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管住违法的非机动车
随着非机动车电动时代的到来,非机动车辆交通违法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城市病”。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和电瓶车、电瓶三轮车闯灯越线、骑车带人、随意变道、逆行、甚至在机动车道上和机动车抢道行驶,穿梭在如织的车群里,使机动车驾驶人防不胜防,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非机动车辆交通违法(尤其是电瓶车和电瓶三轮车)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城市病”。由非机动车违法引发的交通事故触目惊心。据报道某市一年涉及的简易程序处理的电动车交通肇事就达6000余起,占全年事故的20.64%。一般程序处理的电动车交通肇事188起,占全年事故总数的10%。涉及电动车肇事事故的出警量占到事故中队总出警量的70%。据介绍,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多是电动车载人、超速行驶、逆行、抢道、占用机动车道以及不按车道行驶。因此,笔者认为:重视和加强非机动车管理,遏制交通违法、减少交通事故、改善交通秩序,已成为摆在交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非机动车违法现象普遍,危害严重。
非机动车违法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呈现出普遍性、随意性、反复性等特点。列举如下:
1、闯红灯。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可以看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的主要的表现在闯红灯上。每天都有很多行人和非机动车在闯红灯,而且是每个路口都有。很多非机动车驾驶人对红灯却熟视无睹,对他们来说,红绿灯的管控效力根本不存在。红灯也照样不顾一切、勇往直前,他们这样的行为,扰乱了路口交通秩序,影响道路通行能力,而且给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闯红族”中,女性占有相当大比例。
即使有些非机动车(包括许多摩托车)在路口等候红灯,也总是不自觉的将车辆越过停车线,而且有的人还会推着自行车慢慢向前溜达,边走边等闯红灯,甚至有的居然将车停在路口中间等红灯,需找一切机会,伺机闯过去。这种现象从众效应很明显,有一个越线了,其他等候红绿灯的人也都立即跟上,不仅严重阻碍了正常行驶的机动车,也给自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
2、强占机动车道。由于非机动车道相对较窄,一些非机动车驾驶人为抢时间、图方便,违规驶入机动车道,与机动车争道行驶,妨碍机动车正常行驶,严重影响交通秩序。
3、随意转向、逆向行驶。有的非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根本不顾后面是否有其它车辆或者行人,随心所欲,不管是在非机动车道还是机动车道行驶,只要是想转向,立马就转向行驶,根本不会左右观察路面情况,不顾后面或周边行驶的车辆和行人。有些非机动车驾驶人为图方便,不愿绕行,为到达目的地,不惜发生交通堵塞或交通意外逆向行驶而且速度非常快。安全交通隐患很突出。
4、超速行驶。按规定,电动车在设计上最高时速不得超过每小时十五公里,在路面行驶时,只能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划分非机动车道的,应靠右边行驶。但绝大多数厂家在利益驱使下,设计的最高时速都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很多电动车驾驶人在行驶过程中,不求最稳但求最快,在茫茫人群中左冲右闯,见缝插针,但由于电动自行车刹车性能的先天不足,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很难刹住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此外,非机动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还有其他的一些违法行为。如违法横穿道路、手中持物单手骑车(更有甚者脱手骑车)、违法载物、载人、醉酒驾车等等。无论哪一种违法行为,违法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视交通法规。据其他城市调查结果显示,90﹪的非机动车驾驶人承认自己有过闯红灯、逆向行驶、走机动车道等违法行为,其中经常违法的占30%,偶尔违法的占60%。
二、非机动车违法的成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广大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交通安全意识普遍淡薄。另外,交警部门执法观念陈旧,加上警力有限,执法显得力不从心;非机动车管理难度较大,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畏难心理;对非机动车违法行为有的视而不见,有的不管不理,加上非机动车数量巨大,违法处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处罚执行难;道路隔离设施不完善,导致非机动车道受到挤压。与机动车相比,行人和非机动车处于弱势地位,在处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道路交通安全法》否决了多年来在行政执法机关中盛行的“过错责任原则”,而采用“弱势群体保护”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撞人不白撞”原则得到强化,客观上助长了行人、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的蔓延。
三、加强非机动车交通管理的几点思考。
1、改变执法理念,加大管理力度。
2、 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执法效率。执法民警要熟悉掌握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的各项处罚依据,做到及时执法,大胆执法,严格执法,严打击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执法,不降格、不妥协、不执“人情法”、不办“人情案”,坚决营造依法严管、依法处罚的浓厚氛围,严厉震慑行人和非机动车各类违法行为。
3、 日常执勤中做到“四勤”,即:勤走动、勤观察、勤喊话、勤指挥,及时发现违法苗头,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4、对非机动车违法行为要坚持常态化管理,切不可时紧时松,时管时不管,这样很容易在群众心中失去威信。
5.提高路面见警率。路面上有交警,驾驶人员就会有所顾忌,就会下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进而自觉遵守交通秩序。事实证明,提高路面见警率是预防和减少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发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定期组织志愿者参与对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的管理。交通志愿者来自社会中,通过现场参与、亲身体验,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的同时,倡导广大群众关爱生命、平安出行,从根本上减少非机动车违法现象的发生。
构建和谐交通,治理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交警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基层交警部门务必充分重视对非机动车这一“薄弱环节”的管理,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措施、新方法,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加务实有为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非机动车的管理,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畅通、和谐的交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