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zds315599

[生活资讯] 南充核电站还会修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6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512354452887 发表于 2019-10-4 19:19
中国的近邻前苏联和日本都发生了严重核事故,遭到重创,应引以为鉴,反对在中国腹地内陆南充建核电。

看你一天没事在这上面说这事,真无聊耶,本来不想表态,看你那么执着,我也表态坚决支持修核电站咋地!!

发表于 2019-10-8 14:3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反对在南充建核电站,发展核能。四川水电、天然气、页岩气储量和产量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西电东输,川气东送,就是送的四川水电和天然气,四川水电富余,每年输都输不完,浪费惊人,在南充建核电站是极大的浪费,得不偿失;核电站寿命短,商业发电只有40年左右,投资大,修建和退役难度大,核废料毒性猛烈,影响时间长达几十万年,处理难度大,在中国腹地,四川盆地中部,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人口稠密区南充建核电站安全风险隐患大,也不利于国防和国土安全,坚决反对在南充建核电;(在四川仅凭富集的天然气、页岩气这两种能源就足以替代核能这种走向没落的能源。)在川东北南充附近也有充足的能源足以替代核能:三大天然气田:苍溪阆中的元坝气田、仪陇龙岗气田、宣汉普光气田;还有旺苍、宣汉、万源、广安煤矿,在枯水期均可利用这些资源就地发电,足以替代核电,解决四川枯水期缺电问题,一并解决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

发表于 2019-10-8 14:3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反对在南充建核电站,发展核能。四川水电、天然气、页岩气储量和产量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西电东输,川气东送,就是送的四川水电和天然气,四川水电富余,每年输都输不完,浪费惊人,在南充建核电站是极大的浪费,得不偿失;核电站寿命短,商业发电只有40年左右,投资大,修建和退役难度大,核废料毒性猛烈,影响时间长达几十万年,处理难度大,在中国腹地,四川盆地中部,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人口稠密区南充建核电站安全风险隐患大,也不利于国防和国土安全,坚决反对在南充建核电;(在四川仅凭富集的天然气、页岩气这两种能源就足以替代核能这种走向没落的能源。)在川东北南充附近也有充足的能源足以替代核能:三大天然气田:苍溪阆中的元坝气田、仪陇龙岗气田、宣汉普光气田;还有旺苍、宣汉、万源、广安煤矿,在枯水期均可利用这些资源就地发电,足以替代核电,解决四川枯水期缺电问题,一并解决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

发表于 2019-10-8 22:4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坝气田:每天满足2000万户居民用气

光明网

13小时前·光明网官方账号

国庆节前夕,从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元坝气田传来佳讯:截至9月26日,元坝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150亿立方米,外输商品气125亿立方米,保障了“川气东送”沿线六省两市70多个城市清洁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目前,元坝气田平均每天的产量已能满足2000多万户居民的用气需求。

元坝气田位于四川广元和南充市境内,具有超深、高温、高含硫、多压力系统、气水关系复杂等特点,是世界首个7000余米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也是世界上建设难度大、风险高的气田之一。西南石油局元坝净化厂厂长崔吉宏告诉记者:“元坝气田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含硫天然气净化技术,掌握了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天然气总硫的回收率达到99.8%以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天然气净化技术国产化。”

记者近日在元坝气田看到,气田在生产中大量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体现在生产管理各个环节。气田广泛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传感等技术,对油气井、工艺流程、生产环境等生产全过程进行实时采集、监测、控制和报警,通过生产安全管理大数据系统,实现生产运行、实时监控、动态分析、紧急处置等集约化管理,生产调度、数据采集、监视控制和安全环保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元坝气田的成功建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李大庆)

发表于 2019-10-8 23:0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核能是正在走向没落的能源。

发表于 2019-10-9 08:0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核电是正在走向没落的能源。

发表于 2019-10-9 08:2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卢瓦尔河辐射污染严重 ASN称对公众健康无危害

欧洲时报

6月20日·优质国际资讯领域创作者

【欧洲时报周文仪编译】据法新社报道,法国西部辐射污染监测协会(ACRO)6月18日指出,在曼恩-卢瓦尔省(Maine-et-Loire)位于五座核电站下游的索谬尔(Saumur)附近卢瓦尔河中,辐射“污染”“异常地高”。

协会指出:在当地河流和饮用水中,几乎一概含有氘(含辐射能的氢)。2019年1月,卢瓦尔河水中的氘含量达到每升310个贝克雷尔(Bq),当时冈市(CAEN)附近Hérouville-Saint-Clair镇的化验室和“走出核能网络”(Le réseau Sortir du nucléaire)曾发布共同声明并发出警报。

“是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故?”卢瓦尔省-维恩省零核能协会(Loire Vienne Zéro Nucléaire)和法国西部辐射污染监测协会要求当局调查,以确定“辐射值异常”的原因。

法国西部辐射污染监测协会公布了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河水样品采集化验报告,报告指出“在卢瓦尔河中,自Dampierre-en-Burly至Nantes(南特)将近400公里的河段中都有氘”。该协会指出,在Chatellerault,“维恩河(Vienne)河水和饮用水都受到了氘的污染。自去年12月以来,每月采集的样品化验结果显示都含有氘,最高达到每升50个贝克雷尔。原因来自Civaux核电站”。

法国辐射保护和核安全机构(IRSN,法国核能宪兵队法国核能安全总署的技术单位)指出,“公共卫生法规定,氘的含量参考值为每升100个贝克雷尔,这不是一个卫生保健方面的限度,而是一个门槛,超过这个门槛,就会引起当局的补充调查,以确定水中辐射物质的性质”。而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饮用水中氘含量的指导值为每升10000个贝克雷尔”。

