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116|评论: 103

[贴图]四川民间戏曲雕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5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雕刻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它是运用石、木、泥、玉、陶、金属等物质材料雕刻成实体形象的造型艺术。在旧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原始雕刻的石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标志着商周时期雕刻艺术已经和青铜铸造工艺结合,并取得辉煌的成就。秦汉时期,雕刻艺术达到了鼎盛,四川雅安高颐阙、樊敏阙为我们留下了汉代石刻艺术珍品。唐宋时期,宗教雕刻兴起,以大足石刻、安岳石刻为代表的四川石窟造像雕刻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元代以后,石窟艺术逐渐走向衰落,而以各种小件案头陈列品、建筑构件装饰面目出现的民间雕刻迅速发展起来,以戏曲情节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四川民间戏曲雕刻便是其中的一种,尽管它的出现目前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但大量涌现还是在明代和清代。
    四川民间戏曲雕刻是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和戏曲兴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以来,四川戏曲雕刻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在四川各地广为流传,使巴蜀文化艺术宝库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珍贵。
钟馗嫁妹(芦山·石雕)


    民国三年(1914年)雅安芦山县玉溪村高荣盛墓建成,此雕刻于该墓门石坊上。
    《钟馗嫁妹》故事源自传奇《天下乐》。唐代,终南秀才钟馗考中会元,殿试时因貌丑被黜,愤而自尽。玉皇大帝封之为神,专司驱妖逐邪之职。钟馗惦记其妹兰英婚事未完,差鬼卒备妆奁送妹出嫁。此剧情节简单,惟以歌舞并重,繁重的舞蹈身段,表现钏馗貌丑而心地善良,活泼多变的亮相画面极富雕塑美感,是净角的功夫戏。
    雕刻以漫画夸张的手法,刻画了钟馗和四小鬼。钟馗居画幅中央显著位置,头戴圆翅状元帽,豹眼,花额,满脸发须,身着阔袖长袍,手执朝笏,抬左脚踏在一小鬼膝上。四小鬼毛发竖立,赤臂露体,一吐舌小鬼弓马步下蹲,其右腿随钟馗之踩踏。另一小鬼爬地,二小鬼重叠身后,他们皆面露痛苦挣扎拼力吼喊状。钟馗左面雕刻二女郎形象,领前者为兰英小姐,面带微笑,身着镶边长衫,手执帕巾,背右手于身后。丫头穿戴与兰英相似。二人紧紧跟随在钟馗身后。雕刻着力于人物情态的刻画,背景仅有一伞盖凌空以表示钟馗的特殊身份。雕刻刀法遒劲、简练,生动地再现了舞台表演中精彩的进行场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5 22:49:09编辑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逵负荆(自贡·木雕)

《水浒传》是清代初中叶戏剧舞台经常上演的节目选题。自贡西秦会馆戏台金镛阁正面楼檐栏板木雕《李逵负荆》又叫《大闹忠义堂》。故事叙述卧牛山蟊贼宋刚、鲁智恩强抢民女满堂娇做压寨夫人,被李逵得知,误以为是梁山首领宋江、鲁智深所为,回山大闹忠义堂。后经对质,才知自己鲁莽犯错,于是戴罪立功下山攻破牛山,救出民女,自己身背荆杖上山请罪。
    木雕《李逵负荆》长卷画面共计人物15人,以柱界划分为三组。宋江居中高坐案后,头戴草王盔,插雉尾,附孤裘。李逵怒发虬髯,赤膊挥斧,一副不依不饶的神态。鲁智深紧随其后,似正为其辩解。而羽扇长袍的吴用正沉着冷静地观察事态发展。蓁的如张弓花茶,举拳刘唐,舞戟郭盛……个个都刻画得细腻传神。可以说它既是一幅有情有节有冲突的戏雕,又是一幅梁山好汉人物群像图。同时,它还留给我们两条重要的信息:一是中国戏曲服饰以雉尾、狐裘表现番王、山大王的造型在清初即已定型;二是就在西秦会馆建成的第二年(乾隆十八年),清廷便连颁两道禁演《水浒传》戏的律令,而这通木雕至今保存完好,实属难能可贵。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抱龙登殿(绵阳·石雕)


