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137|评论: 32

[信息动态] 【荐文】外省的《乡村戏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8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中那些远去的乡村戏班?


20180801113215637.jpg



每当看到村民们在麻将桌上玩耍的时候,我就想,如果能像以前那样有村戏看,或许能让人们远离麻将桌。这个时候,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远去的农村戏班。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少有电视和电影可看。我们村里的干部为了能让人们在劳作之余,多一点精神娱乐,就成立了村里自己的戏班。凡是村里能唱能跳的年轻人,理所当然地成了戏班的主角。他们自导自演了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伍子胥过昭关》《大破天门阵》《穆桂英大破洪州》等一些武戏。大部分演员出场亮相时,给人的感觉是动作僵硬,艺术形象欠佳,但是没有谁去计较这些。人们在意的是戏里的情节,在意的是武生手举木制刀枪乒乒乓乓地与“敌寇”打斗的精彩场面。夜色里,人们在露天戏台下看着三花脸丑态百出,笑声连连。再看花旦出场,犹如芙蓉出水般动人。只见演员轻启朱唇,亮开嗓子,声音圆润而嘹亮,唱腔原始而透着质朴。花旦手挥马鞭,身着战袍,帅字旗把个花旦簇拥在中间。台下人看得目瞪口呆,没有随意喧哗,没有扰乱戏场,村民都沉浸在戏中,或欢乐、或忧伤,间或发出阵阵喝彩。人们看得心潮澎湃,不知不觉夜已深沉。


https://pics7.baidu.com/feed/574e9258d109b3de271e1ef16fbe1585810a4c88.jpeg?token=861acfb351e45594983f090a21293893&s=968544A354433AFC109D88B70300B003

农闲了,瞅着人们渴望看戏的神情,村干部便会在村子里扯着嗓子高喊:今天晚上有戏看!这个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奔走相告。晚饭还没有吃,孩子们便搬着椅子去抢位置,大人们吃完了饭按部就班地坐在孩子们身边。戏台搭在比较空旷的地方,吸引着四邻八方的人。村戏里不仅有武戏,还有《墙头记》这样极有教育意义的古戏。说的是当了一辈子银匠的老汉,到老了却因为没有钱被两个儿子——大怪、二怪推到墙头上,谁也不肯养活老汉。村干部的用意就是利用这些村戏教化村民。当然,像《秦香莲》这样的传统戏剧,肯定是家喻户晓,人们百看不厌。至于像《春草闯堂》这样的戏,就各有看法了。那个时候排戏都在农闲时节,演员没有报酬,他们的蟒袍玉带和凤冠蓝衫,虽然是农村妇女们绣出来的,但是丝毫不比城里剧院的差。


村子里因为有了戏班,人们便有了一种精神寄托,少有人因为闲得无聊而去牌桌上打发时间。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们还能看见那样简单而又华丽的戏班呢?它是那样轻易地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我至今仍很怀念那远去的、土生土长的村戏。

https://pics5.baidu.com/feed/1e30e924b899a90162a1bdb5be94737f0308f5a7.jpeg?token=696285f7a00af88f819a8a1656ab758f&s=99904F95164348E028207CEE030050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戏班




西藏日报2017-07-14




20180801113215637.jpg

7月12日夜,当地群众在观看乡村戏班的演出。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磻溪镇的大山深处,有一支已经传承了近百年的乡村戏班,如今戏班成员年龄最大者已70岁有余,最小的尚不足7岁。老戏班成员们白天在田间忙碌,夜晚劳动之余常常聚在一起切磋技艺,给年轻人授艺。逢年过节时,他们还坚持走村串寨为乡邻们免费演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小广侗戏是具有独特唱腔、固定演出曲目的一种戏曲流派,近百年来,小广侗戏通过戏班成员们口手相传,免费授艺,代代传承至今。 新华社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戏班6小时——《山河秘密》第二集!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戏班




    在鲁南地区,最受欢迎的剧种是豫剧、山东梆子、柳琴等,除了一些正规剧团之外,乡村里还有很多草根戏班。    每年秋收过后到春节期间,是乡村戏班最为活跃的时候,乡村戏班多由家庭或几个戏曲爱好者组成,规模较小的戏班演员们平时不在一起,只有演出活动的时候才有班主召集到一起,戏班一般演员不多,多的时候有几十个,少的时候有六、七个,为了节约开支有时一人要演几个角色,琴师有时也要跑跑龙套,演员反串更是经常的事。

     一般周围地区的庙会或农村老人祝寿、孩子结婚、参军或者别的大事都会请一个戏班来演出,费用大概在1000-1200之间,根据演出剧目的不同而价格不同。现在农村真正喜欢戏剧的人越来越少,大多只是图个热闹,往往一场戏剧下来,除去各种费用支出,大概只能够糊口的。




002564a60ce4128a775b51.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2.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3.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4.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5.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6.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7.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8.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9.jpg



20180801113215637.jpg


002564a60ce4128a775b4a.jpg
002564a60ce4128a775b4b.jpg
002564a60ce4128a775b4c.jpg
002564a60ce4128a775b4d.jpg
002564a60ce4128a775b4e.jpg
002564a60ce4128a775b4f.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a.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b.jpg
002564a60ce4128a775b48.jpg
002564a60ce4128a775b49.jpg
002564a60ce4128a775b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秘农村戏班后台
   小时候看戏,我只关心两点,琳琅满目的小食品和神神秘秘的唱戏后台。家里困难,小食品一般得不到。戏班子嫌我们捣乱,禁止我们进后台。至于唱的什么从来不知道。现在小吃吃了很多,看戏越发的少,后台也从来不想去了。没想到我高中同学居然是个戏迷,就喜欢豫剧,作为同桌居然没发现他还有这样的癖好。别人戏迷也就是多去看看戏,我同学则和另一个发烧的组织了戏班,不仅看了戏,还参与进去了。我说:“你多亏就是个戏迷,要是喜欢点别的——你说萨科齐或者几任美国总统是不是都特喜欢插架?”同学的戏班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无论懂不懂戏我都得去捧场。
   居然碰到了另一个同学,将近20年没见都能一眼认出,看来我们变化都不大,欣慰。这同学上学时学习不咋地就喜欢笛子口琴,但这样的爱好最容易捕获美女的芳心,他是我们班主任重点关注对象。现在这同学被请来临时客串吹笙,人家这爱好没白费。
   我同学和他的朋友虽说是老板投资人,可和过去的戏霸不同,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他们只能为演员服务。一个要跑龙套管理后台,一个打字幕拉大幕管音响,只有他们才能做到以演员为本,以观众为上帝。
   戏剧演员从来都不是好干的活儿,除非做到梅兰芳。豫剧演员最出名当然是常香玉,一架“常香玉号”飞机为豫剧赚的了发展。但是大多剧团都举步维艰了。我同学的戏班子里好几个演员都带着不到两岁的孩子,有的一家三代一起出来奔波,很辛苦。
   同学也有一帮戏迷朋友,大家不辞辛苦大老远的赶来捧场,同学还不让人家安心看戏,还给人家安排了跑龙套,不过这也是一种享受,也因此而更喜欢豫剧。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布时间:2019-6-26


详细信息
  农村戏班子一般多少钱呢村里都会出资请戏班子到村里演几场传统戏曲,为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带来欢乐,丰富正月里的文化生活,增加过年的热闹气氛。
  那2017到底邀请戏班子来村里唱一次豫剧戏曲大概多少钱呢,今天为大家讲解一下啊。
  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二十多年前,看戏在农村可以说是一件大喜事,当时农村电视少,电影也没有普及,一听说有戏班子来唱戏,村子里便会热闹起来,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人们翘首以盼看村戏。

