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bcdefg杨荥

[信息动态] 【荐文】外省的《乡村戏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州“草台戏班” 走村演出五百多场


2016-09-27 16:03


http://stc.zjol.com.cn/g1/M001F7ECggSBFfqGCaALaehAAK6njWW3BA503.jpg?width=640&height=427


南浔区练市镇,有一支俗称“草台戏班”的民间剧团,活跃在杭嘉湖一带乡间。她们在简陋的戏台上舞动长袖,更多的是一份热爱。十年间,她们走乡串村演出500多场,深受喜爱,久唱不衰。

她们是一群年迈的票友,她们来自农村,聚在一起,不求回报,只是缘自一份对越剧的热爱,她们只希望为乡里乡亲演一出好戏。


http://stc.zjol.com.cn/g1/M001F7ECggSBFfqGAeAQ8ZPAAFHyY5wnps922.jpg?width=640&height=427


舞台后,59岁的富根勤正忙着换装、扮相。她是双林人,在戏中饰演丫鬟。对于许多演员来说,晚年生活就这样在戏里戏外穿梭,多姿多彩。


啥也不图,只要有个舞台就很满足了


双林镇花盘兜村鹢泊庙戏台,72岁的王佩玉她们已经连演了两场,《王老虎抢亲》《狸猫换太子》,晚上最后一场演的仍是经典剧目《碧玉簪》。演出前,王佩玉不停地在后台练场,每一场演出,这位老角都一样地投入。


http://stc.zjol.com.cn/g1/M001517CggSDlfqGH-AT-gRAAICGV7NudY774.jpg?width=640&height=427


开场前,电子屏滚动的字幕显示着请戏的老板和演出的剧目。尹金荣带领的这个乡村戏班已成为一道民间文化独特的风景线。



上一出戏里,王佩玉饰演的是王夫人(王秀英母亲),晚上,她扮的是李夫人,角色不同,但都是老旦。无论是身段还是唱腔,王佩玉都深受戏迷喜欢。

在这个戏班子里,灯光、音响、道具、角色都齐全,每位票友都身兼数职,装台、布景、化妆全部自己来。只不过,他们不是为了生计,而是缘自一份对越剧的热爱。


http://stc.zjol.com.cn/g1/M000949CggSDVfqGL-AMtMwAALBfTgIa-8561.jpg?width=640&height=427


72岁的王佩玉正在后台练场。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艺术魅力。



王佩玉从小就是个越剧迷。年轻时她在村里办拉链厂,抚大膝下三个女儿。 2004年,将厂子交给子女后,王佩玉和镇上几个越剧爱好迷一起,开始筹办戏班。她们找到一些个私企业老板,筹了2万元。到越剧之乡嵊州买了3000元服装,又买了木头做了戏台,就这样,“草台戏班”成立了。起初只有5、6个人,也只能排一些简单的折子戏,后来,她们竟将《打金枝》全场排了下来,便开始对外接戏演出。


http://stc.zjol.com.cn/g1/M001517CggSDlfqGRmAOazTAAMJBssEDuw228.jpg?width=640&height=398


方寸天地间,所有的悲欢离合化作优美的韵律。舞台下是密密麻麻的人群,看得如痴如醉,不时响起的阵阵掌声是对演员们最好的回报。



盛梅芳是练市朱家兜村人,在戏中饰王秀英,扮相清秀。在戏班里,盛梅芳算是新人,进班才6、7年时间,不过,台下说唱念打却也有十来年的功夫。盛梅芳说,平时,她们都是买戏曲碟片照着学,她时常都是对着镜子模仿电视里剧团演员们的每个神情、每个动作。后来,她报了老年大学的越剧班,跟着国家二级演员、著名王派花旦俞建华老师学唱腔。盛梅芳说,有戏唱是最开心的事。只要一有演出,大家再忙都会赶来,啥也不图,就是喜欢,只要有个舞台就很满足了。

乡村戏班热闹了农村文化舞台

曲调婉转,乐音悠扬,身姿绰约,云步轻点。台上演员演得精彩,台下的观众听得痴醉。

她们呈现的一台戏,热闹了农村文化舞台,点燃了乡村人内心深处对于文化的渴望。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老人们最喜欢,也最挂念的也许就是能听上这样一段足以让他们耳熟能详的戏了。


http://stc.zjol.com.cn/g1/M001F7BCggSA1fqGV2AQw98AAMkmBa0WtQ003.jpg?width=640&height=451


演员大多上了年纪,困了就这样在后台休息片刻。常常是几场连演,但都没有怨言。



两天四场,每场爆满,舞台角落都挤满了四方赶来的村民。花盘兜村的演出是当地一位私营业主请的戏。王佩玉说,当地人但凡在生意上成功,都喜欢用这种方式请村民看戏,图的是热闹和喜庆。

有了观众,票友们的兴致也更加高涨。她们自个儿掏钱买了无线话筒,添置了专业行头。镇里也专门为她们提供了排练场地。演出一场接着一场,一个村接着一个村。


http://stc.zjol.com.cn/g1/M001F7BCggSA1fqGYyAOk9TAAJse__tm5k198.jpg?width=640&height=427


演出时,尹金荣正在操控舞台灯光、背景画面。戏班里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作为班主,也时常要跑龙套。