该机构指出,“通常”在远离氘的任何排放源的表面水中,氘的含量为每升1个至几个贝克雷尔,在核电站的下游,氘的含量升到几个至几十个,在核能设施(譬如Marcoule和Valduc的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中心,拉阿格(La Hague)的奥拉诺(Orano)核废料处理中心周围,氘的含量升到几十个至几百个贝克雷尔。

记者问起ACRO协会的报告内容时,法国核能安全总署(ASN)的公关处回答,“核能宪兵将展开一些调查,针对在索谬尔检测出的辐射值,找出原因”,也将重新审查相关地区核电站每月的废水排放记录。但该署强调“对环境和公众没有风险”。

ACRO协会的报告指出: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CNRS)一名研究员2010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氘是法国唯一允许排放的辐射物质。“辐射监测机构低估了氘的‘毒性’。法国排放的氘的含量增加”。这份报告还强调法国“有关氘致癌的数据明显欠缺”。

核电站左边地区免费发放碘片

另外,芒什省(Manche)省政府今年年初更新了核电站周围“居民应急方案”(PPI),方案实行范围扩大,将向科通坦(Cotentin)地区总共13.5万居民发放碘片。

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事故之后,法国政府设立了核电站周围“居民应急方案”,2016年把方案实行范围扩大。

此前按以往方案,曾向法电集团(EDF)弗拉芒维尔(Flamanville)核电站周围10公里以内的1.7万居民发放碘片。新的方案实行范围扩大到20公里以内,涉及北边Cherbourg-en-Cotentin、东边Sottevaste、南边Barneville-Carteret之间的范围,居民有11.8万。

发生核事故时,辐射污染释放到空气中,服用碘片可预防甲状腺遭受辐射侵害。碘片的有效期为7年。居民接到省政府通知之后,可凭通知到药房免费领取。
(编辑:秋忆)

发表于 2019-10-10 16:3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反对重启内陆核电:三大因素决定风险巨大
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2014-08-04 12:36
【洞见】我为什么不赞成重启内陆核电

——我国核电发展必须稳中求进、确保安全

  编者按:今年上半年,我国领导人关于核电发展的数次表态,让中国核电 发展成为中外关注的热点之一。核电的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 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能事 业,如何把握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等问题,成为政府 、企业、学界思考、探索的重点。欢迎就此问题发表您的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亦楠

  一、核电安全事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落实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海牙国际核安全峰会上首次阐述中国核安全观时,强调“要使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就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4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除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社会、生态等10方面的安全之外,还特别提出了“核安全”。

  核电作为核能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确保安全的重要性已然超过其他所有能源品种。人类历史上三次重大核事故的严重后果表明,核电安全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国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文明。

  1979年美国三里岛事故导致20万人在惊恐不安中大撤离,卡特总统视察事故现场时宣布“美国不会再建核电站”。其后30多年时间里,尽管美国几度经济低迷和能源紧张,但从未启动新的核电站建设。这个仅为5级、堆芯仅是部分熔毁的核事故已经让美国人深受伤害:三里岛事故耗时11年才完成燃料碎屑的回收,而损毁的机房在去除放射性物质后被封锁起来,至今还处于严密监控之中,拆除时间未定。

  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时,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承认“这场事故是压倒苏联的最后一棵稻草,民众对政府产生了极度不信任感和幻灭感”。今日的乌克兰仍然无法摆脱核事故的梦魇:一个方圆30公里、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当年的石棺已无法阻止核污水流入湖泊,乌克兰不得不斥巨资集全世界之力,设计建造一个巨大拱顶来包裹石棺。而要让这座灾难遗址真正安全,工程人员预计至少需要100年时间。在此期间,如何防止放射性物质渗入地下水、危及基辅300万居民的供水,始终是悬在乌克兰政府头上的利剑。

  日本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三年,至今也无法止住核污水以每天400吨的速度激增(目前厂区和机房核污水量已高达52万吨),31万难民无家可归。面对诸多难题,东电公司不得不坦承“处理核事故的核心工作至少要到2045年才可能完成(还不算反应堆机房和核废料的安全处置)”、“电站报废至少需要40年时间,今后任重而道远,将是一场终点遥远的马拉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核电安全事关重大,不仅关系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落实,更关系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核电发展不仅要确保当代人的安全,还要保证子孙后代的安全!对核事故的风险和严重后果不能有任何低估和轻率。

  二、发达国家的核电实践于我国是宝贵的前车之鉴

  我国核电建设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得多,目前以“运行堆年”为指标的实践经验尚不及美国的1/33、法国的1/15、日本的1/14、俄罗斯的1/11。在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重压力下,对于“核电该在我国能源转型中担当何种角色”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发达国家的多年实践和最新认知,结合国情来权衡利弊、审慎抉择,以免把人家已经得到教训、证明是弯路的路再重走一遍。

  发达国家核电大规模发展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水电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风能太阳能还十分昂贵,为解决能源问题,几乎都选择了发展核电。然而几十年实践下来,随着三次重大核事故的发生,以及核废料处理、核电站退役成为沉重负担,发达国家对核电的“双刃剑”效应认识得越来越深刻:核电虽然有能量密度高、无火电污染物排放等优点,但也有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无穷后患;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核电并不是“安全、清洁又经济”的能源。

  目前除个别国家有少量在建机组外,发达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弃核”态势,纷纷转向技术难度更小、建设周期更短、环境代价更小、成本也并不比核电高的能源品种。

