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楼主: cdlwhj

读《天下成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16:38 |
如今的成都话 并非古蜀方言,而是“湖广话”
      再过20年,地道的成都话很难听到;四川方言正面临危机。”语言学者的观点经华西都市报报道后,引起了强烈关注。过几天,四川省语言学会第18届年会就要召开了。作为四川省语言学会理事,黄尚军教授专门提供了一篇论文,论述近百年来四川方言词汇的演变。
  在这篇论文里,黄教授专门提到了四川方言里一些词语的来源,以及词语的变迁。前些日子,四川师范大学的语言学家周及徐也详细介绍了四川方言的由来与变迁。
  四川方言如何演变而来?
  曾是“南路话”的天下
  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改变
  目前的四川方言,不是古蜀人的方言。在明代之前,经过历代移民融合,四川本土方言逐渐形成。当时整个四川,讲话就跟现在的温江崇州口音一样。这种方言,语言学家称南路话。
  明末,张献忠入川,连年战乱滥杀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空洞。清初,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行动:“湖广(清时湖南湖北为湖广行省)填四川”,很多人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
  湖广人覆盖了四川大部分地区,于是形成了另一种四川方言:湖广话。
  周及徐系统研究了川渝两地的四川方言。他认为,四川话分两个大类:湖广话和南路话。此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川方言是历史上的四川本地话演变而成,但实际上,四川方言不是连续的,因为在发展过程中被明末的战争切断了。湖广填四川后,湖广话覆盖了四川话,但并没有完全替换。
  以岷江为界。岷江以东以北,湖南湖北移民先覆盖了重庆,然后继续朝西,最终到达成都。这些移民分布在重庆、南充、成都以及成都的东北,他们形成的四川方言就叫湖广话。
  而由于岷江的阻隔,岷江以西以南,张献忠带来的战争破坏小一些,移民少,明代以前存在的四川方言得以保存。比如大邑、邛崃、温江、乐山,沿江自贡到宜宾、泸州,这一片的人,讲四川方言,称为南路话。
  周及徐研究认为,重庆是最地道的湖广话,成都还受到一些南路话的影响。
  最近几年,他在进行语音调查中,在川东川北等湖广话地区,发现有些乡村讲南路话。这些南路话,是因为当年张献忠屠川时,因山区交通不方便,人们得以幸存,于是方言也得以保留,成为了“方言岛”。周及徐还发现,虽然现在遂宁人讲的是湖广话,但遂宁人李实写遂宁方言的《蜀语》里的方言,实际上就是南路话。《蜀语》是在张献忠屠川前写成的,所以,更印证了他的观点:张献忠屠川前,四川话是南路话的天下。
  成都地区的方言也不一样
  不买说“波买”,骨头说“锅头”
  温江话与成都话为何不同?
  有一个现象让成都人费解:成都往西,仅仅相隔20公里的温江崇州以及更远一点的大邑邛崃,虽然都属于成都,但他们的方言却不一样,而往东往北几百公里,说话都是一样。周及徐解释,因为清初的移民向西,最后到达的地点是成都,所以成都人说的是湖广话,而成都再往温江以西,因为有金马河阻隔,张献忠的大屠杀未及于此,只派了官员和小部队前去占领,后来也就没有移民覆盖,所以方言全都是明代以前形成的南路话。
  周及徐老家在崇州。小时候受成都话和崇州话两种方言的熏陶,他对成都话和崇州话的差异,感受颇为深刻。
  崇州温江邛崃乐山宜宾说的话,之所以叫南路话,是因为这些居民过去被叫做南路人。因为他们居于岷江以南,沿着岷江水路出川。
  “旧时,成都人是有些歧视南路人的。”周及徐说。那时候,成都人觉得南路人奇怪,不光语言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南路人比如温江崇州人进城,一般就是卖农产品这些东西。所以,大家就觉得南路话很土气,笑他们口音不正,“买不买?不(波)买。骨头说锅头。”
  这一点,跟北京人笑看唐山话一样,不少人觉得唐山话就是河北农村话。
  “我们四川也一样,为了显得洋气,就说成都话,一说土话,就说南路话。这是典型的方言歧视。”周及徐说。
  同地不同音的现象,在四川方言里还有很多。
  都江堰的青城大桥,桥两头的人说话不一样。河东说两口子,河西说两把手,这头说太阳月亮,那头说“月(哟)亮光”,“太阳ber”。彭州有个三界镇,在广汉什邡交界的地方。15年前,黄尚军在这里发现,一个院子里,住三个县的人,说话都不一样:比如吃饭,彭州人说“车饭”,广汉人叫“词饭”。调查发现,因为五十年代公社化,当地是个河滩地,两个县不同的人在这里分别修了房子,就成了一个院子。
  四川方言那些事