如今负责剧团的是尹金荣,一位远近有名的草根编剧。老尹虽已年过六旬,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创作小戏、小品、大戏70余部,获市以上奖项30多项。其中《瓜园会》获文化部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曾进京献演并入选为全国新农村题材优秀小戏。在老尹的带动下,现在,戏班子共有票友25人,表演水平也大有提高。共排了《五女拜寿》《碧玉簪》等古装剧13部,此外,她们还不时赶编一些现代小戏和小品,讲的都是地方方言,丰富表演形式。剧团如今已成为区、镇各级文化下乡的主角,在当地颇负盛名。

(据《湖州晚报》,原标题《乡村有戏》,原作者吴建勋。编辑沈洁)




民间戏班在农村大妈出殡这天演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蒲剧《十上香》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台戏班丽勤川剧团:艰难中的坚守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上午10点,刚刚演完一个片段,李长勤便迅速跑回后台换妆。才咽下一口水的工夫,下一个片段的节目已报幕,开戏的锣鼓敲得正紧。“人手不够,要演两角,你先坐,我们一会儿聊!”面对记者,才说了一句话,李长勤赶紧披上另一套戏服又奔向前台。 从正月初一起,作为班主的李长勤便和爱人杨丽华领着这个不到20人的戏班,开始了他们一年里为数不多的川剧巡演的旺季。一群人陆续辗转在成都、绵阳、重庆、内江等地,几天就要换一个地方。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梁磊 记者 蒋琳琳 文/图)上午10点,刚刚演完一个片段,李长勤便迅速跑回后台换妆。才咽下一口水的工夫,下一个片段的节目已报幕,开戏的锣鼓敲得正紧。“人手不够,要演两角,你先坐,我们一会儿聊!”面对记者,才说了一句话,李长勤赶紧披上另一套戏服又奔向前台。  从正月初一起,作为班主的李长勤便和爱人杨丽华领着这个不到20人的戏班,开始了他们一年里为数不多的川剧巡演的旺季。一群人陆续辗转在成都、绵阳、重庆、内江等地,几天就要换一个地方。  2月29日这天,游仙区凤凰乡乜家村龙兴庵成了他们又一个落脚点。

  戏骨犹存 一人多角苦撑戏班

  庙堂内,旺盛的香火散发着熏人的浓烟。庙堂外,简陋的戏台上,几根或红或绿的旧布条便是舞台的布景。台上,身着戏袍的武生和花旦款款而行,婉转吟唱。  正在上演的戏名叫《状元讨小》。李长勤扮演的落寞书生正在被自己的老丈人数落时,一位满脸涂满油彩的老演员主动向记者介绍:“这个班子不容易啊,在舞台上一演就是40年,从未间断过。”他叫马德胜,是我市前人民剧团的团长。退休赋闲后,时常来帮李长勤唱戏。这个戏班是李长勤的岳父杨安国一手建立起的,如今杨安国已把担子交给了女儿和女婿,戏班现在名为“游仙区丽勤川剧团”。戏班一天的演出收入大概在1000到1200元左右,近20人的戏班平摊下来,一个演员一天收入不到60元。  “马团长,赶快,还差个角色要你来顶!”正与记者聊天的老马被李长勤的岳母叫去救场。马德胜赶紧整理衣衫,朝着舞台奔去。  演出过半,台上落寞书生高中状元荣归故里。在一声一声川剧老腔的长调声中,在演员们挥动长袖、摆弄身段的一笑一颦中,记者看见了这群草根演员们奔波几十年后沉淀下来的专业技艺。然而,即便是浓厚的妆容,也掩盖不住岁月在他们脸上烙下的痕迹。  60多岁的大堰乡村民罗群华是丽勤川剧团的“铁杆戏迷”,作为“资深”戏迷的她,是专门过来“追场”的。“丽勤戏班演出内容以劝善、行孝、和谐为主,不仅教育人,也是我们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凤凰乡紫气村村民蔡孟林是对川剧颇有研究的戏迷。

  何去何从 青黄不接担忧传承

  中午时分,李长勤一边卸妆,一边向记者讲起了他的“草根”戏班。
  上世纪80年代,民间戏剧迎来了高峰期,绵阳当时有10多个民间剧团。16岁的李长勤进了太平乡川剧团学艺,由于勤奋、悟性好,没几年就成了顶梁柱。杨安国的女儿杨丽华当时也在戏班学戏,两个年轻人互生爱意。婚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出技艺,李长勤专门外出深造。
  “是我岳父带我入门,现在戏班生存这么艰难,我一定要把戏班继续带下去。”李长勤对记者说。1990年以后,川剧逐渐走入低谷。李长勤放弃了当时很红火的西充剧团的高新聘请,回家接手了岳父即将解散的戏班。  接手戏班后,李长勤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戏班的唱戏方式进行改革。他把以前“讲说”占四成,“纯唱”占六成的传统方式打了个颠倒。“唱的时候听不懂,但他们说的内容还是能理解,第一次看川剧,还挺有趣的。”33岁的凤凰乡村民杨艳琳是观众里最年轻的一位。  2000年以后,游仙区只剩下李长勤的丽勤川剧团了。戏班里,除了为数不多的“专业人士”外,其余的都是他们夫妻从老家或四处找来的临时演员,有村妇女主任,也有农民“票友”,最小的45岁。班子里面有一位敲锣的孤寡老人,七八年前就到戏班,吃住在李长勤家,今年已经80多岁了。  “川剧文化博大精深,资深戏迷眼光也很挑剔,演戏就要做到一丝不苟,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扮相,每一个动作和鼓点的配合,演出前都要反复推敲,反复排练。”李长勤说,这些年,即使奔走在街头田边、寺院道观,过着“睡无床、坐无凳”的日子,他们还是尽最大努力演好每一台戏:“收入虽然不景气,但演出要对得起观众。”  “年轻人不喜欢看戏,任何艺术没有了观众,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李长勤心里清楚,他们正面临危机,演员老龄化严重,最年轻的46岁,年长80多岁,很少有年轻演员补充进来。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儿子和侄儿工作之余,遇到春节赶场人手不够时,也会跑来救场。  “如果政府能在购买文化服务时想得到我们,剧团的日子就能好过些了!”对于剧团的未来,李长勤说。

