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cdlwhj

四川宜宾龙华古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2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是来挣小米椒滴
发表于 2013-3-23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不错

发表于 2013-4-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 竹 海
初临万里1,以观竹海2。翠门关竹3,蜂蝶纷飞。  
竹涛阵阵,群山竦峙。筏舟青龙4,湖波涌起。  
仙寓宝寨5,壮心不已。飞瀑流泉6,志在千里。  
翡翠长廊7,绿云飘逸。茶花溪色8,永年养怡。  
日月星汉,天皇晨晖9。毓秀钟灵,竹都忘归10。  
物华天宝,汉安瑰丽11。幸甚品竹,歌以咏志。  
注:(资料来自江安网站)蜀南“竹海十佳”是指:天皇寺,天宝寨、仙寓洞、青龙湖、七彩飞瀑、古战场、观云亭、翡翠长廊、茶花山、花溪十三桥等景观。本诗主要描述江安“蜀南竹海8.8佳”,即:天皇寺,天宝寨、仙寓洞、青龙湖、七彩飞瀑、4/5翡翠长廊、古战场、茶花山(岛)、花溪十三桥等景观。  
中国橙海—竹都江安是中国唯一拥有两大竹海(蜀南竹海东景区和仁和百竹海)的县。蜀南竹海和仁和百竹海点缀在方圆9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简直就是个人间奇迹!让天下的旅游者们神往忘归,流连忘返!

发表于 2013-4-9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君山下二条龙

发表于 2013-4-16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有图的帖子

发表于 2013-4-18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P:P:P:P:P

发表于 2013-4-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房屋的年代也已久远,每一间都斜着身子,相互依靠着、支撑着,仿佛夕阳中老人相互搀扶的蹒跚的背影,让人唏嘘感慨。

发表于 2013-4-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镇里的每一块砖、每一件什物都古老得可以说出一段故事,连房顶上的青瓦也上了青苔,变得生动轻盈起来。

发表于 2013-4-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就这样顺着老街,从凉桥开始,遇巷就钻,见弯就拐,行于可行之路,停于不得不停之处,随意而兴。

发表于 2013-4-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论文章是这样,我们行走亦是如此,人生在此也曼妙多姿,姿态横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825101552.jpg

发表于 2014-7-10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破解宜宾龙华镇大佛旁的那对对联中所有的道教造字,即大家不认识的字的读音,和解释

发表于 2014-7-10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话をしない 发表于 2012-4-16 20:11
宜宾古镇龙华(2012--01--25)
  龙华古镇位于屏山城西北37公里处,因有明代所建龙华字而得名,国家级历 ...

我已破译这副对联中的所有难字,并且能说出它的准确读音和字的意思

发表于 2014-7-10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cdlwhj 发表于 2012-1-15 10:59
八仙山丹霞洞窟群,由9个洞窟组成,皆为佛教和道教遗迹,外形为仿木结构梁柱,每洞皆镌有匾对,雕刻精美。 ...

