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泠泠江月

[原创·图文] 满眼翠绿画图开 路途风景依然在【5月15日骑行营渠花桥长】

[复制链接]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5-16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这种边走变照的风景:hug::hu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529.jpg


  当时我还在给黑鸟勇哥开玩笑


你能不能把它举起来


我是没有那种力拔盖世之举:'(:'(:'(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睡佛 发表于 2016-5-16 19:06
我最喜欢这种边走变照的风景

就是太耽搁时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549.jpg


  仿佛再次听到賨人吹响的号角。。。 。。。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620.jpg


賨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url=]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转载[/url]
               


                 作者:佚名

“长言老,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1600多年前,出生于蜀郡江源县(今四川崇庆县)、曾在成汉国李势任皇帝时出任散骑常侍掌著作的常璩,于《华阳国志》记述宕渠郡时,这么说:宕渠,就是原来的賨国!
一句话,钩连着一串历史:宕渠、賨人、賨国、賨城……賨人来自何方?迁徙何处?在这里干了些什么?留下了什么?
好呢,常璩!
(一)
宕渠县,始建于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于公元前316年灭巴蜀后第三年,即公元前314年,属郡治江州(今重庆市老城区)的巴郡。辖地包括今城口、万源、宣汉、开江、达县、通川、大竹、渠县、邻水、华蓥、广安、营山、平昌、巴中、通江、南江等县(区),幅员面积近五万平方公里。东汉和帝时(89—105)分宕渠县之东(城口、万源、宣汉、开江、达县)置宣汉县(治所达县),分宕渠县之西(平昌、巴中、通江、南江)置汉昌县(治所巴中)。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刘璋分“三巴”,置巴郡、巴东郡、巴西郡,宕渠县属治所阆中的巴西郡。建安末(219),刘备将宕渠县从巴西郡划出,置宕渠郡,辖宕渠、宣汉、汉昌三县。未久,有说是刘备章武二年(222)郡省—撤销了!刘禅延熙中(238—257),复置,不过九年,又省。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复分巴西郡置宕渠郡,辖宕渠、宣汉、汉昌三县。其后,李特率流民赶义,宕渠地归属李特,郡废。永兴元年(304),李雄即位大成国王(306年称帝),又复置宕渠郡。
《华阳国志》大约成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宕渠郡治还在,辖地依旧。虽然成汉国已由桓温伐蜀寿终正寝,而“故賨国”还为“长老”所言,“賨城”尚为“今有”。尽管常璩已人在建康(今南京),称臣于东晋,言词还是那么肯肯切切。
(二)
賨人是怎么回事呢?“賨,南蛮赋也”。东汉许慎在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研宇源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这么说:賨,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所交的税赋。《新华词典》有言:賨,“秦汉间,今四川、湖南一带少数民族所交赋税的名称。上述地区的少数民族则称为賨人”。由于他们在征战中善使木板楯牌,人们称他们为“板楯蛮”。“ 板楯蛮”的称呼在早,最迟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賨人”的称呼较晚,始于秦与汉初。这都是人们的称呼,而他们自己则称“毕孳”或“毕孳卡”。
賨人,他们的生活习俗与生产劳作如何呢?
生活习俗,首先看发式与头饰。西南各民族,头上有髻,被中原人称为“椎髻”。《华阳国志•巴志》说板楯蛮,“今所谓弜(qiǎng)头虎子也”。头上二弓相叠,是指板楯蛮头帕装饰的形状。
穿戴呢?以賨布为五色斑斓服饰,“妇人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曰统裙。美发髻,垂于后。竹筒三节,斜穿其耳,贵者饰以珠珰。”男子左衽,露发徒跣(xiān),打光脚板。
住呢?《后汉书》说,“依树积木,人并楼居,登楼而上,号为干栏”。竹木结构,下有底架高出地面,人居上层,既可避蛇兽,又可防潮。俗称“吊脚楼”。
其习俗,“女多男少,女人任役”,干活当差。“昏(婚)法,女先以货求男,贫者无以嫁则卖为婢”。在起名方面,“父子同讳,夫妻共名”。分辨节令,则“视木叶以别四时”。
在族群关系与秉性方面,有三大特点:一、聚族而居,大姓统治,世袭传承;二、兵民合一,尚武竞勇,善战;三、信奉道教,崇拜巫觋。“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
有关史料,见诸《新唐书•南平蛮》、《宋史•渝州蛮》、《太平御览•渝州风俗》与巴渠风俗。时至唐宋,板楯蛮的习俗仍然如此。
在生产劳作方面,由渔猎而耕织。因射虎出名,故有“白虎复夷”之称。山区刀耕火种,比较粗放。渠江与嘉陵江流域出产桑麻,賨锦出名,曾为贡品。酿造有清酒。开矿冶炼有铁业。《续汉志》说,宕渠县曾设铁官。
(三)
据考古发现,今渠县境内出土文物有石斧、砍砸器、骨椎、陶网坠、陶罐、陶纺轮,两万年到一万年前,这方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有关史料称,公元前1600年前殷、夏两族相斗,造成了一次人口大流动、大迁徙。原本是新旧石器转换时期活动于渤海沿岸的“东夷”——由若干氏族组成的“日辰国”人纷纷逃离故土。他们沿着长江西进,再进入渠江、嘉陵江流域,用武力征服了川东的土著民族濮人,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秦灭巴以后,巴人的部分部族先后迁往鄂西、湘西等地,留在川东的一支就叫板楯蛮,即后来的賨人。
板楯蛮分布于渠江、嘉陵江两岸,北及汉中东部、东及长江三峡、西及整个川东地区。西周中期,以阆中、渠县、南充为中心,建立了寅城,以后成了宕渠县、宕渠郡的治所,也就是“賨城”、“賨国都”,遗址在今渠县土溪镇渠江东岸城坝村。
“宕渠盖为故賨国”,首次庄重地出现于东晋《华阳国志》,而在渠县,第一次见诸清嘉庆壬申年(1812)刊刻的《渠县志》,至今约200年时间。文曰:“渠县,古賨国地。”民国《渠县志•建置沿革》于春秋战国时段有记:“属巴之賨国都”,并且注明“賨国都在今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地方”。
“賨国”、“ 賨国都”,无论怎么理解,都少不了这样的基本含义:“賨国”, 賨人的活动区域;“賨国都”,賨人经济、政治、文化,以至军事活动的中心。
瞧,“賨城”遗址:汇流州巴二河于三汇的渠江,南流东折西转又南流,绕了一个弯到洪溪口,再西折南流又绕一个弯。这个三面环水地带,东有纵向绵延之佛耳岩为屏障,北有横亘耸峙之礼义山为险关,共有3000多亩。肥美而平展的土地,给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渠帅(首领)提供了率领賨人表演历史活剧的大舞台。现存不仅有城垣、砖窑、墓葬遗址,还出土有多种兵器、礼器、生活器具文物。可想当年街市、署衙、民居、泮宫(学校)、较场(练武处)、作坊布列有序。48口水井,加上城市滨临渠江,人口众多,景象繁荣!如果从西周中期——公元前九世纪到八世纪算起,到公元五世纪初叶,賨城的存在,历时约1300年!
(四)
“賨国都”很实在,賨人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的城市。“賨国”呢?是“国家”吗?什么样的“国家”?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对只言片语的胡乱解说未切题。请问常璩老先生吧,他会这样说:“宕渠盖为故賨国”,意思不就很明白么?——“宕渠县,就是原来賨国的一大片土地。”国,不单指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还指地域,犹如“方”。我写的“华阳国”是一个国家吗?
是的,华阳国是地域,东至华山之阳(南),西极黑水之滨,包括今天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市,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以及湖北西北部,好大一片土地。“华阳国”不是国家。“天府之国”不是国家。“南疆北国”也不是“国家”。
是的,常璩说了,华阳之壤,梁岷之域,乃人皇所分九囿(州)之一,“囿中之国则巴蜀矣”。未言有“賨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未言有“賨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未言有“賨国”。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有“宕渠县”,未言有“賨国”。随后,秦昭襄王招募射杀白虎者于“国中”,指秦国;对奖赏和盟约的板楯蛮(賨人)称“夷”,没有“賨国”人。之说,直至汉高祖定三秦,募发的乃“賨民”,行赏也是“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未言“賨国”。虽然秦灭巴蜀后很长一段时间板楯蛮中还有“夷王”、“夷侯”、“夷君”,那可是“以夷治夷”之“治”,却没有“賨国”之说。请注意。常璩老先生于《华阳国志》说“故賨国”,也只是在记述“宕渠郡”的处所时,用过一次!
嗟夫!板楯蛮(賨人)乃我国历史上一支强悍的民族,是部落氏族,有首领,有聚族而居,有活动的区域,未必就有统治工具的“国家”。如果有,必须让有关历史文物作证。
(五)
板楯蛮(賨人)不仅勇猛,而且勤劳聪慧,忠公好义,多次听从调遣平反勘乱,有“神军”之称。但是,封建统治的压榨剥削,苛捐徭役的繁重负担,迫使其困苦不堪。《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有这样的记述:

……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棰楚(引者注:被棍子抽打),过于奴虏,亦有嫁妻卖子,或乃自至颈割。虽陈冤州郡,而牧守不为通理。阙庭悠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苦赋役,困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

东汉桓帝(147—167)年间,“板楯数反”,灵帝光和二年(179)“巴郡板楯复反,寇掠三蜀及汉中诸郡”。虽然曾以“恩信降服”,但賨人的生活困境并未改善,矛盾还会激化。中平五年(189),巴郡黄巾起义,板楯蛮夷因此复反,寇掠城邑,朝廷派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平讨。这不能不造成“賨国”人口的大量流徙伤亡。
东汉末到十六国时期,即公元三世纪初到五世纪九十年代,乃我国历史上十分动荡不安的时期。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争斗,北方少数民族入住中原,汉族地主阶级仓促南迁,空前的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融合。板楯蛮的迁徙,大致是向北、向西、向东几个方向
——向北,即向今陕西、甘肃方向迁徙。或因募兵作战。刘邦定三秦,募賨人出战,有留住陕西商洛地区的。或因宗教信仰。东汉末,张鲁在汉中传五斗米道,“賨人敬信”,“自巴西之宕渠移入汉中”,其中有部分人于曹魏时迁往甘肃。《晋书•李特载记》说,李特之祖父李虎就率賨人五百家移于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还有被统治阶级强迫迁徙的。《三国志•魏志•张郃传》有记载,建安二十年(191)张郃进兵宕渠,“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汉中”。蜀汉、西晋之时,统治者先后把川东板楯蛮,北迁陕西,充当士兵。《华阳国志•巴志》说了,蜀丞相诸葛亮曾发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移家汉中;晋中曾移连弩士于冯翊连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
向西,迁去川西平原。川东部分板楯蛮被强迫迁去川西,以便控制。川西羌族,其祖先原在川东,也善酿杂酒。
向东,迁往关东地区。发生在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者为了充实自己的兵力和劳动人口,曾将关陇的板楯蛮大批地强制迁往关东。时间分别在公元318年、329年、334年,三次徙民,共计28万户之多。
于是,始于汉初的板楯蛮迁徙,经过魏晋十六国,其足迹遍布于今川西平原、陕西汉中盆地和关中平原、甘肃、山西、河南的部分地区及华北平原。而原本是板楯蛮老家的川东渠江与嘉陵江流域,以独立姿态出现的板楯蛮,则不多见了。有的已与入侵的僚人融合。(参见吕一飞《板楯蛮略论》)
据民国版《渠县志•兵备志》所记,从汉初到东晋义熙三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407年的613年时间,在宕渠大地——“故賨国”,发生重大战事与有关军事活动11次,从西汉平帝末到东晋安帝隆安元年(5—397)的392年间,发生包括赤眉、黄巾农民起义,板楯蛮反叛、僚人入蜀等战乱12次。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八年(42),蜀郡守史歆反,宕渠杨伟等人起兵数千人相应,朝廷派吴汉率军讨伐。杨伟等人“惶恐解散”,而被诛杀的渠帅(头目人)就有二百余人,被迁徙到南郡长沙的“党与”就有数百余家。
民国版《渠县志•兵备志》说,东晋康帝建元四年(引者:实际只有二年,344),“山僚始出巴西种”。从贵州、云南入川的僚人进入巴西,“十余万落布山谷为民害”。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大歼诸僚”。安帝隆安元年(397),“番戍(引者:板楯蛮守护的)汉中宕渠郡,为群僚所复”(占领),大肆烧杀,其结果令人赫然——“城邑空虚,士庶流亡。”离东晋末还差23年,“賨城”——“ 賨国都”毁灭了!
人口呢?有一个比较:东汉明帝永平中(大致是第八至十一年,公元65——68年),第五伦作宕渠令(还未划出宣汉与汉昌),人口在一万户以上,大致6——7万人。而据南朝时《宋书》记载,公元430年到479年,宕渠城——“賨国都”毁灭后半个世纪,领宕渠、宣汉、汉昌三县的南宕渠郡,人口只有540户、3127人,约占410年前的5%!
(六)
噫嘻兮,恍忽只是转瞬,16个世纪跨越,历史已迈步巨大的进程。“賨人故国”远去了賨人的身影,拂拂扬扬,锦绣芳园,賨风强劲,闪闪烁烁,璀璨夜空者,乃“賨人故国”的颗颗明星!环顾江天,展望前景,我们思索,我们探寻:賨人远去了,可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可不是么?质朴,诚信,孝亲睦邻,优秀的人格秉性。
《华阳国志•巴志》有一段话写巴地人的习俗风尚,其属有賨——包括集中居住于渠江、嘉陵江流域的板楯蛮(賨人)。