  一直以来拥护核能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福岛核事故后感言:“即便日本这样的高科技国家,都无法避免核电风险。如果政治家有这个认知,就该负起责任。”并毅然决定“2022年前德国全面弃核”,开始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大转型。意大利、瑞士随后也决定弃核。法国总统奥朗德明确表示,不希望法国继续保持对核电的依赖,承诺在2025年前将法国核电比重从75%降到50%。瑞典最新民意调查显示,50%以上民众对核电持怀疑态度、希望淘汰这种有争议的能源,瑞典正考虑效仿德国、瑞士和意大利,逐步取缔核电。

  发达国家所遭遇的种种难题是我国思考核电发展走向时不能忽视的宝贵前车之鉴:

  1.现阶段的科技水平还未能使核电“已经安全可控”。核电在现阶段之于人类,“可以做到安全”不等于“已经做到安全”,“可分析、可认识”不等于“已分析、已认识”,“可驾驭、可控制”更不等于“已驾驭、已控制”。美国、苏联和日本三次重大核事故警示人们:直到目前,人类的核安全是建立在核电站本身“不出事”的基础上的!尽管技术进步把核事故发生概率一降再降,然而一旦天灾人祸导致核电站出了“万一”,最先进的核国家也没有好办法!连控制污染扩散都很难,更别提彻底消除核污染了。

  日本作为核电强国和机器人最发达的国家,至今无法接近高放射性污染的机房,无法阻止地下水不断流入,无法取出熔毁脱落的堆芯,除了不断注水冷却反应堆,别无他法。真正控制住污染、完成机组报废,还有太多科技空白。日本已向全世界征求方案,但至今无解,未来何时能有,不得而知。

  关于号称“安全系数比第二代提高了百倍”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目前在全世界尚无运行实践,所谓的“更安全”仍然是概率安全,而且只是理论计算结果。“实践”才是判定核电安全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正如国际核电界早已形成的共识:“核电安全性完全依靠经验,技术先进并不能代表更可靠和更安全,除非有若干堆年经验证实”、“核电技术创新风险很大,必须从若干实验试点开始,经过若干年实践证明后才能推广。”

  2.核废料处理已成为全世界无法摆脱的危险重负。如果说重大核事故只是小概率的极端恐慌事件,那么核废料污染则是一直伴随人类的难以卸掉的危险重负。目前全世界443座核反应堆已积累了36万吨致命的高放射性核废料(致命放射性污染可持续10万年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2万吨的速度增长。

  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找到了绝对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方法,核废料泄漏事故更是时有发生。今年2月14日美国位于地下655米深处的军用中低放核废料储藏室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泄漏事故。因许多存放乏燃料的冷却池已饱和,存在比福岛核电站更大的火灾隐患,美国核管理委员会2012年决定“新核电站无法获得许可,现有的许可也不能更新,直到美国想出处理核废料的办法”。德国“弃核”后电价暴涨,然而大部分德国民众仍鼎力支持,因为“不想留下核废料给小孩,不想让后代再面对核电厂的风险”。

  由于核废料处理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公认“核电能否复苏,先决条件之一是乏燃料安全处置”,欧美科学界频频发出警告:“核废料处理已成世界性天价难题”、“核废料为后代造成的隐患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并特别提醒当前积极建设核电站的国家“不要忽视核电站退役和核废料处理等可能遗患无穷的重大问题”、“核电要发展,前提是想好核废料处理,否则这个问题最终会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3.核电站退役周期漫长且成本非常昂贵。废弃的核电站若不进行“退役”处理,遇到海啸、地震、恐怖袭击等天灾人祸,核威胁仍在。然而直到有核电厂需要退役时才发现,“安全退役”耗时又耗钱!从停止反应堆到彻底完成“退役”的时间长达10~80年。

  荷兰多德瓦德核电站1997年关停,要到2047年才能完成退役。原来人们估计一座核电站的退役资金只占最初投资的10%~15%,而法国布雷尼力核电站退役金从2001年占最初投资的26%升至2008年的59%,总金额超过原始预算的20倍,且还在上涨。俄罗斯仅为5兆瓦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从2002年开始退役,目前仍在进行中,仅2008年卸载核燃料、2013年拆卸厂房和设备就耗资人民币0.897亿,相当于核电站投资成本至少要增加1.8万元/千瓦。

  截至2012年1月,全球共有19个国家的138座核反应堆已关闭,但目前只有17座核反应堆的退役工作彻底完成,而未来10年全世界还将有80个民用核反应堆面临关闭。所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说:“数目不断增长的到期核反应堆的退役问题,正成为令全世界担忧的问题。”

  4.内陆核电因为缺少冷却水而运行困难、前景黯淡。欧美国家建设了很多内陆核电站,跨国科学家团队耗时10年对这些内陆核电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于2012年6月发表了研究报告《核电、火电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指出“在气候变暖趋势下,缺少冷却水正成为欧美在运核电站的严重约束。2003—2009年的夏季,欧美多个内陆核电厂出现了因为缺少冷却水而被迫停运的状况”,该报告同时预测“因为冷却水的缺乏,2030—2060年核电和火力发电能力将在美国下降4%~16%、在欧洲下降6%~19%”,并特别强调“严重的水资源约束使内陆核电难以持续发展,建设新的核电厂时,选址放在海边是应对气候变暖有效的、重要的策略”。

  三、亟须高度重视的、影响我国核电安全的“短板”

  核电产业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是产业链包含前端天然铀资源的勘探储备、中端核电机组建设和后端核废料处理,三个环节需要同步发展;二是每个环节特别是对核电机组建设而言,选址再可靠,技术再先进,如果管理跟不上去,一个小小失误都可能100%导致一场核事故。国际经验表明,技术并非万能,随着核电设备软硬件水平的提高,人为因素已成为最重要的潜在事故源。