  梨园春演出_梨园春擂主邀请_豫剧团演出官网:http://www.liyuanchun.org


  旧岁乡间的戏台上,从来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利用冬闲临时组成一个草台班,为乡亲们上演的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那就是乡间的“春晚”啦,直到今天,听到锣鼓响起,人们还忍不住回首戏台上的精彩片断,从心底里流淌的文化韵律更令人陶醉。
  过去的荣成农村,几乎村村都有一处戏台。大都建在村中央宽敞显著的位置上,背靠墙,石砌土堆呈正方形,长和宽在10米左右,四角分别用竹杆或木杆搭成框架,无顶盖。戏台中间用帷幕隔开,前面演出,后面化妆。
  人们在演出前,总会敲锣打鼓招引观众。这时人们相互传话:“走,看戏去。”“演的啥戏?”“今晚演出《狸猫换太子》”,“明晚演出《刘备招亲》《贩马记》。”戏台演出的剧种很多,有(京戏)、(山东吕剧 )(河北梆子)等,戏台演出的主要剧目有《锁麟囊》、《花木兰从军》、《逼上梁山》、《将相和》、《白毛女》、《小女婿》等。
  “文革”期间,晚间戏台翻来覆去老在演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江姐》、《杜鹃山》等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社员都能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戏台成了大唱革命歌曲的舞台,老老少少争先恐后登台学唱革命歌曲。村与村之间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歌咏比赛,优胜者参加公社组织的比赛,公社优胜者参加县里比赛……戏台上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对花枪》、《秦香莲》、《玉堂春》、《白蛇传》、《龙江颂》、《绣金扁》、《葵花向阳开》等。
  今朝老戏赋新声
  “说东道西公候将相才子佳人随意演;走南闯北士工农商三教九流都是你。”一副对联道尽了戏台的古今变化。
  在如今的荣成农村,有的村依然保留着老戏台,也有的将老戏台推倒,取而代之的是富有现代气息的新戏台,有钱有闲爱唱戏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购置乐器、服装,有板有眼地演出了传统戏、一代戏。漫步乡村,处处能看到这种古与今、动与静融合共存的文化地标。新老戏台,已衍化成乡村礼俗与民间歌乐互融共生的文化空间。
  农村新风貌的颂歌取代了你侬我侬的小情调。村民们自己编写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新人新事、风土人情的节目,利用农闲在村里戏台演出,将和谐的新风尚送到村民身边。
  妇女们跳起了扇子舞,一招一式中都是对祖国和平昌盛的祝愿;演员们唱起了动人的歌曲,是对如今的美好生活的歌颂,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村里的戏台已经成为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地道的农家舞台。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人人都有露脸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当演员。现代化的大戏台,是市民展示自我的好舞台,也是市民享受文化大餐的“大餐桌”。
  “扯大锯,拉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玩上三天不回去。”现在这个童谣应该颠倒、改写了。许多老人都对听了一辈子的老戏念念不忘,每当村里戏台有老戏的演出,孝顺的儿孙就会将爱看戏的老人接到戏台下,安顿好,听戏。面对戏台上咿咿呀呀的戏曲,老人们虽耳熟能详但依然看的津津有味。
  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唱唱歌跳跳舞,已经是新农村精神生活的常态了。农闲的夏日和新春时节,是农村文化生活最活跃的时期。村里的戏台,作为文化大发展的一个载体,正演绎着一场又一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说的正是源自田间、植根乡土的高密豫剧。俗称“栓老婆橛子戏”,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尤其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几百年来随着胶莱平原四时的季风,悠悠飘荡在血红如海的高梁地,飘荡在炊烟升起的小乡村。
  作家莫言曾这样表达他对豫剧的情感:“豫剧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剧种,它唱腔简单,无论是男腔女腔,听起来都是苦悲悲的调子。公道地说,豫剧实在不是很好听。但就是这样一个剧种,曾经让我们高密人废寝忘食,魂绕梦牵。比如说我,离开故乡快30年了,在京都繁华之地,各种堂皇的大戏,已经把我的耳朵养贵了,但有一次回故乡,一出火车站,耳边就传来了豫剧那缓慢凄切的调子,我的心中顿时百感交集,眼泪盈满了眼眶......”
  在今天,豫剧一直唱在乡间田野与老百姓的心中。村里唱大戏,就是农村节日期间一道亮丽迷人的文化风景。给父老乡亲们带来了别样的文化大餐,上演精彩的豫剧表演!
  里三层,外三层,都是热情高涨的“老戏迷们”
  古朴悠扬的唱腔,将村民们情不自禁的带入到那跌宕起伏的情节中。



     河南豫剧团演出价格一直就是广大戏迷关系的话题河南豫剧团有很多哪些唱的好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下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豫剧团梨园春豫剧团戏曲演出报价费用也不高可提个大戏,河南梨园春明星擂主演出服务,河南豫剧团报价很低唱的好才是关键。演出报价:I58383446OO张团长 www.liyuanchun.org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唤女婿,小外甥也要去……这首民谣的背景是这样的,奶奶坐在石板地上哄孙子,哄不住了就玩这游戏。面对面,手拉手,奶奶往怀里一拽,再一送,拉锯样的送拽之间嘴也不停,和着动作的节奏,口中念念有词,小儿觉着好玩儿,破涕为笑,眼神和气力立等专注起来,沉浸在奶奶颇有韵味的拉扯之中,再不闹人。当然,奶奶这个角色也可换成姥姥或妈妈,两个小儿模仿大人彼此闹耍也是有的。

井南凹唱五天大戏,我妈喊我回来瞧唱,我就赶紧回来了。

河南人说看戏是瞧唱,瞧人家唱,也没错。“看”在河南话中很少出现,常被“瞧”字取代。比如,瞧病,瞧好儿,瞧五月。你瞧你瞧,俩羊抵头哩!诸如此类不等。山水不同,风俗不同,方言不同,戏剧也不一样。西有秦腔,南有越剧、黄梅戏,正北有京剧,位置居中的中原大地自然就是响当当的豫剧满天飞了。豫人听豫剧,一个字,得!两个字,得劲!

国人凡事讲究个名正言顺,喝酒还得有个酒幌儿呢,唱戏也得有个由头,为啥唱。由头也不一定是真的由头,但总得有个外扬的话儿。本家有个喊我姑奶奶的女孩,出国去比利时大使馆任职了,家人高兴,一高兴就想表达,以唱大戏的方式最有轰动效应,相亲们也最喜闻乐见。这个不是亲孙女的孙字辈孩子,就是我在《忽闻一声芭蕉姑姑》一文中说的郭合峰,是他的女儿,凭自己的学习能力一步步从河南一中到上海外国语学院,再到外交部以及国外。巾帼不让须眉,郭家的骄傲。

农历九月初一,适逢国庆假期第一天,趁着节日唱大戏,喜上加喜。这几日天公作美,虽值深秋,将近寒露,却丽日高悬,鹊鸟欢跳,正午气温猛窜到30°C以上,热,都热得出汗了。台上台下一片欢腾,这个寂静惯了的小山村,乍得如此喧闹,竟有些受不住,东坡的茅草,无风也抖得厉害,有风更是东摇西晃,醉了样。

三十多年没看戏了,感觉是这么久了,其实我奶奶八十大寿时也请过豫剧团来唱,那时我正青春,心漂浮,对舞台上吚吚呀呀红脸花脸不太认真,只与妹妹金凤在后台看演员化妆逗趣,也学着戏中人模样,敷粉描眉画红唇,浓妆艳抹给扮上了,我红衣,她青衫,抬脚迈步扎架势拍照一番,很是得意。舍不得卸妆,红着脸儿在村里走来走去,心下美哩不轻。这些美照至今还贴在堂屋的镜框里,蒙了一层灰。

再往前数,是少年读书时候,伙伴们撵着剧组这村跑那村,我不去,我要在家读书做功课,心劲大着哩。这次近距离瞧唱,恰合我心思,心平眼淡,与不急不躁的舞台剧正相宜,戏台搭建在东坡我七叔刚刚落成的新房这里,偌大的房间,男女演员可以轻松分房入住,大锅支在当院,连厕所我七叔都设计得十分周全,男左女右,各一溜仨坑位。戏台搭在院子北紧靠月亮门外侧,面朝北,避开直射的阳光。七叔行伍出身,军人气质不减,他满怀慈悲,积德行善,在县城经营着一个烟酒店铺,挣个薄利,辛苦积攒了一些小钱,就想着给老家的乡里乡亲做点啥,他的善良和勇敢落实在行动上,说干就干,就在荒凉贫瘠不长庄稼的东坡边,披荆斩棘开拓地基,硬是一点一点捯饬出一片平地来,扎下根脚,一砖一瓦慢慢盖起了一座大房,坐东朝西,内设大堂和套间,专为我村服务,谁家有了大小事务,皆可无偿使用,不必付出分文。这不,一听说小辈要在村里唱大戏,七叔加班加点安装门锁,给邻里及时提供便捷,新房第一入住人,不是他自己,而是外来的剧组。我很佩服七叔,七叔有着侠肝义胆的古典情怀,拳拳之心,日月可鉴。

河南豫剧团,我对婶子大娘和堂妹都说,唱得真好!念,唱,做,打,颇有专业范儿,他们敬业,从细节可以看出来,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认真到位,绝不潦草。我不甘心正经坐在台下不动,与金凤跑到后台看稀罕,《状元与乞丐》中文龙的母亲正手握茶杯坐着休息,神态安详,她还在戏中吗?我征求她同意后为她拍了个照。剧终后我又在七叔院里碰见正在弯腰撩水卸妆的她,我犹豫着向她确认戏中的身份,果然是她。我说她演得太好了,特别感谢了她。她含笑客气了一下接着洗脸。

本想着这样赶场子的草台班子,说不上啥实力,演员青黄不接,年轻人不会多,出乎意料,一场一场,老戏新戏,都有身段苗条面容姣好的女孩子男孩子在顶着,有个女孩,金凤特喜欢,扮演花木兰,英气飒爽,铿锵玫瑰!扮演文凤妈,精灵古怪,活脱脱一个能牙利齿的小妇人。主角配角,她都演绎得妥妥贴贴,为舞台增辉不少。不知其名,有些遗憾。

