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url=]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转载
▼[/url]
作者:佚名
“长言老,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1600多年前,出生于蜀郡江源县(今四川崇庆县)、曾在成汉国李势任皇帝时出任散骑常侍掌著作的常璩,于《华阳国志》记述宕渠郡时,这么说:宕渠,就是原来的賨国!
一句话,钩连着一串历史:宕渠、賨人、賨国、賨城……賨人来自何方?迁徙何处?在这里干了些什么?留下了什么?
好呢,常璩!
(一)
宕渠县,始建于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于公元前316年灭巴蜀后第三年,即公元前314年,属郡治江州(今重庆市老城区)的巴郡。辖地包括今城口、万源、宣汉、开江、达县、通川、大竹、渠县、邻水、华蓥、广安、营山、平昌、巴中、通江、南江等县(区),幅员面积近五万平方公里。东汉和帝时(89—105)分宕渠县之东(城口、万源、宣汉、开江、达县)置宣汉县(治所达县),分宕渠县之西(平昌、巴中、通江、南江)置汉昌县(治所巴中)。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刘璋分“三巴”,置巴郡、巴东郡、巴西郡,宕渠县属治所阆中的巴西郡。建安末(219),刘备将宕渠县从巴西郡划出,置宕渠郡,辖宕渠、宣汉、汉昌三县。未久,有说是刘备章武二年(222)郡省—撤销了!刘禅延熙中(238—257),复置,不过九年,又省。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复分巴西郡置宕渠郡,辖宕渠、宣汉、汉昌三县。其后,李特率流民赶义,宕渠地归属李特,郡废。永兴元年(304),李雄即位大成国王(306年称帝),又复置宕渠郡。
《华阳国志》大约成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宕渠郡治还在,辖地依旧。虽然成汉国已由桓温伐蜀寿终正寝,而“故賨国”还为“长老”所言,“賨城”尚为“今有”。尽管常璩已人在建康(今南京),称臣于东晋,言词还是那么肯肯切切。
(二)
賨人是怎么回事呢?“賨,南蛮赋也”。东汉许慎在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研宇源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这么说:賨,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所交的税赋。《新华词典》有言:賨,“秦汉间,今四川、湖南一带少数民族所交赋税的名称。上述地区的少数民族则称为賨人”。由于他们在征战中善使木板楯牌,人们称他们为“板楯蛮”。“ 板楯蛮”的称呼在早,最迟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賨人”的称呼较晚,始于秦与汉初。这都是人们的称呼,而他们自己则称“毕孳”或“毕孳卡”。
賨人,他们的生活习俗与生产劳作如何呢?
生活习俗,首先看发式与头饰。西南各民族,头上有髻,被中原人称为“椎髻”。《华阳国志•巴志》说板楯蛮,“今所谓弜(qiǎng)头虎子也”。头上二弓相叠,是指板楯蛮头帕装饰的形状。
穿戴呢?以賨布为五色斑斓服饰,“妇人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曰统裙。美发髻,垂于后。竹筒三节,斜穿其耳,贵者饰以珠珰。”男子左衽,露发徒跣(xiān),打光脚板。
住呢?《后汉书》说,“依树积木,人并楼居,登楼而上,号为干栏”。竹木结构,下有底架高出地面,人居上层,既可避蛇兽,又可防潮。俗称“吊脚楼”。
其习俗,“女多男少,女人任役”,干活当差。“昏(婚)法,女先以货求男,贫者无以嫁则卖为婢”。在起名方面,“父子同讳,夫妻共名”。分辨节令,则“视木叶以别四时”。
在族群关系与秉性方面,有三大特点:一、聚族而居,大姓统治,世袭传承;二、兵民合一,尚武竞勇,善战;三、信奉道教,崇拜巫觋。“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
有关史料,见诸《新唐书•南平蛮》、《宋史•渝州蛮》、《太平御览•渝州风俗》与巴渠风俗。时至唐宋,板楯蛮的习俗仍然如此。