    《保国图》之一折。刻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的唐曾氏节孝牌坊上。明代,穆宗驾崩,李艳妃抱幼主听政,国丈李良趁机独揽朝政,并阴谋篡夺大明江山。定国公徐彦昭、兵部待郎杨波向李妃苦苦进谏,李妃不听,徐、杨二人为社稷担心,共同商定除奸辅国之计。后李良果行篡位之举,封锁了昭阳宫,李妃始有悔悟,急召徐、杨二人入宫,求其保护幼主。杨波急调兵马回京护驾,并怀抱幼主登上龙位,为明神宗,国号万历。
    这段画面表现的是“抱龙登殿”一段情节,矛盾集中在金殿之上。杨波戴幞头,抱幼主端坐于御案中间;二宫女执扇立于左右;定国公徐彦昭头戴软王巾,身穿袍服,腰围玉带,左手指向李国丈,右手高举金瓜锤,欲痛打奸臣;李良举臂护头,仰面半卧在御案之前。画面两侧各有将士与文武大臣数人。武士怒目拔剑相向,气氛紧张而激烈。人物安排紧凑,构图丰满,形象地展示了一场粉碎谋朝篡位阴谋的斗争。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富贵花(广汉·木雕)

    又名《魁星笔》。传说,上古尧帝开科取士,举子文金玉上京赴试。金鳌、红鱼二妖变成美女,幻化庄院,诱骗文金玉投庄歇息并许以婚配。及入洞房,金鳖现出狰狞面目,雷火四起,大火将文面容烧坏。仓颉奉李老君之命救金玉,收伏二妖,并赠金玉三宝——富贵花、七星斗、如意笔。金玉把三宝进献尧帝,被封为进宝状元。尧帝金殿召见,见金玉貌丑,遂钩销状元功名。金玉见功名失望,于午朝门碰柱而亡。仓颉显灵点化,董帝追封文金玉为魁星。魁星握笔举斗、脚踏金鳌,成为神灵。这幅雕刻的是文金玉“投庄”情节。金鳌变成一女郎,头戴日罩子(遮阳大盘帽),穿阔袖衫、围腰裙,她退避在红鱼精身后。红鱼精变成一丫鬟,头上挽双髻,穿阔袖长衫,正与文金玉拱手互揖。金玉头戴花角巾,额头缠巾,穿阔袖长衫,与红鱼精答礼。故事情节浅显,雕刻手法朴实,人物造型为戏曲舞台装扮。原雕上彩,刻于清代建成的广汉广东会馆建筑物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姑赶潘(自贡·木雕)
故事取材于明代传奇《玉簪记》。宋时,书生潘必正赴考落第,寄读于姑母(观主)所在之女贞观中。不久,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暗中相恋,事被姑母察觉,潘必正被令再赴临安赶考。妙常恋情切切。雇舟追赶,沿江而下。
    此剧经过加工整理,易名为《秋江》,成为四川各川剧演出团体和玩友(业余演唱者)广为演唱的节目,并由京剧移植,多次出国演出。
    此雕采用写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陈姑赶潘”这一主题。人物造型生动细腻,景物逼真,主人公潘必正(左三)和陈妙常(右二)突出了戏曲人物的造型特征。画面构图连贯,主(前船)次(后船)得当,把“赶”表现得十分明晰;景和物(树、水、船)颇具装饰美的意趣,高挽裤管或单挽裤管的一位艄翁形象,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气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九寨(雅安·石雕)

    又名《巴骆和》《宏碧缘》。故事源自清人小说《绿牡丹》。
    唐代,巴氏九弟兄集居巴九寨,只老九巴信有独子巴杰。杰貌丑凶悍,向其表妹花碧莲求婚不成,忿然于心。后碧莲随父母江湖卖艺,于四望亭捉猴时失脚跌落,幸遇扬州宦家子骆宏勋所救,花父遂将碧莲许配宏勋。一日宏勋途经巴九寨,巴杰上前扑杀,却因宏勋自卫失手,杀死巴杰,致使巴氏弟兄对花家记下深仇。花家托请胡理邀集名重江湖的鲍赐安等各路侠士到巴九寨面理调解,终使二家言和。
    此雕画面表现巴信陈述寻仇因由,胡理和鲍赐安在两旁劝慰。巴信居中,一手举扇,一手作四川袍哥“丢崴子”(见礼)姿势,激动之情,呈于动态。右之袍哥大爷鲍赐安拱手作揖,善言相劝。胡理头戴罗帽,立于一旁洗耳恭听。由于画面采用正圆形边框,难以横排多人,只刻出“面理”的三个主角。今川剧舞台演出此剧,人物装束、道具(扇、桌)和表现动作与此雕仍多近似,可溯此剧沿革之一斑。
    原雕着彩,但多剥蚀。人物造型有动有静,角色主次分明,画面线条走向以弧为主,刀法顺势,与边框正圆协调呼应,为四川戏雕中少有的构图形式。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府寿》郭子仪


