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586|评论: 3

消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消息

发布:凡丁

       2025年6月4日(星期四)早4:57和5日(星期五)4:57,中央电视台一套分别播放了央视主持人—冯硕主持的《寻古中国.古蜀记》栏目〈古蜀探源〉以及〈悠悠宝墩〉历史考古节目。
       该节目分别探索了“古蜀国的起源”和以“新津宝墩遗址”为代表的古蜀“八大古城”。
            14b4afbb6adb5374ce8ab089e30c120.jpg
       其中大邑“高山镇古城埂遗址”发现最晚,而年代早达4500年;宝墪遗址4300年;郫县古城约3100年……
       喜欢该内容的读者,可在七天内点“回看”进行研究。
       按
       古临邛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清康熙《邛州志》45p载:“邛为古蜀国……”而古蜀国疆域包括现今川西平原和甘肃以南至云南、贵州一带,西接土蕃和印度等地。
       1958年首建于原南河坎的邛崃制药厂所在地,其前身为“金牛庵”古庙,汉代以前纪念开明王凿金牛道以迎“金牛”而引狼入室被灭国的事件;汉代改祀“蜀王(又称谷王)杜宇化为杜鹃鸟,啼号蜀民布谷务农;并且增加祭祀兴修蜀地—包括都江堰、崇州文井江、邛崃火井江、白沫江、大南河第一堰,并通正岷江水道至宜宾,在什邡“凿瀑口,导洛水”入平原,还凿开汉源县离崖离堆等,三国时又增加祭祀蛮王孟获,以纪念诸葛亮经临邛“南征孟获”的史实。
       正是:
       一座金牛庵,半部古蜀史和四川史!

       金牛庵供奉历史人物(石像)               
          1749093916992.jpg
       蜀王杜宇(中)川王李冰(左)蛮王孟获(右)

                                                                                                       2025/6/5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9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6-5 20:2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6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慼谢王老师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25-6-6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位读者分别告诉我,他们亲眼所见:金牛庵的石像此前已经迁到文笔山上的南山寺中!
       此外,还有白莲寺中的菩萨也在南山寺中栖身,真是喜忧参半,但愿日后神各有所归,为邛崃的文化旅游增光添彩。
            

       白莲寺在城北原拱辰乡,明代始建,清代复建,风格如北京的皇家寺庙,菩萨雕塑精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作临邛敬老院至今,附近有近年考古发现的汉代瓦棺等。





 楼主| 发表于 2025-6-6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坡脚下的十方堂一带史称:铜官山麓。为古临邛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汉文帝时期,卓王孙曾与邓通合伙在金牛庵旁边采用“水鞲鞴法”造钱,被记录在《后汉书》中。原先有史载的“铸铁之家皆祀之”的卓王孙之《铁祖祠》,可惜毁于1952年破除封建迷信之时!
       另外
       南河坎十方堂的金牛庵古庙于1958年改建为:邛崃县二轻局下属制药厂;1962年工业下马后,一半改作支援四川"三线建设”的辽宁車队;另一半改作邛崃县文君酒厂的“曲酒车间”;1971年3月辽宁车队位置复建为:邛崃县医药公司制药厂;八十年代中后期为:邛崃县制药厂;1992年迁建于西河坝,更名为:成都制药六厂
       有微信读者据此评论:金牛庵为邛州活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25-6-8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
       四月十六日起,本人因头部包括眼球突生带状疱疹(俗称缠腰丹),视力严重受损,经过三家医院和两家诊所持续治疗后有所好转,目前视力虽然有所恢复但不能持久。
       为了根除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性头痛等后遗症,目前尚在至少三个月的服药治疗并修养期间,故对《为什么说铜官山麓为古临邛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的后续阐述日期难定,敬请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25-6-14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铜官山麓—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一)
凡丁

