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66|评论: 63

[原创]刘秀王陵一瞥(洛阳行之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7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本要将洛阳之行的文图发完,因春节的缘故,一直未能将此内容写完,今天又将此文检出,为沙龙增添点游览风景……

---------------------------------

    刘秀王陵一瞥

   (一)

    以古都名扬天下的洛阳,应该说无所不名!都知道这里有精湛的龙门石刻,有称甲天下的牡丹,还有那天下第一白马寺,可是那地下的万千古墓,却鲜为人知。这里横亘洛阳北侧的邙山,那个是冢连冢、墓压墓,古墓之多,有"无卧牛之地"的说法。而"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更是久为流传,以至北邙成了一般墓地的代称。

   洛阳的时间极短,不能参观诸多帝王陵,但东汉刘秀的帝陵,我是特地游览的,虽然难为了两条腿,直走了大约十几里地,中途也曾有机动车辆,但均为能喊住停下来,只能劳动这“11号小车,终于到了汉光武刘秀帝陵。

    汉光武刘秀帝陵,古谓原陵,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汉光武帝陵位于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白鹤乡。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总占地6.6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高20,周长500。为夯土丘状。陵园四周有短墙回护,内植古柏千余株,苍劲挺拔,葱郁幽静。园中至今保存有1500棵隋唐古柏,拔地通天、蓊蔚肃穆,它们巨大的轮廓形成了清晰可辨的人形卧像,俗称汉皇仰卧。陵园西面为光武祠。光武殿前大道二侧原有古柏二十八棵,相传为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的化身。陵园之中紫烟袅袅、宛如仙境。其间有柏树称鸟柏,倘若你在鸟柏下拍手时,柏树间会发出啁啾的鸟鸣声,令人倍感神奇。

   陵冢前的巨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上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十个大字。刘秀帝陵位于邙山脚下,黄河岸边,呈枕河蹬山之势,且一反帝王选陵常规。众所周知:历代大型陵寝也多以南向为主,建筑群体的主要中轴线往往就是南北中轴线。因为历代帝王的统治权术被称为“南面之术”,《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礼记》中:“天子负南向而立。”孔子说:“雍,可使南面。”(《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他的学生冉雍可以做大官。可见,南面就意味着皇位官爵与权力的象征和尊严。所以古代天子、诸候、卿大夫及州府官员等升堂听政都是坐北向南,因此,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有“凿山为陵,南向而立”之说。而刘秀帝陵却是2000年封建历史之殊例,帝陵之建竟反其道而行之,寓意何属,至今仍是一个谜。只听到这样一个传说: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没有葬在山上,葬在冢山之阴的黄河滩上。这其中的缘由,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刘秀在位时,他的儿子已不听话了。不久刘秀病重,自忖要是让儿子在冢山上建王陵,他定会反其道而行之,埋到黄河滩上,不如正话反说,要儿子将他葬在黄河边上,谁知刘秀这个儿子,这次却真听了话,把刘秀埋到了黄河滩上。传说的真假可以不去管它,今天走进陵园,坟前分列的28株巨柏,据说是象征跟刘秀打天下的28宿。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刘秀选择这块坟地,说不定倒是明智之举呢。

·待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9-2-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7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帝陵一侧——


发表于 2009-2-7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类访古题材。

    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颁布6道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战争期间被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未释放的官私奴婢必须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连下三次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遣散地方军队,废除一些不良制度,组织军队屯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社会由动乱趋于安定,人民得到了修生养息。历史由此前进,史称“光武中兴”。

图片好美。[刘秀陵未坐北朝南,到底如何朝向?]

好文字!等待续集。

问好萍水先生!

发表于 2009-2-8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发表于 2009-2-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

发表于 2009-2-8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完整版.

[em01]

发表于 2009-2-8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好作,图文并茂。学习了!元宵节快乐!

发表于 2009-2-8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em02][em02]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

发表于 2009-2-8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读这样的游记,不仅能饱览山川形胜,而且可温习旧历典故。

南面而王,那是王侯者流的追求。对于小民百姓,能乐享天伦,则虽南面王不能易也。唐诗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又是一种追求。

题外话了,问好萍水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秀王陵一瞥

   (二)龙马负图寺

    在观览刘秀帝陵之前,不得不插入这一段介绍,那就是前往刘秀帝陵的路上,途经了龙马负图寺,这可是我们老祖宗的祭祀地啊,也是中华易学的发源地。所以务需介绍一番。

    龙马负图寺位于孟津县会盟镇,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是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而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因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建,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中国易学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

    《易经》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六、七千年前,有龙马负河图跃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伏羲氏依照河图洛水演绎出阴阳八卦。这里的河图就是指中原的山川地理图,洛书则是龟甲卜文。

    不过,据传上古时期,人类文化的始祖伏羲氏带领部落在黄河一带繁衍生息,过着茹毛饮血,时序不辩,阴阳不分,结绳记事的生活。当时,一龙头马身的巨大怪兽,从黄河上踏波而来,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伏羲见状,义无反顾地纵身下河与怪兽博斗,经过七天七夜的较量,终于在图河上降服龙马。后以龙马背负图点,仰观天象,俯察法地,以其纹创造了先天八卦,一画开天,辟浑噩之玄沌,剖清新之文明,阐天地之秘,立文字之祖,伏羲造书契,定人伦,正婚姻,其功之高,其道之大,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开创了中华文明之先河。 后人为纪念这位人文始祖,在黄河边上建起了供奉他的寺院, ()怀帝永嘉时曰河图寺,梁武帝时改为龙马寺,唐高宗时改为兴国寺。后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而成,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龙马负图寺”。

    这座寺北临黄河,南依邙山,寺前紧临图河故道,规模宏伟,殿宇巍峨,山门峻拔,前有崇邙横卧,后有大河奔涌。寺内现存宋、明、清历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诗人程颐、朱熹、邵雍、王铎、张汉等撰述的碑、铭、诗、赋,是中原河洛文化、寻根问祖的旅游圣地。

    我这次所见的龙马负图寺是重新修建的。因历代战乱,龙马负图寺是屡建屡废。现在的龙马负图寺,重修了负图寺大殿和伏羲龙马像,并建山门一座,在图河上架石桥三座,逐步恢复寺院原貌,并逐渐发展成为炎黄子孙的祭祖圣地和”“河图洛书的研究中心。

    我本来应该进去观赏一番的,毕竟是我们老祖宗的祭祀地啊,可惜,两条腿不听使唤,硬是要让我早点到达最终目的地——刘秀帝陵,那样也好让自己的11号小车寻个好地方,好好休息休息,最终还是没能进入龙马负图寺。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问好各位朋友!祝各位元宵节快乐!

萍水这厢有礼了。。。

发表于 2009-2-9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寺庙与南方寺庙相比,总觉得在视觉感受上另有一番说不清道不白的差异……,是什么,真的还说不出来。八下年代中期我在西安游览李唐王朝的历代帝王陵墓时就有这样的感觉。

期待着跟上萍水先生的脚步进入刘秀陵。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苦李在2009-2-9 0:52:00的发言:

北方寺庙与南方寺庙相比,总觉得在视觉感受上另有一番说不清道不白的差异……,是什么,真的还说不出来。八下年代中期我在西安游览李唐王朝的历代帝王陵墓时就有这样的感觉。

期待着跟上萍水先生的脚步进入刘秀陵。

——问好李老师!

说的是,我的感觉也是这样,总觉得那里有点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忙了一天,图还没有来得及做,明天再接着上文章吧……

发表于 2009-2-10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美不胜收!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