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诗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其祭祀之诗曰:“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其好古乐道之诗曰:“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谁能长生,不朽难获”。又曰:“惟德实室,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

这段话的要义,十分鲜明。賨人及其他巴地居民,心地质朴无邪,爱好行侠仗义,具有种族特征的地方风俗浓厚。其重要的行为表现有二。
其一,有教孝为先,孝敬父母,奉祀祖先,承传发展,光前裕后。平时辛勤地劳作、精心地种植,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以旨酒嘉谷——美酒和上好的粮食赡养父母。每年孟春(正月),选择吉日良辰,用洁净的谷物、肥美的牛羊(祭品),祭祀先祖,表示永世不忘孝敬,光大发扬先祖的美德,矢志于创新发展。
其二,崇敬古圣先贤,道家学说,注重德行,追求好的名望和声誉。光辉灿烂的日月也有阴暗之时,人的寿年是有限的。人生的富贵也不会永存不变,最可宝贵的是人的德行,求真求善求美,有补益于社会,留下美好的名声。
这里以诗言志。还有纪事明志。《华阳国志•巴志》说——

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箭)。白虎常从群虎,瞋恚(引者注:chēn huì,睁大眼睛发怒,忿恨),尽搏杀群虎,大吼而死。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欲如要,王嫌其夷人,乃刻石为盟,要复夷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雇死倓钱。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乃安之。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賨人(夷)慨然应募射杀为患四郡、伤千二百人之白虎,事关民生而急人之急,白虎“中头三节(箭)”而“搏杀群虎”后“大吼而死”,手艺高强,场面壮烈,收效良好;秦王鄙薄夷人而悔约,不给万户侯与大量金帛,只给若干恩惠,还要刻石为盟,互不侵犯,以免后患之忧。秦王狡诈而畏强悍,賨人(夷)有功不居、不傲、明知有亏不抗而“安之”,可谓品性质朴、大度,竭诚睦邻,恪守其信也!
可不是么?自立,自强,拼搏奋进,光明的人生态度。
板楯蛮作为“东夷”原本生活在渤海沿岸,由于战乱,于公元前16世纪转移到川东,又由于战乱与谋生,自觉或被迫迁徒于关中、陕西、华北、川西及湘西、鄂西。要开辟,要创业,要不断改造新的生活环境,突出地表现着自强不息的谋生意识与拼搏进取精神。
能不就地生存、长久定居么?这不单由板楯蛮(賨人)决定。残酷的封建统治,暴虐的不同政治集团的争斗与掠夺,不能不迫使其走一条特殊的道路——“板楯数反”、“复反”。东汉顺帝、灵帝年间,板楯蛮就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干着这件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与《华阳国志•巴志》就有记载。
当然,这主要是谋生,逼使统治者给予生存的基本要求,“非有深谋至计,僭号不轨”。面对板楯蛮的揭竿而起,封建统治者觉得单用武力征讨不是良策,只有作出让步,“恩信降服”。
当然,封建统治者的“恩信”在于诱使反叛者的“降服”。不如愿,不能生存,怎么办?“复反”。“桓帝之世”(147—167),21年间,“板楯蛮数反”;灵帝光和二年(179),不到13年,“板楯蛮复反”;“中平五年”(188),仅仅过去8年,“巴郡黄巾起义,板楯夷因此复叛,寇掠城邑。结果是被官军“讨平”。
当然, “反叛”——暴力斗争,反映了客观形势的需要,合情合理,多是谋生的自发行动。如果推翻一个旧政权,建立新的统治机构,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流民起义与成汉政权的建立,乃“天时地利人和”的反映。这是暴力斗争的最高目的,賨人就有这一英雄壮举。
当然,暴力斗争是要以重大牺牲作代价的。不怕牺牲,再接再厉,勇于斗争,賨人就有这种精神!
可不是么?仗义,劲勇,捍国护乡,凛然的行为举措。
板楯蛮(賨人)以好义著称,以“劲勇”和“敢想敢干”名世。而“勇”与“敢”的善恶区分则是“义”。离开了“义”的“勇”与“敢”,定然会走上邪道。
“义”也者,“正确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也。“泛指道德规范或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其“义勇”,指“为正义事业而英勇斗争”。而“义举”,则是“正义的或符合人民利益的行为”。(见《新华词典》1166页)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国家统一,和谐发展,就是“大义”。賨人所为之“义”、所执之“义举”、所行之“义勇”,可不正是这种“大义”!