天气太热,直鼓鼓的太阳地,老少爷们,十里八村,东边的卫辉郭坡、陈召,南边的古章,荒里,沿村,杨圪垱,万桑,方圆左近能来的都来了,电车,摩托车,三轮车,小汽车,某天下午七叔特意数了数,三轮车62辆,其它车辆未做统计,前来看戏者逾300人。老年人居多,从后面看,头发花白稀少,个个精神专注,一坐一下午不起身。看脸面,除了几个老亲戚,我大都认不出。他们与我爸打招呼,喜笑颜开。台词有字幕帮助,于他们也许不吃啥劲,懂不懂都没啥关系,只要看着他们跑动,之乎者也地呼来念去,悠扬婉转的妙音入耳,就是美的。他们也不鼓掌,好,精彩,只留在心里,不动声色。我和金凤的掌声也不再发出,从众便是。夜场的王银环,我看不清脸,没带近视镜,金凤说,她脖子里的汗明晃晃的。银环满场跑,大段唱,该不累哩。敬业很要紧,一上台,锣鼓一响起来,啥都不算啥了,流汗,更是顾不上了。

看完一场,又看一场,我不得不推迟回新乡。那些台词不但接地气,还颇含文气,回头得读读那些老剧本。《桃李梅》中三姐妹,老三最得母亲欢欣,用大女婿赵云华的话说:“三妹要说鸡蛋是树上长的,岳母就说还有把儿哩。”《泪洒相思地》,以往只觉负心汉可恶,再看,闺门女轻易带陌生男子上秀楼,并为此怀孕生子,落个凄惨结局。搁今日她也不该这样草率。该戏给人多方位思考,也难怪我妈说大姑娘家不害羞。女人,不论哪个年代,自重,自强,自爱,永不过时。

台上痴情演绎,台下痴情观望,痴痴相对,要的就是这个氛围,农忙后的放松,放松中与新朋故友重逢叙旧,看戏,各看各的,滋味却相差不多。农民是天下最劳苦的人,借几天大戏,舒坦舒坦筋骨,活泛活泛眼神,动动多年不动的念头,每个人都被激活了一回。

河南人唱豫剧,发音比不上黄河南岸的郑州、许昌、平顶山有得天优势,平时说话不分舌前舌后音,而唱戏必须字正腔圆,河南豫剧团不愧是河南最好的戏班子,留心听,主角在唱腔和道白上,基本功相当扎实,方言味儿不显啥,配角和跑龙套的个别男声,家乡话撇不净,还需磨练。

乡人们喜好豫剧,田间地头,荷锄归来的路上,听几句《朝阳沟》,来一段《穆桂英挂帅》,高腔大嗓,气冲星河,由内而外畅快!进而疲劳顿消,眼明心亮。他们好听豫剧,也好唱豫剧,大小孩儿都会哼两段,河南话唱河南戏,就像出入自家院门样自然随意,张口即来,哼哪哪是边儿,听着顺耳入心。

这就是地方戏特有的魅力。它滋润了一方人单薄粗粝的生活,潜移默化启发并开化了一部分智慧。以唱戏讲故事的形式来阐述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是非黑白都蕴含在哭哭笑笑的唱词和结局里,各人会在这种温和的刺激下掂量和琢磨一些东西。若用一个比方来打,豫剧宛若一颗温润明亮的珍珠,悄然藏于人们心头,恰在困惑无助心思混沌时缓缓滚出,给纯朴的他们一阵喜悦和力量。一出戏,带给乡亲们的是多方位的、持久的、润物无声式的妙处,跟吃了一顿改样儿饭一样令人满足与欣慰,甚至不再木讷和疏离,见面除了微笑就是大笑,调侃,打趣,灵光闪烁。我若能,不请吃不请喝,就请他们看大戏。

回家瞧唱带来的欢愉,于我,更多的源于戏外,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喝笑谈,听七叔六叔吹吹牛,说些陈年往事,聊些亲身参与的情节片段,回顾与展望都有了。老爸身体恢复得还好,可以从村西头家院走到东坡边看戏,五天的每个下午都准时坐在台前,晒着太阳打着伞。散戏后还专门上七叔的院子里走走,看看演员们居住的房间,连说不错。

锣鼓声起,锣鼓声息,日子秋水样往前流,瞧几天戏,下午场连着夜场,心饱意满,真过瘾。柿子树石榴树红果如花,黑槐树上率领一群母鸡的花公鸡一更一唤,也没能扰我睡梦,堂屋的床铺干燥舒适,我都不想回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戏班”农田铺红毯唱戏,村民坐山坡上听入迷

https://timg01.bdimg.com/timg?pacompress=&imgtype=3&sec=1439619614&autorotate=1&di=954e4e8aa4ed3fac24b9b30eb416edab&quality=90&size=b200_200&src=http%3A%2F%2Fpic.rmb.bdstatic.com%2Fad1068b75b55f81a605fd3e01c109263.png
新图视野
02-2118:47


http://pic.rmb.bdstatic.com/d07140f4c6c22a29bca51572955c275a.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2019年2月19日,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寨里河镇后牛店村万花山庙会上,“乡村戏班”的演员正在唱地方戏"周姑子戏"。当日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村里请来“乡村戏班”助阵庙会。


http://pic.rmb.bdstatic.com/f384889fbf0d3fd44b2b98ad56e8c385.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为了有个唱戏的地方,主办方在农田里临时开辟了一块场地,“乡村戏班”在地上铺了块红地毯就是“舞台”。


http://pic.rmb.bdstatic.com/8fb10addbaa857c4ceb07053079e491d.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据了解,“乡村戏班”共12个人,是“周姑子戏”专业剧团,团长是寨里河镇孟家疃村牛庆武。春节期间,他们非常忙,被很多村庄、社区请去演出,演出一场能挣800元钱。


http://pic.rmb.bdstatic.com/0686972280fc232f7870a42ebc5e3214.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当日,他们共唱了《争爹》和《补瓢》两个戏曲。《争爹》讲的是一农村老人外出打工挣了十几万块钱,由此引 发子女们争抢老爹,实为看上老爹钱的故事。


http://pic.rmb.bdstatic.com/926d4229d0621b30774bb6b688d8de52.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当日,他们共唱了《争爹》和《补瓢》两个戏曲。《争爹》讲的是一农村老人外出打工挣了十几万块钱,由此引 发子女们争抢老爹,实为看上老爹钱的故事。 70/200


http://pic.rmb.bdstatic.com/b219232bad599d78c14ef654549a0bbf.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而《补瓢》讲的是农村一家围绕“破瓢”而发生的农村赡养老人的故事,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http://pic.rmb.bdstatic.com/73c0f3b8542e09f6116cadba6a4213d3.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周姑子戏”讲述的都是发生农村,家家长里短的故事,非常接地气,特别受农村老人和妇女的喜欢。


http://pic.rmb.bdstatic.com/5aae79934450ef3569f09de10dfce045.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吸引了周边村庄数百人前来观看,观众以老人和妇女居多。


http://pic.rmb.bdstatic.com/926d4229d0621b30774bb6b688d8de52.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在当地,“周姑子戏”也被称为“肘鼓子”、“拉魂腔”、“拴老婆橛子”、“盘凳子”等,是莒县及周边最具乡土气息的地方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http://pic.rmb.bdstatic.com/b650e911f37dd39fc2f6ba336018222f.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在野外农田里,演员们踩着红毯,在临时开辟的空地上忘情的演出,台下围坐着观众,引来阵阵掌声。


http://pic.rmb.bdstatic.com/becd7c9545bfdc67a86ee89814c23bd7.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一位老人说,演员们唱的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所以非常喜欢。


http://pic.rmb.bdstatic.com/ae41bc66d6da095bec623bd343fff8f0.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9,x_50,y_50


在舞台周围的山坡上,也坐着不少观众,老人们听的非常入迷。


http://pic.rmb.bdstatic.com/e1b18ffc2aed9f93e3f9b42c353bec72.jpeg@wm_2,t_55m+5a625Y+3L+aWsOWbvuinhumH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78,x_49,y_49


