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俗 南江民风淳朴,民俗纯正,百姓憨厚、勤劳、善良、朴实。为人处事热情大方,礼貌待客,豪爽侠义。婚丧嫁娶,生朝满日,敲锣打鼓,唢呐鸣号,亲朋好友团聚,热闹一番。村民十分重视教育,有张贴对联庆贺年节习俗。过去青年人讲恋爱爱唱“情歌”、办丧事仍唱“孝歌”、“送葬歌”;婚嫁仍有“哭嫁歌”、“送嫁歌”、“迎亲歌”;劳动爱唱“薅草歌”;抬东西仍爱喊“号子”;赶路时爱唱“樵歌”、“山歌”、“报路歌”。在此地可以感受“歌的山,歌的海,不唱歌儿口难开”的情趣。 (一)历代靠山吃山用山的习俗文化厚重:黍、稷、豆为主粮,羊、猪、鸡为主养,木、药、竹为主商,住木架屋、土石房、石板地,石片代瓦者多;用木桶盛水盛粮,用木背架、木打杵负物,用石碓舂米、石磨磨面者多;房周种果树、松杉、花卉、绿竹者多;竹背篼、竹提篮、 竹篱笆、竹笆笼者亦多。给人以古朴、原始、典雅、奇异的观感。山民因受山的熏陶、磨炼,多具粗犷豪放、勤劳勇敢、憨厚质朴、热情好客的传统,陌生人入家亦如贵宾,留宿、留饭、敬烟、敬茶、敬干果者习以为常;婚丧嫁娶,生朝满日,礼尚往来,都有礼数;以巴山“背二歌”为代表的民歌民谣,独具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衣、食、住、行、购、娱等条件大改观了,住的新式楼房、食的大米肉肴、穿的高档布料、坐的大小车辆、看的彩电影碟,但他们的古朴传统尚在,总会给人一种淳厚朴实的感觉。 (二)居住: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城镇、农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基本消除了茅草房,改建或新修了瓦房,由土木结构,逐步推行砖木结构,家庭多用石灰粉刷墙壁,安装了玻璃窗,“三合土”或石院坝。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县普遍实施文明新村建设,在大抓“五改三建”工程(改水、改厨、 改灶、改厕、改圈、建池、建园、建家)中,砖木、砖混结构建房不断增多,2-3层甚至3-5层,高层建筑楼房常见,客厅、饭厅、卧室、厨房、厕所配套功能齐全。临街店铺大多安装了铝合金卷帘门,阳台安上了铝合金窗,阳台上摆放着奇花异草,互相争艳。由水泥地板逐渐改装成人造大理石板或人造木地板,墙面用仿瓷、乳胶漆等涂料粉刷、装饰美观大方。富有人家十分讲究,壁橱、顶灯、壁灯、吊顶、墙裙、窗帘各具特色。现在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砖房。 (三)饮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江人的膳食观念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农村与城镇有别,早、中、晚三餐大多数家庭以干饭为主,也有少数家庭早上吃稀饭馒头、面条的习惯。家餐以吃腊肉较为普遍。婚丧宴席,无论农村、城镇亦在不断更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宴席多为10大碗、12大碗(一品、二酥、三扣肉、四虾米汤、五干鱼块、六排骨、七糯米、八粉条、最后两碗砣子肉),主荤为猪肉,席间增至6-8个盘。90年代后期,席上增至24菜(12碗、12盘),荤多素少,热、凉菜各半。鸡、鸭、鱼、牛、羊、木耳、香菌、银耳品种逐渐增多,城镇更为丰盛,过年过节。婚丧嫁娶,宴请亲朋好友,席上呈现山珍海味亦不为鲜见。农村富有人家完婚、乔迁、升学、寿诞喜庆之日多数进入县城酒店举办,其档次可与城里人媲美。席上饮酒入席3杯已为不成文的规矩,劝酒亦为习惯。酒的档次越来越高,由烈性白酒逐步改为啤酒、瓶装酒,由几元一瓶上升到几十元乃至上百元一瓶。由80年代的米仓大曲、烧老二、双冠醇上升到剑南春、小角楼、泸州老窖、五粮液、贵州茅台等。 (四)交往礼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俗交往日益增多,礼仪也在不断变化。1986年以来,除婚俗、寿庆、丧葬等礼仪外,还体现在生育、子女上学、参军、参工、乔迁新居、徒弟拜师、晋职晋级、造坟立碑、工程开工奠基、竣工、剪彩、商铺开业等,都兴邀请客人参加。对个人的祝贺一般是送现金、礼品、鲜花,应邀客人通常用吉利语言表示祝贺,对单位有相赠大型壁画、锦旗,亦有赠送礼金的,与邀请单位的领导或法人代表握手致贺。当日主人家设宴款待客人。 (五)婚俗:20世纪80年代,婚俗变化不大。在农村,从订亲到结婚,一般都要经过媒人介绍、“见人”、“合八字”、“看人户”、“送三回礼”、“见拜”、“送期”、“扎期”、“结婚登记”、“办酒迎亲”等过程。其间“看人户”男方要给女方打发礼金,少者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不等。见拜、迎亲,由女方给男方安排糖果糕点、衣物、猪肉等礼品,有的折合现金,数额较大。新婚出现要请“陪娘”,出嫁时由大哥、大姐背送出家门。有的在出嫁时“哭嫁”、“辞神”(即拜祖宗及长辈)。新娘出嫁皆有嫁妆(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男方派出锣鼓、彩旗迎亲队伍,女方讲究的还伴有锣鼓送亲队伍。新郎新娘“拜堂”之后,男方要举行“谢媒”仪式。