在生产劳作方面,由渔猎而耕织。因射虎出名,故有“白虎复夷”之称。山区刀耕火种,比较粗放。渠江与嘉陵江流域出产桑麻,賨锦出名,曾为贡品。酿造有清酒。开矿冶炼有铁业。《续汉志》说,宕渠县曾设铁官。
(三)
据考古发现,今渠县境内出土文物有石斧、砍砸器、骨椎、陶网坠、陶罐、陶纺轮,两万年到一万年前,这方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有关史料称,公元前1600年前殷、夏两族相斗,造成了一次人口大流动、大迁徙。原本是新旧石器转换时期活动于渤海沿岸的“东夷”——由若干氏族组成的“日辰国”人纷纷逃离故土。他们沿着长江西进,再进入渠江、嘉陵江流域,用武力征服了川东的土著民族濮人,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秦灭巴以后,巴人的部分部族先后迁往鄂西、湘西等地,留在川东的一支就叫板楯蛮,即后来的賨人。
板楯蛮分布于渠江、嘉陵江两岸,北及汉中东部、东及长江三峡、西及整个川东地区。西周中期,以阆中、渠县、南充为中心,建立了寅城,以后成了宕渠县、宕渠郡的治所,也就是“賨城”、“賨国都”,遗址在今渠县土溪镇渠江东岸城坝村。
“宕渠盖为故賨国”,首次庄重地出现于东晋《华阳国志》,而在渠县,第一次见诸清嘉庆壬申年(1812)刊刻的《渠县志》,至今约200年时间。文曰:“渠县,古賨国地。”民国《渠县志•建置沿革》于春秋战国时段有记:“属巴之賨国都”,并且注明“賨国都在今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地方”。
“賨国”、“ 賨国都”,无论怎么理解,都少不了这样的基本含义:“賨国”, 賨人的活动区域;“賨国都”,賨人经济、政治、文化,以至军事活动的中心。
瞧,“賨城”遗址:汇流州巴二河于三汇的渠江,南流东折西转又南流,绕了一个弯到洪溪口,再西折南流又绕一个弯。这个三面环水地带,东有纵向绵延之佛耳岩为屏障,北有横亘耸峙之礼义山为险关,共有3000多亩。肥美而平展的土地,给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渠帅(首领)提供了率领賨人表演历史活剧的大舞台。现存不仅有城垣、砖窑、墓葬遗址,还出土有多种兵器、礼器、生活器具文物。可想当年街市、署衙、民居、泮宫(学校)、较场(练武处)、作坊布列有序。48口水井,加上城市滨临渠江,人口众多,景象繁荣!如果从西周中期——公元前九世纪到八世纪算起,到公元五世纪初叶,賨城的存在,历时约1300年!
(四)
“賨国都”很实在,賨人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的城市。“賨国”呢?是“国家”吗?什么样的“国家”?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对只言片语的胡乱解说未切题。请问常璩老先生吧,他会这样说:“宕渠盖为故賨国”,意思不就很明白么?——“宕渠县,就是原来賨国的一大片土地。”国,不单指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还指地域,犹如“方”。我写的“华阳国”是一个国家吗?
是的,华阳国是地域,东至华山之阳(南),西极黑水之滨,包括今天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市,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以及湖北西北部,好大一片土地。“华阳国”不是国家。“天府之国”不是国家。“南疆北国”也不是“国家”。
是的,常璩说了,华阳之壤,梁岷之域,乃人皇所分九囿(州)之一,“囿中之国则巴蜀矣”。未言有“賨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未言有“賨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未言有“賨国”。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有“宕渠县”,未言有“賨国”。随后,秦昭襄王招募射杀白虎者于“国中”,指秦国;对奖赏和盟约的板楯蛮(賨人)称“夷”,没有“賨国”人。之说,直至汉高祖定三秦,募发的乃“賨民”,行赏也是“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未言“賨国”。虽然秦灭巴蜀后很长一段时间板楯蛮中还有“夷王”、“夷侯”、“夷君”,那可是“以夷治夷”之“治”,却没有“賨国”之说。请注意。常璩老先生于《华阳国志》说“故賨国”,也只是在记述“宕渠郡”的处所时,用过一次!
