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奔——深圳创业文章(续)
二、少年
这有点象是回忆录,在我看来,回忆这玩意应是年纪大到一定程度才会去做的事情。梁启超说,老年人多思继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我已经老了?我不知道,不管怎么说,生活还在继续,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趁着故事没发黄之前,把它晾晒一下,我以后还能就着黄昏下酒,也说不定会有人觉得有趣。
我能记起的东西不多,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有许多的片断已无法补上,更别谈验证了。这样也好,剩下能记忆起来的,自然有存在的理由。只是不知看客中有多少人能对上胃口。好在,这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有的是折花的喜悦,不会有无花的失落。诸君或作笑料,或作消遣,些许文字,各取一瓢饮。不磨讥了,就这么着开始吧,就象是说一个别人的故事。
我的家庭是普通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父亲属供销社社员,我们那的说法叫站柜台,在七八十年代还算是体面的工作,当然现在不是这样了。母亲在市造纸厂工作,也是国营单位,负责工厂的后勤类杂事和计划生育工作,用那时的话说,是坐办公室的。
我小时候,经常被奶奶唠叨:“看你读书噢,比你老爸差一截”。父亲读书很棒,基本上每两年就跳一次级。其实也就是因为穷,跳级是少交学费多读书的最好方式。即便如此,父亲读到高二还是辍学了,一是实在没钱,二是那时父亲可以开始赚钱贴补家用,第二个原因是我想当然的。
人有个弱点,总是觉得不能得到的,就是好的。能明白这个道理,我想生活或会自在幸福些。我读书时,家里条件好了很多,至少不会因为穷而辍学,我却连高中都没上。老爸是想上没的上,我是能上不想上,我用我的叛逆应对生活。现在想想,也可回头一笑,这笑中或也有些许苦涩。不是因为自己的经历,而是发现自己很无聊的击碎了父母的一个希望。
当初我上小学,老爸是这么教育我的:我读一年级,提前教我学二年级的知识;二年级了,三年级的书早已浇灌完毕。我这样上起课来当然轻松,于是被老师当成天才。后来连校长也知道了有个学生,上课从来不好好听课,调皮捣蛋,但考试却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小学的几年生活,培养了我的自信,在往后的日子遇到无数的挫折,也极少怀疑是自己不行。参天大树,躯干的形状是小时决定的,根据我的经历,好象这一点挺重要的。
没有无根之木,也没有无源之水,自信也不会无缘无故就有。一连几次考不及格,天才也会怀疑自己。在我的五年小学时代,父亲用这种方式打造了我自信的基础,估且叫这玩意为自信吧,因为这时我根本就没有,自大的概念。
现在,小学生时代我能记起的,就是被老师视为是一颗闪闪的红星,那时我就读的学校若有什么数学啊写作啊乃至什么智力竞赛之类的比赛,一般来说,都是派我去的,我就是学校的王牌。到今天为止,我都被父亲当年的教育影响着我的生活,不服输,不放弃,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第一。当年我拿不到第一是要挨批评的,出了前三位,那将是挨板子的罪过。
长大后,我知道了:“真正的自信,是一种在真实了解自身和现实环境的前提下产生的客观物质”。这有区别于孩子气的那种自信,那种停留在了解自己不那么充分的基础上。以为有那么一点点优势就能赢得世界击败对手的自信(盲目的自信,就是自大)。
我无数次尝试血淋淋的撕下我外在的皮,却不敢剔除被浸染的骨。我们这样病入膏肓,却被当作是成功。生活,就是来赢么?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触目所见的这种渲染,又会害惨多少人呢?无数人在又一座独木桥上疲于奔命,彼此提防和戒备,有的人存了暗地踢别人下水的想法。被淘汰不愿意面对或难以接受现实。于是,铤而走险和闲来无事的人多了起来。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两桃可以杀三士,这些都能找到这种精英教育的影子。发展到极致了,我们安外必先攘内。于是我们一定程度上承认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我没有把握,没摆脱这种思想不懂合作的中国企业,能走向世界。
人人做鲜花,谁来做绿叶?一将功成万骨枯,成者王候败者就狗屎都不如。这些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们发展成只看结果不要过程,资本原罪逐渐多了起来,每个人都绞尽脑汁的去想衣锦还乡。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大,步子越来越快。我们勇敢的抛弃传统文化,改变游戏规则,逐渐疏远道德、公理、仁义还有平等。
我们倾举国之力去培养各个行业的精英,国有企业基本垄断了所有能疯狂赚钱的行业,他们还享有各种如优惠的税收和土地等各方面的政策,甚至他们本身就是裁判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身后却似乎一片狼籍。
股市有点象是劫贫济富的场所,强大的外资还可以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个人创业实力单薄艰难且危险,民营企业经常是夹缝中生存举步唯艰,想得到同样的结果,没有资源的老百姓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买票的窗口早已被近水楼台的人霸占,想超越他们也许要付出血的代价。于是当然的强者更强,弱者越弱。
我们认为这就是市场经济血淋淋的生存法则,却在屡战屡败,呕心沥血之后恍惚有点明白,我们的对手和我们不是一个重量级别,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跑,并且他们还拥有源源不断的支持。这样的比赛,我们只有相信奇迹,并且相信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一定程度上,这一切源于文化,正如太阳是生命之源。中国几千年文明在新世纪面前失去了自信,心急如焚下有些慌不择路。再加上我们近代几百年所走的弯路,总需要找支点分担。于是三分外由,三分内因,我们活的一个比一个累。
当然,一个结果可能有无数个原因,我也并非想放大其中的一个。而只是觉得,我们的文化,在新世纪新变革面前,还需要想得更多。
