十方堂(原名什邡堂,什同十,邡同方)”是佛教寺院,而“十方”为佛教用语,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言外之意:佛教用语或者寺庙不适合做街名。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也说明这个主导邛崃文化的人左得非常可爱,其头脑中还残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将佛教寺庙当封建糟粕必欲破除之的极左思想或者认识。难怪政府在向全球公开征集打造位于原十方村的“历史文化公园”时,只题“作为邛窑遗址公园建设内容之一,邛崃将白鹤山至回澜塔南河沿岸规划为历史文化旅游廊道。”绝口不提与“邛窑遗址”息息相关的“十方堂”地名,并恣意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金牛庵”推倒重建新式的公园!
       假如该位置上的人调到什邡县去工作,会不会把“什邡县”改为“什么县”呢?
       殊不知民国时期以来,考古家对邛窑遗址的考古,无不提到十方堂地名,因为全世界的考古工作皆以该地的历史地名冠名该项目名称,所以,从地名角度上说,“十方堂”远比“邛窑遗址”的名气大得多!
       再说“金牛庵”(包括铁祖祠)所供奉人物,并非常见的佛祖或者罗汉、观音等,而是对邛崃乃至四川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地方特色庙宇,除邛崃以外别无它处!

       注:什邡堂,即十方堂,古寺庙名。庙址在今邛窑遗址保护区,建在宋代地层的窑包上。清康熙《邛州志》载:“什邡堂始建于明。”
       按:“十方堂”的命名,应与此地历史上因位处丝绸之路邛崃段起点,交通四通八达有关。同时,
“十方”又为佛教用语,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下午,我到邛窑博物馆聆听了一堂由曾经主持邛窑遗址考古发掘的成都市博物馆黄晓枫老师关于《漫说邛窑》的演讲。到学员提问时,有两三个人对邛窑创烧于南北朝,断烧于宋元时期产生了困惑,质疑邛窑以生产生活器皿为主,难道宋代以后的邛崃人都使用景德镇的青花瓷了吗……
       我也有类似的疑问,但是由于提问的人争先恐后,还未轮到我提问时,主持人说课时已达1:40分钟,宣布演讲结束。不过课后我还是耽误了一点黄老师的时间,弄清楚了十方堂所产的“白墡泥”属于陶土,而不是瓷土—高岭土,除用于坯体而外,还用于胎面作为化妆土,烧制邛窑中的白瓷。
       同时我也乘机表达了我的几个观点:
       一、邛窑创烧于南北朝时期,只是根据现阶段考古发掘到的唐代地层和器物来判断的,并未发掘到生土层。
       而《史记》则载:卓王孙曾将“铜官山麓(今十方堂一带)买为陶铸之所。”不仅从事冶炼铜、铁,铸造钱币,留下金牛、铁牛、熔炉、冶炼残渣铜屎、铁屎遗迹和金牛庵、铁祖祠等建筑遗迹外,还进行陶瓷器的生产。而明代人在“卓王孙宅(今瓮亭公元)”中发现的“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皆贮五铢钱”的“卓氏钱瓮”便是证据,如今还藏于古瓮亭下。
无独有偶,新近由成都考古研究院对邛崃泉水镇樊哙村“皇坟”汉墓群考古发掘时发掘到西汉晚期至东汉的三处窑址,考古现场负责人龚扬民认为:“邛窑的源头或许与此有关。”
       也就是说邛窑的“创烧”时期可上推至西汉!
      (参见大石转发的《成都邛崃汉墓群出土四川首套银质“印中印” 为西汉定敷侯刘越私印》文)
      二、
我的地名调查说明,现之十方堂一段南河为改道后的河道,曾经发现古代民居包括水井、石缸、树林遗迹,和大量陶瓷器和残片、钱币,河北岸也有窑包并有人捡拾到许多邛窑器,是否南河改道时将宋代以后的窑址冲毁了呢?
       三、我还提到白鹤街的河边“筒车沟”处的宋至明末清初的,由清早期移民发现的窑址群落—“蛮碗窑”中就有许多宋至明清时期的陶瓷器和残片。说明宋、明时期的邛窑并没有断烧,接下来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现今称为黄鹤村和土陶村中的张家窑、廖家窑、金家窑鼎盛时期的生产。
       黄老师说:“这要看实物或照片。”
                                                                                                                                 2018/7/14


发表于 2018-7-1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273.JPG

IMG_4276.JPG

IMG_4288.JPG

IMG_4289.JPG

IMG_4290.JPG

IMG_4291.JPG

IMG_4294.JPG

IMG_4298.JPG

IMG_4299.JPG

IMG_4300.JPG

IMG_4301.JPG

IMG_4304.JPG

IMG_4306.JPG

IMG_4307.JPG

发表于 2018-7-1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了黄老师的讲座,整理了一下笔记(尽可能表现老师的原意):
1.邛三彩并不是高温无铅釉,也不是一次烧成,更不是什么首创。和唐三彩一样属于低温铅釉,二次烧成,先高温烧胎,再低温烧釉。“邛三彩”的定义是黄釉点褐彩、绿彩或绿双彩。唐三彩主要用于明器,邛三彩主要用于祭神(我的理解:前者用于死人,后者用于仙人)。
2.邛窑技术吸收了越窑褐彩和北方的绿彩,并创新出了褐绿双彩。很多器型吸收了很多当时各地流行的元素。
3.邛窑的鼎盛期?两宋的器物比唐代的还多些。
3.为什么邛酒一直在产,而邛窑会断烧?酒业可家庭作坊式,而窑业分工极为细致,一个家庭难以把所有工种都掌握,所以造成技艺断层。
4.长沙窑,是南宋末因战乱断烧后邛窑窑工把技术带到长沙的吗?长沙窑在晚唐五代就断烧了,烧造时间比邛窑短,邛窑的技术属于吸收学习型,不仅吸收了长江中下游(浙江越窑)和北方烧窑的技术,还吸收了遥远的波斯、粟特的金银器的造型,但是技术输出得少。在当时,学习创新型的窑址,只有日本的某地 (忘记了地方)和临邛。
5.省油灯不是邛窑首创,遂宁的省油灯更早些。源于更早的夹层碗。但邛窑的省油灯比遂宁的精美。
6.邛窑是民窑,不是官窑。虽然有官样,但是官方对烧窑的渗透是个渐进的过程,到宋代基本成型。
7.在十方堂的一带没有发现有炼铁遗址。(我想可能是从现有考古发掘的角度来看的吧)
8.化妆土就是本地的白善泥。9.没必要事事争第一、争最好。
最后,邛窑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创新(我觉得:学习、包容、创新)

发表于 2018-7-15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315.JPG
黄老师提示的几个研究方向。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