在广袤的田野上,红毯舞台为冬日萧条的田地增添了一抹亮色和生机。(图文/明之)欢迎关注《新图视野》,打开温暖视界,感受百味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南乡村戏班的百味人生,难以忘却的民间艺术……
  1、在江西赣南乡村,活跃着许多民间戏班。他们大多以家庭、亲戚或乡邻为纽带组班,一年四季都在广大乡村各种大大小小的民间祭神活动中流动演出。但无论走到哪里,戏班子都会供上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2016年,于都新陂,万寿宫。
  2、实际上,看演出的人并不多。但不管人多人少,戏班子都要按约定的剧目和场数演出,因为活动主办方要的就是个热闹。2016年,于都新陂,万寿宫。
  3、演出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戏班子的人对此已习以为常,有的甚至带着孩子来演出。2016年,于都新陂,万寿宫。
  4、演出过程中,常有好奇的人进入后台,戏班子的人也不以为怪。图为刚下场的演员在逗弄进入后台的孩子。2016年,于都利村,万寿宫。
  5、戏班子的成员一般都有千丝万缕的亲戚或乡邻关系,因此相处也比较融洽、随意。即便在演出的间隙,彼此之间也会不经意地流露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情。2016年,于都宽田,谢氏宗祠。
  6、在戏台的后方,戏班子都会自己隔出一小块地方用于堆放道具和服装,演员的住宿、化妆、换装也全在简陋的后台一并解决。2016年,于都利村,万寿宫。
  7、戏班子里,常有孩子跟着大人和戏班子一起过着游走不定的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只要谁有空,都会伸手照顾一下孩子。2016年,于都贡江镇,都督府。
  8、乡村戏班的人,早已练就倒头就睡的本事,不然就没有精力对付上午、下午和晚上的演出。2016年,于都新陂,万寿宫。
  9、由于人生地不熟,戏班子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业余活动,玩手机是他们的唯一乐趣。2016年,赣县梅林镇,双江庙。
  10、从班主到杂工,戏班子所有人都要参与整理道具、服装,卸车、装台等杂活。如果遇上赶场,基本都是半夜到达一早装台,睡眠不足是常事。2016年,于都宽田,谢氏宗祠。
  11、戏班子也收学徒,但与传统的拜师学艺完全不一样。不仅要给徒弟一定的薪水,而且多数学徒是一时兴起而来,新鲜劲一过就离开。因此能学成登台的人极少。2016年,赣县梅林镇,仙娘庙。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娄底之乡村戏班


央视网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里的戏班



2016年06月19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农村人那么喜欢听戏,为啥现在花上万块请的戏班,却没人听了



乡村叮叮叮
18-12-2520:14





提到唱戏,眼前立马浮现出20年前的情景,大清早的就拿上瓜子花生去请座位,坐在前面才能听到清楚,看的清楚。那时候电视也没有,偶尔有几家有,人家也不会拿出来给你看,所以只要有唱戏的,步行10里路也要去听。

https://ss2.baidu.com/6ONYsjip0QIZ8tyhnq/it/u=3835166729,2352599168&fm=173&app=49&f=JPEG?w=640&h=403&s=B9104B900AD13BCC76386CE50300E0A0

听戏,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消遣方式的年代是最流行,也是最奢侈的方式。为什么说奢侈?因为一般人家根本请不起戏班,一般唱一次就要3天时间,有些时候会唱10天。3天的费用就要上万块了,一般的家庭是出不起的。我们请戏班,一般会在老人过寿时候请,也有人办丧事请戏班的,结婚请戏班的就很少了。谁家要是请了戏班,大家都会认为这东家是有钱之人。

https://ss2.baidu.com/6ONYsjip0QIZ8tyhnq/it/u=1746013799,342368857&fm=173&app=49&f=JPEG?w=640&h=401&s=0A305F84C8BB2B86301CE8A103007030

听戏,对于小孩来说,就是在唱天书,咿咿呀呀的,不知道在唱些什么。我们请的戏班基本都是唱豫剧的,听不懂为什么我们还这么乐忠于听戏,其实我们是冲着这些小吃摊去的。只要有唱戏的地方,就有人摆摊卖吃的,玩的,跟着父母去就会缠着他们买一点。另外也就是凑热闹。听得最开心的就是爸妈和爷爷奶奶这一辈的人,他们听戏就像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听流行歌曲一样,感觉喜欢的不得了。

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3044545681,4124844863&fm=173&app=49&f=JPEG?w=640&h=432&s=91B2E937A4E4371FC709FD850300E022

以前农村人那么喜欢的戏曲,为啥现在却没人听了呢?农村有人过寿,花了一万多块请了一个戏班,本以为父老乡亲还会很喜欢听,自己也有面子,没想到戏班来了,搭好舞台,台上唱的很辛苦,台下观众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会这样呢?

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1983465220,1472680118&fm=173&app=49&f=JPEG?w=640&h=380&s=E56A03F159633A8C5C28C461030070C3

我想大概有几个原因:1 现在家家户户有电视,想看什么样的戏曲都有,大家宁愿坐在家里听,不想到外面去听。2 现在正值冬天,没人愿意坐在寒风中听戏,还是坐在被窝里看戏曲更舒服。3 喜欢听戏的都是老一辈的人,年轻人很少有人喜欢,再说了,现在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就是父辈的那些人也都在外面,农村剩下的全是看孩子上学的妇女或者老人。白天他们是没时间看的,如果是晚上可能还有几个人,但无论如何,现在的农村人对户外演唱的戏曲的喜爱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不知道大家怎么认为?这么好的戏曲为啥没人听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嘉物事——农村戏班印象
2018-02-22 00:12:53



    永嘉县农村的戏台数量全国领先。


    永嘉现存有古戏台达236处,为浙江之最。除了永嘉古戏台外,还有数不清的新戏台。
    永嘉农村聚族而居,对祖宗的崇拜有祠堂,一个村有几个大姓、几个大宗就有几个祠堂,祠堂内要敬祖宗要唱戏,就要有戏台。
    永嘉又是信仰比较广泛的地区,对各路神仙崇拜,就有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俗称神庙,神庙内敬神也要唱戏,也要有戏台。
    村民有了钱,要感谢祖宗、敬神仙,祠堂、庙宇愈建愈多,愈造愈大,戏台也愈搭愈多,愈搭愈大,以便于唱大戏。几乎每个村多有一至两个带戏台的祠堂或庙宇。
    为了提高大众新的文化素养,政府近年大力提倡建设“文化礼堂”,于是,大量宗祠多了一块牌子。“XX文化礼堂”,也有借“文化礼堂”之名,扩建了祠堂。
    唱戏的地方有了,就该有唱戏的登场。
    永嘉有的是戏种,戏曲底蕴深厚。除了本土剧种永嘉乱弹(瓯剧)、永嘉昆剧、溪下马灯戏等省级非遗项目传统剧戏,还有温州莲花、永嘉花鼓、温州鼓词等民间曲艺 ;此外,京剧、越剧和婺剧等也常有演出。






   隆重节日戏班子演出通常要演七天七夜。


    过去的戏班在演出时,会在戏台后台板壁上写上戏班名称和剧目和出演日期,以作纪念和广告。


    永嘉婺剧团一九九八年农历十一月一日留在上塘仓龙宫戏台后门板上的演出节目。   
    别看是到乡村演出,每个戏班行头还是不少。






    还要有舞台设备,灯光、幕布、音响






    戏班子演出、生活很是艰苦,通常就住在祠堂、神庙内的廊下,绳子一拉床单一挂就是墙,蚊帐下面就是家。






    生活再艰苦还是得生活。
    在麻氏宗祠内戏班子写的一副涂鸦:
    “日难过日难过日日难过日日过
    路难走路难走路路难走路路走”
    下面还画一个愤怒的老爷


    这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也有收入高的,2016年元月某太阴宫唱“南游大传”七天七夜,“唱词经钱”34400元。折合每人每天2460元(按2人七天計),收入还是十分可观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乡村戏班演出,简单的舞台,快乐的生活

  (2018-05-01 18:23:04



春节去偃师摄影采风,回来途中看到乡村戏班演出。

舞台搭载村外的一个广场上,在看戏的广场入口处有个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面“供奉天地全神之神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位”,神位朝向戏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fd84a4ecd9a94042b203276cc48363c4_th.jpg

后台演员休息,也在看手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5f8c6a7eab124956919a77f8051d1423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ef62ef809be1467db9553ef2f3568fdd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346ddfe1ac7c469f8aa263cfe5f4e70f_th.jpg

道具箱已经好多年了,上面纸夹子上写着演出人员名单。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31ea2ed5d37242debd320feafbc6a34d_th.jpg

演员下场时抓拍一张。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37b3dd5e304e432d99ce8b0e842448aa_th.jpg

演出后到村里吃饭,给几个演员拍了合影。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c33b5cb0d91b48f9b891bb57283c523e_th.jpg

晚餐就是一大锅稀饭,还有包子,白菜馅儿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694fc26c0bb344c18296d213f61db04c_th.jpg

小演员好奇,翻看我们拍的照片。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ba25a2f88af44dc5acdd43b603509828_th.jpg

简单的晚饭后演员回到舞台进行走场,听说晚上还有一场演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c81f5b4408b044cbb14dd903475940fa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2/b8334c3daf8d4da8bfce53e94199a0d6_th.jpg

晚上要赶回洛阳,没有看他们的演出。

从简陋的演出条件中,感受到了乡村戏班里快乐的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有趣的旧时戏班演戏讲究
2019-01-07 10:22:25