    题材采自清初范希哲剧作《满床笏》(又名《十醋记》),故事参见(卸甲封王)。
    此木雕表现郭子仪被唐肃宗诏令他卸甲换袍封为汝阳王后,又值六十大寿,官高爵显的子婿们纷至沓来,入府庆贺,致使子婿们所捧朝笏都堆了满床。
    画面上,寿堂正厅已高燃寿烛和炉香,郭子仪(右三)轻捋胡须,正襟危坐,静候着子孙和宾客的到来;郭夫人(左五)平捧双袖,吉言相祝;她身后的晚辈们应合着郭夫人的祝愿,也向老寿星致贺。厅右,一对子媳已临郭府;厅左,一位来贺的宾客正请执门校尉通传。厅堂建筑和厅内陈设布局对称,前后层次分明,大红木柱和琉璃筒瓦颇具质感。人物造型除左面以戏曲动作组合的两人具有动感外,其他人均显文静,使人预感到一场笙箫鼓乐、人流熙攘的热闹场景即将出现。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失代州(自贡·木雕)

 




《失代州》之周遇吉


    传统剧目《宁武关》之一折,又名,<上关拜寿》。
    明代末年,闯王李自成率众起义后,攻打山西宁武关,夺取代州。代州总兵周遇吉被围,却念其母六十寿诞,遂奋力突出重围,回关拜寿。其母赵氏知情后,令周遇吉速返疆场,出战破敌。赵氏、周妻愿为家国尽节,老仆周明亦誓尽义。后周遇吉战死疆场,赵氏全家焚楼而亡。
    画面以透雕形式表现周遇吉(中)正向母亲(左三)拜寿之际,探马(右二)飞驰来报,战事紧急,周遇吉顿时陷入忠孝难两全的困惑之中。其神其态,成为此组木雕人物的焦点。赵氏镇定肃穆,孙子(左四)茫然无知,周妻(左一)焦愁饮泣,老仆(右三)切盼克敌,探马情急快语……。整组木雕充满人物间生死决别时激烈的内在动感。在形象塑造上,虽有“真”马出现,而焦点人物周遇吉肩后的“靠旗”,却突出了戏曲装扮的独有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截江夺斗(自贡·木雕)
此为三国故事戏,叙述吴使周善奉吴主命,以母病为由迎孙尚香回江东探母,乘机取阿斗为人质,挟刘备归还荆州。恰逢赵云巡江,闻讯后一面派人飞报孔明、张飞,一面驾舟追赶。不料尚香不听劝阻,反严加呵斥。幸得张飞赶至,鞭打周善落水,夺回阿斗。
    此雕以大江为背景,主要表现两舟相遇的场面,把重心放在“截”字上。孙尚香在吴使周善的护送下乘大船沿江而下,被驾飞舟赶至的赵云迎面截住,并严令停舟。周善冷笑旁观,谅赵对主母无可奈何。最传神者是大船船头老水手,弓身抵脚,拼命用篙竿撑住,似乎要使疾行的大船来个“急刹车”,以避免二船相撞。瞬间细节的刻画,表现了木雕艺人对江上生活的深入观察。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官赐福(自贡·木雕)

 

天官赐福(局部)


    又名《天官图》,是传统剧目中的贺戏之一。故事表现上元天官奉玉皇大帝敕旨,巡游四大部州,行至此处,在云端但见祥光瑞气,知为福地,乃如聚诸路神神至此。诸神赐福于该地之后,一同返回天庭,回奏玉帝。
在川剧传统剧目中,出场诸神无一定之规,除必有天官、福禄二星之外,可视戏班人员、服装情况,扮演或增演有如点斗魁星、送子张仙、南极仙翁等其他吉祥之神。
    画面上,两神女执掌扇拥着紫微大帝天官(后排中坐者),在他左右两侧,各排列着躬身微笑的福星(后排左四、右三)和禄星(后排捧笏者)。前面站着两位武财神(二执钢鞭者)和牛郎(左二)、织女(右一);南斗星君(左三)慈眉善目,众仙人和蔼可亲;唯中立的钟馗要为福地镇慑妖魔,故怒目龇牙,神态威严。惜其侧一头部缺损,难以辨识。
    此组人物面部表情鲜活,姿态各异,形象个性鲜明,钟馗的动态尤具戏曲表演特色。全幅刻工精细,刀法圆润,人物的肌肉、须发、衣帽,所执器具极具质感。线条曲柔流畅的云纹,恰当地烘托了天界虚实变幻的氛围。在构图处理上,前后两排人物疏密交错,后排主静,前排主动,动静互补,活跃了群仙聚会的生动画面。