嗟夫!板楯蛮(賨人)乃我国历史上一支强悍的民族,是部落氏族,有首领,有聚族而居,有活动的区域,未必就有统治工具的“国家”。如果有,必须让有关历史文物作证。
(五)
板楯蛮(賨人)不仅勇猛,而且勤劳聪慧,忠公好义,多次听从调遣平反勘乱,有“神军”之称。但是,封建统治的压榨剥削,苛捐徭役的繁重负担,迫使其困苦不堪。《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有这样的记述:
……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棰楚(引者注:被棍子抽打),过于奴虏,亦有嫁妻卖子,或乃自至颈割。虽陈冤州郡,而牧守不为通理。阙庭悠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苦赋役,困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
东汉桓帝(147—167)年间,“板楯数反”,灵帝光和二年(179)“巴郡板楯复反,寇掠三蜀及汉中诸郡”。虽然曾以“恩信降服”,但賨人的生活困境并未改善,矛盾还会激化。中平五年(189),巴郡黄巾起义,板楯蛮夷因此复反,寇掠城邑,朝廷派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平讨。这不能不造成“賨国”人口的大量流徙伤亡。
东汉末到十六国时期,即公元三世纪初到五世纪九十年代,乃我国历史上十分动荡不安的时期。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争斗,北方少数民族入住中原,汉族地主阶级仓促南迁,空前的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融合。板楯蛮的迁徙,大致是向北、向西、向东几个方向
——向北,即向今陕西、甘肃方向迁徙。或因募兵作战。刘邦定三秦,募賨人出战,有留住陕西商洛地区的。或因宗教信仰。东汉末,张鲁在汉中传五斗米道,“賨人敬信”,“自巴西之宕渠移入汉中”,其中有部分人于曹魏时迁往甘肃。《晋书•李特载记》说,李特之祖父李虎就率賨人五百家移于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还有被统治阶级强迫迁徙的。《三国志•魏志•张郃传》有记载,建安二十年(191)张郃进兵宕渠,“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汉中”。蜀汉、西晋之时,统治者先后把川东板楯蛮,北迁陕西,充当士兵。《华阳国志•巴志》说了,蜀丞相诸葛亮曾发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移家汉中;晋中曾移连弩士于冯翊连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
向西,迁去川西平原。川东部分板楯蛮被强迫迁去川西,以便控制。川西羌族,其祖先原在川东,也善酿杂酒。
向东,迁往关东地区。发生在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者为了充实自己的兵力和劳动人口,曾将关陇的板楯蛮大批地强制迁往关东。时间分别在公元318年、329年、334年,三次徙民,共计28万户之多。
于是,始于汉初的板楯蛮迁徙,经过魏晋十六国,其足迹遍布于今川西平原、陕西汉中盆地和关中平原、甘肃、山西、河南的部分地区及华北平原。而原本是板楯蛮老家的川东渠江与嘉陵江流域,以独立姿态出现的板楯蛮,则不多见了。有的已与入侵的僚人融合。(参见吕一飞《板楯蛮略论》)
据民国版《渠县志•兵备志》所记,从汉初到东晋义熙三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407年的613年时间,在宕渠大地——“故賨国”,发生重大战事与有关军事活动11次,从西汉平帝末到东晋安帝隆安元年(5—397)的392年间,发生包括赤眉、黄巾农民起义,板楯蛮反叛、僚人入蜀等战乱12次。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八年(42),蜀郡守史歆反,宕渠杨伟等人起兵数千人相应,朝廷派吴汉率军讨伐。杨伟等人“惶恐解散”,而被诛杀的渠帅(头目人)就有二百余人,被迁徙到南郡长沙的“党与”就有数百余家。
民国版《渠县志•兵备志》说,东晋康帝建元四年(引者:实际只有二年,344),“山僚始出巴西种”。从贵州、云南入川的僚人进入巴西,“十余万落布山谷为民害”。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大歼诸僚”。安帝隆安元年(397),“番戍(引者:板楯蛮守护的)汉中宕渠郡,为群僚所复”(占领),大肆烧杀,其结果令人赫然——“城邑空虚,士庶流亡。”离东晋末还差23年,“賨城”——“ 賨国都”毁灭了!