一、开光戏:如建新台,第一次唱戏叫开光戏。据《辞海》解释,佛像塑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名曰开光,亦曰开眼光。
二、同行:如有同行来者,先到大衣箱神前拈香吊表,以示恭敬。大衣箱(指管大衣箱的人)即阻挡之,知同行到,然后问姓名搭何班,再予以热情招待,招呼吃饭。
三、咬鸡头:戏班如遇演开光戏,在开演前,二花脸扮成红煞神(钟馗)将社家给的一只红公鸡脖子咬断,将鸡血洒遍全台,同时以锣鼓伴奏,然后将鸡头用新碗底繁红布,钉在舞台前檐下,戏肉戏班分食之,以示吉利。
四、饭签子:旧时唱戏,多是社家管饭,由于送饭迟早不一,因此戏班排有次序,一场面(乐队)二花脸三生四旦五箱管。叫饭前先由先生发签子,大衣箱三根,(神一本人箱子一)茶炉两人三根(因为带叫人),掌班的两根,三衣箱两根(一根是扮杂角),其余各一根,如有亲朋者,事先给先生说明,由戏班散签。
五、同倌:演员之前尊称,以名字第一字尾加“倌”,如周保成即叫保倌。
六、师徒:掌班的打娃娃时,全班娃娃都要跪下,由某师傅及箱管,奏准情后,全班娃娃叩头以谢之,方能起身。
七、座位:演员化好妆以后,在后场不能乱坐,有一定的规矩。旦角只能人坐大衣箱,花脸坐头盔箱,胡子生坐二衣箱,三花脸可以到处坐。
八、戏班敬神:戏班初一十五俱有敬神。将神位设于前场桌子上,由戏班买肉、点心等作献供,全班人供献神主,然后箱管师傅依次叩头。献供的肉食,由箱管、场面、生角、包头门、花脸、流场、杂役掌班的八门分之。戏神有两说,一为楚庄王,一为唐明皇。
九、分赏钱:加官或封神的赏钱,南路班是均分,西路班是掌班的独得。
十、拉杆子的:过去戏班,叫外交即拉杆子的,也叫揽头,或写头,任务是出外写戏,签订合同,戏约依据齿形剪开,各持一半。如高台戏,揽头又给社家押几件戏衣诚恐失约。
十一、开场不演《教子》,完场不演《骂殿》:每到一处,第一天不演《教子》《训子》等戏,完戏之日不演《骂殿》。
十二、官戏:戏班如演官戏,当天不点戏。等某官员到场,由掌班人领旦角花好妆,着长衣戴汉冠抱笏板(上写剧目),手提朱笔至某官员前施礼后递笔点戏,然后照点开戏。戏演一段后,由一演员扮天官,持条幅上写“天官赐福”“官高一品”“连升三级”等字样,说某老爷加官封赏。官员赏银主演分一半,其余归班分之。
十三、戏班分季:全年三季,正月至麦熟为一季,麦收至八月十五为一季,中秋到冬为一季。
十四、谢雨戏:戏班如遇谢雨戏,迎神赛戏时,在戏前献亭上演一回,名踩堂戏。热闹红火转巷时,走在神前面的旦角,称“迎神旦”。
十五、功赞戏:天不明社家鸣炮击钟,戏班发灯开戏,社家敬神祭祀,此为功赞戏。一般多演歌功颂德的戏,以示神灵看戏。
十六、板翻了:如戏班将戏唱错或舞台出了事故,社家即将板翻置,卷起台上芦席于台中,以示警告,最后以罚戏作了结。
十七、戏折子:戏班到某地唱戏时,先将戏折交于社首。每场开演前,由社家将所点剧目写于虎头牌上,挂置台柱之上,戏班照演之。
十八、北台演戏:如在北台演戏,戏箱到后,由箱管在台口挂一红张口和一把宝剑,以示除邪。
十九、对台戏:戏班如遇对台戏,必须东起西落(东台先唱西台后停),如西台先唱完则加演一场,以待东台煞戏。
二十、出师:凡戏班出来的娃娃,出师后见了师傅必须先叩头再说话,以示恭而敬之。
二十一、演长坂坡:如遇演长坂坡,拉场的必须事先在台前放一把椅子,置于上场门内,专供赵云之用或下场休息所用。
二十二、包头门:旦角换衣服不让任何人看见身子,以免观之不雅。
二十三、戏台忌猫不忌狗:戏台上,狗可以上台,猫不能上,见之追打之。
二十四、乐器置放:每场戏演完后,武场乐器,置于前场桌子上,由拉场的用椅垫布盖之。文场乐器(如板胡笛子唢呐等)则交大衣箱挂于箱侧保护。
二十五、演关公戏:演员化好妆后,不能和任何人说话,出场前须到神前烧香吊表。
二十六、不能动乐器:在开演前,任何人不能动乐器。因一动就惊动了全体演员,认为就要开戏了。
二十七、头戏:过去戏班或家戏,开演前,先出一演员,穿黑道袍,戴黑三,出场念对子:“清早起来一炉香,谢天谢地谢三光。”然后唱一段戏,即叫头戏。
一竹韵京剧胡琴工作室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乡间戏班的孤独与坚守


2015-03-19 11:07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文化产业的改革等诸多变迁,川剧这样古老传统的艺术形态,如今也在民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部分小县城的川剧团,没有了舞台,只好分散到乡下,组成一些小小的戏剧班子,继续表演着传统戏剧。
在四川资阳市一些农村和小镇的戏台,还活跃着这些小小的戏班,他们坚持着最本色的川剧唱腔。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从县城川剧团退下来的,年纪虽然大了,但还在班子里挑着大梁;还有一些人算是半路出家,受过点川剧的熏陶,喜欢四处游走的戏班生活。这些戏剧班子就像川剧唱腔中特有的“帮腔”,虽然只是由幕后唱出,只能衬托主角的唱腔,却一样的高亢,一样的婉转。
每年春节期间,在一些乡镇,小小戏剧班搭起简易戏台,扯起彩条布,摆上十多根长条板凳做观众席,就地表演传统川剧。小庙里面有演员的“卧室”兼化妆间,戏台旁边,大家垒灶架锅,就地烧火煮饭。在一块黑板或彩纸上面写出要演的剧目。当条凳上坐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时,锣鼓就敲响,好戏就此开场。一本戏要唱上一天。到了中午,演员休息,下台煮饭,大锅菜,白米饭,简简单单的一餐。观众也不回家,与演员们一起吃罢饭,演员上台接着唱,观众场下接着看。这样的一次演出通常要持续一周左右。台上出相入将,才子佳人,唱念做打,一时间时光倒流,不知身在何处。演员们鲜色的戏服头面都有些破旧了,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表演态度。下得台来,在狭窄拥挤的后台,他们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一样要操心柴米油盐。大家演出都非常卖力的,但是收入并不可观。来看戏的人虽然多,但多数都是老年人,票价不能卖得太贵。一天的收入除去日常开销,最后落到每个人手上的也就数十元。
收入虽然不多,但是演员和观众都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另一种幸福享受。因为这种幸福享受,这些演员和观众都快乐地坚守着。
简易的演出现场。
台上演出好投入。
台下看戏很专注。
演出间隙,演员们细品坚守的幸福。
2011年1月20日,在四川省乐至县宝石乡莲台寺演出的大英县桂英个体川剧团。(该团连琴师鼓师共有8人,图为团长邓成顺夫妇、儿子儿媳和孙辈)
2011年1月21日四川省中江县谭受乡东狱庙村田坝戏,村里为农民提供免费观看。
2006年6月,四川省内江市东兴老街庙坝子,如今的川剧戏场里都是耄耋满座的赏戏茶客。
2011年1月22日,四川省中江县谭受乡东狱庙村田坝戏,演员正在后台麦地化妆。
2010年5月3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镇中兴街,戏迷粉丝奉上“花钱”。
2011年1月22日,四川省蓬溪县红江镇步方村天灵庙,菩萨前成了临时的化妆间。
2011年1月20日,四川省大英县桂英个体川剧团在乐至县宝石乡莲台寺庙,演出前在土地庙祭拜土地爷。
2011年1月21日,四川省蓬溪县洪江镇步方村天灵庙,大英县金元个体川剧团正在该寺庙演出。幕后等待上戏的演员抽空打起毛衣。
注:本文整合自资阳网李大忠的《乡间戏班——坚守别样幸福》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郭建辉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优秀奖。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农村,这些民间越剧团凭什么照旧红火?

