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家讨论一下张飞义释严颜事发何处很有好处。一是有利于巴中及沿途古驿道文化资源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全国诸多地区主打三国文化牌带动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张飞义释严颜一事由于历史久远、既是真实事情,在过去一千多年实际情况下,一些行政机构设置由于朝代更换,行政变更极大。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随朝代而变迁,往往作者按其本人生存年代和变迁后的行政机构在辖区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记载,其资料收集的怎样,准确性考察的怎样都是未知数。在过去惜字如金的时代,大事只记首府大地名。例事发巴中,原属达州所辖,在大事记载上往往记地方首府达州,而弃记小地名巴中,造成事后诸多事难考,这种类似情况历史上累见不鲜。所以仅凭历史上的行政机构设置不能证明历史事件真伪。当然我们也不能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不过可以从地理,当时军事意图和政治背境,从动态,宏观角度分析一下当时诸葛亮和张飞进军西川的目的和路线。具张飞传:“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江而上,分定郡县。”根据此记载,开始是张飞与诸葛亮都是溯江而上,然后分定郡县。他们在何处分手进军西川不得而知,但确实不是一路同行进西川的。然后根据《先主刘备传》:“先主军宜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唯关羽留镇荆州。”从此记载看,他们应在白帝城(今奉节县)靠西川方向某一个地方决定分兵合击西川。因为进西川,是刘备集团蓄谋已久的决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找个什么理由进西川的问题。
从当时地理和政治背境看,荆州到手后,刘备入蜀,由于刘备意在夺刘璋之位,在进攻今广汉北时,庞统去世,刘备令诸葛亮,张飞驰援。从军事角度讲,刘备占据涪城(今绵阳)已与刘璋反目,北有汉中张鲁军阀虎视眈眈。如果刘璋调动今达州,巴州等川南北军队对刘备进行围剿,刘备处境就非常艰难,孔明深知这一点。所以要派军队从速对川南北刘璋的军队要进行牵制,同时将川南北刘璋军队消灭后夺西川才有望。所以我认为,诸葛亮、赵云走水路,攻今重庆(古江州)、沪州(古江阳)、犍为入川。张飞走陆路进军西川,他们都是有军事目的的。从张飞进军西川可能的三条路线分析(见下两图),根据当时军事驰援时间紧,祟山峻岭路难行的地理条件,汉中张鲁军阀割据和汉中东北方面有曹军严守。从张松标图分析看,走第一线或二线的可能性不大,走第三线可能性最大。但不管走哪条路,张飞意在要与刘备在绵阳会师,今巴中、阆中是必过的,古巴郡沿线刘璋的军事势力是必须要解决的,这是诸葛亮“隆中对” 战略方案的具体实施,也是这次进军的主要目的。
古巴蜀指重庆和成都,巴以今重庆而得名,以重庆为中心,根据方位分巴东和巴西,今宜昌尚有巴东县,那嘛当时的巴西就是(今阆中)。而巴中处于两巴之间,巴中又处于阆中至白帝城,荆州陆路交通干线上,是军事要隘,古设巴郡并受江州所辖就不足为奇。
巴中现存的严颜像和历史上的严颜庙看。从历史角度看,立庙、塑像都是一个人生后有重大影响和形成了重要的历史节点的突出体现。从古至今,如果一个人生前无特殊功绩,死后无影响,没有一大批集团受益崇拜者组织,在过去等级深严的时代是不可能为其塑像修庙的。所以严颜被张飞义释后,降服沿途刘璋诸将,利用严颜在巴郡执政的区域影响,又在刘备攻取汉中打先锋,使刘备顺利夺取汉中,严颜立下了汗马功劳,严颜死后十年左右就为其立庙,塑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据《巴中县志校注》载:“严颜,为刘璋守巴郡,抗节不屈,张飞义释而引为宾客,后居属县汉昌,卒葬于此。”古汉昌即为现今巴中,可以得知,严颜降飞后常驻巴中,死后亦葬在巴中。又据明《保宁府志》载:“严颜祠在(巴)州治西一里,汉建兴十二年(234)立祠于墓旁。(张飞义释严颜后20年时立的庙)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张飞义释严颜就应发生在古巴中。当然严颜生于何地,死后葬于何地现有几种说法,但这又是另一码事。严颜庙和塑像仅巴中存世外目前尚无第二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