  习总书记在核安全峰会讲道:“一个木桶的盛水量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因此,我国核电产业应该以什么速度发展、应该发展到什么规模,不能取决于第几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性如何如何,而应取决于核电产业链各个环节以及核电设计、制造、调试、运行、管理维护、事故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能否协同发展。只有稳中求进,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核事故风险,才能让“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国核电产业尚有以下几大“短板”亟须高度重视和解决:

  1.核废料处理已成为我国核电产业最薄弱的环节。因为在运机组数量较少且绝大部分投运时间不长,所以当前核废料数量有限。但是在建的29台机组2020年全部投入运行后,乏燃料处理压力将马上凸显出来,大亚湾核电站到2018年就将面临乏燃料无法外运的难题。根据中国核能协会的数据,现有48台机组将使我国2020年乏燃料数量累计达到1万吨,并以每年1200吨的速度继续增加,而我国乏燃料运输能力仅为每年需求量的16%。虽然我国计划2030年建设一个年处理能力800吨的核废料储藏水池,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而且,将乏燃料从东部沿海地区长途运输到西北,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必须确保运输容器在任何“天灾人祸”下都安然无恙。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应技术和设备来满足这种高难度的运输要求。如果购买国外技术,又要面对成本奇高的问题。所以,2020年已经离我们很近,现有48台机组的乏燃料处理——谁来取、怎么取、运到哪儿、怎么处理已是无法回避、迫在眉睫的难题,如果核电规模继续扩大到80台机组甚至更多,又该是何种压力呢?

  此外,我们还需要为核废料的天价处置费用做好资金准备:目前国际上乏燃料后处理成本为1000美元/公斤,按全寿命周期产生量折算后,一个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投资要增加9000美元/千瓦。乏燃料后处理后仍需要寻找高放废物永久处置库,美国和日本的高放废物处置计划分别耗资575亿美元和3万亿日元。而遗憾的是,由于全世界尚没有一个永久处置库建成,人们至今也不知道在目前天价投资基础上还要再投入多少才能封顶,而美国尤卡山地下永久处置库工程在2010年累计烧钱高达400亿美元后正式终止。

  2.我国核电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重滞后。核电天使与魔鬼身份的突变,关键因素之一是安全监管系统。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瑞典、瑞士于2009年联合进行的大规模核电厂事故调查显示,人为因素失误造成的核电厂事故占比平均超过60%,最高则达85%。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和核安全局反复强调:“技术进步固然重要,但杜绝人为操作隐患更是核电安全的关键。”所以法国核安全局每年对大型核用户的700~800次核查中,除了涉及核电站的设计、设备,更重要的是检查评估核电运营商的组织管理、操作程序等反映核安全文化水准的指标。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核电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重落后:监管人员数量不足且普遍缺乏实际经验,安全监管经费投入也严重不足。根据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数据:1990年我国每个核电机组监管人员33人,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但随后逐年下降,2009年已降至3.8人,仅为国际水平的1/10。2009年我国单台核电机组的监管经费是233万元人民币,而法国是983万美元、日本678万美元、美国788万美元。我国核电安全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3.核电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核电规模增长速度。核电站高级管理人员的短缺正严重制约着中国核电发展。基于安全考虑,核电人才培养一般周期很长。一个符合条件的核电站主控室操作员通常需要8~10年时间,除参加各种严格培训外,正式上岗前需要3000个小时实践操作。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要人才上千,如果1年建设10个机组则需要1万人。目前国内有核电专业的院校仅30来所,每年毕业2000余人,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专业严重不平衡,学核电厂设计的多,学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少。据了解,我国目前施工力量和人才数量仅够支撑每年建设4~5个机组。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如果跟不上核电发展速度,没有足够合格的管理人才上岗,无异于给核电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4.天然铀资源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使我国受制于人。目前全世界可经济开采的铀资源(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公斤)仅够530座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运行60年,而我国铀资源情况更不乐观,已探明的经济可开采储量仅供40座核电机组使用60年。目前48台核电机组已经使我国天然铀资源年需求量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5%,远远超过了当前石油进口依存度和50%这一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虽然利用海外铀资源发展本国核电是目前国际通行做法,但在国际铀资源储量有限且市场一直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核电规模继续扩大将使我国的资源能源安全严重受制于人。天然铀是稀缺的战略资源,我国有限的铀资源应优先保证国防舰艇、海岛防御所需的核动力,而没必要像法国等国家那样,为核电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我国不应冒内陆核电建设的巨大风险

  目前除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7个边远省份外,我国所有内陆省份均已部署了核电站(总共26座,其中长江沿岸有22座),福岛核事故使这些项目审批在“十二五”期间搁浅,我国核电发展也从之前的追求规模与速度转向安全与质量。但是,核电企业希冀重启内陆核电的呼声却从未停止,甚至有意无意地通过舆论把这种希冀演绎成“国家既定战略方针”。

  尽管李克强总理和习近平主席分别在今年4月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和6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上,讲的都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并特别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但却被力主内陆核电大发展的人士曲解为“内陆核电项目建设迎来新的曙光、核能产业新一轮快速发展定调”,甚至7月14日媒体发布了“中广核集团与贵州省发改委、能源局签订投资意向协议,拟投资380亿元在贵州铜仁等地建两座核电站,建设时间从2014年至2020年”的重磅新闻。内陆核电破土动工俨然已迫不及待!