我始终认为,劫富济贫、公平公正才是终极侠义之道。而在现阶段,我却觉得是那么的梦幻。很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安然渡过这个所谓的发展转型期,也许是必须要经历的时期,没有流血,没有斗争,也没有动荡。因为,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说回我的故事,检讨一下自己的少年时代,还算觉得顺利。养成的好习惯超过了坏的,精英教育,在我身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到现在,我也不是很清楚。目前看来,我还扛得住。只是不知有多少人扛不住,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梦幻国度。
我的初中时代成绩不好,直接点说就是中下水平。基本上,那时候整天就是看小说,小学时代让我养成了一个观点,读书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容易到不用费二点点心的事。我认为我成绩不好,只是我不想读而已。
我就读的中学有两千多人,我属于调皮捣蛋中的一个。我依然上课不认真听讲,我觉得上课认真听讲是件很丢人的事。逃课,如果我在认真上课,那就是在看小说。我还一不小心把一个同学的手给弄断了。真的是不小心,不过我想当时没人愿意相信,他们都认为是我有意打断的。
就这样到后来,我连高中都没考上。我觉得不读书蛮好,到现在,我也没觉得当时不好好读书,是一个多大的错误。生活经常会抽空踢我们一脚,有时又给我们点惊喜。总之不和我们想的一样。编排过的生活,在我看来,当然是极度无味的。
父亲对我的期望是最大的,或者是因为我最小,又或是因为我是唯一的男孩。但我却做出了,强烈的对他管理方式的反抗,离家出走。徒步走了大概三十几公里,从早上六点走到下午五点,走到了母亲工作的单位。这一年,大概十三四岁。有时,我做出来的事情,自己都不太认识自己。
那时的小孩口袋里通常不会有太多钱的,父亲虽说经常会给个五毛买东西吃,由于这次事件并非是我有预谋的,所以钱也是没有的。没有钱,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并不认识路,沿着铁路(知道是坐火车去母亲那里),再加上一张嘴问路(还必须几次转车),没走丢,且成功到达目的的。
一路上,我只吃了一个红薯,在路边地里挖的。喝了一次水塘里的水,水里还有小虫在游泳。沿铁路线,基本是农田,我找不到自来水,更不愿意去求助。实在渴坏了,就这么喝了,好象水质还不错,有点甜。
其实那天我不是很肯定,靠走路能不能走到母亲的地盘。我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母亲的工作单位在几百公里以外,我也一定会走出这一步。这次事件对父亲的震动很大,因为事件发生以后,父亲就不太管我们了。
事件的起因也很简单,我背不出英语单词被罚跪,属于我比较难以接受的惩罚。打我可以,我不吭声就是,让我跪,我难以接受。尽管我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但我是个十三四岁了的男孩子。我没怎么考虑第二天便起早上路,就像是去上早自习。现在我都能记得当时的心情,轻松愉悦,身边是久违了的自由空气。
此次事件之后,我的日子开始插上翅膀。这边,我是学校的恐怖分子。而另外一个地方,却粘贴着我写的作文。同时学校的广播,也许正传出我写的蹩脚的朦胧诗。我成绩突出的差。但又经常代表班级乃至学校参加一些活动,做些举举旗、朗朗诵、主持文艺晚会之类的杂事。
有一年的班级文艺晚会,照常是由我举行。班主任出了许多的智力题,来作为节目的穿插,所有的智力题,全都被我说出了正确答案。以至于,有一个同学晚我几秒抢答了一道题的答案,老师还把奖品给了那个同学。我拿了一堆的奖品,倒也沾沾自喜,不以为然。
那时候的我,是属于好学生还是坏学生,老师们是怎么想的呢?这是当时的我,不能接受平庸和安静,总是会想方设法的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来维持那不再那么坚定的信心。我一路走来,一路背负着这个包袱,津津有味,直到今天。
为什么能知道那么些知识,是因为平时看的书不少。我比我多数的同学多了两个途径,其一,父亲订了许多适合小孩子看的报刊杂志,如《童话报》、《少年科学》等,这是个小县城,象父亲一样做法的家长不多;其二,父亲工作的国营商店,出售的书都可以拿来看,不要弄脏了就行。
后来小孩子能看的看完了,我就开始阅读父亲喜欢看的武侠。如《天龙八部》在小学二年级就开始看了,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而且我还能看出些味道和门道。看完这第一部,我就疯狂的喜欢上了武侠小说,到初中时代,当时市面上的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四个人的武侠小说基本上看完。
总有人对我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说是说得不错。但能分清楚什么是该信的,什么是不该信的,并且这玩意还能因人而异,这还真不是件容易事。我想说的是,读书,和做事一样,说白了就是观千剑方才能识真器,行万里才能懂路程。质变一般情况下都是以量变为基础的,没有量变的思想准备,就不要去做。读书如此,其它事情也是如此。
我经常写着写着会跑题了,但这也是我成长的一部分,思想决定行为,我必须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样也许会创造些机会,明白得更多。鲁迅先生所说的黑屋是回不去了,做井底之蛙也不太愿意,虽然我也会想从没出来过多好,如草木,如牛羊。现在不可能了,回路已断,我唯有勇往直前。
在我看过的书中,武侠小说对我而言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尤其是金庸、古龙这两位,金庸的“侠”,古龙的“义”,已经深入了我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有理由相信,这些书籍,初步影响了我的人生观。我后来的为人处事,就不可避免的烙上了这样的痕迹。
我很庆幸,我所拥有的少年时代。这个重要时期让我自信、坚韧、上进、喜欢看书和学习。培养了侠的基础人生观,建立了以义为方法的基本实现手段。以此为基础、再加上三分天生的性格,我的人生路或早已注定潮起潮落、迭荡起伏。或是读书时代的烙印,这个时候我经常用这么句话来勉励自己:“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