  ●记者手记
  “种”文化不能把“种子”丢了  戏班作为戏曲在民间存活的主要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天的采访,记者目睹了民间川剧艺人的艰难与坚守。正是这些民间草根的力量,让川剧这种传统文化形式得以生生不息。  戏班的消亡无异于剧种的消亡。当前,各级文化部门都在强调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种”文化需要“种子”,像农村戏班这样的民间文艺团体,本身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种子。他们扎根土地,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他们只需要最基本的照管。比如不收他们的营业执照费;在送文化下乡时给他们一些演出机会和费用;给他们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总之,“种”文化我们不能舍近而求远,忽视“草根”的存在。

 川剧要振兴,民间戏班要呵护!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6-28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戏曲兴旺的那个时代   一去不复返了,可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拍南阳乡村里的草根戏班 拉家带口跑场子

在南阳地区,最受欢迎的剧种是豫剧、曲剧等,除了一些正规剧团之外,乡村里还有很多草根戏班。
每年秋收过后到春节期间,是乡村戏班最为活跃的时候,乡村戏班多由家庭或几个戏曲爱好者组成,规模较小的戏班演员们平时不在一起,只有演出活动的时候才有班主召集到一起,戏班一般演员不多,多的时候有几十个,少的时候有六、七个,为了节约开支有时一人要演几个角色,琴师有时也要跑跑龙套,演员反串更是经常的事。
一般周围地区的庙会、农村老人祝寿或别的大事都会请一个戏班来演出。现在农村真正喜欢戏剧的人越来越少,大多只是图个热闹,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往往一场戏剧下来,除去各种费用支出,大概只能够糊口的。
与20多年前相比,在农村看戏不再是一件大事。
露天化妆年轻人都在外务工,执着的戏迷却已老去,但草根戏班的演员们依旧在简陋的舞台上舞着长袖,除了微薄的收入,更多的,是份爱好。
幕后
演戏间隙检查车辆
爷爷边演戏边带着孙子
爷爷边演戏边带着孙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温岭:民间越剧戏班的“半边天”们(图)
http://news.sohu.com/nimages/c.gif
小雄越剧团演出的《陶牧明中魁》
  在浙江温岭农村,民间剧团被习惯地称为“戏班”,演员们则被叫作“做戏人”。

  认识陈美莲、马菊萍、王慧娟等“做戏人”纯属偶然,“三八”妇女节前夕,她们所在的三门小雄越剧团应邀来到温岭市新河镇屏上村,为庆祝南宋江湖派爱国诗人戴复古的847周年寿诞演出五晚,记者因此得以采访了她们。

  记者去的那天上午庆寿演的是《八仙庆寿》的折子,下午演出的则是一本叫《陶牧明中魁》的“路头戏”(又称幕表戏或提纲戏),演这类“路头戏”对于农村民间剧团来说,无疑是轻而易举的,演员们肚子里装满了一套一套的“肉子”(指路头戏中关键场次的核心唱段)和“赋子”(诸多剧目通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对白与唱词),上场来根据故事情节提纲自由选择运用,应付自如。小雄越剧团就能上演300多本“路头戏”,这对国营的传统的剧团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当然,现在小雄越剧团也像其他民间剧团一样,也会演《打金枝》、《玉堂春》、《双血衣》、《追鱼》、《血手印》等十多本的打字幕正正规规根据剧本演唱的“剧本戏”(他们自谓之“台词戏”)了,并且以此为荣。

  团长朱景进和葛利娇是一对青年夫妻,葛还是戏班中的生角主角,当天下午还上台主演角色。他们所带的这个戏班,成立已有十几年了,这些年一直流动在台州等地城乡演出,一年到头,从正月开始一直演到年底,只有在大暑天才休息一个多月,其余时间,用演员们的话来说,“基本上都在外边跑”,一个台基(演出点)接着一个台基演唱。

  该团目前共有32人,其中女演员就有18人,可说绝对的占了“半边天”,她们五方杂处,分别来自三门、临海、温岭、玉环、新昌、仙居、天台、杭州等地。女性还有乐队中弹琵琶的新昌姑娘梁兰英和大衣师傅(管服装道具)黄菊香等人。在这个剧团里,还有父女在一起唱戏的,花旦陈美莲的父亲陈善富是剧团的主胡,唱了十年多戏的陈美莲在宝贝女儿陈雨星七个月大时就又出来演戏了,为了照顾女儿,她叫老妈也跟在团里,帮助照看女儿,现在雨星已经3岁了。

  那天下午,不时有爆竹、铜管乐队的响声在戏台前后此起彼伏地喧嚣着,干扰着台上的演出,但是演员们依然在台上热热闹闹地演着。在演出结束告别离开时,记者想起了戴复古《望江南》中的一句词句:“四海九州双脚底”,而台州的这些“做戏人”不是像戴复古行吟天下一样,为娱乐他人,也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为生活得更好而“边走边唱”着吗?台州有一百余个民间戏班,戏班里的“半边天”们,以自己的艰辛唱出了圈内外小有名气的“台州戏班”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傅谨博士专程来台州作田野考察,撰写了《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此书曾获中国图书奖),与小雄越剧团一样同属民间职业剧团的温岭越剧二团在去年的“映山红”戏剧节上大放异彩,《康王告状》获得演出二等奖,团长陈欣获得演员一等奖。