天官赐福(局部)


    又名《天官图》,是传统剧目中的贺戏之一。故事表现上元天官奉玉皇大帝敕旨,巡游四大部州,行至此处,在云端但见祥光瑞气,知为福地,乃如聚诸路神神至此。诸神赐福于该地之后,一同返回天庭,回奏玉帝。
在川剧传统剧目中,出场诸神无一定之规,除必有天官、福禄二星之外,可视戏班人员、服装情况,扮演或增演有如点斗魁星、送子张仙、南极仙翁等其他吉祥之神。
    画面上,两神女执掌扇拥着紫微大帝天官(后排中坐者),在他左右两侧,各排列着躬身微笑的福星(后排左四、右三)和禄星(后排捧笏者)。前面站着两位武财神(二执钢鞭者)和牛郎(左二)、织女(右一);南斗星君(左三)慈眉善目,众仙人和蔼可亲;唯中立的钟馗要为福地镇慑妖魔,故怒目龇牙,神态威严。惜其侧一头部缺损,难以辨识。
    此组人物面部表情鲜活,姿态各异,形象个性鲜明,钟馗的动态尤具戏曲表演特色。全幅刻工精细,刀法圆润,人物的肌肉、须发、衣帽,所执器具极具质感。线条曲柔流畅的云纹,恰当地烘托了天界虚实变幻的氛围。在构图处理上,前后两排人物疏密交错,后排主静,前排主动,动静互补,活跃了群仙聚会的生动画面。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仙庆寿(自贡·木雕)

 

 
   故事源自古代神话和明代朱有燉所作同名杂剧。叙述上天王母娘娘寿诞之期,特设蟠桃大会,宴请诸路仙人。八仙曹国舅(左一)、铁拐李(左二)、何仙姑(左三)、汉钟离(左四)和张果老(右一)、吕洞宾(右三)、韩湘子(右四)、蓝采和(右五)齐聚赴贺,福星(左五)、寿星(右六)同八仙济济一堂,共庆王母寿辰。在四川戏曲中,此剧以《玉祖寿》等剧在为人祝寿时常作为大贺戏搬演。惟明代同名杂剧中无何仙姑而有徐神翁,至同朝代吴元泰的神怪小说《东游记》问世,方去徐神翁而易以何仙姑,后来所传之八仙即始于此。
    此组透雕以16人组成,雕工细致,造型生动,八仙及福、寿二星的服饰和所持道具与神话传说和戏曲舞台形象十分吻合,是研究清代神话和四川戏曲的形象资料,与图八三芦山飞仙乡石雕《玉祖寿》有异曲同工之妙。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卖花入宅(雅安·石雕)

    传统戏《珍珠衫》之一折,故事出自《喻事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枣阳县蒋兴出处经商,其妻王三巧在家每日登楼盼夫归家,被来此经商的陈商窥见。陈商买通薛婆以卖花为名得进三巧住宅,借祝寿灌醉三巧,引陈商潜入内室行奸。
    石雕《卖花入宅》依据小说情节,参照舞台形象,注重细节刻画,人物神态生动,极富生活气息。陈商抄手摇扇,翘着二郎腿,侧头倾听薛婆耳语。类似摇旦的薛婆一边用手帕比划着,一边诡秘地为陈商出坏主意,一副诌媚丑态。这折戏,通过石雕艺人的理解与诠释,大大突破了舞台局限,生动地展示了一幅虔婆与奸人策划于秘室,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的形态,是清代石刻戏雕中成功的优秀作品之一。
    此雕系上里乡陈家山墓坊石雕,刻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宴(达州·壁塑)

    源自三国故事,系传统戏《连环计》之一折。东汉末年,权臣董卓自恃新收义子吕布武勇,专权误国。司徒王允欲使他父子反目,乘机除掉董卓,遂认貂蝉为义女,定下连环之计。先邀吕布赴宴,席间王允借故外出,命貂蝉陪饮,布惊其貌美,顿生爱慕之情。王允闯入,先假言相责,后将貂蝉许嫁吕布。
    壁塑《小宴》为达州真佛山天子殿门坊装饰,采取泥塑、彩绘、瓷片镶嵌等多种表现方法,生动地刻画了老王允席前实施妙计与周旋、俊吕布凝目呆望垂涎貂蝉美色的神态,形象地铺陈了戏剧情节,是晚清时期川中建筑雕塑采用新装饰方法的典型作品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巧娘配(达州·木雕)