  从安全性、清洁性、经济性任何一个角度来说,发展内陆核电都不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优选,而且与欧美相比,我国内陆省份发展核电有三大“先天缺陷”:

  1.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地质研究和历史记载表明,我国是三大板块交汇地,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破坏面覆盖到除浙江、贵州、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我们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全球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福岛核事故后,国内外核电专家都认同“日本的地质条件不适合建设核电站”,同理,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内陆,核电站也将面临同样的危险。很多业内专家现在主张“核电厂选址应该在1000年历史上没有4级以上地震的地方”,按此标准,则更没有适宜建设内陆核电的场址。

  2.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些年旱情范围和程度愈发加大,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多地大旱,很多湖泊出现干裂。发展内陆核电必须“万无一失”、“绝对可靠”地保证源源不断的冷却水供应(为火力发电站的数倍)。即便停止运行,核能热量仍然在释放,仍要不断注入冷却水。一旦断水,就可能发生福岛那样的重大核事故,且放射性污染物只能排向附近的江河湖泊,污染几亿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在缺水地区,第三代核电技术并不比当前依靠电源驱动的第二代技术更安全。欧美国家水量充沛、风调雨顺尚且出现内陆核电的水资源困境,我们不应重蹈覆辙。

  3.我国内陆核电厂址的大气弥散条件与美国差异很大。大气弥散条件是核电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国要求内陆核电厂址年平均风速不能低于3米/秒,静风频率仅为1%~2%(即每年无风期仅一周左右),大多数内陆核电厂半径80公里范围内人口较少,与我国人口稠密度相差甚远。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13年5月发布的报告《内陆核电厂环境影响的评估》,我国目前选定的17个内陆核电厂址,有11个厂址的年平均风速低于2米/秒(其中包括湖南桃花江和江西彭泽核电站),14个厂址的年静风频率高达10%~30%,相当于每年无风期长达37~100天。按美国标准,我国绝大部分内陆核电厂址均不符合大气弥散要求。因此,拿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建有21座核电厂来佐证我国长江沿岸布局22座核电厂的合理性,是站不住脚的。

  三次重大核事故残酷地证明了墨菲定律——“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灾难的发生往往不是在意料之中而是在意料之外”。在我国内陆核电问题上,不能因为“第几代技术发生事故概率已低至××”而心存任何“小概率事件”的侥幸。

  核事故的严重后果非任何其他事故可比,所幸苏联地广人稀、日本福岛地处海边,如果发生在我国内陆地区,灾难性后果不堪设想!严重而持久的放射污染和心理恐慌,将是我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态保护所无法承受之重。

  因此,在人类对核能还未达到“已控制、已驯服、已安全”的现阶段,在发达国家已认识到内陆核电运行困难的今天,在可再生能源已能做到“物美价廉”的形势下,我国不应冒内陆核电建设之巨大风险。

发表于 2019-10-10 16:5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反对在内陆南充建核电站,四川不缺电,风水期水电富余,输都输不完,枯水期用电稍有点紧张,但四川有足够天然气、页岩气、煤炭可以用于发电,足以保证枯水期的用电需求;而南充是四川省干旱最严重的地区,干旱的时候,生产生活用水都难以保证,更别说给核电站供水,而核电站耗水量巨大,一刻也离不开水,一旦缺水就容易引发福岛核泄漏那样事故,这也是核电站多建于海边的原因,希望南充当地政府千万不要去争取这种对南充发展和子孙后代没有丝毫好处的工程。

发表于 2019-10-10 18:0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反对在内陆南充蓬安建核电站,四川不缺电,风水期水电富余,输都输不完,枯水期用电稍显紧张,但四川有足够多的天然气、页岩气、煤炭可以用于发电,足以保证枯水期的用电需求;南充是四川省干旱最严重的地区,干旱的时候,生产生活用水都难以保证,更别说给核电站供水,而核电站耗水量巨大,无论发不发电一刻也离不开水,一旦缺水就容易引发福岛核泄漏那样事故,这也是核电站多建于海边的原因,希望南充和蓬安当地政府千万不要去争取这种对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没有丝毫好处的工程。

发表于 2019-10-10 18:1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反对在内陆南充蓬安建核电站,四川不缺电,风水期水电富余,输都输不完,枯水期用电稍显紧张,但四川有足够多的天然气、页岩气、煤炭可以用于发电,足以保证枯水期的用电需求;南充是四川省干旱最严重的地区,干旱的时候,生产生活用水都难以保证,更别说给核电站供水,而核电站耗水量巨大,无论发不发电一刻也离不开水,一旦缺水就容易引发福岛核泄漏那样事故,这也是核电站多建于海边的原因,希望蓬安和南充当地政府千万不要去争取这种对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没有丝毫好处的工程。

发表于 2019-10-13 10:0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续三年弃水超百亿千瓦时,四川多举措促本地消纳水电

第一财经
2018年8月15日 · 第一财经官方账号
连续多年的水电弃水迫使四川采取措施积极本地消纳。

近日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四川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以电力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建设若干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争取在两三年内基本解决弃水问题。

四川大学能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光文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些政策如果能落地,对四川水电弃水有积极作用。这里有几个亮点,比如建立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探索专线供电、直供电等。

四川水电资源丰富,在过去几年开始了规模开发。“十二五”期间,四川水电投产3976万千瓦,相当于每两年多投产一座三峡电站。但是“十二五”以来用电需求却没有大幅增,四川水电电力供大于求矛盾日益突出。

从2012年开始,四川弃水问题逐渐凸显。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公司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四川电网调峰弃水电量分别为76亿千瓦时、26亿千瓦时、97亿千瓦时、102亿千瓦时、141.43亿千瓦时、139.96亿千瓦时。

不过,这些调峰弃水数字还不是最接近反映四川水电弃水的实际情况。马光文表示,调峰弃水还只是装机弃水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按照装机弃水统计,从他们看到的资料,2017年四川弃水电量达到了500亿千瓦时。

