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泠泠江月

[原创·图文] 满眼翠绿画图开 路途风景依然在【5月15日骑行营渠花桥长】

[复制链接]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6-5-1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月厉害,一天骑一百七十多公里。: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217.jpg


《土家賨人》



岁月有一点点迷茫
不知道哪里是你的家乡
巴西宕渠源远流长
土家賨人,到底来自何方
春秋争霸,到处都是战场
武王伐纣,你就是骁勇善战的力量
擂起战鼓,你放声高唱
跳起巴渝舞,你的斗志更激昂
片片盔甲闪寒光
支支剑弩在手上
飞起的长矛刺破了青天
你举起的板楯惊呆了太阳
賨国賨人賨风浩荡
荆楚大地是你曾经的家乡
賨国賨人賨风飞扬
你的传说,你的目光

山河有一点点惆怅
不知道什么是你的梦想
巴山渠水碧波荡漾
土家賨人,到底走向何方
平定三秦,统帅就是汉王
楚汉相争,你是所向披靡的金刚
冲锋陷阵,你无人能阻挡
歌舞克敌威,你是英雄好胆量
代代勇士踏歌行
凛凛壮志在胸膛
高亢的战歌在山谷回荡
你雄壮的舞姿战场上癫狂
賨国賨人賨风浩荡
土溪城坝是你热恋的家乡
賨国賨人賨风飞扬
你的英名,你的辉煌
辉煌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鱼泪153 发表于 2016-5-17 18:16
江月厉害,一天骑一百七十多公里。



  谢谢谢谢人鱼泪朋友的光临和欣赏:hug::handshake:hug:


我一直感觉自己就是在


老牛拉破车:L:L:L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24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25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3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32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3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35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35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4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43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195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2119.jpg


  这几个是什么字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2139.jpg


賨人与巴氐人的关系

中国秦汉时期四川、湖南等地少数民族所缴的一种赋税。亦指这些少数民族。  《晋书·李特载记》:“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  杨雄《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濮。”(百濮: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巴氐
巴人的一支,巴人,古巴人的简称,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传说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后迁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秦灭巴以后,巴人的一支迁至今鄂东,另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2]。留在四川境内的,部分叫板楯蛮,南北朝时因大量迁移,大都先后与汉族同化。东汉末自巴西(治今四
川阆中县)﹑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郡北徙于汉中杨车板号为    成武帝李雄                          杨车巴。魏武帝时首领李虎率族众500余户附魏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略阳北(今甘肃秦安县东南)遂号为巴氐。  
西晋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关西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领李特乘机拥兵割据于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汉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 巴氐是一个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五胡十六国”时期,巴氐和五胡有时被统称为“六夷”。
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另外巴氐人还是巴人的一支,因此,賨人的范围应该广于巴氐人,概念范围更为宽泛。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2147.jpg