上观新闻 作者:孔令君



摘要:直面市场,自有生存逻辑。

https://images.shobserver.com/news/690_390/2016/12/16/a0f25a24-2f40-4596-82f5-f41660fbd70c.jpg
石国荣一直记得28年前,他组建的“越剧草台班子”在温州乐清一座小庙里的演出,走投无路,却绝境逢生。

那一年,他筹了3000多元购买服装道具,又聘请10多位越剧演员组建班子。那几年,他的老家,“越剧之乡”绍兴嵊州,几乎村村都办起越剧团,农民学戏,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演出。

可那一年,他们要么无戏可演,要么演完戏被骗,没钱养活自己,便抱着一线希望,凑了350元深夜叫来两辆拖拉机,拉着吃饭家伙往温州乐清走,只因隐约听说“那边有戏演”,可拖拉机司机连夜把乐清从北到南开了个遍,也没着落。

干脆,随便找了座庙,安顿下来。卸道具的时候动静大了点,引来村里人围观,石国荣就便四处恳求,能否容他们在庙里演几天戏,戏金随意,有饭吃就行。石国荣还记得,恩人姓高,这位高老伯发动村民凑来钱和大米,安排他们在庙里演出。他们演得很卖力,几天后被乐清虹桥镇的一家歌舞厅老板看中,去歌舞厅演出,一演20天,最终石国荣还清路费和工资的欠债后,数了数钱,赚了1万多元。

28年过去,记者在台州温岭的马望庙里见到石国荣,他们在附近村庄演出,26位演员和6位电工音响师依旧住在庙里。仅在此地附近的台州县市,至少有30来个类似的民间越剧团在各村庄演出;而浙江全省,已有各剧种民间剧团近千家,宁波、台州等地都出台了支持政策。当年的草台班子鸟枪换炮,大多买了好音响和大屏幕,聘请的演员也不乏出自戏曲学校和专业剧团的好演员。

民间剧团的这群团长们大多年过半百,他们都曾担忧过剧团终会灭亡,因为自己年轻时想过,年轻人才不看戏呢。而今,“石国荣们”成了传承越剧的忠实支持者。他们知道,去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时隔60多年国家再一次就戏曲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和政策规定;他们也知道,前不久,绍兴举办了首届全球越剧戏迷嘉年华,邀请国内外各越剧戏迷团,热闹得很。

“石国荣们”还说,年轻人总会老,村里有老人、有庙会,民间剧团就有活路。  



【和千百年前一样,戏班子在农村红火着】

温岭市横峰街道,车从大马路转弯入西洋村,附近都是制鞋小作坊,村庄大且富裕。不用问路,顺着鼓点和乐声,便能找到大戏棚子。下午三四点光景,大棚子里一两百条长凳,坐满人,从后面看,一片白头发。附近村庄的老人,是最忠诚的观众;也有孩子,被老人牵着抱着。

戏金是附近村庄的金家人凑着出的,为庆祝金氏宗族谱第13次重修成功。戏班子带动的小吃摊,各种油炸煎炒的饼面串串,沿着大棚入口向外排开,足有十几家。台上越剧《红楼梦》演出正酣,林黛玉梨花带雨。石国荣说,晚上演出,人会更多。

实在令人想不到,至少从石国荣近30年的戏班生意来看,传统戏剧的现场演出竟然在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的冲击下,依旧在浙江农村生机勃勃。按规矩,农村做戏一天两场,下午13时到16时一场,晚上19时到22时一场,若反响好,则加演一两段。

眼下的戏金,约是1万元一场,一天两场便是2万元。石国荣的剧团,日程排得满满的,在温岭西洋村连演7天后,他们要紧接着去温州机场附近,然后是宁海、诸暨、鄞州,一个月的行程满满当当,每年除去6月、7月要休整、排戏,他们剧团每年要演上500多场。

当然,直面市场,民间剧团也在不断地改变——为了吸引年轻人,夜里20时左右,要加演一场歌舞和小品。记者跟着看了,当夜逢冷空气,风大雨凉,果然来了年轻人,大多是附近鞋厂打工的青年,看完小品,也顺便看一会儿越剧。

民间越剧团的接地气之处,关键在于剧本改得“土一点”,最好“婆婆妈妈一点”,把故事展开讲全。同样演一出《狸猫换太子》,专业剧团可能只选其精要演,而民间剧团则要足足演上3小时。在石国荣看来,这样老百姓才喜欢。

经过多年发展,民间剧团演出场地,早已不是“草台”——比如台州,不少区县有人专做搭戏棚子的生意,手上10来个戏台,按规矩搭棚子至少要演5天,一天租金800元,租凳子另算钱,毕竟,搭一个大戏棚子要6个人忙活一整天;在村庄之间辗转夜班,也早已不是从前的拖拉机和公交车,演员坐的多是商务车和小轿车;装道具、音响和货物的一般都是大货车,竟也有联络人,专为各戏班联系拉货后返程的“回头车”;尤其在温州和台州,各区县都有经纪人,也称“戏蛊”,他们心里记着大大小小庙宇的菩萨生日和重要庆典,在寺庙和戏班之间穿针引线,收取介绍费。

多少年来,不变的是,大多民间戏班子依旧住在庙里,风餐露宿。


【90后演员未必吃得消戏班子的苦】

19岁的王佳慧,是石国荣团里最年轻的演员之一,这样的年纪,在民间越剧团中并不多见。她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读书时的同学,快毕业时大多数都在民间剧团实习过一段时间,然后,都跑了。

毕竟,20岁不到的年轻人,一个人带着铺盖和行李箱,三五天要辗转一处新址,逢年过节没法回家,未必熬得住。王佳慧在戏校的三四十位同学,大多数改了行当,学化妆或者做点小生意。

虽然在老一辈看来,当下的寺庙和交通条件都比当年好太多。就说温岭马安桥村马望庙,虽然在乡间小路旁,从外面看黑灯瞎火,可庙里别有洞天,住宿房间不少,简单而干净。剧团大多有厨师杂工,从农贸市场买菜,烧大锅饭一起吃,滋味不错。还说温州市的包公殿,舞台坚实平整,记者看过一场戏,布景精致,两旁字幕屏也颇高级。

石国荣说起老早演出,稻草棚也睡过,山洞里的泉水也喝过;上世纪90年代,一次去温州洞头县海岛上演出,租来渔民的船运载服装道具,小船触礁,螺旋桨又被渔网缠住,进退无门,只能一边用棉被堵洞一边用脸盆往外舀水,熬到天亮,才被路过渔船救到岛上……如今说来,年轻演员听了一笑而过。

王佳慧的父亲,也在石国荣剧团里当电工;而在前一个剧团,她是跟着舅妈混,一直有家人照应。否则,她坦言自己也许坚持不下去。团里还有一位90后演员韩梅丹,说起有些寺庙住宿条件不好,要用长凳和桌子拼成大通铺。“不过那都是男人们干的事情。”韩梅丹笑道,她的丈夫,也在团里当电工。

石国荣的剧团里,几乎都是嵊州老乡,终日相处,互相照应,确像一个氛围自由的大家庭。记者和王佳慧在饭后聊天的空档,韩梅丹和演员们在餐桌上打起麻将,脸上戏妆未卸。过一会儿,就有人催勒头化妆,晚上还要赶去戏棚子演出。

韩梅丹和王佳慧都在“越剧家庭”长大。韩妈妈以前在民间剧团演老生,姑姑也在石国荣的剧团演老旦。韩妈妈如今休戏,在嵊州老家帮韩梅丹带3岁的孩子,两夫妻常年在外漂。可似乎也没什么,王佳慧从小就习惯了父母在外的日子,她幼年记忆里,父母所在的剧团只在老家的村庄做过一场戏。父母在剧团工作,外婆乃至外曾祖母都在戏班子干过,可他们都没有机会教王佳慧唱戏,她报考戏校,父亲是后来才知道的;至今,一家人过年也过不到一块儿去。再说石国荣,他坚持不让24岁的孩子接班,他说,这活太苦了。

苦虽苦,也有人羡慕民间剧团的收入——

王佳慧的同学们还在花父母的钱,她已能上台演小旦,按天计酬,每天1千元。照石国荣剧团今年的行情,几乎每月都能保证25天演出,月薪25000元。韩梅丹每月也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剧团里最年幼的仅18岁,跟着姐姐学了点戏,台上跑龙套,月收入也有五六千元,比在工厂打工的同龄人好很多。

石国荣知道,在台州,民间剧团里生旦最高的年薪,已超过60万元。据温州市戏曲民间职业剧团协会会长胡柳昌了解,浙江民间越剧团里最高年薪的小生,年入75万元,圈内都慕名去看,都说“有所值”。


【烦恼与理想】

高薪的王佳慧也有烦恼。

其一,是和大多数同龄人没有共同语言。偶尔剧团回嵊州演出,初中好友来捧场,并在朋友圈发一段演出的小视频,仅此而已。若面对面聊天,对方的话题离不开“大学”,而在戏班子摸爬滚打的王佳慧接不上话。