此次四川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多举措解决水电弃水问题。

《意见》提出完善丰水期富余电量政策。首先合理确定大工业用户丰水期用电量基数,将基数之上的增量部分明确为富余电量,其交易价格可实行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输配电价为每千瓦时0.105元,实现较大幅度降低大工业增量用电电价。

另外,增设丰水期低谷时段弃水电量交易新品种。鼓励用户特殊时段多用弃水电量。弃水电量到户电价由弃水电量交易价加输配电价构成。弃水电量交易竞价区间不作限制,执行单一制输配电价每千瓦时0.105元。

突出对重点产业和高载能产业电价支持力度。对电解铝、多晶硅保持现有输配电价水平,到户电价分别实现每千瓦时0.30元左右、0.40元左右水平;对大数据、新型电池、电解氢等绿色高载能产业,执行单一制输配电价每千瓦时0.105元,到户电价分别实现每千瓦时0.35元、0.35元、0.30元左右水平。

此次政策将消纳水电富余电量和降低用电成本结合起来。马光文表示,大工业电价在0.5-0.6元/千瓦时,这些措施将会很大程度的降低了企业的用电成本。

而在居民电价方面,实行丰水期居民生活电能替代电价,在维持现行阶梯电价制度基础上,继续对月用电量在181千瓦时至280千瓦时部分的电价下移每千瓦时0.15元,月用电量高于280千瓦时部分的电价下移每千瓦时0.20元。

不仅如此,《意见》提出,推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在甘孜、攀枝花、雅安、乐山等地,探索以“专线供电”方式较大幅度降低上网侧电价和输配环节电价,实现示范区内整体电价水平明显下降,促进高载能、特色产业发展。

发表于 2019-10-25 15:3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修

发表于 2019-10-25 15:3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10-31 23:3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核电爆炸事故?
今天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三十周年纪念日,在历史上,人类总共经历过哪些核电爆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爆事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吗?

7个回答

核电小科普 0赞
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会重现。针对公众的担忧,专家说,历史上的这三起核事故是由于早期建设的核电厂设计存在缺限,加上操作不当引起的,而目前全球建设的三代、四代核电机组进行了防人因失误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可实现自动安全停堆及余热导出,无需人为干预,完全可避免类似的核事故发生。而且中国在核电厂选址时,就已经把安全隐患剔除在外。

暂无评论

我们爱历史 6赞
文史作者 历史问答专家
自从出现核电站之后,核电站事故,就像噩梦一样不可避免。甚至很多本身在核技术上有着领先世界水准的西方国家,核电站建设却裹足不前,正是由于事故导致。

最典型的就是英国。英国在二战结束后早期,本是和平利用核能的倡导者,其温德斯凯尔核电站,更公认是全国第一代技术成熟的核电站,但1957年的温德斯凯尔核电站事故,这场火灾引发的事故,导致英国全境遭受核辐射,因此得癌症而死的人有三十九人。

这场核电站也引起了英国举国的震动,之后三十年里,英国的核电发展,一直裹足不前。

相对来说,对核电站早期应有非常积极的,则是前苏联。比较有名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其实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之前,苏联就出现了多起核电事故。

温德斯凯尔核电事故同年,苏联就发生了乌拉尔山核电事故,一个核废料仓库发生爆炸,导致一万多人被疏散。这个核电站,名字叫“乌里雅宾斯基65号”。十年以后,即1967年,同样还是这个电站,其核废料由于疏于管理,颗粒被大风吹走,再次导致六千多人被疏散。

而冷战时代与苏联双雄鼎立的美国,核电站事故方面,也是“毫不逊色”。

美国最早的核事故,是1961年爱荷华州核反应堆爆炸事件,造成三人死亡。

而在1970年,美国爆发了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前,全球杀伤力最大的核事故:加卡平地核事故: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下,当量一万吨级的核装置发生爆炸,放射性残骸泄露到空气里,现场六人被辐射。

上世纪70年代,也是美国核事故的重灾期:加卡平地事故次年,也就是1971年11月,美国明尼苏达北方电力公司发生超库存泄露,5000加仑废水流入密西西比河,进入沿途城市的饮用水系统。

1979年3月和8月,美国一年连出三里岛核反应堆泄露事故和田纳西州浓缩铀外泄事故,前者造成八十公里土地被污染,引发美国民间反核大暴动,也导致自此以后,美国三十年里没再建新核电站,后者造成一千多人受伤。总之俩次折腾后,美国几代总统咬牙顶风硬干的核电事业,算是基本歇菜。

当然人类历史上最空前惨烈的核事故,还是1986年4月26日爆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空前惨烈大爆炸,几千吨厂房全掀,放射物覆盖西欧大地。抢险者中有二十九人死亡,一百二十九人患病,周边两千六百平方公里成无人区,十一万人撤离,六点六万人因此患癌症,三百二十万人被辐射。

事故爆发的地点,全部由混凝土浇灌成“石棺”,2011年,世界各国捐赠五点五亿欧元,再次加盖金属罩。堪称百年噩梦。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对于欧美国家最大的震撼,就是好些国家逐步放弃了核电计划。典型如德国,从切尔诺事件起,就停止或缩减核电,积极寻找可再生资源。以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的话说,一场切尔诺贝利事故,让德国举国对核电的警惕升级,2011年,德国立法退出核电大国,并决心2030年以前,关闭所有核电站。

相对德国的态度,一直对核电积极的,当属日本。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核电出事最多的,也是日本。

在著名的福岛核泄漏之前,日本已经出了八次严重核泄漏:1995年福井核泄漏事故,1997年茨城核爆炸事故,1999年一年连发了三次:郭贺核泄漏事故,茨城县核泄漏事故,东京核泄漏事故。

著名的关西电力公司,则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出现高滨核泄漏事故和福井县核泄漏事故。

2007年,日本的柏琦核电厂和大阪核电站,先后出现泄露事故。2009年,福井县已经废弃的“普贤”反应堆也出现事故。2011年的福岛事故,更是全球震撼:仅海洋污染,就扩散整个太平洋,污染效应保守估计三十年。

为啥日本成了重灾区?其实想想就好理解:第一,日本核电项目上马早,虽说日本人技术过硬,可是硬件设备都是第一代和第二代,到21世纪,基本进入老化期。第二,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发生强震对于核电站的影响,基本就是灾难性的。第三,国际原子能机构,现在主要就是日本人当家,对日本的核问题,常年各种袒护。当然到头来,首先害的还是日本人自己。

发表于 2019-11-1 06:5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喝玩乐游浙江

摆在我们眼前的大难题--核废料怎么处理才最安全?