賨人与宕渠的关系

 “宕渠”一词在川东北曾经是县、郡地域诸多而经久的命名词。“宕渠”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石过水为宕,水所蓄为渠”。这是《辞源》的解释。索引似地理解宕渠二字,与该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宕渠,山名,因以县名”。这是《后汉书·吴汉传》的说法。又一说,因有宕水和渠河而谓之宕渠。宕水即源于陕西镇巴县西北大巴山西南,流入四川通江县西南,系巴水东源,曰东河或宕水。再汇入南江水后,称巴江,今称巴河,为渠河主流。汉代,渠河称潜水,与宕渠的“渠”字无关(《史记·夏本纪第二》)。问题是:宕渠是因山水名作为县名,还是因县名而引称山水名?谁赖以谁,一时找不着依据。
  2006年6月15日,到达州市作学术报告的四川省民保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川大教授江玉祥先生在报告中讲了“宕渠”一词的含义。他说,古賨人居宅独立而高耸为“宕”,蒙上虎皮的板楯为“渠”。显然,宕渠的命名与賨人的关系极大。看来,宕渠的“宕”和“渠”与水无关。据史料考证,宕,与賨人(板楯蛮或称七姓蛮)聚族而居、军民合一所建造的高耸房屋特点有联系,賨人后裔——现分布在湘、鄂、黔、川的土家族仍留下这一古代建筑的影型——傍山或临溪建屋,成虎座形的高脚吊楼。渠,即賨人军用防御武器——木质盾牌或称板楯。《国语·吴语》曰,“奉文犀之渠”。韦照注:“文犀之渠,谓楯也。”(《辞海》)说明,板楯的“楯”是宕渠的“渠”的由来。公元前401-前400年,楚悼王“废公族疏者”“往实旷虚之地”(《巴史探微》),将宕渠作为芈(mǐ)姓宗裔封为诸侯国——宗(賨)国(宗为尧舜四部落之一的后代)。公元前298-前263年,楚顷王派兵“打賨围巢,执賨子(賨子即宗子,前伯赞在《中国历史概要》曰:‘在西周,国王是天下的宗子,诸侯是小国的宗子。’)以归”,賨国灭。賨人由此逐步逃至今天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山及湘西、鄂西、黔北等地定居下来,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到1957年才被定名为56个民族之一的土家族。
  从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回溯到数千年前的古賨人的历史文化,可以找到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土家族“大摆手舞”是賨人“踏木牙,唱竹枝歌”的再现;土家族人说借钱称“借賨”,与賨人称赋为“賨”或“賨钱”、“賨布”说法相似;賨人以“射虎为事”,元、明、清土家人仍“喜渔猎,不事商贾”,狞猎以毙虎为主,保留着賨人秉性;賨人喜酿清酒敬奉老人,现在土家族仍有“家家会酿酒,敬老先敬酒”的习俗;賨人用“白竹之弩登楼射杀白虎”,迄今土家族人仍用“弹簧竹筒弩(又称竹筒枪)”,是对賨人曾用的竹弩的继承和演变……土家族人的传统习俗是古賨人文化生活的缩影。
  秦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建立宕渠县,治所在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即古之賨国都城,辖区5万平方千米,东汉时人口万户以上,为上等县。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0-104年)从宕渠县析出宣汉县(今通川区、达县、宣汉、万源、开江、城口)、汉昌县(今巴州、通江、南江、平昌)、宕渠县(余下地域为渠县、大竹、广安、邻水、华蓥、武胜、营山、蓬安)。随着物换星移,县名多有更动,区域分合扩缩较大。两千多年过去了,作为宕渠县腹心地带的渠县幅员面积仅有2013平方千米。县人喜欢用“宕渠”代替渠县,是因为宕渠县县治在渠县境内,也就是说宕渠县的心脏在渠县。故此,县人往往以宕渠的古老文明、历史悠久而自豪。说来也是,其它16个县、市、区将历史进行追溯,始置行政区划自然少不了写到“宕渠县”。
  宕渠县之称从秦更元十一年(前314年)到梁普三年(522年),历经835年。流江县之称从梁普三年到明洪武九年(1376年),历经853年。渠县之称从明洪武九年迄今已有633年的历史。此外,“宕渠”一词作为历代郡的治地也多有变化。东汉置宕渠郡,治地在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三国时析巴西郡置,不久即废,东晋时成国皇帝李雄复置。南朝宋末,安汉置南宕渠郡,治地在今南充市北,又在垫江(合川)置东宕渠郡,治地在今合川县境。南梁时,在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复置北宕渠郡,南朝宋置西宕渠郡,治地在今盐亭县西北。“宕渠”一词反反复复的使用,历朝历代不肯弃之,如之何?想来也许是这一大片土地上曾经出现了一个“天性劲勇,能歌善舞”的賨民族,为人们仰慕和称颂。所以,“宕渠”一词从先秦至南北朝成了一个高频率的命名词。
  □李同宗 廖亚飞/文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2018.jpg


鼎的象征意义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
“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
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
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
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
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
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 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
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
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
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
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
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
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
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2034.jpg

看到这个鼎

又想到了


当年项羽的


垓下歌






垓下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
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 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了统治全国,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残酷的战争。他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尽管这是一种?其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其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 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和中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骓就够了。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的轻微的一击。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崐讨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崐”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是的,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确实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欢喜赞叹。《
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2347.jpg


  终于看到广安这个标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60515_112357.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