武王伐纣,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见《华阳国志校注》21页)

殷纣王,暴虐之君也,好酒淫乐,横征暴敛,滥施酪刑,杀人取乐,穷凶极恶,参与讨伐,义也!“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彰其义而盛其威,勇也!板楯蛮(賨人)赫然于世,30又半个多世纪前于历史舞台的“登台亮相”,就何其气概豪迈!
其二,帮助刘邦定“三秦”:

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说帝,为募发賨民,要(引者:约)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帝将讨关东,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志,遂听还巴……复除其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华阳国志校注》37页)

“三秦”即项羽所封秦之降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歆、翟王董翳。賨人助刘邦定“三秦”,是楚汉相争刘邦获胜的重要战役,有利于结束纷争、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实为“大义”之举。“劲勇”诚然属于秉性,且是“陷阵”获胜的前提,而“锐气喜舞”则充分表现了惯于南征北战、战则必胜的板楯蛮被誉为“神兵”的风采!可贵的是,不贪功,不刻意追求荣华富贵,“三秦既定”,已有利于高祖取胜,“賨民”皆思归,不追随于“讨关东”的战事。怎么说呢,没有乘胜追击?这是“募发”,先有约定。生于斯,乐于斯,恋于斯,“思归”——思乡恋乡也!
賨人,以及賨国人,捍国护乡而建功立业者,《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还有这样的记述:

先汉以来,士女贤贞,县民车骑将军冯绲、大司农玄驾、大鸿胪庞雄、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绲温各葬所在。常以三月,二子之灵还乡里,水暴涨,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华阳国志校注》96-97页)

所列两汉宕渠四大名人,都是捍国护乡爱民的典型。賨城、賨国都之所以称为“车骑城”,就是乡亲父老对车骑将军冯绲增修其城,浓浓乡情的怀念和敬佩。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迎祭冯绲、李温灵还乡里,也即是賨人、賨国人对捍国护乡爱民英雄的崇拜,传承其捍国护乡爱民精神。
可不是么?明法,施仁,安邦惠民,美好的济世理念。
这主要表现于賨人高层人物的谋略思想与施政方略。賨人鶡冠子既是巴蜀道家之学鼻祖,也是战国时期闻名中华的谋略家,著书有载目于《汉书•艺文志》的《鶡冠子》。其谋略思想,分法治、博选、兵政、修养四术,重点在明法。主张立法要顺天之则,遵行天道,即尊重民意,反映客观实际,不可以个人私情为准;“法贵如言”,有法必依。人君要广选人才,使各有所施,人尽其才。主张兵政合一,勉有功,罚不足。同时还要以道德、阴阳、法令等所谓“九道”加强修养。以此言于君,启于民,则利于世。
賨人后裔,大成国开国皇帝李雄乃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一位杰出政治家。他登基后,面对巴蜀大地因战乱而人口流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现实,简政约法,轻租赋,兴文教,立官学,知人善任。作风简朴,皇帝不设仪仗,官吏不分班序,服饰不加区别。倾听谏言,“凡事先咨而后行”,使官吏勤谨职守。同时注意调节民族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在位31年,开创了成汉国的大好局面。《晋书》说:“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常璩于《华阳国志》赞扬李雄施政:“虑己受人,宽和政役,远至迩安,年丰谷登。”“事少役稀,民多富实,乃至闾门不闭,路无拾遗,狱无滞囚,刑不滥及”。虽然这是史家笔下的话,恐怕也并非毫无根据。孟夫子有言,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李雄所为,就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可不是么?尚武,崇文,革固鼎新,可贵的创业精神。
板楯蛮(賨人)尚武,板楯就是标志,弓弩就是名片,“白虑复夷”就是称号,“伐纣”、“定秦”,以及诸多被征发的南征北战,就是登台表演的一出出活剧。那么,“崇文”呢?板楯蛮乃“东夷”、“南蛮”之属,多数人不通文字,还“崇文”么?《华阳国志•蜀志》与《蜀王本纪》有记载: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乃迁素民万家实之”,才改变了巴蜀“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的状况,所言也是实话。然而,前进中的板楯蛮(賨人),在“尚武”的同时也“崇文”,特别是当他们从东(渤海岸)到西(川东),从川东到西北、华北、中南的转移中,同汉族融合,不断汉化,不仅十分重视向汉文化学习,而且还以自己的创造,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战国时期著书立说,著名道学家与谋略家鶡冠子,应该是賨人中的“高级知识份子”吧?东汉时期巴西郡文学掾、賨国(宕渠)人赵芬,兴教育人的长官,该是以“崇文”为“本业”吧?西晋賨人高士龚壮,博学多识、覃思文章,著《迈德论》,成汉皇帝聘他教皇太子,掌握最高级别的教育(故辞未去),格够“太师”,该“崇文”吧?