我已近破译这些字的读音和意思并且找到强有力的证据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宾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龙华古镇,一面依山,三面环水,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有着千余年历史的龙华古镇因龙华寺而得名。龙华古镇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保留了它的历史风貌,有古镇活化石之称。镇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南面是绵延起伏的老君山,大龙溪、小龙溪在镇北口相汇后流入岷江,八仙山风景区与古镇隔溪相望,以及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八仙山立佛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宾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龙华古镇,一面依山,三面环水,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有着千余年历史的龙华古镇因龙华寺而得名。龙华古镇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保留了它的历史风貌,有古镇活化石之称。镇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南面是绵延起伏的老君山,大龙溪、小龙溪在镇北口相汇后流入岷江,八仙山风景区与古镇隔溪相望,以及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八仙山立佛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ulture.ifeng.com/a/20140809/41507003_0.shtml《图腾与民俗中的边城之桥》:龙华凉桥,边城遗世的浪漫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华廊桥 边城遗世的浪漫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的桥没有不美的,而且有很多是特出的美。”单从美感而言,人们会首推廊桥。中国侗乡的风雨廊桥被誉为“没有图纸的桥梁艺术”,形式美、功能美和环境美令人流连。龙华古镇,保留着一座与民族地区形似的廊桥,十分珍贵。
龙华古镇曾为古蜀族居地,后为彝人居地,是彝汉争夺之所,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曾亲率大军从这一带进入凉山、云南,明代设驿站,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在此设平安营,建都司衙门,驻军,修建城墙和城门。移民和屯兵来自神州各地,形成龙华独特的地方语言,连与邻境乡镇的语言都不一样。也许就是这种与军镇城堡不同的外来的侗乡民族风格,使得廊桥具有独显的美。
龙华人把廊桥称为凉桥,此桥是昔日宜宾龙华乐山的重要交通枢纽。桥上筑瓦屋形成长廊,既为龙华到沐川方向必经之道,又是当地人乘凉憩息之所。由于交通繁忙,桥身为木石结构,坚固耐用而且体量较大,长36.74米,宽4.32米,河底至桥面高4.7米。桥柱为石质方形4列8根,前置4根棱形分水石柱,可抵御夏日山洪暴发时洪水的冲击。桥基坚固加上通廊覆盖,勇武坚强又不失纤丽轻柔,廊檐亭阁呈现向上飞动的轻快,韵律生动。
廊桥还具有民间祭祀功能,桥廊阁楼上供有神像,是最独特的桥文化风俗。佛经中说:“广度一切,犹如桥梁。”廊桥是村民交流最多的场所,行走或纳凉时,精神上也得到洗礼。廊桥具有中介与过渡的象征性意义,仿佛联系了圣与俗,此岸与彼岸,赋予了桥梁趋吉避灾的文化意象,我不禁叹服乡间宗教无处不在的巨大吸引力。
桥面的画舫上题有匾额,“志在千里”“廊纳熏风”。从乐山到宜宾,古代盐业是十分重要的物资,“熏风”即南风,中华人文始祖舜弹着“五弦之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当时山西的池盐就是靠温暖的南风使池盐结晶,财富聚集,所以,“熏风”也是财富之风。乐山产盐通过这里运往川南,自然也是熏风财气。
昔日的战略要地和财富通道在时光中逝去了,龙华变成了川南建筑的活化石,永远不变的是百姓的生活,俯栏远望,伴随河滩的水声,浣衣女人们的笑语仍能让你心动,和廊桥的风姿绰约一样,浸透着边城遗世的浪漫。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龙华浩浩荡荡的踩桥队伍穿行在古镇的街巷
   央广网2014年5月16日
  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一卷方兴未艾的春潮,一个千年的古镇,一座不倒的廊桥,一群饱经沧桑的女子,一阕穿越时空的歌谣……“女子踩桥”是产生并流传于宜宾屏山县龙华镇辖境的一种民俗活动,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及1950年以前,龙华解放后停止,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
  “女子踩桥”在以屏山龙华镇为中心的辖区传承了数百年,它的歌词真实、生动而准确的反映了历史、文化、政治、是屏山旧社会妇女思想感情、表达心愿的总结。踩桥一般是三年一踩,如在缴香时香的烟子直接上天,那当年的踩桥就算功圆德满。
  每年正月十四,龙华的中老年妇女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烧着拜香至八仙山,在八仙山集中住宿,第二天清晨一早,每人右手上拴着红布巾,手里拿着一支香,在引香师的带领下,一人手里敲着木鱼子,点燃香蜡,在大佛下面起香,然后下山,开始在凉桥上进行踩桥,每座桥踩12遍(闰年踩13遍),然后依次在老凉桥、撑船沱桥等桥上踩,程序与第一座桥一样。整个过程都是引香师在前面点香蜡,踩桥人排成两行跟在引香师后面,分成很多组,每组由一个声音洪亮、有号召力的人领唱《踩桥经》,其余人伴唱。踩桥队伍一领众合,声势浩大,声音传遍了大街小巷。桥踩完后,原路返回八仙山缴香。  
        “女子踩桥”唱词为七字句,有的内容在龙华山歌中也有流传,如:领唱者唱“吃了斋饭好逍遥,抬根柏杨去搭桥。造桥不造灯草桥,风吹灯草颤摇摇。造桥不造朽木桥,朽木桥梁不经牢。造桥要造石板桥,今年修起万年牢。”表达了人们的真实心愿。踩桥队伍清一色是女子参加,手臂上拴着红布条,如有行人或车辆通过,则发放于手中以示消灾免难,祈求一切平安。所有踩桥队伍都是自发组织,在踩桥过程中可以不断吸收踩桥妇女,队伍不断壮大,往往会形成几百人的庞大队伍,声势浩大。从起香到缴香,整个过程需耗时6小时左右,但一旦起香就不会停下来,直至缴香结束。
  “女子踩桥”是广大人民集体长期创作的结晶,其歌词全面反映了各历史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生活状况,特别是广大劳动妇女的思想变化从踩桥这一活动表现出来。旧社会妇女通过踩桥喊出对苦难生活的反抗,以及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它表现出强烈的积聚在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力量。新社会妇女通过踩桥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祈求平安,消灾免难。
  目前,“女子踩桥”已被屏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屏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进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龙华镇百岁抗战老兵沈文彬老人回忆,当年参加抗战的龙华镇籍国军士兵还有龙贤武(又名龙人侠)、王明发、罗时先,这三人参加的是远征军,是邱清泉的士兵,后去台湾。龙贤武于2010年回龙华一趟,同年在成都去世。和龙华相隔不远的龙溪乡也有2个去了台湾,留在龙溪的是陈中会,他是警卫团的,属于刘文辉的部队,一直在西康。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