  “三八”节当天,小雄越剧团的“半边天”们不能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女同志们那样放假庆祝自己的节日,根据演出计划,她们将会在椒江三甲的某处戏台上,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戏。
http://photo.sohu.com/2004/03/08/52/Img219345236.jpg
http://photo.sohu.com/2004/03/08/52/Img219345237.jpg
  丑角王慧娟(临海人,演戏有十几年了)还没有轮到上场时,抽空在后台织毛衣。
http://photo.sohu.com/2004/03/08/52/Img219345240.jpg
  花旦陈美莲和三岁的宝贝女儿陈雨星在后台,右是美莲的妈妈,小雨星的外婆
http://photo.sohu.com/2004/03/08/52/Img219345235.jpg
乐队里弹琵琶的梁兰英同时还要敲小锣
http://photo.sohu.com/2004/03/08/52/Img219345238.jpg
  大衣师傅(服装)黄菊香是上海人,56岁,干大衣师傅这一行已有十多年了。
http://photo.sohu.com/2004/03/08/52/Img219345233.jpg
精彩的演出使台下男女老少戏迷看得入神来源:人民网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繁荣传统戏剧 推进乡村振兴

——2018“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走进乡村



                发表时间: 2018-11-27来源: 中国文化报


[url=] [/url]


[url=] [/url]






[url=] [/url]




  都说“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自2014年起,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和《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与命名实施方案》,并启动了“浙江好腔调”等一系列展演活动。截至2017年底,共命名四批76个“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实现58个传统戏剧保护地的覆盖。全省形成“省市支持、县乡落实、村为基础”的传统戏剧保护网络,为确保全省58个地方戏剧项目“一个都不能少”奠定了扎实基础。

  2018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响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号召,以“繁荣传统戏剧,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在全省开展“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活动。今年是 “浙江好腔调”系列活动开展的第五个年头,今年的“好腔调”展演活动自6月启动以来,3个月的时间在全省11个地市共举办了45场展演,创下了历年展演场次之最。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好腔调”展演从“集中展示变为了全面铺开”,场次从往年的20场左右提升到了今年的45场。

  乡村文化抢先行,地方剧种挑大梁

  舟山木偶戏,俗称“小戏文”。有别于傀儡木偶、牵线木偶、杖头木偶和皮影木偶等的表现手法,布袋木偶戏的最大特点是,能一人操纵和演出多个人物角色,大大简化了演出程序。

  与此同时,由于没有繁复的道具和装备,可以“轻装上阵”挑一副担子走巷入户地进行表演,这就克服了舟山海岛交通不便、道具搬运难的困难。别说是在文化礼堂,甚至在渔民家里、岛上的晒网场中、渔船的舱板上等地方,都能演出。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侯家班木偶戏团、伟庆布袋木偶戏班、岱西木偶戏团、普陀木偶剧团等4个演出剧团马不停蹄地走遍了舟山的岛屿和村落:秀山秀南、岱西仇江门、双合、东沙泥峙、岱东沙洋、海石礁、新城金鸡山、嵊泗青沙、基湖……4个布袋木偶剧团共同努力完成了30场演出。

  虽然是“轻装”戏班,但用两块围帘营造出的却是变化万千的世界,那些木偶时而是武林高手,时而是沙场将士。伴随着激昂高亢的唱腔,原本没有生命的木偶,像突然有了灵魂一般展现出了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受到了一代又一代看惯了广阔海域天地的舟山渔民们的喜爱。而当这老底子的戏文唱腔,重新回到了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壤时,它所唤醒的,是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这片海域的人们的内心,以及他们对于地域文化的归属感。

  “好腔调”的新尝试、新突破

  今年的“浙江好腔调”做出了许多新尝试:比如启动仪式的“风雅钱塘——杭州专场”,余杭河西埭村的村民从中第一次感受到了演员与观众零距离“浸入式”舞台表演的魅力,从舞美设计到演出展示方式都十分新颖,新叶昆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2岁高龄的叶昭标和79岁的叶金香,带着一群只有七八岁的小传承人,登上舞台。他们演的既不是经典剧目,也不是新编故事,而是在舞台上真实再现了新叶昆曲与婺剧相关人员授艺、学艺的场景。唱、念、做、打、压腿、翻身、虎跳、后桥……那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再熟悉不过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却浓缩着中国戏曲千年的生息脉络:长与幼,古与今,传与承。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与纯粹的眼神,给予观众的,除了感动,还有欣慰与期望;又比如“金声华韵——金华专场”,主办方将婺剧带到了“中国首个诗人小镇”浦江上河村,在这个有“小杭州”美誉的文气小镇里,唱腔高亢的婺剧显得格外震撼;再比如“嘉禾撷萃——嘉兴专场”,斜桥镇中心小学的小演员们,表演了根据“最美海宁人”徐添悦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皮影童话剧《最美女司机》,故事新说,传递出的亦是满满的正能量。

  “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活动是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的品牌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浙江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的保护,全面展示浙江传统戏剧艺术保护成果,积极推动全民共享传统戏剧文化,让传统戏剧走进当代生活。活动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影响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广受百姓支持和欢迎。