  语言学者认为:四川话“瓜娃子”来源于《西游记》
  四川方言是方言宝库。当年投票选择普通话的基础语言,四川话仅仅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
  黄尚军介绍,按照目前学术界的通行说法,全国有七大方言(有的说十大方言),四川就占了四大方言:官话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分布在金堂竹篙、达州一带,客家方言分布在龙泉洛带这些地方,闽方言还在寻找,但现在还没找到成型的。“有些地方把奶奶叫‘马马’,我们估计就是闽方言。”
  所以四川方言很接地气,俗。黄尚军说,四川方言的特色就是融合,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只要适合,就能在这里生根,比如“瓜娃子”这个词,就是从西游记里来的。
  去年,在川师《巴蜀移民文化研究》的期末考试上,学生们就遇到了这个题:瓜娃子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考到了很多学生。
  据黄尚军考证,瓜娃子一词,来源于西游记。《西游记》十一回记载了唐太宗因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王,被其索命,魂游地府,后被放回,欲觅人到地府送瓜答谢。而均州人刘全,家有万贯财产。一日,其妻李氏在家门口拔金钗送给化缘的和尚。刘全回家得知后,骂她不遵妇道。李氏气不过,自缢而死。刘全因思念妻子,情愿以死到地府进瓜。
  这个故事在四川广为流传,故四川人称“傻”为“刘”,把“傻瓜”称为“刘全进”。后来,慢慢有了“瓜娃子”一词。
  不过,也有很多专家认为:“瓜娃子”来源于《西游记》一说,论据并不充分。
  四川某些地方,虎姓都读作“猫”
  在巴中市一个诊所,有一个医生,人们都叫他“猫医生”。但猫医生的签名,全都是“虎”。原来,虎作为姓氏,都读“猫”。除了这位虎医生,在南部县五灵乡岐山村,村里近百人姓“虎”,成都市新都区龙湖镇也住着很多姓“虎”的人,但他们都不读“hu”,而是读“猫”。
  与猫相关的,还有豆腐。在四川很多地方,老人们叫豆腐为“灰猫儿”。
  擅长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四川方言的黄尚军,就这个词汇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些词汇和读法,与清代四川的虎患有关。那时候,老虎横行,到处吃人,所以,老虎成为人们谈论的禁忌。禁忌这一普遍的文化现象影响了语言。随着科学的普及,禁忌语已经大量消亡,但禁忌却在语言上打上深深烙印。
  因为忌讳说“老虎”,所以,凡是沾了与虎同音的字,都改说“猫儿”。在四川方言里,“斧、腐”都和“虎”同音,于是豆腐就有了很多别名:永川人叫“灰猫”,彭山、南溪、宜宾、高县、云阳、大足、巴中、隆昌、邛崃称为“灰猫儿”。邛崃人把豆腐干称为“干灰猫儿”,水豆腐称为“水灰猫儿”,豆腐乳称为“红灰猫儿”,魔芋豆腐称为“黑灰猫儿。”
  斧头也要避讳。云阳、绵阳、万州称为“开山儿”,广安、广元、巴中、铜梁、忠县称为“开山子”,乐至称“猫儿头”。金堂(下五区),广元叫“猫儿”。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就直接称呼“豆腐”“斧头”了。
  独家披露
  “四川方言地图”
  岷江以东以北讲“湖广话”
  岷江以西以南讲“南路话”
目前,周及徐的课题组,已经采集了四川140多个方言片区的方言语音记录。在采录的同时,课题组也制作了四川方言地图,目前,地图已经接近完成。
  语言学家介绍,南路话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保留了入声,还有卷舌音系统,这在官话里是没有的。
  从发音上来说,成都话跟北京话四个声调是对应的,但是在四川地区,这四个声调的分化很有特色,保留了古代的入声字。入声怎么归,成为四川话语音划片的主要依据,宜宾叙永双流,有单独的入声;成都金堂一直出去到绵阳广元巴中都是入声归阳平;雅安归阴平,自贡仁寿归去声。古代入声我们分不好,但南路话一下就分好了。
  四川话最主要的两个层次,细分又可以分支、群、片。两个大层次的分布很清晰,岷江从都江堰开始向下,到乐山、宜宾、泸州,大致是个L形,L东边北边是湖广话,以成都重庆话为代表;西边和南边是南路话,比如大邑邛崃宜宾乐山。
  黄尚军目前还在寻找古蜀语。他认为,古蜀语应该还存在,比如全世界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记录着“蜀人呼母曰姐”,这个在重庆黔江的一些地区,都保留有,叫妈妈“阿姐、唉姐”。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16:40 |