她真正高兴的,是技艺得到赏识,有时艺校同学来捧场,同是朋友圈发小视频,会附上一两句“棒棒的”点评。话虽不多,可夸赞了她的手眼身法步。有时候演完到后台,会有老人家来交流,农村戏迷虽然文化程度未必高,可常年看戏,颇懂几分。

对民间剧团而言,农村戏迷便是衣食父母。在台州和宁波,戏迷们还有微信群,哪个村搭棚子演戏都知道,老人们每天乘公交车出来免费听戏,并不稀奇。他们团结且很有力量:早几年,村民为了抢“好剧团”去他们村演戏,曾直接把剧团的道具服装在半路抢走。石国荣觉得,这群戏迷的好恶,有时会脱离戏曲和技艺本身,显得有些“没道理”。

可农村也有很厉害的戏迷。胡柳昌记得,温州一家民间剧团曾请来一位江苏某专业剧团的一级演员,演出经典剧目。可演员少唱了几句,下场后,胡柳昌赶紧问:“怎么少唱了?”对方摆摆手:“反正听不懂。”话音未落,就有老年观众上台质问:“少唱了4句,是不是看不起我们?”演员惊讶,忙不迭道歉。

在民间剧团当演员,农村戏迷的评价非常重要。他们的评价标准,与城市大剧院里的戏迷,似有不同。他们要求小生好看、嗓子好,还要求小生会唱五六个流派,还有对白不能太文艺,要“和说话一样”……于是,要在民间越剧团演戏,是端着一碗“残酷的青春饭”,今年能拿到50万元年薪的小生,可能明年最多只能拿到20万元。

相比专业剧团,20万元依旧是一份不错的薪酬。在西洋村戏棚的后台,团里的“大师姐”宋杭萍和记者聊起她在宁海县越剧团的日子。她1992年从嵊州戏校毕业时,从没想过要到民间剧团去,毕竟,当年学戏的学生,大多数都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和美,无奈迟迟转不了正,上世纪90年代每月工资不超过500元。

可是,到农村混,也有遗憾。宋杭萍说,在民间剧团10多年,只能是“把光盘当老师”,看着专业剧团的演出匆匆一学,动作是否规范到位,唱腔是否准确,无人指点;一年到头跟着剧团各地跑,排练时间也几乎没有。

韩梅丹从戏校毕业时,也在福建省福鼎县越剧团和一些景区工作过,她依旧向往专业剧场的灯光和舞美,“黑暗中一束追光,只照着你”。而她所在的大戏棚里,只能在嘈杂中直愣愣地站着,背后是LED显示屏映出看似绚丽的布景。她接着指指脚下由木板临时拼接出来的舞台,“哪怕专业演员来走台步,恐怕也一时也不习惯吧!”

韩梅丹感慨“演不出来”,王佳慧却觉得“锻炼最可贵”——进了专业剧团的艺校同学,至今两年多几乎没有正式登台演出的机会;而自己,已经是一位挺有舞台经验、毫不怯场的小旦了。她还想多在农村锻炼几年,曾有宁波一家专业越剧团邀请她去试试,她还不肯。

同在一个剧团的3位师姐妹,心中都暗藏了成为更大舞台上角儿的心。记者去问石国荣,民间剧团能出名角吗?石国荣觉得可以,若从戏校开始就吸纳好苗子重点培养,三五年后,或有小成。可他转念一想,又说这样做不合算,只要人红了,立刻就被挖走了。胡柳昌表示不赞成,在民间剧团1年,能唱上三五百场戏,这样的舞台经验或许是专业剧团10年都得不来的。

从某个角度观察民间剧团会发现,是市场让中国传统戏剧回到了最本真的样子,可除了戏棚子内爆满的观众和高薪演员之外,是否还缺了点什么?

王佳慧和姐妹们化完妆,嬉笑着跑出马望庙,演出去了。

冷风中,今夜观众依旧。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拍农村唱大戏,台下难见年轻人,附近几个村老人都来了
https://n.sinaimg.cn/sinacn23/260/w130h130/20180318/af3f-fyskeua8439242.jpg一介村夫_11月27日20:09
这几天回老家,正赶上笔者老家村子过会。我们这里的“会”,是很隆重的,一年只此一次。总共三天,中间一天被称为“正会”,这一天,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礼物来串门走亲戚——这场景,出了过会,就是过年才有的了。
我们这里农村过会,唱大戏是必不可少的。三天会,要唱三天的大戏,每天上下午和晚上各一场,加上三天会之前一天的晚上,总共是10场。
因为是河南,人们都喜欢看豫剧,请来的戏班,一般也都是豫剧团。演出的剧目,都是经典戏。
戏台,也是临时搭的,一般是和剧团一起的。在村子里,找个开阔地,就搭建起来了。观众就在戏台前面,自然是没有座的。但这毫不妨碍观众们的热情。
看戏,观众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村子里这时候也有年轻人,但与看戏比起来,他们更喜欢玩手机。因此,戏台前,基本都是老人。哪个村子有戏,附近好几个村子的老人可能都会跑去看。
到会场早的,带上自己的小马扎,坐在前面。来晚的在后面,坐着就看不到了,就算带着小马扎,也只能站着看了。虽然唱的他们基本都倒背如流了,老人们还是能兴致勃勃地看上半天。
笔者老家是河南漯河的,唱戏的这个剧团,却是太和县,安徽省的。据说是因为价钱比较低,村子里才请的。三天十场戏,好点的就要几万块钱了。当然,这个钱现在是不需要村民自己出的。笔者记得小时候,因为村集体穷,各家各户都要出一份钱,加上村里出的才够。
以前,过会时,除了老人,就数孩子们最开心了。一是因为村里的小学可以放假,二就是会上好玩的很多,拿几毛钱就可以开心地玩上半天了。现在农村的孩子,却跟城里的一样,不管什么时候,都更喜欢待在家里玩手机。
晚上6点多,天就黑了。到6点10分左右,就开戏了,一直演出到9点左右,将近3个小时。将近12月份,河南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夜晚气温不足5摄氏度,可老人们却很少有提前离场的。
在农村,很多过去的东西,都在逐渐消失不见。这样的过会唱大戏,年轻人不喜欢看,还会存在多久呢?
你们村过会吗?也会请戏剧团唱戏吗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戏曲在民间:江湖戏班淡出视野 民间戏班活性实录(图)


解放牛网


http://y1.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8/56a95cfd7dcf9caaa1444540c3d0992a.jpg


2004年拍摄的上海皮影戏艺人在上海郊区农村演出


http://y0.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8/1d8b401fa330c17621c9f9ceb741accd.jpg


上海现在已看不到江湖戏班演大戏,唯有江浙农村还看得到


http://y3.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8/67618f606938be932829b67642f897fe.jpg


浦兴淮剧团青年队团员演出前化妆


http://y3.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8/bc43334d77108f3b5331eddd7e3bafb9.jpg


虽然不是什么名角演出,台下的观众依然热情捧场


http://y2.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8/b47d36ad82dc818b6421a0dc278abe5d.jpg


浦兴淮剧团团长姜为宣、徐银华夫妇正在挑选戏装


http://y1.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8/1c30308652050279ab249043aed6cf85.jpg


http://y2.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8/59f2e2bc9112bedbcbf6e89a5518dbfa.jpg


龙珠书苑的价格十几年不变,村里人2元,村外的人4元,免费供应茶水


http://y1.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8/7e4a367a23cd30c0a957914cbd2f619b.jpg


http://y1.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8/8a1c61dfd16d6ffbdc0bc03a4dd392c3.jpg


江苏评弹团的汪正华在这连讲半个月的评话《粉墨春秋》


撰文 李胜南 摄影 任国强


这一次,我们探讨的是戏曲在民间的生存方式。戏曲,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久

矣,久到我们几乎忘记了戏曲本就源自民间,曾是通俗文化的代表。偶尔,从新闻中会听到哪个剧种被纳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也将地方戏纳入了保护扶持计划,专业院团尚且生存不易,在民间,还有戏曲的生存空间吗?