       关于邛为古蜀国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4p援引〈尚书.禹贡〉篇:“邛为古蜀国,禹贡凉州之域。商(代)并梁(州)于雍(州)。周职方(周代掌管地图与四方的职官)以梁入雍,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文王置蜀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临邛县,取邛崃山以为名。”
       以上是说
       自北向南的邛崃山(今称邛崃山脉)在大禹时期,属于当时所划“九州”之一的梁州,西周时划属雍州,皆在古蜀国范围。而秦始皇所置的临邛县,意为临近邛崃大山。
       光绪三十一年钦定《书经图说》卷六:“禹贡,禹治水梁州,奠定山川,因以定梁州田赋贡物也;华阳黑水唯梁州,梁州东至华山以南,西至黑水,即今潞(怒)江,源出西藏,由云南边境流入海(印度洋)。”
       梁州地域:包括今陕西中部和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宁夏东南部、四川、贵州、云南全省以及重庆地区。
          1749851723109.jpg
       清光绪版《九州总图》中的雍州和梁州  供图:董伟
       可见邛崃山名在4000多年前的大禹时期便有了,并且历经朝代更替而亘古未变。
       根据1992年下坝乡之洗马村出土的石斧、石锛、刮削器、石锥等七件新石器判断,邛崃地方在距今五千至八千年的新石器晚期,就已经有人类聚居了,其史前文化在川西地区,要远远超过现代考古发掘出来的:大邑高山古城文化、新津宝墩文化、广汉三星堆文化 和 成都金沙文化。
       而
       历史上的临邛地区为古蜀国发源地。
       古蜀国地域广阔,涵盖今: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以及重庆地区和陕西西部、甘粛、青海南部的“陇西南”地区。
       先秦时期,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5年吞并今成都金沙遗址的开明王所建蜀国时,保留下或者扶持了蚕丛后裔一支所建的“邛都国”,同时将其降为侯国,并将国都迁到邛江(今称南河)以南的蒲江县西来古镇之“古城山”上,以盐业立国。
       此前
       据今4600年的古蜀国之“高山镇古城埂遗址”,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农作物中除水稻以外,主要还是旱地作物—小米。当李冰根治了“先秦时期的临邛县境内之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以后,稻作农业方才有质和量的显著提升。
       秦始皇时期,为了彰显强盛的农业生产实力,以得到威慑邛人的目的,特别组织邛都国人回访今称的拱辰乡之《万石农耕》场景,让邛都国人眼界大开,惊愕地以为到了稻海之边!
          1749851426071.jpg
        邛崃拱辰乡和大邑高山镇位置关系  1985版《四川省邛崃县地名录》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古迹》42p载:“万石农耕(古《临邛八景》之一),在州治东七里,有平田一原,邛人生长山中,见平坦数亩,遂称万石,犹之蚁行潦,路旁积水,惊见以为海也。”
       又
       1962年,“邛崃蒲江县”分县时,古城山遗址由邛崃宝林公社划属蒲江县。

       张若城管辖的行政区域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张若在今邛崃市西河边的“喻坎”筑城,史称:张若城。成为当时的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即当时的巴蜀地方只有成都、郫县、临邛和渝州(今重庆)四座城市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赧王四年,惠王二十七年,(张)仪与(张)若城(筑)成都(城),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蜀郡(成都为)州治,属县六,户廿七万。”
       〔大意〕秦惠文王时,蜀郡只有六个县,计二十七万户。
       又
       西汉建国之初,全国仅1700万人。当时中国的大西南(包括重庆市及四川省及贵州省、云南省)也就27万户多点,按每户平均六口计,共约162万人。
       因为古代的行政区域,是以人口分布数量而非以地理面积为基础划分的,所以,秦筑临邛城虽然“周回仅六里(秦制长二里、宽一里)”,却是响当当的“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特别是在军事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乃至唐宋以后直至清代的邛州军镇,其军事管辖、监督范围皆为当今的川西南地区,包括现今的西昌市和攀枝花市,以及雅安市范围。
       而成都只是需要临邛边关拱卫的蜀郡的益州治所和首府。
       比如
       汉武帝时期,当古滇王归附西汉时,整个“古滇国”被降为:云南县。划属当时所设的益州,当时益州共辖:临邛、犍为、天全、汉源和云南县等,一共二十个县,南界今云南省保山,即古蜀国的范围。
       也就是说,汉武帝时期,现今的云贵川地区一共就只有二十个县!
       2016年,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考古出土的《滇王之印》金印和《益州太守章封泥》恰能证实这段历史。
          1749851483963.jpg
    《益州太守章封泥》
          1749851522325.jpg
       《滇王之印》