    故事源自《聊斋志异·巧娘》。平原书生傅廉,天生阉疾,他辞别父母往南海拜佛,欲求神灵保佑他治好疾患,途中巧遇华氏三娘。三娘本孤女,丈夫去世后她孤苦无助,求傅廉带书信到琼州交与母亲(九尾仙狐)华姑。傅廉受托,遂奔走于山林间,突遇猛虎,吓得攀爬大树躲藏,正好为华姑义女巧娘(忧郁而死的女鬼)所救。她爱慕傅谦青春年少,有心与之婚配,遂留傅同床共息,弄得傅十分尴尬。发现隐情后,巧娘自叹命苦,禁不住伤心哭啼。哭声惊动了华姑,查问之下才知是替女儿传书之人,华姑有心把三娘再嫁傅廉,遂留傅暂住,并赐仙药一粒,治好傅的阉疾。后傅廉与三娘、巧娘先后完成婚配。
    画面左边女郎为巧娘,手弄汗巾,闭口含羞,一副转身欲行的姿态。华母居画幅中心,左手拿一方盒,右手伸出一根指头比划,似乎正告诉傅廉“仅赐仙药一粒”。傅廉头戴角角巾,额头上裹缠帕巾(舞台演出中表示有病之躯),身体前趋,似乎正呼喊巧娘别走。三个人物神态生动,特别是互相之间微妙关系刻画得相当准确。这幅木雕雕刻在达州市真佛山庙宇戏楼上。人物造型依据舞台形象,高矮比例适度,个性特征突出,衣帽穿戴刻画细腻,环境、道具安排合理,绝非简单的装饰雕刻。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花田写扇(达州·木雕)

    传统戏《花田错》之一折,传为罗江李调元剧作。宋代,落第书生边济流落异乡,在花田设摊卖画为生。一日,小姐刘玉容与丫鬟春莺到花田游玩,见边生诗画出众,气宇不凡,顿生爱慕之心,遂命春莺将自己的白扇送上,请其题诗,试其才学。
    真佛山戏台木雕《花田写扇》画面虽不大,但人物造型极其生动。边生抄手端坐于书案之后,一副老成持重神态;小姐以扇遮面,娇羞之状呼之欲出;丫鬟春莺双手叉腰,天真活泼地为他们传话,生动地再现了戏剧情景。原作衣衫为贴金装饰,尽管在后来工匠维修中任意用色漆涂抹,仍不难看出它动人的艺术神韵。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禹王鼎(雅安·石雕)

    故事叙述女扮男装的孟丽君化名邓君玉,得中武状元后官拜兵部侍郎之职。适高丽攻隋,邓君玉请天子准予在禹王鼎下放榜招贤,开科选帅,同时也想通过招贤寻觅失散夫婿皇甫绍华。高士萧鸾的两个徒弟王华(即皇甫绍华)和熊浩闻讯赴京,经过比试,封为正副元帅,孟与皇甫得以夫妻团聚。
    石雕《禹王鼎》重点表现较场比武场面,人物刻画体现了民间艺人对舞台形象的创造性诠释。为了表现孟丽君女扮男装的身份,作者不仅将孟放置在画面中心,腰系战裙,双手举鼎,英姿飒爽,同时在裙下突出雕琢独立的小脚,让人明了这位巾帼英雄的本来面目。分列左右的王华和熊浩皆作举手惊呼状,似乎既叹服孟的过人本领,又为国家有此良将而雀跃。整个画面排列匀称,造型清丽生动,衣纹飘逸流畅,四周卷草纹样环绕,构成一副完整的艺术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水分舟(绵阳·石雕)

