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虚高问题应找准症结。
以芦笋片事件为例,2010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披露,出厂价只有15.5元的芦笋片在湖南湘雅二医院销售价格为213元,利润高达近13倍,这一事件披露后,社会反响强烈,很多群众认为医院谋取了暴利。但事实如何呢?根据后期调查,这种药的价格攀升轨迹是:湖南某医药公司以15.5元从川大华西药业公司购入,按30-40元销售给唯楚医药公司,该公司转手又将其以185.2元价格挂上采购网,湖南湘雅二医院采购该药后,加价15%,按213元的价格向患者出售。在三个关键环节中,其它两个环节价格分别增长了150%、360%,而医院的环节只增长了15%,且增幅完全在政策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因此,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一清二楚。但为何公众会对医院产生误解呢,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医院直接跟患者打交道,从患者手里收钱,而其它环节的交易都不与患者见面,所以很多时候医院承担了药价虚高的名声,这是不公平的。群众看到的是表象,而主管部门则必须找准病根,若医改不从暴利环节入手,重新构建药品价格机制,调整各方利益,单纯对公立医院的合理利润开刀,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