两汉到三国两晋时的賨人与賨国(宕渠)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者十余人,其中单独立传者8人,可证賨人与賨国人“尚武崇文”风气浓厚。且不说前汉公车令臧哀伯,在皇帝殿前做安全警卫工作,接纳秦章、贡品,有多少文化修养;东汉名将都亭侯庞雄,不仅以武功猛勇著称,而他还出任过侍御使,于朝中察举非法,受理公卿、群吏奏章之事,又属于“文”。
东汉名将车骑将军冯绲等,三代五人名载史册,其父冯焕,官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文职,自然“崇文”。绲弟冯允,拜降虏校尉,武官。但能理《尚书》,也是“崇文”者。绲子冯鸾,“举孝廉,除郎中”,为官于朝。按规矩,“孝廉”是从20万人口中选一个,作“后备干部”,必须是品学兼优、出类拔萃者哟!绲侄冯遵,“累官尚书郎”,也该是“崇文”者属。冯绲是武将,能征贯战。可他少耽学问,习父业,治《春秋》、《司马兵法》,研读并尊崇《韩诗》,曾经“举孝廉”,少年不凡。入仕后,不仅领兵作战,还掌政郡县,朝中监察,年老还主管过土木建筑,作为一个“多面手”,该是“尚武”“崇文”之姣姣者!
不用多举例证了。请看这两个人是怎么“崇文”的?一个是宕渠人东汉地方长官桂阳太守李温;一个是东汉时曾为官于朝,后来出任边防军司令,驻守今越南河内、职为“交趾都尉”的宕渠人沈府君。尽管史料不详,决非与文无关。还需要说两位賨人。
一是三国时蜀国镇北大将军安汉侯王平。王平有多少文化?“所识不过十字”!《三国志•蜀志•王平传》说。王平出生渠江畔,家贫,“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原姓”。少年失学,后又“长生戎旅,手不能书”。但他好学善思,“使人读《史记》、《汉书》诸纪传,听之,备知大义,往往论道不失其指”。对人对事,行军作战,“遵履法度,言不戏谑”。其忠勇与沉稳,备受诸葛之爱。王平昭示人们:賨人“崇文”,十分仰慕,热切追求。
一个是大成国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杰出政治家李雄。李氏政权乃流民起义的封建割据,被统治的“蛮夷”执掌着中华西南一方土地之政权,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汉文化,加速汉化。这认识的“自觉”,必然产生许多“崇文”之举。
政治制度,要从汉文化中学;经济制度,要从汉文化中学;就连婚姻习俗,也需要学用汉文化。这种“崇文”勤学,首先表现在李雄身上。《晋书》有记载:李雄喜好读书,当政后“兴学校,置史官,听览之暇,手不释卷”。李雄“崇文”,带动了他儿子、侄子。李期“聪慧好学,弱冠能属文”。李寿“敏而好学,雅量豁然,少尚礼容,异于李氏诸子”。太子李班,“谦虚博纳,敬爱儒贤”,交结了一批汉族人士人作师友,对历代有名的太子如曹丕等人景仰己。
尚武崇文,既是一种观念意识与性格特征,更是革固鼎新,建功立业的追求与必要。不用再说名人盛事了,属于集体智慧的创作,也熠熠生辉于史册。《巴渝舞》的气热磅礴,《竹枝歌》的声韵婉转,賨锦的色泽斑斓,清酒的醇香美味,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宕渠,质地精良的汉砖,激人赞叹;坚固深沉的汉井,叫人惊讶;东汉设铁官,可见开矿与冶炼业的发展;顺帝、桓帝时田野出“九穗之禾”,可不是賨人选种育种栽培的惊奇!
(七)
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明白:賨人与巴人是什么关系?或曰:賨人是巴人的一支,怎么理解?
“巴人”含义有三:巴地人、巴国人、巴族人。《华阳国志》立《巴志》,所记述“巴人”,主要是“巴地人”、“巴国人”,并非都是“巴族人”。
常璩于《华阳国志•巴志》记述“质朴好义”之“民”时说:“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巴地人就不止一个民族。平常所说巴族人之“巴人”,主要指“廪君蛮”,这与属“巴地”、“巴国”之“巴人”的板楯蛮(賨人)相比较,其风俗、语言、信仰、分布等等,都不相同。而且,廪君蛮之“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板楯蛮(賨人)则以射杀白虎为业,有“白虎夏夷”之称。板楯蛮(賨人)是古巴地、巴国英雄的少数民族,但不是巴族人。
(八)
呜呼!“板楯蛮”并非通常所谓“蛮”也!乃中华民族一支优秀的队伍,古代川东地区辉煌秦汉文明的开拓者、创建者。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乃古代中原华夏民族对周边兄弟民族的称呼。
噫嘻兮!賨人远去了。賨人融合在汉族与其它兄弟民族中去了。永生于中华民族的賨人,精神永存!
嗟夫!可不是么,尚武崇文,拼搏营生,仗义勇为,护乡惠民!


