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提到的竹炭
民国《邛崃县志》第二卷(215页)载:“西北山产煤,煤谓之炭。查两河口至天宫庙(注:以上两地于1962年划与大邑县。)二十余里之间,所出炭有七十余种,约略举之有二:一曰石炭,形如山石,产于大龙溪、小龙溪、天宫庙、武圣沟、伍家山、青山顶;二曰岚炭,形如山岚,本石炭之泡者,散如渣滓,用锅窑盖烧,以水淹之,熄灭成炭。
又查产煤处所均有铁矿,炭矿之背有铁矿,炭矿之腹亦有铁矿。至于用木烧成之杠炭,西南北皆多,而以南路为最。杠之为言钢也,有钢音佳。”
同上第230页,《矿产》载:“煤炭:石炭一名黑炭,以棚槽独股为最佳、硫磺炭次之,夹石炭又次之。岚炭一名煆(音古)炭,以细者最佳,粗者次之。
煆炭之法用窑,窑圆形,中心过量(直径)由八尺至一丈四五尺不等,其大可知。将泡炭捣碎过筛,贮窑内,筑紧,用泥掩盖,窑作通气穴,以火烧之,俟五六日烟毕,窑上作窑田,引水灌之,则炭崩裂,遂成煆炭,其形如山岚。”
从以上记载可推知,汉至宋代的古邛崃人,是采用煤炭粗炼铁矿石的,粗炼出的“流支状铁”再用坩埚进行精炼,然后用于铸钱或者打造铁器,为此,使邛崃在中国冶铸历史上占有可圈可点的重要地位!
至于宋陆游亲眼所见用牛车载以入城的“竹炭”,应是邛崃“所出炭有七十余种”中“黑炭”和“岚炭”的最佳一种,因“棚槽独股”细长像似竹竿,被陆游误为“烧巨竹为之”。
又,其实“形如山石”的“石炭”即今称的块状原煤。以“石炭之泡者,散如渣滓(即散媒),用锅窑盖烧,以水淹之,熄灭成炭”的“岚炭”,即今称的焦炭。
以此推知:“焦炭”发明的年代和地方,不晚于两宋时期的邛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