2016-08-13 13:16阅读:61




所谓核废料处理,指的是从燃烧过的核燃料中提取钚(bu),西方核大国提取钚主要是为了制造原子弹,原子弹的时代过去后,而生产核燃料,如今大部分西方核大国已经放弃核废料提取,因为不但经济上利小于弊,而且造成的安全隐患是毁灭性的。

核废料爆炸不是没有发生过,1957年俄罗斯南部车里雅宾斯克州的钚基地,就出过一次核废料的爆炸事故,这次爆炸导致雅宾斯克州的钚基地周围2600平方公里变成无人区。

核废料具有极强的放射性,而且其半衰期长达数万年、几十万年,也就是说这些核废料在几十万年后还能伤害人类和环境,所以如何安全永久的处理核废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

安全永久的处理核废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封闭在一个容器里,并保证在辐射衰减期以内也就是几十万年内不泄露出放射性。

二,寻找一处安全、永久存放核废料的地点,深挖一个数百米深的坑道存放,等将来人类科学有能力安全的处理了,在处理这些毁灭地球的元素。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为安全,也仅仅是安全。

例如美国、俄罗斯这样的核大国,他们的处理办法就是找到暂存核废料的地点,美国国会已经通过立法,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的沙漠无人区存放核废料(还在建设中)。俄罗斯在西伯利亚无人区建立了核废料存放地。
这样安全的核废料掩埋场也不是说建就建的,我们来看看别的国家从选址到建设大约用了多少年:
美国1983年开始选址202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37年。
日本1976年开始选址204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64年。
加拿大1973年开始选址2025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52年。
德国1965年开始选址2008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43年。
瑞典1976年开始选址202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44年。
芬兰1987年开始选址202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33年。
比利时1974年开始选址205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76年。
英国1976年开始选址2035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59年。
瑞士1980年开始选址202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40年。
西班牙1986年开始选址2015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34年。
呵呵.......
说白了,目前人类的科技远没有达到能对核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是降解的阶段,对核废料的处理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找个安全的地方,用安全的包装和措施,把核废料永久的储存起来,让其自然降解,虽然过程非常非常漫长,可这才是当今最安全的处理方法。

虽然大部分国家都是这样处理核废料,但是还有另一种更为高效、无忧的方式,就是花费超高价存它国,他们认为这样的存储方式才是百分百安全的方式,核是前人留给子孙最危险的存在,即使国内能够做到百分之九十九安全,但留下的这百分之一也是毁灭性的隐患,这个隐患是断子绝孙性质的,且存在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年。谁能保证这几十万年漫长的岁月里不出意外或是事故?

发表于 2019-11-2 07:3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卢瓦尔河辐射污染严重 ASN称对公众健康无危害

欧洲时报

6月20日·优质国际资讯领域创作者

【欧洲时报周文仪编译】据法新社报道,法国西部辐射污染监测协会(ACRO)6月18日指出,在曼恩-卢瓦尔省(Maine-et-Loire)位于五座核电站下游的索谬尔(Saumur)附近卢瓦尔河中,辐射“污染”“异常地高”。

协会指出:在当地河流和饮用水中,几乎一概含有氘(含辐射能的氢)。2019年1月,卢瓦尔河水中的氘含量达到每升310个贝克雷尔(Bq),当时冈市(CAEN)附近Hérouville-Saint-Clair镇的化验室和“走出核能网络”(Le réseau Sortir du nucléaire)曾发布共同声明并发出警报。

“是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故?”卢瓦尔省-维恩省零核能协会(Loire Vienne Zéro Nucléaire)和法国西部辐射污染监测协会要求当局调查,以确定“辐射值异常”的原因。

法国西部辐射污染监测协会公布了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河水样品采集化验报告,报告指出“在卢瓦尔河中,自Dampierre-en-Burly至Nantes(南特)将近400公里的河段中都有氘”。该协会指出,在Chatellerault,“维恩河(Vienne)河水和饮用水都受到了氘的污染。自去年12月以来,每月采集的样品化验结果显示都含有氘,最高达到每升50个贝克雷尔。原因来自Civaux核电站”。

法国辐射保护和核安全机构(IRSN,法国核能宪兵队法国核能安全总署的技术单位)指出,“公共卫生法规定,氘的含量参考值为每升100个贝克雷尔,这不是一个卫生保健方面的限度,而是一个门槛,超过这个门槛,就会引起当局的补充调查,以确定水中辐射物质的性质”。而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饮用水中氘含量的指导值为每升10000个贝克雷尔”。

该机构指出,“通常”在远离氘的任何排放源的表面水中,氘的含量为每升1个至几个贝克雷尔,在核电站的下游,氘的含量升到几个至几十个,在核能设施(譬如Marcoule和Valduc的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中心,拉阿格(La Hague)的奥拉诺(Orano)核废料处理中心周围,氘的含量升到几十个至几百个贝克雷尔。

