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首先对安树伟教授的 “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基于西部实践的具体经验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并在“经济区是行政区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论断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区边缘经济”的一条推论“经济区边缘经济”。
本文的实证研究的对象为四川省雅安市。文章分别从多民族聚居、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三个方面论述了雅安市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地区,为结论的推广建构依据。
笔者根据补充后的“经济区边缘”理论,以处于攀西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交界地带的雅安市为实证对象,研究了雅安市的区域化过程,初步明确了雅安自有行政建制以来两千多年中的“核心——边缘”轨迹。着重研究了近五十年来,雅安市围绕“核心——边缘”的区域化过程,并指出在这个过程中,雅安的行政政策正式依据自身的变化不断修正,寻求不同的经济区空间作为归宿。
之后进入到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区域,即探讨雅安市在成都、攀西、川西北三大经济区中间的边缘地位和困境。并采取SWOT分析方法,探索了在处于经济区边缘位置下的雅安市三大产业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根据雅安市的现实,提出了雅安市的区域发展非均衡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流量经济模式。并据此对雅安市的总体发展战略“一龙头,两拳头”进行了区分性的探究;对流量经济模式提出了旅游、物流、技术、传媒四个方向提供选择。
随后我们探索了本文所提出的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应用价值。在附件中,我们从行政区域总体的发展高度出发,对雅安市的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性建议作为政府部门的决策依据。
前 言
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增长极与边缘地带
现代区域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是以若干个增长极为中心,逐步辐射周围地区,促进本区域的发展。在中国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各省的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中,往往以中心城市及邻近周围地区为主体,交界地带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交界地带”又称为边缘地带,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地方政府对其辖区的经济起很强的干预作用,在行政区或者多个经济区的交界地带,生产要素的流动受阻,形成一种具有明显分割性和边缘性特征的区域经济。
1.2行政区经济和经济区经济
在我国区域经济运行中,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地方政府成为一种经济主体和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行为就将对区际经济关系产生更为直接、突出和独特的影响。通常而论,政府行为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一定的政府职能是通过一定的政府行为来实现的,并从根本上规定着政府行为的基本取向。主要体现为一级行政区范围内,行政中心往往成为经济中心。这就是行政区经济。
经济区又称为经济区域,是指人类在区域上从事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目前,国内学术界多数人认为,经济区是指在以劳动领域分工为基础的形成一定特色产业集群的经济区域。我国长期以来奉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区受到行政区的干预力度较大,生产力和产业集群的布局往往都要听命于行政机构的统一安排。
因此在我国存在着一个经济区包含着多个行政区的情况,而经济区没有干预政策的话语权,往往受制于行政区的发展规划。
1.3“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
西北大学区域经济学家安树伟教授依据“核心——边缘理论”,于2004年提出了“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1.3.1研究对象:多个同一级别的行政区交界的区域的区域化过程。
1.3.2该区域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多个行政区边缘地带由于地缘因素,形成天然的产业集群现象,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协作区;在这个经济协作区内,行政边界产生的分割现象明显;经济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冲突性,这样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和妥协。
1.3.3此类边缘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3.3.1空间距离因素。一般而言,各经济区的交界地带大都远离各自本身的产业和经济中心,受益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各行政区进行社会经济布局时也大都考虑行政优势很少顾及产业集群,造成产业的孤立以及消亡,甚至某些交界地带处于各自行政区经济发展圈以外的“真空地带”。
1.3.3.2边界因素。与距离一样,行政区之间、经济区之间的边界也是重要的空间影响要素,影响着不同地域的空间联系和地域空间的人文差异性,由此产生了边界效应。这里的边界效应主要有两种:屏障效应与中介效应。屏障效应使其成为经济发展与交流的低谷地带;中介效应促进边界两侧的空间互动作用。因此,在常态下,交界地带应该是各区之间接触和交往最频繁的地带。中介效应与屏障效应是可以转化的。
1.3.3.3交易成本。在政府主导社会投资的情况下,各经济区交界地带发展之所以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易成本”过高。“交易成本”在此处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有形的“交易成本”,即由于在各行政区的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中,往往以中心城市(如行政中心)及邻近周围地区为主体作为发展主流方向,其他发展趋势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经济区经济运行费用的相对增加。另一层含义是隐性的“交易成本”,即在交易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不发育、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所产生的摩擦阻力或经济体制运行成本。较高的交易成本不仅不利于本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1.4研究的空白点与机会
安树伟教授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主要吸取了东部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还无法验证其在西部地区应用的可能性。为此,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了一个重大空白点。安树伟教授的理论主要用以解决统一经济区(地理上的产业集群区)内被不同行政区割裂的问题;而在我国西部地区,广泛存在着同一个行政区被不同的经济区边界割裂的问题。两者解决的机制是一样的,但程序完全相反。我们能否套用“行政区边缘经济”的理论框架来倒序分析呢?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这样的区域又该如何谋求自己的发展?这就是本文试图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以充实后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及其推论“经济区边缘经济”作为理论框架来分析四川省雅安市的区域化进程。以非均衡发展和流量境界模式为理论依据,针对雅安现状提出了雅安市发展的总体蓝图,并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建议。
本文总体结构如下:
“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及其基于西部经验的可用推论“经济区边缘经济”→实证对象在西部区域中的典型性→实证对象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区域化过程→运用“经济区边缘经济”理论对实证对象所处的区位边缘困境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区位困境下的雅安市主要产业和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依据对雅安市区位和产业困境的分析,提出了雅安市总体非均衡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流量经济发展模式→结语,论述了“经济区边缘经济”的适用性和雅安经验的典型性,作出了对于该经验的推广价值的分析→针对雅安市决策部门提出了一些可操作化的建议。
3、研究方法
由于雅安市辖区面积广阔(包括雨城区、名山县、汉源县、石棉县、芦山县、宝兴县、荥经县、天全县等七县一区),涉及到的经济区划位置层级复杂(处于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的交界位置),在研究中所要涉及的材料也很多。因此,本研究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期尽可能广泛、全面地了解到相关理论、收集实证材料,从而实现对问题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主要运用到的研究方法有:
文献法: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资料、调查资料和研究结论,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基于我国国情和雅安市具体现状的理论分析框架。
访谈法:为了全面、深入分析了解雅安市发展区域过程中的影响因子,我们采取了抽样访谈与深入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实地观察法:研究小组在2007—2009年间,直接对雅安市的不同的经济区状态进行了实地观察,对不同的经济架构有了深刻的感知和认识,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
4、研究意义
第一,验证“核心——边缘”理论和“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在中国西部地域应用的前。并试图通过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对现有的区域发展理论作出一定的补充和修正,使其更加适合于中国西部地区区情。着手将现实的区域发展理论和我国的区域发展实践相互结合,拓宽理论的适用范围和空间,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意义重大。
第二,为推动我国的非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当中的市域、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一些实证经验,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在我国,存在着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空间非均衡,而在西部地区以及各省、市内部,也仍然存在着非均衡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现状,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因此,开展这样的实证研究,对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市(县)域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借鉴。
5、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的主要创新点
对西北大学教授安树伟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主要基于四川省雅安市的现状,补充了“同一行政区被不同经济区割裂”的情况。并利用充实后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分析框架对四川省雅安市的区域化进程进行了初步探究。同时,结合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思路,对雅安市的发展提出了“一龙头,两拳头”的战略定位和具体的发展策略,也对雅安市与四川农业大学之间的合作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