2010年7月17日-23日,写作于历
史上未曾有过的渠江洪水暴涨与抗洪日
时。7月28日、8月28日、9月1日订正。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652.jpg



发表于 2016-5-1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lihai: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谢谢朋友: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

  那天我们骑行到渠县的有庆到定远的路上,偶遇到一位骑28吋普通自行车的年龄比我们大得多的老哥,我们看到他骑,就一个劲地给他打气鼓劲,我也故意放慢骑行的频率,并一直称赞他:朋友,您太猛了,比我们骑行山地自行车的都厉害:lol:lol:lol:victory::victory::victory:


他听到赞美就跑得更快了!~!!


一直不忘糖衣炮弹的话语:加油!!!加油!!!哎哟,比我们凶哦。。。 。。。


与那位老哥骑行了一公里的样子,所以说,只要给予无尽的鼓励和勇气,就会信心百倍:victory::victory::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70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72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733.jpg


   我们都不该忘记自己的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743.jpg


《賨人故里》揭开賨人战史真相        [url=]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转载[/url]
               
                                                                                         标签:                                                                                                                                                                 賨人故里                                                                                                                                                                 文化                                                                                                                                 分类:                                                 賨城夜话                                                                                 

                 
写在前面:有关賨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辉煌的战史。可賨人战史,历来众说纷纭。我研究賨人两年多,接触不少研究賨人问题的专家学者,集众多研究成果之长,列举賨人的一个个辉煌战史片断,印证了上古时賨人以战斗为职业,西方最典型的是希腊的斯巴达人,东方则是中国的賨人。4月下旬,《賨人故里》一书将由深圳运往达州市和渠县,将揭开賨人战史真相。
賨人辉煌战史“解码”
——《賨人故里》揭开賨人战史真相
罗洪忠
在人类历史上,涌现了不少以战斗为职业的部族或民族,或在一方一国的历史上建立过无数的重大功勋业绩,或带来长久巨大的祸害。其原因是在上古时代,抢劫曾是一种普遍的生存方式,而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一些部落或民族,不但承袭了这一尚武的生活方式,并被更为强大的部族所利用,于是,造就了一批以战斗为职业的部落和民族。古时候,西方最为典型的是希腊的斯巴达人,而东方则是川东北的賨人。
賨人就是一个以战斗为职业的民族,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总与战争相伴,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并起、五胡十六国,正是中国群雄逐鹿的时代,就可找到与賨人相关的文献史料和考古证明,诸如陕西咸阳出土的汉代兵马俑,重庆云阳出土的賨邑侯金印,南充天和乡保留的賨邑侯崖墓,以及渠县土溪遗留的古賨国都城坝遗址等,都无不向世人表明,古代賨族曾是这块土地上真实存在的一个古代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战争业绩。
一、“巴蛇食象”:缘于廪君蛮而非賨人?
有关巴人来源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山海经·海内南经》的“巴蛇食象”,因演变为成语“巴蛇吞象”,其影响非常巨大。《山海经》既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关巴人的记载很多,诸如:“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东晋学者郭璞注云:“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郝懿行笺疏云:“《晋书·地理志》建平郡有秭归,无丹阳,其丹阳属丹阳郡也。”《路史·后纪十三》罗苹注云:“丹山之西即孟涂之所埋也。丹山乃今巫山。”有的专家学者依此认为,丹阳在今湖北秭归,丹山当在西陵峡与巫峡之间,即今渝(重庆)、鄂(湖北)交界的三峡峡区。
南北朝(420年—589年)时,巴人一支迁往洞庭后,依旧有“巴蛇”之传说。诸如《淮南子·本经篇》:“羿断修蛇于洞庭”,罗苹注说:“修蛇即所谓巴蛇”。六朝宋人庾仲雍《江记》也说:“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巴人迁徒到洞庭湖以东地带应为南北朝时期,流传的“羿屠巴蛇”同“巴蛇食象”,从中证实了《山海经》的“巴为蛇说”。
中国文化大家潘光旦先生也认为,《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巴蛇”,“巴”就是“巴人”,“蛇”影射为一种不同族类的人,而决不是真的蛇。有的专家还认为,“巴蛇食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蛇和象,而是以蛇和象为图腾的两个部落,最终是崇拜蛇的巴人部落打败了崇拜象的原始部落。巴蜀史研究专家段渝也认为,古代巴人是由多支族群所构成的亚民族集团,不同支系族群来源的传说不同,也就不足为怪。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宋人罗泌《路史·后记》也说:“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釐,是司水土,生后炤,后炤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因“顾”与“务”谐音而“务”、“巫”谐音,务相者,大巫也。罗泌直接将巴人同廪君务相联系起来,说明巴人先祖就是太皞(伏羲氏)。有的专家依据文化大家任乃强先生咸鸟系管理盐者有关,认为咸鸟负责管盐,乘釐负责运盐,后照负责煮盐,这些都与古代清江流域的盐业有关,因而认为与廪君务相有历史渊源。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南,丹阳居属也。”这段话谈及巴人住在丹阳,是巴人生活的发源地。《路史·后纪十三》罗苹注云:“丹山之西即孟涂之所埋也。丹山乃今巫山。”据此,丹山当在西陵峡与巫峡之间,即今渝、鄂交界的三峡峡区。
清江这个名字,据说同蜀王开明氏(战国末期)东征有关,蜀兵路过这里时给起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载:“夷水(清江)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这段表明,廪君乘土舟到清江流域占据捍关,在此称“王”,建立国名叫“巴”,也就是巴国。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段渝研究《山海经》有关巴人记载后认为,廪君早在史前时期已南迁清江流域,我们不能将其同周初分封在汉水上游与大巴山之间而为《左传》所载的姬姓巴国混为一谈。