11月15日下午,四川方言大作战线下总决赛“洋气英语,滋味川话——欢乐对对碰”活动在成都盐市口茂业天地举行,近百名观众度过了充满笑声的下午,持续一个月的四川方言大作战系列活动落下帷幕。

  10月13日起,“书香天府·老百姓的减压书”通过川报观察客户端、四川新闻客户端启动了“四川方言大作战” 线上活动——川话翻译机和川话挖掘机。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30多万网友围观了此次活动,最终有25名网友顺利抵达四川方言大作战线下总决赛活动现场,领取奖品并参加活动。

  总决赛在笑声中开始。“台下的观众谁知道老婆子是什么意思?”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就先抛出考题。“就是老婆。”积极抢答的第一位小朋友是6岁的季磊,他的答案一出口就引发现场一阵爆笑。另一个抢答的小女孩则认为“老婆子是小村姑”。在一片笑声中,“老婆子”登场了,让人没想到的是,竟然有外国留学生参演。他们用一幕自编自演的方言情景剧《请老婆子》告诉小朋友,老婆子其实就是家政、帮佣。

  活动现场,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研究生、印度人保国和他的朋友联袂登台,轮番表演了4幕情景剧《请老婆子》《弄蛋》《买东西》《坐轿子》,故事均来自《民国四川话英语教材》中描绘的百年前外国人在成都的生活片段。男扮女装饰演老婆子的袁沛告诉记者,平时经常一起玩的外国朋友对四川话挺感兴趣,就推荐了《民国四川话英语教材》和他们一起读。“有些地方他们不太理解,我就结合书里面的场景,编了几个小情景剧。”来自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的大学生们同样用方言情景剧《打着灯笼找人》《住店》,向现场观众解释了“啥子”、“抵拢倒拐”等四川话的意思。

  情景剧笑点不断,四川方言游戏更是让现场不少观众笑出了眼泪。在“一人比划一人猜”的环节,“猴急”、“猫耳朵”、“烂眉烂眼”、“扎鬏鬏”等词语,让参与者又是比猴子,又是学猫叫,惹得现场笑声不断。“叮叮猫是一种猫?”、“夹脚夹手是指衣服不合适?”……在“快问乱答”游戏环节,来自加纳的林木小朋友过关斩将,将这一轮的大奖拿到手。来自尼泊尔的李佳俊上台挑战四川话绕口令,引发现场最热烈的掌声。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20多名硕士、博士留学生组队来到现场参赛。“一方面是觉得好玩,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四川话游戏,进一步体会四川的方言和文化。”学院留学生主管沈锐陈说。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16:44 |
《民国四川话英语教材》:你知道四川话里的“好生抬起”、“把脚脚逗起”、“撈起”、“列宗活路”用英语怎么说吗?还记在被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GRE等考试“虐”的日子里,曾咬牙切齿说“有本事让外国人来翻译我们大四川的方言!”吗?事实上,在百年前的蜀地,金发碧眼的“歪果仁”们真的操着一口接地气的四川话。

两年前,华西都市报曾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百年前的“英译川”中文教材进行了详细报道(2013年10月05日),如今,这本外国人学说四川话的“历史见证”重新走入人们身边,正式出版销售。

10月8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几大购书网站发现,《民国四川话 英语教科书》一书已悄然上架,在没有宣传的情况下,这部百年前的四川话教科书蹿红网络,相关微博转发评论近5万次,真真正正的火了一把。

“这本书简直提升了我们四川话的‘逼格’。”网友在留言中笑道。

32个专题 1002句翻译

用罗马拼音标注的四川话“嘿巴适”

“走得拢

Can we get there or not?

请巴到左手坐

Will you please sit close up to the left side.