人口呢?有一个比较:东汉明帝永平中(大致是第八至十一年,公元65——68年),第五伦作宕渠令(还未划出宣汉与汉昌),人口在一万户以上,大致6——7万人。而据南朝时《宋书》记载,公元430年到479年,宕渠城——“賨国都”毁灭后半个世纪,领宕渠、宣汉、汉昌三县的南宕渠郡,人口只有540户、3127人,约占410年前的5%!
(六)
噫嘻兮,恍忽只是转瞬,16个世纪跨越,历史已迈步巨大的进程。“賨人故国”远去了賨人的身影,拂拂扬扬,锦绣芳园,賨风强劲,闪闪烁烁,璀璨夜空者,乃“賨人故国”的颗颗明星!环顾江天,展望前景,我们思索,我们探寻:賨人远去了,可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可不是么?质朴,诚信,孝亲睦邻,优秀的人格秉性。
《华阳国志•巴志》有一段话写巴地人的习俗风尚,其属有賨——包括集中居住于渠江、嘉陵江流域的板楯蛮(賨人)。
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诗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其祭祀之诗曰:“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其好古乐道之诗曰:“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谁能长生,不朽难获”。又曰:“惟德实室,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
这段话的要义,十分鲜明。賨人及其他巴地居民,心地质朴无邪,爱好行侠仗义,具有种族特征的地方风俗浓厚。其重要的行为表现有二。
其一,有教孝为先,孝敬父母,奉祀祖先,承传发展,光前裕后。平时辛勤地劳作、精心地种植,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以旨酒嘉谷——美酒和上好的粮食赡养父母。每年孟春(正月),选择吉日良辰,用洁净的谷物、肥美的牛羊(祭品),祭祀先祖,表示永世不忘孝敬,光大发扬先祖的美德,矢志于创新发展。
其二,崇敬古圣先贤,道家学说,注重德行,追求好的名望和声誉。光辉灿烂的日月也有阴暗之时,人的寿年是有限的。人生的富贵也不会永存不变,最可宝贵的是人的德行,求真求善求美,有补益于社会,留下美好的名声。
这里以诗言志。还有纪事明志。《华阳国志•巴志》说——
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箭)。白虎常从群虎,瞋恚(引者注:chēn huì,睁大眼睛发怒,忿恨),尽搏杀群虎,大吼而死。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欲如要,王嫌其夷人,乃刻石为盟,要复夷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雇死倓钱。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乃安之。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賨人(夷)慨然应募射杀为患四郡、伤千二百人之白虎,事关民生而急人之急,白虎“中头三节(箭)”而“搏杀群虎”后“大吼而死”,手艺高强,场面壮烈,收效良好;秦王鄙薄夷人而悔约,不给万户侯与大量金帛,只给若干恩惠,还要刻石为盟,互不侵犯,以免后患之忧。秦王狡诈而畏强悍,賨人(夷)有功不居、不傲、明知有亏不抗而“安之”,可谓品性质朴、大度,竭诚睦邻,恪守其信也!