  “浙江好腔调”经过5年的积累与实践,随着节目与舞台样式不断翻新,展演范围不断扩大,活动不仅带动了一批年轻观众走进戏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打动了一批年轻演员,担纲起传承非遗项目的重任。一些濒危剧种不仅留下了老艺人宝贵的影像资料,更有许多青年演员拜师老艺人,传承传统。无论是观众熟悉无比的越剧、婺剧、绍剧,还是观众没怎么听过的目连戏和排八仙,它们都将继续在浙江这片土地上生长着、延续着。

  下一步,浙江省文化厅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坚持分类指导、分级落实、积极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传承发展,组织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促进戏曲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普及与发展,争取在2020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同时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创新工作机制,切实保护好戏剧生态,让丰富多样的浙江传统戏剧活起来、传下去。(陈淡宁 徐正浩)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乡间戏班的舞台
新浪文化





乡间,戏班的舞台,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正月初一开始,黄陂青年楚剧团每年有二百多天在农村演出。

  中国湖北黄陂青年剧团,一个乡镇的民营剧团,由几对夫妻为骨干,在现实生存的压力中寻找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年演出达到250场以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楚剧的发源地黄陂县,被改革开放激发的农民,先后成立了一批楚剧团。1984年祁家湾乡创建剧团,因为演员基本是初中毕业的农民,取名叫青年楚剧团。乡里投资5000元,首批64名学员每人出资100元,凑成剧团的开办本钱。经过三四年的磨炼,当剧团在演艺上开始成熟时,经济上却面临散伙的危险。1990年剧团开始承包经营。

  现任团长杜文华,2000年接手新的承包后,剧团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爱人祁秋荣没少受委曲。夫妻二人原本是团里的台柱,不仅人长得俊,戏也唱得好。为了支持丈夫工作,笼住大伙的心,祁秋荣一改往日好胜的脾气,变成团里的出气筒。乡间演出都是包戏,一般每场要1500元。团长包全团的吃住等生活开销,按演出角色给大伙发工资,平均每人一场戏30元,台柱翻番。因为他夫妻二人待人好,大家干活十分卖力。

  戏班的生活是艰辛的。常年的演出都在农村,全团二十多个人经常挤在三、四间房里。夫妻们虽然天天在一起,却往往要按性别分开居住。不过成双成对的总是多个照应。男的最高兴的是衣服有人洗,女的最高兴的是转场时重活有人干。常桂珍,戏班的腕,团里唯一掉单的女人。她说,“我爱楚剧,但又担心干不了一辈子,因此找了个不唱戏的老公。但是干这一行还是两口子在一起好些。”

  改行是演员们经常的诱惑。黄应东,从小喜欢唱戏,曾师从楚剧表演艺术家钟慧然。因嫌工资低,1990年,夫妻双双去上海做生意。无奈爱人胡桂芳怎么也忘不了戏台,2001年黄应东又陪着爱人回到剧团。“都在一起唱了这么多年,得成双对,要来一对来,要走一对走。只要有一个想唱,另一个就得随。”黄应东说出了夫妻演员择业的原则。

  演出改变了演员们的生活。戏班并没有固定的场所,每年有9个多月活动在乡间地头,帮不了老人,也顾不了孩子。他们是离不开演戏,但不愿自己的子女干这一行。上大学是祁秋荣对儿子最大的希望,儿子初中毕业后却悄悄地考上了黄陂楚剧团,夫妻俩怎么劝也劝不回。鼓师常建运的女儿只有6岁,偷偷学会了二十多出戏,最向往的是上省戏校楚戏班。

  这些戏班里的夫妻们,因为爱戏而恩爱,因为恩爱而更爱戏。他们使地方戏得以传承,而不是被收藏在博物馆里。


  导演叶保南(后左)和服装师妻子邹春梅(后右)。叶说,“像我们这个戏班,又导又演才是导演。灵感来了,还可以做编剧。我写的最好的剧本《常文进卖菜》,起初就记在烟盒上。”


  中老年人是戏班的主要观众。有的人是来听戏,有的人是来会友。戏班演出常常成为人们难得的聚会的背景。



村里请戏班不容易,一般要求早中晚连轴演。胡桂芳(左)演累了,在丈夫黄应东(右)怀里躺一下。


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已失去往昔的尊严。戏班有时也走进城市,但碰到的困难更多。


  大伙信守的戏德是,不能把台下的不愉快带到台上。兼作化妆、更衣、住宿的后台,把演员们台上和台下的生活融和在一起。


  祁秋荣(左)希望儿子多读书,将来有个好前程。但儿子瞒着她偷偷考上黄陂楚剧团当了学员,还是唱戏去了。她将女儿祁琪(右)9岁时送进了省艺校楚剧班,盼她毕业后分到省楚剧团。但学了三年楚剧的女儿,如今最大的愿望却是做舞蹈演员。


  与临时搭建的舞台比,演员们的住地更是因陋就简。因房子少,夫妻们常常是按性别分住在不同的房间,偶而可以按家庭居住,又常常是几家人挤在一间房里。


炎热是戏班的克星。因高温使露天演出无法进行,每年六至八月,大家不得不散伙回家。


三天两头地转场,戏班的舞台不停地在变,不变的是大伙的生活和演戏的日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个农村业余秦剧团的坚守
  • 作者:青海省人民政府










这是一个活跃在海东市平安区农村的业余秦腔剧团。演员多为农民,观看剧团演出的大部分也是农民。没有演出道具,演员自己动手制作;缺乏演出服装,演员自己缝纫;没有音响设备,演员自己掏腰包购置;没有排练场地,演员东求西讨;请不动老师,演员自己琢磨……现在,他们最大的心愿是演出时舞台上能够拉上三道幕布,能够铺上一块红地毯。因为,他们的幕布已经用了三四十年,而舞台上用的地毯,早已千疮百孔……