       关于铜官山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载总编宁缃的考证:“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此外,现今的攀枝花市、西昌市,雅安市—包括今荥经县的铜官山,自然而然地也属于秦汉时期的临邛县范围!
       所以
       清道光时期(1821~1850),今邛崃市文脉巷人罗衡斋,依据史实将“铜官山”标注在《川南第一桥图》中“云居寺”的塔子旁;而将“直走千里的北来之山至城南五里而尽的邛崃山”,标注在今称的“土地坡”上再正常不过。
          1749851564147.jpg
       《川南第一桥图》清.罗衡斋
       然而,过去研究邓通造铸之处—铜官山的人,往往未研究上述史实而橫加指责并且诟病!
       再说
      “铜官山麓”的十方堂,当初被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后,方才有南北朝时期至宋代的“邛窑遗址”。
       陶铸之所:卓王孙生产陶器和铸造钱币的地方。
       又当西汉公孙述所筑“公孙城”,于明初被朱元璋“夷其城堡”后,方才在“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处(今瓮亭公园)”筑起明清临邛城(今称临邛镇)。
       以上
       包括西汉时期的导江卒正(相当于益州知州)—公孙述所筑“公孙述城”(位于今龙兴寺遗址以北至省汽车64队之间),皆位于古称的“铜官山麓。”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 或 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一般有较厚的松散沉积物覆盖,覆盖物大多来源于山坡和流水。
       麓,本意指鹿生活在有树林的山脚下。山脚有水有草,遇敌害则上山躲进树林,是鹿群最理想的栖息之地。

       下节提示:关于严道和铜官山(当前视力不能持久日期难定)

 楼主| 发表于 2025-6-19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二)
凡丁

       〔补充〕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39p:“古城山,州治南七里……邛来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沈、黎(汉源、荥经)之地,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邛崃山: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84p主编宁缃考证:“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来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其北百里而遥有二山,左曰雪山,右曰雾山。”
       〔释者〕
       自北而南直走千里(商制:每尺16cm,约合清制每尺32cm,即500里)至荥经的邛来山(即邛崃山脉),约呈鱼钩形,如下图:
          1750286447567.jpg         
       〔注〕
       钩背以西为康藏地区;下部钩曲内为蒙山支脉的名山县;钩曲以东为蔡山支脉的蒲江县。弯钩以北的左边,为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之“西岭雪山”即:邛崃山脉的主峰—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为川西地方处处能见的《崃岭朝云》景观;弯钩以北的右边为大邑县北部的雾中山。

       如何解读“邛为古蜀国”记载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
       同《志.山川》39p:“古城山,州治南七里。”
       今称“土地坡”一线的山古称:古城山。是因为古蜀国最后一个王国—邛都国之都城遗址在今西来镇北的古城山上。清嘉庆时,邛崃的回龙镇(秦代的蒲阳县治)境内尚有一座明天启七年(1627)始建的“古城庵”祭祀那段历史。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山川》312p:“古城庵,在州东六十里(回龙镇),明天启七年,邑人傅儒林舍宅为庵。”
       1962年,原本在邛崃县宝林公社范围内的“邛都国古城遗址”划属蒲江县西来公社。
       按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将邛都国迁至今西昌降为:邛都县。
       唐天宝九年至天宝十四年(750~755)的“天宝战争”后,南诏归顺吐蕃,唐政府遂将临溪县(今西来镇)作为“行巂州”安置邛都县之“邛人”,前后长达四十一年。
       蒲江文博《临溪县城遗址》(摘录)
      “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置临溪县。唐天宝末(756)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的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
       贞元十三年(797)唐军收复嶲州,行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南诏(云南南诏国)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嶲州再度迁到‘行嶲州’,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始移嶲州于台登城(今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而古城山脚的“邛江”今称:邛崃南河。
       (详见凡丁《蒲江县西来镇“残城址”调查》文
       该文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6592586-1-1.html