可不是么?自立,自强,拼搏奋进,光明的人生态度。
板楯蛮作为“东夷”原本生活在渤海沿岸,由于战乱,于公元前16世纪转移到川东,又由于战乱与谋生,自觉或被迫迁徒于关中、陕西、华北、川西及湘西、鄂西。要开辟,要创业,要不断改造新的生活环境,突出地表现着自强不息的谋生意识与拼搏进取精神。
能不就地生存、长久定居么?这不单由板楯蛮(賨人)决定。残酷的封建统治,暴虐的不同政治集团的争斗与掠夺,不能不迫使其走一条特殊的道路——“板楯数反”、“复反”。东汉顺帝、灵帝年间,板楯蛮就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干着这件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与《华阳国志•巴志》就有记载。
当然,这主要是谋生,逼使统治者给予生存的基本要求,“非有深谋至计,僭号不轨”。面对板楯蛮的揭竿而起,封建统治者觉得单用武力征讨不是良策,只有作出让步,“恩信降服”。
当然,封建统治者的“恩信”在于诱使反叛者的“降服”。不如愿,不能生存,怎么办?“复反”。“桓帝之世”(147—167),21年间,“板楯蛮数反”;灵帝光和二年(179),不到13年,“板楯蛮复反”;“中平五年”(188),仅仅过去8年,“巴郡黄巾起义,板楯夷因此复叛,寇掠城邑。结果是被官军“讨平”。
当然, “反叛”——暴力斗争,反映了客观形势的需要,合情合理,多是谋生的自发行动。如果推翻一个旧政权,建立新的统治机构,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流民起义与成汉政权的建立,乃“天时地利人和”的反映。这是暴力斗争的最高目的,賨人就有这一英雄壮举。
当然,暴力斗争是要以重大牺牲作代价的。不怕牺牲,再接再厉,勇于斗争,賨人就有这种精神!
可不是么?仗义,劲勇,捍国护乡,凛然的行为举措。
板楯蛮(賨人)以好义著称,以“劲勇”和“敢想敢干”名世。而“勇”与“敢”的善恶区分则是“义”。离开了“义”的“勇”与“敢”,定然会走上邪道。
“义”也者,“正确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也。“泛指道德规范或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其“义勇”,指“为正义事业而英勇斗争”。而“义举”,则是“正义的或符合人民利益的行为”。(见《新华词典》1166页)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国家统一,和谐发展,就是“大义”。賨人所为之“义”、所执之“义举”、所行之“义勇”,可不正是这种“大义”!
武王伐纣,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见《华阳国志校注》21页)
殷纣王,暴虐之君也,好酒淫乐,横征暴敛,滥施酪刑,杀人取乐,穷凶极恶,参与讨伐,义也!“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彰其义而盛其威,勇也!板楯蛮(賨人)赫然于世,30又半个多世纪前于历史舞台的“登台亮相”,就何其气概豪迈!
其二,帮助刘邦定“三秦”:
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说帝,为募发賨民,要(引者:约)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帝将讨关东,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志,遂听还巴……复除其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华阳国志校注》37页)
“三秦”即项羽所封秦之降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歆、翟王董翳。賨人助刘邦定“三秦”,是楚汉相争刘邦获胜的重要战役,有利于结束纷争、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实为“大义”之举。“劲勇”诚然属于秉性,且是“陷阵”获胜的前提,而“锐气喜舞”则充分表现了惯于南征北战、战则必胜的板楯蛮被誉为“神兵”的风采!可贵的是,不贪功,不刻意追求荣华富贵,“三秦既定”,已有利于高祖取胜,“賨民”皆思归,不追随于“讨关东”的战事。怎么说呢,没有乘胜追击?这是“募发”,先有约定。生于斯,乐于斯,恋于斯,“思归”——思乡恋乡也!