有学者认为《山海经》关于巴人世系的记载,“似也出于《世本》”,因《世本》失传而无法验证。《山海经》和《世本》的记载侧重点虽然不同,一个讲述巴族起源简史,一个追忆廪君种崛赴盐水(夷水)“君乎夷城”的传说,但这两处记载却具有内在联系和诸多共同点:首先,巴国的地点和巴人活动的区域在祖国西南部,“西南有巴国”和“巴郡南郡蛮”相吻合,清江流域也正处在西南,为古代巴郡南郡所属之地;其次,伏羲氏和“故出巫诞”的廪君都属于夷蛮集团的少数民族;再次,“咸鸟”和“盐神”所处皆“鱼盐所出”之地,这表明巴人的起源同三峡地区的盐泉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既称廪君先世源于巫诞,又称廪君为“巴氏子”,这显然意味着廪君的先世称为巴氏。而廪君先世所在的句亶(巫诞),位于汉中东南角与大巴山之间的鄂西北巴地,那里正是先秦姬姓巴国之所在。尽管如此,有关巴人的最早来源是否与廪君蛮有关,目前学术界争论不休。
目前,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賨人(板楯蛮)同廪君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古民族,但不少专家学者却坚持认为,賨人是巴人(主要指巴国或巴地)的一支。若能证实《山海经》中有关“巴人”来源的最早记载源于廪君蛮,则賨人(板楯蛮)是巴人一支的命题显然不能成立。从考古来看,廪君蛮尚未到达渠江流域的1400年前,賨人(板楯蛮)就是这里的土著民族,后面还将论述。那么,地处渠江流域的达州就没有必要去同重庆争“中国巴人故里”,就可打“中国賨人故里”这张文化牌。
二、廪君入川:賨人早在1400年前就已存在
若我们回顾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至东晋(420年)1466年的历史,都或多或少有賨人驰骋疆场的历史记载。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又一个王朝。公元前1600年,也即距今(2012年)大约3612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到公元前1046年(距今3058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历经554年。
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武丁(1250年?-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商朝著名军事统帅。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小乙。即位以后,距今不到3300年,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在位时期,曾派妻子妇好为统帅,向鄂西清江流域禀君之巴发动了战争,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巴人始祖廪君,这时只好被迫带领部落民众向外迁徙。
古籍中未见有殷商时代巴国活动的记载,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弥补了这一空白。“巴方”和“虎方”(巴人崇虎,故又以虎代巴)曾多次出现在甲骨文上,殷王武丁和皇后妇好数次率兵征伐巴方见之于卜辞。
《殷契粹编))1230:“壬申卜,争,贞令妇好从沚 伐巴方(方在古时为国),受有又。”(辞意为:壬申卜,争问,命令妇好统率沚 伐巴方,受到保护吗?)《殷墟文字丙编>)313:“贞王勿佳妇好从址沚 伐巴方,弗其受有又。”(辞意为:王不命令妇好统率址沚 伐巴方,不受到保护吗?”)《殷墟文字乙编))2948+2950:“辛未卜,争,贞妇好其从汕伐巴方,王自东……陷于妇好立。”这次是武丁与妇好一同出征,武丁率兵击败巴军,并把巴军引入妇好布下的埋伏之处。
从上述甲骨文和古籍记载来考证,殷周王春秋之世,巴国活动的中心地区在江汉之间的汉水流域,与楚国是近邻。《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今清江)至盐阳。”廪君之巴先顺清江而下,后西进,溯长江入川,以后先建都涪陵,后迁“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
1999年9~l0月,考古专家在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发掘出4700年前的古代蛇巴(賨人)文物,出土的龙山遗物从造型、质地、纹饰上判定,为典型的蛇巴文化遗物。从而证实虎巴(禀君之巴)进入这里时,賨人已是这里的土著先民。我从罗家坝出土文物可以推断,賨人至少在黄帝时期就已在川东地区生存,远比虎巴(廪君之巴)到达这里时,至少要早1400年。目前,重庆打的就是廪君巴人文化这张牌,将廪君巴人信奉的白虎作为图腾,而賨人将蛇作为图腾,两者的图腾不一样。
三、武王伐纣:賨人以“巴师”的一个部落参加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帝王——商纣王虽对开发中国东南有贡献,可连年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尚书·牧誓》记载了著名的“牧野之战”,“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部族参加了战斗。可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非常肯定地称“巴师”迫使殷人前徒倒戈而“著乎《尚书》”,参加了牧野之战。这里所说的“著乎《尚书》”,古今学者均一致认为是指《尚书·周书》中的《牧誓》,连《史记·周本纪》所引史料,也与此文略同。
《牧誓》是周武王伐纣大战之前,同参与伐纣之师的各部族在商郊牧野所作的誓师动员词,篇首记载:“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可是,在所有军队中丝毫也未提到巴师,在整个誓词中也没有片言只语提到巴人,这同常璩之言显然矛盾。
为了证实《华阳国志·巴志》关于巴师“著乎《尚书》”,参与牧野之战的可靠性,现代文化学者作了许多阐释,或说彭即巴,或说髳即巴,或说濮即巴,等等。然而均无确据,难成定论。四川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段渝认为,“巴与周为同宗之后,关系甚密,居地相邻,在殷末参预以周为首的反殷集团,成为‘殷之叛国’,并协同武王伐纣,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事实上,《牧誓》对姬姓集团中的任何一支都是没有直接列举的,只是在篇首总挈各部时举出了各自所任军职,即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之类。”
我理解段渝所长的这段话认为,《牧誓》所列举西土八国,没有一个与周同姓,而廪君之巴却不同,属于姬姓宗亲,有血缘纽带维系。所以,周武王也许因为亲缘关系而特“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廪君种在重庆建立巴子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故“巴”未见《牧誓》,是极其自然而又合乎情理的。
賨人是否参与周武王伐纣?答案是肯定的。东汉的应劭(shào)在《风俗通》里(《文选·蜀都赋》引注)明确记载:“阆中有渝水,賨人居左右,锐气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令乐府习之。”东晋末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更为肯定:“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汉高祖刘帮)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舞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汉高祖刘帮认为賨人参与了武王伐纣,创造了巴渝舞。在我看来,周武王伐纣之时,廪君之巴迁入板楯蛮(賨人)生活的地域,大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周武王伐纣时,賨人作为“巴师”的一个重要部落参加战斗,因“锐气喜舞”而闻名于世。
四、賨国兴亡:均系战国时楚国所为
有关在渠县城坝建立的賨国都,历史上也有明确的记载。賨国并非賨人自己建立的国家,属于战国初(前401~前400年),楚悼王将賨人领地作为芈姓宗裔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楚悼王十四年(前388),将芈姓宗裔派到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建立賨子国,賨国由此而得名。对于賨国的记载,《舆地纪胜》云:“巴西宕渠(今渠县),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有流江(今渠县)东北,有古賨国,灭于楚的记述。
廪君之巴进入川东后,賨人表面臣服,可两个部族大大小小的械斗不断,因《华阳国志》成书于东晋末年,离廪君蛮迁往川东已有1700余年历史,便演绎出了賨人张弓射白虎(廪君巴人图腾)的神话故事。尽管它已变成神话故事,依旧有其历史依据。
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6年),张仪、司马错率兵统一巴蜀,两年(前314年)后,也就是楚国派贵族建立賨国的第74年,秦惠文王在今重庆市老城区置巴郡,在賨人生活地域设宕渠县隶之,治所宕渠城就在“古之賨国都”,辖地包括今四川达州市、巴中市、广安市、南充营山及重庆城口等县域,幅员约五万平方公里。