    又名《全家福》,刻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的唐陈氏节孝坊上。隋代,西蜀茂林人韩有奇外出经商,途经黑水国,被招为附马,生一子取名韩擒豹。后韩有奇继承黑水国王位,并率兵犯隋。
    隋朝廷派韩有奇前妻之子韩擒虎为先锋,随元帅王守忠御敌,父子在战场上相认,遂休战言和。但韩有奇是仍作黑水国国王,还是回归中原?引出一番争执。于是韩携众人登舟,挥剑砍断旗杆,以旗杆倒向决定回归哪一国家。后韩有奇归隋,一家大团圆。
    这幅浮雕画面,表现的是战场相识后,到底是去是留发生争议的情节。画面左边第三人为韩擒豹,他头戴独独冠,冠上插双翎,作太子装扮。左四为公主黑莲秀,头戴凤冠,冠上插双翎,身穿宫装,正安抚太子。左五为韩有奇,头戴草王帽,两条狐裘垂于双肩、帽上插雉尾以示番王,他举手制止面对的韩擒虎(中)。韩擒虎身穿战袍,背插靠旗,正欲拔剑。其身后一文职官员,头戴纱帽,身穿袍服,腰束玉带,面蓄三绺须,为老大韩擒龙,他手牵一小儿,头戴角角巾,是他儿子韩家瑞(后来考中探花)。随后还有一头戴纱帽、穿袍服的官员为韩擒凤,兄弟二人押运粮草,也来到两军阵前。七人为故事的主要角色,他们相互顾盼,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特别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漫金山(局部)


    又名《金山寺》,为《白蛇传》之一折。法海派王道灵把许仙诱骗至金山寺,罩于迷魂伞下,许仙迷性忘返,困于寺中。小青召集众水族保护白娘子往金山寺索夫,遭法海拒绝,白娘子、小青率众水族与天兵神将展开一场血战,终因寡不敌众,且白娘子临产在即,只好率众撤退。这是一场展示舞蹈、武打功夫和舞台特技、场面宏大的重头戏,是川剧舞台上经常上演并连年出国献艺的剧目。
    这幅画面共雕刻6个人物形象,从左到右分别是小青、白娘子、水怪、韦驮、法海、许仙,雕刻刀法细腻,画面布局精巧。其显著特点是:镂空的边框装饰图案与画面透雕人物的巧妙结合,回避那种常见的镜框式处理,画面的空间拓展,可视形象更显得丰富多彩;白娘子、小青头顶的空间飘荡出两股仙气,仙气之中各有一条昂首吐须的小蛇,一前一后地扑向韦驮,雕刻艺人借用具体的物象去注释人物的神秘身份特征,去揭示故事更深层的内涵;青、白二蛇仙驾舟不现舟,而是让浪涛分开成一舟状,二蛇仙站立在波翻浪涌之上,更显出她们的法力神通。二百多年前,四川各地上演的《白蛇传》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戏曲故事,现代舞台表演形态与之大致相同。
    此雕为隆昌禹王宫山门石坊透雕。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戏仪(局部)


    又名《金银缸》《晶精戏窦仪》,传统戏《五桂联芳》之一折。书生窦仪夜宿延庆寺,玉帝遣黄菊晶化为美女入寺试其品德,窦仪对色财无动于心,洁身自爱,保持青年士子良好的操守,后来果然状元及第。
    石雕《戏仪》画面丰满灵动,四周广泛彩缠枝纹、卷草纹,和主体场景融为一体,既扩展了舞台空间,又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深度浮雕线条飘逸,舒展自如,显示了雕刻艺人对材质的驾驭功力和对传统装饰纹样综合运用的本领。主人公窦仪端坐于书案之后,手执晶精留有“藏头诗”的白扇,一脸老成持重;晶精虽钟情窦生而累试不纳,一种无可奈保的神态刻画得十分传神。二人身后在一片祥云上雕造了主宰文运的魁星,一手执朱笔、一手拿预示功名的官帽(状元头),似乎在警示窦生,也在警示观众:谁要是暗室亏心,将受到上天的惩罚,失去本应得到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击鼓伴奏(广元·石雕)

    画面分左、中、右雕刻三人,左面之人戴圆顶无脚幞头,身穿圆领小袖长衫,双脚穿薄底靴,腰部悬挂一鼓,右手执棒槌正在敲打。与他紧靠的一人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大袖长袍,腰束带,正在用嘴吹奏筚篥(古代管状乐器)。此二人占据了画面的左半边。右边一人身前有一大木架,架上有一大鼓,敲鼓人头戴展脚幞头,穿圆领阔袖长袍,双袖挽至双肩,露出一双赤臂,举双槌正在敲打大鼓。三人均作站立姿态演奏乐器。这种演奏场面适于观赏,它节奏强烈而鲜明,乐声高亢,充满喜庆和热闹。此幅三人乐队画面为宋杂剧演出的一般散乐演奏表演,进一步表明了两宋时期杂剧表演主要的乐器配置为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该石雕现存广元皇泽寺。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