賨人,以及賨国人,捍国护乡而建功立业者,《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还有这样的记述:
先汉以来,士女贤贞,县民车骑将军冯绲、大司农玄驾、大鸿胪庞雄、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绲温各葬所在。常以三月,二子之灵还乡里,水暴涨,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华阳国志校注》96-97页)
所列两汉宕渠四大名人,都是捍国护乡爱民的典型。賨城、賨国都之所以称为“车骑城”,就是乡亲父老对车骑将军冯绲增修其城,浓浓乡情的怀念和敬佩。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迎祭冯绲、李温灵还乡里,也即是賨人、賨国人对捍国护乡爱民英雄的崇拜,传承其捍国护乡爱民精神。
可不是么?明法,施仁,安邦惠民,美好的济世理念。
这主要表现于賨人高层人物的谋略思想与施政方略。賨人鶡冠子既是巴蜀道家之学鼻祖,也是战国时期闻名中华的谋略家,著书有载目于《汉书•艺文志》的《鶡冠子》。其谋略思想,分法治、博选、兵政、修养四术,重点在明法。主张立法要顺天之则,遵行天道,即尊重民意,反映客观实际,不可以个人私情为准;“法贵如言”,有法必依。人君要广选人才,使各有所施,人尽其才。主张兵政合一,勉有功,罚不足。同时还要以道德、阴阳、法令等所谓“九道”加强修养。以此言于君,启于民,则利于世。
賨人后裔,大成国开国皇帝李雄乃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一位杰出政治家。他登基后,面对巴蜀大地因战乱而人口流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现实,简政约法,轻租赋,兴文教,立官学,知人善任。作风简朴,皇帝不设仪仗,官吏不分班序,服饰不加区别。倾听谏言,“凡事先咨而后行”,使官吏勤谨职守。同时注意调节民族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在位31年,开创了成汉国的大好局面。《晋书》说:“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常璩于《华阳国志》赞扬李雄施政:“虑己受人,宽和政役,远至迩安,年丰谷登。”“事少役稀,民多富实,乃至闾门不闭,路无拾遗,狱无滞囚,刑不滥及”。虽然这是史家笔下的话,恐怕也并非毫无根据。孟夫子有言,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李雄所为,就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可不是么?尚武,崇文,革固鼎新,可贵的创业精神。
板楯蛮(賨人)尚武,板楯就是标志,弓弩就是名片,“白虑复夷”就是称号,“伐纣”、“定秦”,以及诸多被征发的南征北战,就是登台表演的一出出活剧。那么,“崇文”呢?板楯蛮乃“东夷”、“南蛮”之属,多数人不通文字,还“崇文”么?《华阳国志•蜀志》与《蜀王本纪》有记载: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乃迁素民万家实之”,才改变了巴蜀“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的状况,所言也是实话。然而,前进中的板楯蛮(賨人),在“尚武”的同时也“崇文”,特别是当他们从东(渤海岸)到西(川东),从川东到西北、华北、中南的转移中,同汉族融合,不断汉化,不仅十分重视向汉文化学习,而且还以自己的创造,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战国时期著书立说,著名道学家与谋略家鶡冠子,应该是賨人中的“高级知识份子”吧?东汉时期巴西郡文学掾、賨国(宕渠)人赵芬,兴教育人的长官,该是以“崇文”为“本业”吧?西晋賨人高士龚壮,博学多识、覃思文章,著《迈德论》,成汉皇帝聘他教皇太子,掌握最高级别的教育(故辞未去),格够“太师”,该“崇文”吧?
两汉到三国两晋时的賨人与賨国(宕渠)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者十余人,其中单独立传者8人,可证賨人与賨国人“尚武崇文”风气浓厚。且不说前汉公车令臧哀伯,在皇帝殿前做安全警卫工作,接纳秦章、贡品,有多少文化修养;东汉名将都亭侯庞雄,不仅以武功猛勇著称,而他还出任过侍御使,于朝中察举非法,受理公卿、群吏奏章之事,又属于“文”。
东汉名将车骑将军冯绲等,三代五人名载史册,其父冯焕,官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文职,自然“崇文”。绲弟冯允,拜降虏校尉,武官。但能理《尚书》,也是“崇文”者。绲子冯鸾,“举孝廉,除郎中”,为官于朝。按规矩,“孝廉”是从20万人口中选一个,作“后备干部”,必须是品学兼优、出类拔萃者哟!绲侄冯遵,“累官尚书郎”,也该是“崇文”者属。冯绲是武将,能征贯战。可他少耽学问,习父业,治《春秋》、《司马兵法》,研读并尊崇《韩诗》,曾经“举孝廉”,少年不凡。入仕后,不仅领兵作战,还掌政郡县,朝中监察,年老还主管过土木建筑,作为一个“多面手”,该是“尚武”“崇文”之姣姣者!
