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山,这座鲜为外人知晓的神秘仙山,是夹关镇一座名不见经传,连清代、民国的邛崃志书都无记载的普通山峦。殊不知,在这平常而自然风景十分优美的密林之下,却深藏着大量佛、道、儒的庙宇楼亭等神秘宗教历史文化遗址和许多红军长征在此英勇战斗的红色文化遗迹。当笔者第一次踏上山间茂竹、浓荫掩隐的石梯古道,见到一座座气宇不凡的庙宇道观和依山而修筑的防御战壕,立刻引发内心的冲动,勾起强烈的探访欲念,油然涌出不探究竟誓不休的激情。于是两度入山深访,欲揭二龙山传奇而又神秘的面纱。 一、二龙山得名的宋代传说
二龙山,自西而东横亘于邛崃市西南、夹关镇西北,属龙门山南段的延伸山系,海拔高度848米,距临邛古城约41公里,距夹关镇约4公里。对于山名的得来没有历史记载,只有民间传说源于南宋时期,1995年立于现千手观音殿下台地上的《二龙山记略》碑刻记其事:“诗人陆游,其任邛州通判兼天台崇道观主时,路经于此,观其山势,双峰对峙,酷俏二龙昂首,中夹小丘,浑圆如珠,乃戏而吟曰:‘此二龙戏珠也。’二龙山之名,自此发端。”于后,口口相传至今。1950年成立夹关乡后,便以二龙山命名所处区域为“二龙村”。之后,随夹关几经更名“夹关人民公社”(1958年)“夹关乡”(1982年)“夹关镇”(1985年)而先后易名为“二龙大队”“二龙村”,但“二龙”之名均予沿用,可见其植根于民心之深。2020年初,邛崃市实施撤并乡、村时,二龙村并入草池村,原村名虽撤销了,但二龙山仍是草池村向外重点推荐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底蕴丰厚的旅游胜地。 二、二龙山渊源深厚的宗教文化 二龙山如此清幽胜景,正是宗教迷恋而不可多得之地。据传,这里的宗教建筑始于唐代,后历宋元两朝,屋宇建筑荡然无存。“迄明朝永乐十二年(1415年),先乡人慕此山之清雅,乃营佛殿于山顶,内塑普贤,名曰:‘祖师殿’。不冀沧桑之变,廊庙终成废墟。”(《二龙山记略》)如今,二龙山所见的一些庙宇道观均由一位神话般人物——李老仙,在明代废墟原址上重建。世间留下诸多传奇故事: 李老仙与老虎殿的传说 据《二龙山记略》载,李老仙本名李恒树,夹关响水沟人,生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因家境贫寒,八岁丧母,“随父来山结茅为屋,猗山护林。及其父殁,茕然独处。不期忽来一猫,其形若虎,与恒树为伴,寝食不离。缱绻三秋,猫忽暴毙,恒树恸极,辗转嚎啕,聆者亦哀。……时值炎夏,月余,猫尸不腐,且其目光炯炯如生。乡人奇其事,互相传说,已迺(nă¡)捐资建庙,瘗(yì)猫于堂,且塑其形以飨之。”此庙即今人所称的“老虎殿”。此后李恒树继续“虔心向佛,日夜参禅,久之遂得法术。”加之“老虎殿”因“灾病者往祷,每多效应,于是名传遐迩,争相朝拜,二龙香火于焉以彰。”(《二龙山记略》)此殿毁于上世纪60年代,又于1995年重建 “老虎庙”,正殿为“祖师殿”塑李老仙坐像,殿外庙廊塑有老虎卧像,庙廊右侧供奉“观音菩萨”;左侧供奉2010庚寅年仲秋塑的老子、孔子像,高挂“德垂宇宙”匾,右题“老子、孔子同为中华文明鼻祖。道教取法自然,儒教取分王权,道儒同源。故同殿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