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有两处古迹应申报国家“大遗址”
从2005年7月起,国家财政部和文物局启动了“大遗址”保护项目,每年投入2.5亿元,对具有重大影响的大遗址进行重点保护。目前我省已有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和十方堂邛窑遗址已列入“大遗址”保护名录。本次(最近,见新华四川网6月2日)打捆申报的大遗址包括新津县宝墩遗址,郫县古城遗址、鱼凫村遗址,都江堰市芒城遗址,崇州市双河遗址、紫竹遗址等,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距今约500—3700年。
据四川省文物局介绍,茂县营盘山遗址、宣汉罗家坝遗址、广元剑门蜀道以及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最近正着手申报国家第二批“大遗址”保护名录。
我县有两处遗址似应报省请纳入下一批“大遗址”保护项目,并申报国家认可。两个项目是:
一、米仓古道遗迹。主要起于汉中,经旺仓、南江(通江)、平昌向成、渝两地幅射,是历代军事和辎重通道。《保宁府志》、《巴州志》、《旺盛县志》等都有详载:开始是我们这一带的“板楯蛮”过米仓山协助刘邦灭“三秦”而拓其道。米仓道共三条,都集中于“江口”,然后分水、旱两路进入成都、重庆并出川。最著名的和有大量文字记载的当属“长安古道”(唐时名,又称汉中大道和荔枝道),它前起重庆、华茔、营山,在县境内从佛楼---西兴天堂村---江陵庵---到岳家---尖山---石峡子---江口镇人民街---龟碑弯---农业局围墙---伯坚广场----原去张公的老路直到元山---得胜---通江直到汉中。也是蜀、魏战争的人马粮秣通道。米仓古道除广、旺一带尚有栈道遗迹外,以文字和石刻、牌坊遣迹留世的平昌为最多。如“长安古道”、“双竹堂”、“余进士(焕文)诗题刻”、“金斗寨石刻”、酒厂对面和背后的“江阳十景”、汉中路上的“群山开路让人行”、“ 石峡颂”以及“汉王庙”等都基本在一条线上。也记载了这三条路的沧桑变化。
二、小宁城抗元遗址。公元1236年蒙将阔端侵蜀,自甘肃占宁强,摧利、阆(州)捣巴州、合川、十月陷成都。公元1242年六月,南宋理宗以余玠权工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以孟珙为安抚史兼知重庆,分别经营东、西川以御蒙军。余玠先分兵各戎司(约五万兵力)作防御布署。张实则在巴州募“讲武军”数千人(见今岩下石刻原文)在今荔枝境内小宁城建立 “上至巴州、通江,下至渠江、合川,西连广安的抵抗蒙古军入侵镇守防线”(置小宁州,当时县域属恩阳县辖)。该地前后有大宁、小宁三滩,周匝环绕,四围悬岩,岩高约十丈,城高约二丈,环围约三里。外有午城,均为方石所垒。城内有庙宇、寺院(钟鼓楼)、寨栅、较场、粮仓、炮台、碾坊、石井等设施(见《巴州志及城垣图》)。实为四川抵御蒙军的屏障之一,至今历世800余年,遗址上一些城垣基石、入城通道、建城石刻仍保存完好。
公元1253年余玠被黜郁愤而死的次年正月,蒙古军企图绕道而图合州 (今合川)钓鱼城,在攻克通江后,驱二千多蒙军向小宁城进攻,守军与蒙军在红云台、板庙场和小宁城的碗山、卧虎山、白顶子(今江口雪花坪)、黑水潭(今黑水场辖)一带大战七、八天,宋军以居高临下,准备充分的优势,使蒙军死伤大半,只得退回占领地。
1258年2月,元宪宗蒙哥和总帅汪德臣,亲率主力七万,分三路再次攻蜀。九月至利州,十月攻打苦竹隘(今剑阁县西北)和小宁城。小宁城都统张实率部迎战,“斩获(元军)数千级”由于裨将赵仲武叛变,守将张实被俘遇害。接着,蒙军连续占领嘉陵江、渠江沿线四座坚城,于同年冬天抵达合州。多次总攻钓鱼城不下,蒙哥和总帅汪德臣攻城先后战死。闰11月,忽必烈为争夺汗位急遽北归,攻合州和小宁州(城)的蒙军急速北归争权,致小宁城直到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南宋完全灭亡时才归属元朝统治。一座小小的州城,与合州钓鱼城和广安驻军前后配合,为南宋支撑了三十四年江山实属难能可贵,史载有理。
由此希望:
(一)、这是宣传平昌的绝好机会,不用花钱请人“打造”,是自然的历史文化旅游精品,请版主设法使这帖保留长一点,让更多的人熟悉促成上报;
(二)、希望支持此议的领导和同志在方便的时候向县上主要领导作个汇报,或者将此文放入他们的信箱,先行谢过;
(三)、政策上有说法不对的地方,请主管部门的网友和其他网友都正面解释,拒绝有人说我管闲事。
只宜作作料的老生姜
2009年6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