颇受地方群众欢迎的草台班子

今年春天,记者在前往沙沟乡采访的路上,经过平安镇白家村时,看见了这样一个场景:只见马路边一块宽阔的场院内,一个临时搭起的戏台下,坐了不少人在那里看戏。简陋的舞台、简陋的服装、简陋的道具和土味十足的唱腔,引来台下如雷的掌声,唱到情深处,台下的群众一边抹泪,一边鼓掌,一边叫好……
原来,该区小峡、中村、南村、西村的业余秦腔剧团正在这里演出。今年春节期间,他们还曾在城区的广场演出过。这里的演出结束后,他们还要到三合镇寺台村、古城乡古城村等地演出。
据了解,清朝年间,平安一带就曾有过一个秦剧团,由东村、西村、中村、南村的艺人联合组成。清末时兴唱平弦、越弦等,剧团于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改演秦腔。在1970年湟中会演中,该剧团曾荣获特等奖。1977年,开始吸收培养女演员,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始称剧团。平安建县后,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物资交流会上剧团都会演出。1989年,因剧团骨干年老多病,相继去世而停演。
正忙于演出的现任团长许翠萍告诉记者,之所以要把这个队伍再拉起来,缘于一次聚会。那天大家在一起你唱一段我演一出,家中的长辈曾经就是秦腔剧团的台柱子,他们自幼跟着学,便也会唱几段。于是几个爱好秦腔的凑到了一起,组成了这样一支队伍。剧团没有正式手续,还真是个草台班子。
虽然是草台班子,但自2012年组建以来,他们在平安当地的村庄演出过几十场,每到一处,都会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秦腔剧团组建之初,在区文化局的扶持下,购置了两万元多元钱的服装。2013年,在湟中县丹麻乡一个村子演出时,由于不慎引起的一场火灾将他们自己掏腰包购置的音响和部分器材烧毁了。演出要继续,他们又纷纷垫付购买必需的道具。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这个队伍里,年龄最大的叫孙长德,今年71岁,最小的是王梅,也有50多岁。
今年60多岁的杨长元是中村村民。在白家村演出的时候,他的急性甲状腺发作正在省城住院,高热持续不退,疼痛难忍。救场如救火,他是乐队的主要人员,接到要演出的电话,他从医院赶到剧团,三天的演出结束后又返回医院继续治疗。
东村村民文明选是伴奏乐队的鼓手,股骨头坏死的他虽然疼痛难耐,但每到排练和演出,总是有板有眼,一丝不苟。
许翠萍任团长,她的父亲也是个老唱家,许多戏就是从父亲那里学的。西村的朵银凤也是和长辈学的戏。现在只要有剧本,她就会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火焰驹》中的黄桂英,《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李娘娘,都由她来扮演。
周占虎刚做完手术完不久,医生让他静养,但他还是坚持排练和演出。不能做重活,就做轻活,说起来轻也不轻,每天也忙得不亦乐乎。
东村村委会会计费连奎扮包青天;小峡红庄村的何玉有时扮老生,有时装丑角。
孙长德年龄最大,负责服装。演员们上场时要穿戏服,下台要换装,找衣服帮忙穿戴,孙长德翻箱倒柜地忙,每次都满头大汗。“这简直就是体力活。”他笑着说。

迈步艰难的业余秦腔剧团

“为了省钱,演出的道具如铡刀、假山等,我们都自己动手做。”王昌盛说。朵银凤向记者展示了一把大刀,这是由王昌盛自己找来木料一刀一刀削出来的。虽然简陋,但演出时缺了它还不行。
王芳桂说,没有好的音响设备,带不起胸麦,影响演出质量,但是没办法解决,只能凑合着。
没有排练室,现在的排练室还是从中村村委协调借来的。“能坚持到哪天算哪天吧!”许翠萍无奈地说。
“现在,舞台上用的幕布,还是三四十年前老戏班用过的,至今还在挂。由于时间太久,幕布早已陈旧。但不挂幕布还不行,自己暂时也置办不起来。”许翠萍告诉记者。到目前,剧团的每个人在这里投入少则一两千,多则七八千。东村的王贵方自己投入近万元,他是刚卸任不久的老团长,现在身体不好,加上村里事多,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这些账,如果不是采访时记者问,他们平时并没细算过,因为自己爱好这个,他们便也不计较。
剧团成员祁永旺无比担忧地告诉记者,现在这个剧团能不能继续生存很难说,虽然群众喜欢,但个人的能力有限。几十年前,排练演出的时候还给划工分,现在,大家全凭一腔热情。只能自生自灭。“说不准平安的秦腔剧团就在我们这一辈上断了根。”他长叹一声。
器乐手吴吉云虽然是拉板胡的,但他可是个全能手,文戏和武戏他都会,他希望老师能规范一下动作、唱腔,毕竟是自己琢磨的,问题很多。
必须得说一说的是他们改编和排演的青海方言现代剧《老来难》,这幕戏倡导孝敬老人尊敬长辈,是山村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节目,每次演出都极受欢迎。“台下的观众一边抹泪一边看,看完戏还跑到后台来拉着我们的手一遍遍说演得好,希望能常来演出。”说到这里朵银凤有些激动。
许翠萍说:“每当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大家都静下来看我们表演,与戏中的人物同哭同笑,一个劲儿拍巴掌时,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但是总有人在关心排练和演出一天给多少钱的问题。说是义务演出怕他们笑话,我就会岔开话题,不接话茬。”许翠萍告诉记者,现在她最大的心愿是演出时舞台上能够拉上三道幕,能够铺上一块红地毯。“剧团连买茶叶的钱都没有。有些人住得远,来回要坐车,车费只能自己掏腰包。有时候外出演出,一住就是几天几夜,很辛苦。借司机的车,烧油不算,给司机连碗饭都吃不上。”
毋庸置疑,像这个秦腔剧团一样的民间业余剧团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和丰富文化娱乐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经费、人才、剧目、水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这类民间业余剧团的发展。如何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得力措施扶持这些业余剧团的发展,让他们在构建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下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拍:河南农村戏剧团后台,乡下半夜,手机是他们唯一的寄托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d1a408e04b30f24359aec0bf894d192/d9c11d014a90f603551e77a83212b31bb151ed73.jpg