江湖戏班,寻访而不得

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寻找江湖戏班。所谓江湖,就是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街头巷尾,搭个台,打上锣鼓点就开唱了,演一出换一个地方,收入全赖观众打赏。这种类似流浪艺人的生存方式,在戏曲形成过程中,养活了不少草台班子。如今在上海,这样的戏班已经寻不见了。

“以前,在芷江中路止园路一处门面房子,下午和晚上都唱戏,从门口经过就能听见锣鼓点。 ”住在附近的朱秋扣告诉我们,里面的演出挺正式的,唱的人都穿着戏服、化着戏妆。舞台上一边挂一个帘子,上面写着 “出将”、“入相”,舞台上的桌子也搭了块红布,像模像样的。“票子卖得不贵,进去还给杯茶水,观众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偶尔也有年轻人。唱的戏以淮剧为主,因为附近很多居民是从苏北过来的,淮剧是他们的家乡戏。戏班子是流动的,演一段时间就走了。后来房子被房东收回去了,这里也就不再唱戏了,好像是2006年的样子。 ”

“这样流浪式的民间戏班,怕是再也找不到了。 ”朱秋扣说,这些戏班的消失是自然而然的,可能是生意不好了,没有市场了,毕竟,现在年轻人喜欢戏的不多了,而观众是需要时间和环境来培养的。

听说虹镇老街有专门唱淮剧的地方,我们赶过去之后,附近的老住户说,唱戏的早就没有了。以前这里有好几个戏班,天镇路、瑞虹路都有,都是唱淮剧的,后来虹镇老街开始动迁,戏班子就走了,听说有的回了老家,有的改了行。

浦浦兴社区文体协会专职工作人员、从事社区文化工作多年的夷龙根说,以前,的确有草台班子一样的民间戏班,因为上海从苏北过来的人多,所以,解放前,一些职业、半职业的淮剧团,就在街边空地上搭个帐篷唱戏,人们进去看,要交一点钱。解放后也延续了一阵子,后来,到了文革,这样的演出形式就被禁止了。再后来,改革开放之后,这样的戏班又在上海出现了一阵,淮剧也有,越剧也有,偶尔还有扬剧等地方戏,唱戏的地方不固定,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看演出要买票,几块钱一张。那时,在很多地方,只要有关文化部门开个介绍信,就可以组个团去演出了。那些草台班子是走码头的,以幕表戏为主,演出比较简单,有时演出连台本戏,一唱就是两个星期,有噱头,很能吸引观众连着看。后来文化管理政策逐渐规范,没有演出证不能进行商业演出,再加上市场萎缩,这样的江湖戏班生存就很困难了。再后来,这些人就朝两个方向发展了,一种走向民营剧团,以经营性演出为主;一种成为民间社团,以兴趣为聚合点,以民间自发的戏曲活动为主。


■浦兴社区淮剧团,成立于2002年,每周组织淮剧沙龙


跑码头的江湖戏班销声匿迹,社区的丝竹管弦却没有停过。在很多社区文化中心的演出表上,都能看到戏曲、曲艺类的节目安排,沪剧、淮剧、越剧、评弹,有些就在家门口。

周日下午,浦兴社区文化中心3楼,一个年轻人端坐镜前,化妆师在他脸上细细地打粉底、抹胭脂、涂口红,小伙子的脸慢慢地成了一张美丽的旦角的脸。小伙子是浦兴淮剧团青年队的,叫侯俊卿,业余时间从浦西过来参加沙龙。化了妆,带上头饰,穿上戏服,在空调房里还是汗涔涔,他说,真不知道以前唱戏的人是怎么过夏天的。

浦兴淮剧团组建至今超过11年,现在有成员40多人,其中四分之三都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每周日下午,这些人从上海的四面八方赶过来,到浦兴社区文化中心参加淮剧沙龙。台下坐着的是社区的观众,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也有带着孙辈来听戏的。

淮剧团团长姜为宣是个热心人,本来就爱好淮剧,还专门拜师学过艺,妻子徐银华从小跟着父母听淮剧,自己也着迷,退休之后,在街道的支持下,夫妻俩牵头成立了这个淮剧团,聚集了一批淮剧爱好者,专门在社区演出。青年队的组建也是让姜为宣颇自豪的一件事,在一次社区演出中,他认识了几个喜爱淮剧的年轻人,便邀请他们到浦兴一起排练、交流,慢慢地就形成了固定的团体。

姜为宣说,“我们浦兴的戏曲团队,在上海可算是第一块牌子。街道的支持对我们是莫大的帮助。我们每周的戏曲沙龙,日常的排练、演出,都在社区文化中心,场地是免费使用,街道还给了一间服装道具室,让我们这些戏曲社团放服装、道具”。场地解决了,对于社区戏曲团队来说,最大的开销就是乐队的费用,这些费用主要由热心观众的赞助解决。

“浦兴除了淮剧团,还有沪剧团、越剧团、京剧团,都是社区文化中心建成时成立的。每个社团的生存方式不同,淮剧团、沪剧团每周举办沙龙,越剧团大戏演得多,像专业剧团一样,京剧团主要实行会员制。社区主要给他们提供场所,活动大多是他们自己组织,逢年过节或重大演出时,街道都会在资金、人力上提供帮助。”浦兴社区文体协会夷龙根说,这些戏曲团队从组建到现在都已经超过十年了,总人数有一百五六十人。

夷龙根认为,对现在的戏曲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观众,没有观众,戏曲社团就会变成自娱自乐,也就很难繁荣。而社区文化中心的这些活动,其实就是在培养观众。 “现在这些人,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时候喜欢上戏曲的,而现在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都不同了,如果这些戏曲沙龙能够培养一些新的爱好者,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了。 ”

听听年轻人怎么说

淮剧团一个网名“小平头”的年轻人说,自己祖籍江苏,觉得淮剧很有家乡的味道。后来在网上认识了几个有同好的朋友,就到了浦兴,这里有场地有观众,感觉特别好。每周过来唱唱戏,感觉很解压。不过,最大的问题是遇到大演出时间上未必能保证,因为年轻人都是业余时间过来,有时候难免因为工作放弃排练。

侯俊卿是做儿童教育的。为了当天的彩唱,他花了一个多小时请化妆师给自己上妆。他说,“的确现在老年观众比较多,因为这是需要静下心来才能听得进去的东西,但是戏曲这东西一旦喜欢上,就很难割舍,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还是会有一部分会回归到传统的戏曲、曲艺上来。 ”


■大场镇场南村龙珠书苑,创办于2002年,每天下午演出评弹


大场镇有个龙珠书苑,这里的评弹,天天不断。我们去的时候,正遇到江苏省评弹团的汪正华开讲评话《粉墨春秋》。因为是新编的本子,说书先生又有名气,书场里几乎坐满了听客。先生讲得卖力,老人们听得入迷。因为是下午,有的人听着听着,歪着脑袋打起了瞌睡,被说书先生一个高音惊醒,再坐直了身子继续听。

外面的演出告示上写着,汪正华在这连讲半个月,正好讲完整本。这半个月里,他都住在场南村提供的房子里,房子里配了煤气灶,可以自己烧饭。这些年来,到这里来的评弹演员都是这样的待遇。

书苑的管理员孟林兴老人说,“来我们这里演出的都是正规的评弹团,没演出证的我们不会请,文化稽查大队也会管的。 “龙珠书苑属于大场镇场南村,村里老人很多,村里几个牵头的人就想弄个书场,让大家下午有地方去。 ”除了除夕,我们这个书场天天有,大年三十一过,年初一又重新开了,自从2002年以来,除了非典、全国哀悼日、大台风停过几天之外,天天都演。 ”

“一开始来的人比现在多,现在很多老人都过世了,没有新的听众加入,在书场里,60岁的听众算是小弟弟,快百岁的老人也有。这就是书场面临的最大问题,老的听客去世了,新的还没有接上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维持10年了。老早每天至少120个人,最多的时候,来过213个人,把帘子都拉开,外面接个音箱,听客们就坐门外听。宝山有4个书场,最兴旺的就是我们这里。现在,每天也就100个人左右了。 ”孟林兴慨叹说。

龙珠书苑的价格十几年不变,村里人2元,村外的人4元,免费供应茶水。孟林兴说,“我们这里既有村里的,也有外面过来的,有的专门从市中心换车过来听书。有个老人说,天天来每个月也就是120元,还有茶水喝。我们龙珠书苑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中是独一无二的村办书场。这些茶水钱,基本都给了说书先生,他们说一场,保底300元,说双场保底400元,留下的就是些水、电、空调费,管理员的人工费不够,都是村里自己出钱补贴。 ”

江苏省评弹团的汪正华告诉我们,他一年基本有340天在外演出,一般就是江浙沪三地跑,一天说两个小时,每场至少300元。他的这些演出,都是团里派下来的。汪正华说,有些评弹艺人也到商业场所演出,但那里的人不是为了听书来的,失去了说书本来的意义。

听听年轻人怎么说

跟着汪正华一起过来的顾桓晟,刚从苏州评弹学校毕业。他说,他们这一届60个毕业生,只有10个人专门从事评弹,有的人干脆改了行。做他们这一行,一般收入就是200-300元一天。因为祖母喜欢评弹,他也跟着听,后来考试也考上了,他就去了评弹学校。

对于未来,顾桓晟说,“现在新鲜事物的确很多,但是我们有我们的领域,他们有他们的领域。虽然现在是老年听众多一些,但是等到下一批人退休了,可能这些人也会到书场里,找回那种慢节奏,学着享受生活。 ”



这农村戏班乐队太棒了! 这么投入的表演, 台下不鼓掌都不好意思!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U0ODMwMDkxMg==.html?spm=a2h0j.11185381.listitem_page1.5!9~A[/media]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6-28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这样的文章,心情格外沉重啊。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