拢了屋头

We have arrived hone”

翻阅《民国四川话 英语教科书》,华西都市报记者发现,这样的四川话和英语的对照随处可见。全书一共有32个专题,从第一课Conversation with the teacher(同教书先生说话)开始,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Hiring a Cook(请伙房)、Hiring a woman Servant(请老婆子)、Giving the Cook His Orders to Buy Things(喊伙房买东西)、Buying a Sedan Chair(买轿子)等等,每个专题下会有相关的句子翻译,一共有1002句日常四川话被翻译成了英语。

=============分页符=============

四川话到底难不难学?在英文序言中,该书的作者,加拿大医生启尔德总结道,学习四川话的精髓在于词汇和句子,而不是方块字本身。所以他选取了很多四川人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相对简单的语言。

此外,更让网友们惊呼“亮了”的,是每个四川话下面的拼音注释,这本教材全是用的老式罗马拼音,不但与现行的汉语拼音有所不同,而且在每个字的拼音后面还标有“1、2、3、4”,来表示这个字的汉语四声读法。

“换得到 HWAN4 DE2 DAO3,can be changed for as much as;

一吊 I2 DIAO4,one string, one thousand cash;

样子 YANG4 DZ3,sort,‘about',thereabouts."

曾任加拿大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的麦道伟先生曾表示,这本教材中的英文十分典雅,是绅士之间书面交流的表达方式,

“我竟然就这样读了一上午。”“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英语啦。”“怎么办,我觉得我四川话竟然不标准了。” 类似评论随处可见,这本民国时期的四川话英语教材,让网友们大呼惊奇好玩,简直停不下来。

早期的教材 穿越了百年

可能是四川方言对应英语的唯一出版物

“洋气”的英语相遇到民国的四川话,百年前巴蜀大地上的日常生活画卷已然缓缓打开。“换银元”、“坐轿子”、“提灯笼送人”、“找老妈子”等鲜能再觅的旧时场景,重新唤醒了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看洋人们用地道的老四川话交代如何煮稀饭,如何煮鸡蛋,也让人忍俊不禁。

事实上,这本《民国四川话 英语教科书》最初是在川洋学生的中英文教材。在该书的序言中,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的廖志林介绍,这本教材是华西协和大学1917年出版的一年级学生中英文教材,该书于2010年左右,在收集华西医院文物的过程中被发现,善本现在保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内。

这本书作者加拿大医生启尔德,在英国金斯顿皇后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于1891年作为一名医学传教士来到中国,也是最早一批来到四川的外国人士。

在四川,启尔德建立了四川地区第一家西式医院和第一家女子医院,他参与筹建了华西协和大学,并在该校任教多年,这本书编写的初衷就是方便来华的外国人学习方言教材。

“这本老教材对我们来说是宝贝,”在序言中,廖志林用深情的笔调写道,“这本华 和大学早期的教材,同时可能还是唯一的中国四川方言对应英语的正式出版物,换句话说,这正是华西医院的独家秘笈。”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0:18 |
老成都人过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就拉开帷幕了。第一件大事是祭灶。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
  派往人间监视人们言行的,每年腊月二十三便
  要上天去“汇报工作”。于是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在厨房祭灶,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祀要点香蜡,供奉刀头、糕点、瓜果,还要烧黄表;成都人祭灶决不能少的祭品还有一盘白麻糖,目的是要封住灶王爷的嘴,使其不能上天说坏话。送走灶神后,赓即便是大扫除,谓之“打扬尘”。房梁、墙壁上的灰土烟尘以及平日难以打整的旮旯角角都得打扫干净,于是过年的氛围也就浓了。
  巴金的童年是在“高公馆”长大的,那么高公馆是怎样过年的呢?《雾》《雨》等小说里,详细描写了几个重要情节,即:年前准备、团年、祭祖、敬神、游喜神方、烧龙灯。这些,都和老成都民俗一样。