夜里,在后台,看到她静静地坐在角落里休息,就把镜头对准了她,觉得挺好,就用作了头一张。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9c2d16c042442a7ae0efdade142ad95/ea42ee90f603738d8ee4e7cdb81bb051f919ec73.jpg

这里是戏曲之乡,离开观众,休息时,夜里手机是他们唯一的寄托。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720d1fb49a7d933bfa8e47b9d4ad194/19d35203738da97711816dc4bb51f8198718e373.jpg

演员演出是用心的,很卖力,这个就是外行也能看得出来。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6b79c78d233c895a67e9873e1127397/a540d78da97739129a886e8ef3198618377ae273.jpg

想想,她们一年到头奔波于乡野间,日日为农民演出,睡地铺,经风雪历酷暑,拿着低微的工资,做的是中国农民最渴盼的戏曲文化娱乐事业。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83407ecc395d143da76e42b43f18296/20ce0d773912b31b9ac226c68d18367adbb4e173.jpg

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行内行走又多有不易,在基层干到退休,不见得能有机会成名成角。大量的人才也被悄然埋没,一生难得有机会闯出去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2a0164ada43ad4ba62e46c8b2035a89/fa349d12b31bb051d38a58c73d7adab44bede073.jpg

民国时期,河南的老艺人们把一个戏班的构成编为打油诗来形容:“五生五旦五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倌,掌班哩、管班哩、管账、穿角、捣杂哩,另外还有卖茶哩。”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4060f9ca64bd11304cdb73a6aaea488/6a51171bb051f819aa8be8a5d1b44aed2f73e773.jpg

民国时戏班乐队多不过八人,少不过七人,故有“紧七慢八,六人抓瞎”“七忙八不忙”“八个场面”之说。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cd07394da1373f0f53f6f97940e4b8b/e0581451f81986181be9046b41ed2e738ad4e673.jpg

河南农民爱看戏,但大城市里的剧院演出太多,乡下能看到专业院团演出的机会实在太少太少。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3d80fcc78f082022d9291377bfafb8a/e3125c198618367af427943225738bd4b21ce573.jpg

后台面积其实不小,但如果上演大戏演员多的话,后台这样恐怕不行。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e80ad2f89025aafd3327ec3cbecab8d/ab5a2218367adab4657ef0ac80d4b31c8601e473.jpg

夜深了,她累了,就坐在舞台一隅休息。搁民国,她是青衣,可以坐在大衣箱上,不必坐角落里。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3635cdd51afa40f3cc6ced59b65038c/d55b927adab44aed1ee0550bb81c8701a08bfb73.jpg

夜里演出的文戏,演员不多,大家都比较放松,没有了生存压力的新一代戏曲演员们,可以在离开观众视线的时候心情放松地玩玩手机,大概也是戏曲发展的直接表现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戏班的漂泊人生



2018.03.23 王履端






  明溪的春节,乡村有着传统习俗就是请戏班子到村里唱戏。一般是由村子里各家各户轮流作头,或两家合伙作头(号称理事)负责请戏班来演戏,一般今年就要与戏班子签订下一年的协议,议定演出日期和价钱。至于戏的内容除了国粹京剧外,黄梅戏、越剧、采茶戏等地方戏曲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https://ss2.meipian.me/users/417499/ec7f51b8c68c450db6a07ed6899759c1.jpg-mobile

  二月初四,湾内村早树坊自然村迎来了石城县的采茶剧团的戏班子。作为明年正月的戏头,要提前把戏班订好。为了把戏班子请好,即村里人所说的,价钱便宜,戏又要好看。于是我从未有过的认真,从头到尾看了一场戏班子演的戏。这个石城戏班包括前台后台共16人,一般每个村子演出三天,每天下午、晚上各一场、一个村子演6场戏。从正月初二到二月底,几乎天天漂泊在乡村,从这个村到那个村,几乎天天演出,团里的成员被分配到各家各户吃住,吃百家饭,睡百家床,有的家吃住条件好点,有的差点,团长怎么分,团员只得照办,农村的条件能好到哪去,只能将就。

https://ss2.meipian.me/users/417499/3495f65274a940da8715ac2546168dda.jpg-mobile

  看戏的基本上都是村子里的老人,这些土台班子演出的乡村戏曲成为农村老人们精神食粮,他们从戏中获得伦理价值的认同。农村的年轻人一过正月十五,都往城里打工、开店去了,这些乡村土戏他们来说丝毫没有吸引力,宁愿玩微信、打游戏,具体演什么戏,他们根本不在乎。一个村子要连演三天戏,一天关戏钱要5、6千元,花了钱没了年轻人看,只钱花得有些不值啊!而且每年请戏班的价钱都在上涨,对于不到90个人口的小村人均负担也比较重的。演戏期间各家还要宴请亲朋,来者都是客,得花费不少。