婚礼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回门”(回娘家),当天返回(不能住在娘家),并从当年的新年起连续拜三年新年。婚宴及结婚仪式在家里举行。城市婚俗与农村有别,多数婚姻自由恋爱而成,结婚仪式及婚宴大多在餐厅举行,亦有在家里举行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村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基本普及,城乡通婚比例大幅增加,陪嫁攀比更加愈演愈烈。农村除成套家具、床上用品、衣着、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外,电视机由黑白的上升到彩色的,收录机上升到组合音响,家庭影院、VCD等高档电器设备逐年增多。男方给女方的聘礼也逐年上涨,由千元上升到几万元。到了90年代后期,婚礼更讲排场,车队迎亲、丰盛高档宴席,迎亲、陪嫁用品攀比成风,造成部分家庭婚后债台高筑。当然也有新事新办,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的,也有举行旅游结婚的。现如今村民随礼皆送现金不等。婚嫁礼仪基本程序为筹备帮忙、歇客、(女方)哭嫁(给眼泪水钱)男方摆礼、出嫁(辞神、踩斗、上轿)、女方送亲、男方接亲、拜堂、入洞房、闹洞房、正席、谢媒、答谢帮忙人员、谢客。 (六)寿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过生日的礼俗亦渐趋隆重,不仅年满花甲(60岁)的人才举行寿庆,而且连满周岁时的幼儿过生日也要大办。进入90年代,“寿庆”越来越时新。农村办寿庆主要是中老年人,城镇长幼皆庆。生日那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献上庆贺礼金礼品、寿匾、寿联及吉祥物等。农村寿庆大多在家里举行,宴席档次越来越高,城市寿庆多在餐厅举行,排场讲究。经济富裕的人家,请乐队助兴,摄影、摄像留念,除举办盛大宴会外,余庆于歌厅、舞厅、酒吧,不惜钱财,尽兴方散。现如今村民随礼皆送现金不等。 (七)丧葬:1986年后,丧葬礼仪,在人死后,普遍设置灵堂、播放哀乐、燃放鞭炮、点脚灯和烧倒头纸,写灵牌。遗体入中堂前要剃头、净身、穿寿衣、烧香、燃蜡、供奉食品等。农村由长子女向亲友族人报丧,通报死因和安葬日期。城镇则以发讣告的形式告知亲友,设灵堂哀悼。停丧期间,每餐饭前由孝子敬送饭菜并跪拜祭奠,夜间轮流值班守灵。吊孝者到灵堂时,子女陪跪祭奠。吊丧祭品,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送香蜡、纸钱、鞭炮;90年代主要是以现金为主,城镇流行送花圈、挽联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礼更为排场,花圈、孝伞、灵屋、纸人、纸马应有尽有;阴阳先生开路、盖棺、念诵佛经、超度亡灵,以成惯例。停丧时间短者一天一夜,一般丧事3-5天,特殊情况停丧更长,但均会择其吉日而下葬。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灵时设置灵车,葬礼车队、鞭炮不断燃放、锣鼓掀天、送葬人等手持花圈、挽联、抬着祭品、送至坟前,直至安葬为止。也有的家庭葬礼从简,开个追悼会,送墓地安埋即结束。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去世后,根据殡葬改革原则,实行火化,公墓安埋。国家按政策给予抚恤。对城镇、农村居民,近年来大力宣传提倡火化。到2000年,县城公墓入葬火化率达50%。现如今村民随礼皆送现金不等。丧葬礼仪基本程序为唱孝歌、道场做法、开路、入殓、瞻仰仪容、出殡、下葬、烧七。 (八)姓氏家风家训:历代各姓氏均有各姓氏知名人士组织编篡族谱,以让后人对本姓家家风家训知根知礼知义知孝,代代传承礼仪文化。现摘录岳氏家风家训于后。1.民国版岳姓家风:尽忠报国,还我河山。民国版岳姓家训十则:敬祖宗以敦本源,孝父母以立准则,教子弟以储人才,慎婚嫁以重人伦,和兄弟以昭雍睦,睦宗族以厚团结,择交游以宏友助,勤学习以增文化,重生产以建生产,合群力以卫国家。2.现代版岳姓家风:精忠报国,仁孝立家。释义为四个字即:“忠”字字意为:心中正不偏不移,现意为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领导、对朋友、对同志尽心尽力。“孝”字字意为:为人子女要敬顺老者,对父母和祖宗必须有孝顺之心。现意为:敬重之行、孝顺父母、尊宗敬祖。“仁”字字意为:视他人与自己如同一人,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意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义”字字意为:我之美德行,要怀正德,务正事,行正道,护正理。现意为:走正路、办正事、勇奉献敢担当。现代版岳姓家训十则:爱祖国执大义,孝父母报养育,敬祖宗明根底,和家庭旺门弟,传家风光先绪,重读书育子女,慎婚嫁择交际,等贵贱睦邻里,多奉献施正义,持勤奋力进取。 (九)家风语:勤耕苦读,兴家之本。清廉俭朴,处世之道。严诫子女,兴盛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