吃团年饭 座位完全按等级
  “大人们忙着准备过年的时候礼节上和生活上需要的各种用品。仆人自然也跟着主子忙,一面还在等待新年的赏钱和娱乐。晚上厨子在厨房里做点心,做年糕;白天各房的女主人,大的和小的都聚在老太爷的房里,有的在右上房的窗下,或者折金银锭,是预备供奉祖先用的;或者剪纸花(红的和绿的),是预备贴在纸窗上或放在油灯盘上的。”年前要准备的东西不外乎两大类:一是给活人的,一是给死人。给活人的包括吃的、用的、穿的、玩的。小说中特别写到厨子做点心,做年糕,以示这个大家庭对于习俗的遵循。给死人准备的 则 是“ 金 银锭”。这需要用黄表纸和锡箔纸折成元宝形状。普通人家不会这么讲究,一般祭祖烧纸钱即可。
  团年又叫吃年饭。成都人吃年饭不一定在除夕,大概从腊月二十 六 七 就 开 始了。巴金在《秋》里写道:高公馆的年饭规定在腊月二十九晚上。被各种灯光装饰得“非常明亮”的堂屋,“两张大圆桌摆在堂屋中间,桌上整齐地放着象牙筷子,和银制的杯匙、碟子。每个碟子下面压着一张红纸条,写上各人的称呼,诸如老太爷、陈姨太之类。每张桌子旁边各站三个仆人:两个斟酒,一个上菜。各房的女佣、丫头等等也都在旁边伺候……八碟冷菜和两碟瓜子、杏仁摆上桌子以后,主人们大大小小集在堂屋里面,由高老太爷领头,说声‘入座’,各人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大户人家年夜饭的奢华与排场仅这段文字已可见一斑。
  巴金写这顿年夜饭是具有对旧制度强烈批判内涵的。座位按等级规定,入座也必须要由家长发令,甚至饮酒、吃菜也要与高老太爷保持一致:“桌子上的酒杯都举了起来,但是又随着老太爷的杯子放回到桌上。在这张桌子上,除了老太爷外,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老太爷举筷,大家跟着举筷,他的筷子放下,大家的筷子也跟着放下。”这就是豪绅大户的团年饭,一个严格遵循尊卑长幼等级制度的会餐仪式!

主仆同乐 初九晚上烧龙灯
  豪门大户视祭祖为一年中最大、最庄重的事。鲁迅《祝福》中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这个祭祖仪式。鲁四老爷嫌祥林嫂是寡妇,身体不洁,禁止她碰祭品,最终导致了她精神崩溃。
  除夕之夜,高公馆内的祭祖也是庄严而隆重的。巴金在小说《雾》里写道:“堂屋里挂了灯彩,两边木板壁上也挂了红缎子绣花屏。高卧在箱子里的历代祖先的画像也拿出来,依次挂在正中的壁上,享受这一年一度的供奉。”天刚黑,高公馆的老幼便按照男左女右排列在神龛前,再请出老太爷,然后在爆竹声中,由老太爷先向祖宗叩头,接着便按长幼分批叩头。待到拜过祖先后,各房又依次给老太爷叩头请安;之后才是各房子女给自己的父母叩头,或者向伯父伯母和叔婶请安;最后则是高家的女佣、仆人给主子行礼。等级的森严再一次显示出来。
  初一天敬财神是成都人的习俗,意在祈求四季发财,想必高公馆也不例外。敬神过后,高家的长孙觉新和叔父便坐了轿子出门拜年,而女眷们便“向着本年的喜神方走去,算是干了一年一度出行的把戏。一年里只有这一刻她们才有在街上抛头露面的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0:23 |
奔奔----围腰
决人——骂人
码倒——欺压
哪扪——怎么样
煞阁——完结
汪实——数量多
慢阵——等会儿
一港港——一会儿
不张视——不理睬
趴火——便宜
邦硬——很硬
贡黄——很黄
松跨跨——较松
黑不拢耸——漆黑一团
巴兰不得——很希望
哭稀流了——哭得厉害
打裸裸——话不流畅
黑区马孔——很黑
出脱——失去
经佑——照料
阴倒起——暗暗地
劳慰——谢谢
扯筋——争吵
扯拐——出问题
明砍——明说
冲壳子——吹牛
棒老二——土匪
兆包——顽皮好动的小孩
打幺台——中途加餐
嘎嘎——肉
波丝网网——蜘蛛网
蚂因子——蚂蚁
灶鸡子——蟋蟀
丁丁猫——蜻蜓
妥神——流氓(最具特色的)
甲加——污垢
索梭——绳子
活摇活甩—不牢靠
装疯迷窍—装疯卖傻
光叉叉—赤裸下身
耙活—容易
扯把子—吹牛
籽籽—小疙瘩
脚脚—残渣
颈子—脖子
牛牛—陀螺
宝器—傻瓜
克膝头—膝盖
曲蟮—蚯蚓
乌棒—乌鱼
癞蝌宝—癞蛤蟆
戳脱—丢掉
割捏—打架
倒拐—转弯
扯筋—闹矛盾
搞惯了—习惯了
喊明—说明
胀慌老—憋急了

发表于 2016-1-28 08:47 |
成都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能把成都的历史沿革理出一条线索说开去那是一般人不可思议的呀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20:29 |
《天下成都 》   音乐、诗文                                                                                                            

发表于 2017-3-1 10:26 |
好厉害的样子

发表于 2017-3-1 10:26 |
但是原谅我没看完

发表于 2017-3-1 10:27 |
但是成都文化应该传承下去
12
返回列表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