记者问起ACRO协会的报告内容时,法国核能安全总署(ASN)的公关处回答,“核能宪兵将展开一些调查,针对在索谬尔检测出的辐射值,找出原因”,也将重新审查相关地区核电站每月的废水排放记录。但该署强调“对环境和公众没有风险”。

ACRO协会的报告指出: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CNRS)一名研究员2010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氘是法国唯一允许排放的辐射物质。“辐射监测机构低估了氘的‘毒性’。法国排放的氘的含量增加”。这份报告还强调法国“有关氘致癌的数据明显欠缺”。

核电站左边地区免费发放碘片

另外,芒什省(Manche)省政府今年年初更新了核电站周围“居民应急方案”(PPI),方案实行范围扩大,将向科通坦(Cotentin)地区总共13.5万居民发放碘片。

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事故之后,法国政府设立了核电站周围“居民应急方案”,2016年把方案实行范围扩大。

此前按以往方案,曾向法电集团(EDF)弗拉芒维尔(Flamanville)核电站周围10公里以内的1.7万居民发放碘片。新的方案实行范围扩大到20公里以内,涉及北边Cherbourg-en-Cotentin、东边Sottevaste、南边Barneville-Carteret之间的范围,居民有11.8万。

发生核事故时,辐射污染释放到空气中,服用碘片可预防甲状腺遭受辐射侵害。碘片的有效期为7年。居民接到省政府通知之后,可凭通知到药房免费领取。

(编辑:秋忆)

发表于 2019-11-2 07:3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也“兜不住” 伊利诺伊州核电厂发生多次氚泄漏
北极星电力网 2天前
【用户免费(限前50位)】北极星2018煤改气暨天然气发电新项目建设投资高峰论坛,点击抢位!
【通知】排污许可制度实施座谈会即将召开
北极星核电网讯:美国也“兜不住” 伊利诺伊州核电厂发生多次氚泄漏
据《国际核工程》杂志网站2017年11月22日报道,美国政府改革协会(BGA)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过去十年里,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几座核电厂报告了至少35次被放射性氚污染的水发生意外排放的事件。BGA于11月17日表示,在2007年以来记录在案的35起事件中,至少有7起,涉及工厂附近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比联邦安全饮用水标准高出数十倍。
报告指出,Exelon公司德累斯顿核电厂的泄漏使放射性污染物进入了一座污水处理厂。阔德城核电站的泄漏用了8个月时间才堵住,而布莱德伍德核电站的泄漏则是在州检查人员在现场检查时还在发生。
Exelon公司、美国核管会、伊利诺伊州应急事务管理局和伊利诺伊州环境保护局的代表表示,泄漏对公众没有构成危险,也没有污染饮用水。埃克塞隆表示,为了防止泄漏,该公司在过去十年中花费1亿美元对其在美国的所有核电厂进行了升级。
原标题:美国伊利诺伊州核电厂发生多次氚泄漏

发表于 2019-11-3 07:5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可怕

发表于 2019-11-3 21:4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喝玩乐游浙江
摆在我们眼前的大难题--核废料怎么处理才最安全?
2016-08-13 13:16阅读:61

所谓核废料处理,指的是从燃烧过的核燃料中提取钚(bu),西方核大国提取钚主要是为了制造原子弹,原子弹的时代过去后,而生产核燃料,如今大部分西方核大国已经放弃核废料提取,因为不但经济上利小于弊,而且造成的安全隐患是毁灭性的。
核废料爆炸不是没有发生过,1957年俄罗斯南部车里雅宾斯克州的钚基地,就出过一次核废料的爆炸事故,这次爆炸导致雅宾斯克州的钚基地周围2600平方公里变成无人区。
核废料具有极强的放射性,而且其半衰期长达数万年、几十万年,也就是说这些核废料在几十万年后还能伤害人类和环境,所以如何安全永久的处理核废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
安全永久的处理核废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封闭在一个容器里,并保证在辐射衰减期以内也就是几十万年内不泄露出放射性。
二,寻找一处安全、永久存放核废料的地点,深挖一个数百米深的坑道存放,等将来人类科学有能力安全的处理了,在处理这些毁灭地球的元素。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为安全,也仅仅是安全。
例如美国、俄罗斯这样的核大国,他们的处理办法就是找到暂存核废料的地点,美国国会已经通过立法,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的沙漠无人区存放核废料(还在建设中)。俄罗斯在西伯利亚无人区建立了核废料存放地。
这样安全的核废料掩埋场也不是说建就建的,我们来看看别的国家从选址到建设大约用了多少年:
美国1983年开始选址202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37年。
日本1976年开始选址204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64年。
加拿大1973年开始选址2025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52年。
德国1965年开始选址2008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43年。
瑞典1976年开始选址202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44年。
芬兰1987年开始选址202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33年。
比利时1974年开始选址205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76年。
英国1976年开始选址2035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59年。
瑞士1980年开始选址2020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40年。
西班牙1986年开始选址2015年后开始运行从选址到运行将耗费34年。
呵呵.......
说白了,目前人类的科技远没有达到能对核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是降解的阶段,对核废料的处理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找个安全的地方,用安全的包装和措施,把核废料永久的储存起来,让其自然降解,虽然过程非常非常漫长,可这才是当今最安全的处理方法。
虽然大部分国家都是这样处理核废料,但是还有另一种更为高效、无忧的方式,就是花费超高价存它国,他们认为这样的存储方式才是百分百安全的方式,核是前人留给子孙最危险的存在,即使国内能够做到百分之九十九安全,但留下的这百分之一也是毁灭性的隐患,这个隐患是断子绝孙性质的,且存在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年。谁能保证这几十万年漫长的岁月里不出意外或是事故?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