尽管如此,賨国依然存在。廪君之巴从公元前1046年后被周武王封巴子国,到公元前314年被秦国消灭,巴国存在730多年后,禀君种从此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可恰在此时,板楯蛮(賨人)正处于非常红火的时期。
賨人归顺秦国后,楚国非常气愤,楚顷王四年(前294年)派兵“打賨围巢,执賨子(王)以归,賨国灭”。由此看来,消灭賨国者不是秦国,而是楚国,賨国存在了94年。有关“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因宋玉答楚倾王问而来,而“下里巴人”的典故,则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因賨人战舞——巴渝舞而来。
五、賨族来历:秦时谓赋为賨而得名
就在这一时期,以白虎为图腾的廪君蛮揭竿而起,反抗秦的统治。后来,秦昭襄王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利用廪君蛮与板楯蛮部族之间的矛盾,募集居住渠江流域的板楯蛮,镇压了廪君蛮起义。秦昭襄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廪君巴人为了逃命,再次携老带幼大迁徙,返回到他们的发祥地——鄂西南清江流域的武陵山区。賨人因打败巴人有功理应受到重赏,可秦昭襄王却犹豫了:想兑现事前的许诺,又“嫌其夷人”,最后终于改为刻石为盟:“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30),秦国派“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从巴蜀的涪水逆行而上,攻楚黔中郡(今湖南常德市),迫使楚割汉水北岸地给秦。秦控制了长江上流,直接威胁楚国都郢。秦国利用蜀地的富庶、賨人的勇悍击溃了占半个中国的楚,进而扫平六合统一中国。賨人在争夺黔中郡的战斗中勇武过人,秦国论功行赏,对战功卓著的賨人“薄其税赋,人出钱40,巴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
六、賨人战舞:汉高祖引入宫廷变乐舞
然而,賨人的军事活动最早有史可证并留下遗迹的,要算汉朝刘邦在賨人生活的开江县峨城山屯兵。项羽推翻秦朝的统治后,将刘邦赶到偏远的巴、蜀、汉中等地。谁知,刘邦利用汉中平原和川西平原丰富的物产,休养生息,秣马厉兵。当时,刘邦手下著名的将军樊哙在现在的宣汉、开江等地屯兵,宣汉“樊哙”这个地名至今还沿用,峨城山因樊哙手下一名谋士峨城而得名。后来賨人在峨城山巅修庙兴佛,并塑有峨城雕像。
汉高祖刘邦依靠賨人七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最后统兵进入中原,与项羽逐鹿。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称皇帝,建立西汉王朝,直到公元9年1月,王莽自立为皇帝,西汉灭亡,历经211年。杨家湾汉墓是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据专家分析,其墓主可能就是汉代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前者是开汉元勋,后者因平定“七国之乱”而威震一时。据考证,杨家湾汉墓兵马俑,系西汉景步兵俑军阵前列,其右起第三与左起第三个俑都是賨人,足见汉同祖对賨兵的重视。
巴渝舞最早为楚顷王所欣赏,可作为一种舞蹈的正式名称,系汉高祖刘邦首创。东汉时,应劭在《风俗通》里(《文选·蜀都赋》引注)明确表明这种舞蹈系渝水賨人所创造:“巴有賨人定三秦,封(范)目为阆中兹凫乡侯,并复除目所发賨人,剽勇,高祖为汉王时阆中人范目说高祖募賨人:卢、濮、沓、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阆中有渝水,賨人居左右,锐气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令乐府习之。”
七、东汉賨兵:西羌兵闻之胆寒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国号仍为“汉”。可在东汉时期,西羌造反,朝野震恐,全仗賨人、车骑大将冯绲平定羌乱。以致于汉代的史官说:“若没有巴人(汉代又称为賨人),我们都要乱成蛮夷了。”在渠县至今保留有冯绲父亲冯焕的墓阙,早在九十多年前,法国考古工作者还拍有祭拜冯绲的寺庙。
在三国蜀汉军队中,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夷兵”成分复杂,其中重要的是巴郡賨兵和南中青羌兵,以勇武善战而知名。蜀汉对夷兵的征发,大抵是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的丁壮组成一军。部落中的大小豪酋则成为军队的校尉偏裨(bì),有的甚至成为蜀汉大将,如王平、句扶,与马忠、张翼和邓芝并称蜀汉后五虎上将。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刘协退位,自立为魏文帝,随后刘备、孙权相继称帝,三分天下,才有了今天的三国文化热。
公元263年,蜀后主刘禅投降魏国。两年后,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魏帝曹奂退位,建立晋国,17年后又灭掉吴国,统一中华。可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东晋王朝,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
《汉书·地理志》则说:“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华阳国志·汉中志》、《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记载中,陕西汉中也有板楯蛮。可见,东汉时因受连年战争的影响,賨人分布甚广,北及汉中东部之南,以及整个川东都是板楯蛮的出没之地,构成了川东分布最广的一个部族。
八、賨人皇帝:賨人从此扬名天下
公元304年冬十月,诸将拥賨人李雄为成都王。光熙元年(306)六月,李雄改国号为“大成”,追谥李特景皇帝,庙号始祖。李雄称帝后,没有忘记祖父生长之地宕渠,复置宕渠郡,治所仍在古賨城城坝。《晋书》对李雄当时的治国功绩时说:“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使宕渠郡获得了40多年的休养生息。李雄在位31年,其疆域西至汶山、汉嘉、越隽,东抵巴东,北及汉中,南达今云南东部和贵州部分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东晋五胡十六国第一个称王的皇帝李雄,其祖籍巴西宕渠,《华阳国志》明确记载的賨人皇帝,尽管他的祖辈李虎迁到甘肃略阳与氐族杂居,世称巴氐族,可李雄91年后在成都建立大成国后,骨子里依旧认定自己是賨人,对賨族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李雄任命常璩为散骑常侍,让他职掌著作(史官),不可避免地会给他讲起自己祖辈辉煌的历史和战绩,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李雄为賨人可信。
九、賨僚械斗:賨人迁往武陵山区
东晋末,随着僚人大量迁入賨人生活的土地,文明程度较高的賨人,同野蛮不开化的僚族械斗死伤惨重,最后僚人将渠县土溪城坝的古賨城一把火给烧了。于是,賨人大量外迁武陵山区,同先前到达这里的廪君种,以及当地其他部族融合,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土家族。
在廪君种退出历史舞台的730多年后,板楯蛮(賨人)才从大巴山谢幕。尽管如此,《新唐书·吐蕃传》有关賨人记载,出版于唐高宗之口而更让人刮目相看。唐高宗封藏王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青海)郡王,后又进封賨王。可见,賨人在唐高宗心里,依旧是一个威震四方的古代民族。这不能不说,板楯蛮(賨人)在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廪君种。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75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810.jpg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5-17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8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hug::handshake:hug::lol:lol:lol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08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QQ图片20160516154322.jpg


【此图由超越/黑鸟勇哥提供】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QQ图片20160516154332.jpg


【此图由超越/黑鸟勇哥提供】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