不用多举例证了。请看这两个人是怎么“崇文”的?一个是宕渠人东汉地方长官桂阳太守李温;一个是东汉时曾为官于朝,后来出任边防军司令,驻守今越南河内、职为“交趾都尉”的宕渠人沈府君。尽管史料不详,决非与文无关。还需要说两位賨人。
一是三国时蜀国镇北大将军安汉侯王平。王平有多少文化?“所识不过十字”!《三国志•蜀志•王平传》说。王平出生渠江畔,家贫,“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原姓”。少年失学,后又“长生戎旅,手不能书”。但他好学善思,“使人读《史记》、《汉书》诸纪传,听之,备知大义,往往论道不失其指”。对人对事,行军作战,“遵履法度,言不戏谑”。其忠勇与沉稳,备受诸葛之爱。王平昭示人们:賨人“崇文”,十分仰慕,热切追求。
一个是大成国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杰出政治家李雄。李氏政权乃流民起义的封建割据,被统治的“蛮夷”执掌着中华西南一方土地之政权,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汉文化,加速汉化。这认识的“自觉”,必然产生许多“崇文”之举。
政治制度,要从汉文化中学;经济制度,要从汉文化中学;就连婚姻习俗,也需要学用汉文化。这种“崇文”勤学,首先表现在李雄身上。《晋书》有记载:李雄喜好读书,当政后“兴学校,置史官,听览之暇,手不释卷”。李雄“崇文”,带动了他儿子、侄子。李期“聪慧好学,弱冠能属文”。李寿“敏而好学,雅量豁然,少尚礼容,异于李氏诸子”。太子李班,“谦虚博纳,敬爱儒贤”,交结了一批汉族人士人作师友,对历代有名的太子如曹丕等人景仰己。
尚武崇文,既是一种观念意识与性格特征,更是革固鼎新,建功立业的追求与必要。不用再说名人盛事了,属于集体智慧的创作,也熠熠生辉于史册。《巴渝舞》的气热磅礴,《竹枝歌》的声韵婉转,賨锦的色泽斑斓,清酒的醇香美味,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宕渠,质地精良的汉砖,激人赞叹;坚固深沉的汉井,叫人惊讶;东汉设铁官,可见开矿与冶炼业的发展;顺帝、桓帝时田野出“九穗之禾”,可不是賨人选种育种栽培的惊奇!
(七)
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明白:賨人与巴人是什么关系?或曰:賨人是巴人的一支,怎么理解?
“巴人”含义有三:巴地人、巴国人、巴族人。《华阳国志》立《巴志》,所记述“巴人”,主要是“巴地人”、“巴国人”,并非都是“巴族人”。
常璩于《华阳国志•巴志》记述“质朴好义”之“民”时说:“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巴地人就不止一个民族。平常所说巴族人之“巴人”,主要指“廪君蛮”,这与属“巴地”、“巴国”之“巴人”的板楯蛮(賨人)相比较,其风俗、语言、信仰、分布等等,都不相同。而且,廪君蛮之“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板楯蛮(賨人)则以射杀白虎为业,有“白虎夏夷”之称。板楯蛮(賨人)是古巴地、巴国英雄的少数民族,但不是巴族人。
(八)
呜呼!“板楯蛮”并非通常所谓“蛮”也!乃中华民族一支优秀的队伍,古代川东地区辉煌秦汉文明的开拓者、创建者。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乃古代中原华夏民族对周边兄弟民族的称呼。
噫嘻兮!賨人远去了。賨人融合在汉族与其它兄弟民族中去了。永生于中华民族的賨人,精神永存!
嗟夫!可不是么,尚武崇文,拼搏营生,仗义勇为,护乡惠民!
2010年7月17日-23日,写作于历
史上未曾有过的渠江洪水暴涨与抗洪日
时。7月28日、8月28日、9月1日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