       关于西川盐道
      《蜀王本记》载:古临邛(含现今大邑和蒲江、芦山等县)的盐井,在先秦时期就被李冰所开凿,计有十所,所形成古代运销食盐之道古称:盐道。新莽时期王莽说要严治遂改称:严道。意为“严管之道”。形成后来称谓的:荥经县。
      《汉志》:“严道,属蜀郡。邛来山,邛水(今称玉溪河)所出,东入青衣。王莽曰:严治。”
       另说
       秦始皇迁徙楚国王族严氏聚居此处得名,县境铜山为西汉文帝特许邓通铸钱之所,西晋永嘉年间废置。隋大业三年(607)改蒙山县为严道县,治所迁至雅安山西麓,历代为临邛郡及雅州治所,北宋时治所移至雅安现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并入雅州。
       又
       甲骨文的“临”字,通“盐”字和“监”字,故当时的“临邛”又称“盐邛”或者“监邛”。
       (详见清.马维翰《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六》考释)
       蒲江文博
       2016年9月蒲江县东门坝发现战国晚期高等级大型船棺墓葬群(摘录)
       2017年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这一考古成果。据介绍,此次考古共发现60座墓葬。在已经发掘的43座墓室中,共出土300多件铜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1750287099537.jpg
       《蒲江东门坝出土的部分巴蜀图语印章》
       专家推测,这批墓葬极可能是蜀地最高权力机构派驻蒲江控制盐矿的高级官员们的家族墓地或聚落公共墓地。出土的11枚刻有神秘图案符号的“巴蜀印章”,将为解答古代蜀国是否拥有文字提供研究实物。此外,出土的“蜻蜓眼”饰品,也再度证明四川早已对外展开经贸和文化交流。
       又据沐川县《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载:“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
     〔释者〕这条古时候从邛都国运销食盐至滇、黔、藏之“西川盐道”上,有今称的芦山、荥经、汉源,此三处皆有大型盐矿,而在总人口约1700万的西汉时期,这片土地都属于秦汉时期的临邛县。
       从邛崃的火井、夹关,经百丈至名山、雅安、荥经、冕宁、西昌至云南、贵州地区,为古代运销食盐之盐道。《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在“夹门关观音岩”上题《西川盐道》四字。该题字毁于1958兴修“夹关水库”之时。
       陈寿: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
       (引自王文才《蒙沫的清爽(文案)》)

       按
       从蒲江县的盐井沟,往北经“邛蒲古道”上的古临溪县(今西来镇)至邛崃界的土地坡之文笔山脚转西南,经蒲江大塘、甘溪至名山县百丈镇合西川盐道。
          91985716171ffe52d3f67d73a13d9cb.jpg
蒲江甘溪镇明月陶艺文创产品:《清代蒲江县地图.青花瓷盘》
作者 王建亭 根据清乾隆蒲江县志手绘

       又
       从大邑县安仁镇附近的盐店古城(今称悦来镇盐井村),为已探明的古蜀国八个古城遗址之一,乃古蜀国时期的又一处盐场,所产食盐亦经邛崃的土地坡,接百丈的盐道运销外地。因此,从铜官山麓至今大邑悦来镇之盐井村,以及土地坡以南至今名山县百丈一段,在古代也属于“西川盐道”的路网体系。
          1750287560742.jpg
       大邑高山古城西偏北的盐店古城位置 凡丁拍于电视
       〔说明〕
       图中的“古蜀八大古城”中,大邑高山古城、大邑盐店古城、新津宝墩古城、都江堰古城、崇州双河古城、崇州紫竹古城,共六个皆在“秦汉时期的临邛县境内”。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42p:“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所筑)临邛城故地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全部占有)今:崇(州)、新(津)、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       (待续)

       本文当前阅读量11105人次
       链接地址:https://bbs.mala.cn/thread-16759122-1-1.html

                                                                                                                                            2025/6/19

 楼主| 发表于 2025-7-12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三

——荥经战国墓葬群出土物之我见

凡丁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四

——张若城周边古地名考

凡丁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