https://ss2.meipian.me/users/417499/88bbfebe702e40dfb3357f24c5823f25.jpg-mobile

  夜幕降临,戏还在继续。乡村戏曲演出给农民带来情感的巨大满足,净化了灵魂,带来真实的、活生生的快乐。乡村戏曲演出所宣扬的道德伦理价值能获得农民广泛的认同,对农民道德观念的影响极大。相比城镇,农村一直是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在广大的农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乡村戏曲经常上演公案戏,这种戏曲类型蕴涵着极其鲜明的道德观念,宣扬惩恶扬善,鞭挞见利忘义,讽刺贪赃枉法,它遵循的传统价值观念非常契合农民的是非观和伦理观,对强化农民的道德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https://ss2.meipian.me/users/417499/f432602c9be44b36a90f613c4ce854fe.jpg-mobile

  在农民的价值世界里,朴素的是非观念特别强烈,戏曲里人物的忠奸,情感的真假,是非曲直,黑白分明,能激起农民强烈的爱憎之感。戏曲中的伦理道德往往成为农民生活的意义依据和价值准绳,他们的道德判断在戏曲中得到共鸣和再现,他们生活的价值原则在戏曲的审美世界中获得了肯定性的赞颂,戏曲的道德训诫常常会内化为他们生活的日常道德,编织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意义世界。

https://ss2.meipian.me/users/417499/49b5434c88cf4bf28b6c2eecae7aae1b.jpg-mobile

  过去,在没有电视和其他娱乐生活方式的乡村,看戏听戏就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支柱活动,当地的戏曲表演往往成为农民们的节日。尽管现在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戏曲在农村的演出骤减,它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也日渐式微,但乡村戏曲表演对农民精神生活的影响仍然是有意义的。遗憾的是现在爱听戏的农村,能现场看到演出的机会也不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振兴乡村:未成功的乡村戏剧节,能总结多少成功经验2018-09-21  大树长河



 2016年春,山东潍坊牟家院村,80后青年牟昌非心疼父母辛苦经营的几亩梨园经济效益微薄,花开满园只能暗自凋零。想到梨园与戏曲的关系,他灵机一动,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戏剧节。自此春秋各办一回,每回三五天,到今年谷雨时节已经是第五回了。

来自北京的芭蕾舞者在梨园翩翩起舞

和闻名中外的乌镇戏剧相比,这场戏剧节既谈不上知名,更算不上成功。通过戏剧节实现乡村振兴只是一场实验,但这场实验足以让我们相信艺术振兴乡村的可能性。在其影响与启发之下,已经有其他地区(比如同属山东的方峪古村)也发起了“戏剧振兴乡村”的实践。如果更多地区也希望走走这样的道路,牟家院村戏剧节不可不学。
一、成熟的乡村戏剧节,须具备哪些要素
组织这样一场戏剧节要克服很多困难:筹措资金,招募志愿者,接待演出团队,策划戏剧节框架,协调场地、为戏剧节做宣传,处理村民与艺术团体、与游客之间的摩擦……
然而从这场还未成功的戏剧节,我们依稀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深入分析研究之后壹度创意总结,成熟的乡村戏剧节须具备主题、戏剧、场地、拓展活动、营销五个要素:
1.主题
不论节庆活动策划,还是园区策划、区域规划,明确主题都是第一要务。准确恰当、内涵丰富的主题让节庆或者园区有灵魂,让内容有风格,让营销宣传有着力点(定位)。
牟家院村这五回乡村戏剧节,每一回都有鲜明的主题:第一回“花”,第二回“芜”,第三回“萌”,第四回“荼”,第五回“劳”,每个主题都跟乡村的风景、村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农耕的景象息息相关,极大提升了乡村戏剧节的格调与品位,凸显了戏剧节的在地性、文化品味与乡土气息。
发起者还在古典文化中为每个主题寻找注解:第二期的“芜”以“田园将芜胡不归”做注解,呼唤离乡者赶快回乡;第五期的“劳”以《诗经·大雅》中的诗句“民亦劳止”作注解,指出农民之辛苦,丰富乡村休闲生活很有必要。
2.戏剧
戏剧作品是乡村戏剧节的核心体验,直接决定了戏剧节的品味与影响力。该戏剧节展演的作品,值得借鉴的两大亮点,一是形式丰富,二是在地性强。

相比前卫戏剧,快板相声吕剧是村民更熟悉的表演形式

从种类上讲,这里的戏剧节目既有大家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比如诙谐的相声小品、精彩的快板评书、俏皮的地方戏曲,又有不多见的现代戏剧和行为艺术表演,比如“凌云焰肢体游击队”创作演出的众多作品,很抽象也很震撼。

湖南土家傩戏

 判断一场戏剧节是否称得上乡村戏剧节,其戏剧作品的在地性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标准,就在地性这一特点而言,该戏剧节为我们做了非常优秀的示范:

本土的梆子戏

第一,戏剧节期间不仅展演全国各地的戏剧,比如湖南的傩戏,也会展演本地特有的曲艺形式,比如山东梆子;

先锋艺术团体表演祈雨的场景

第二,既有作品比如传统戏曲选段在戏剧节上有巡演的机会,但是专为本戏剧节驻村创作的作品也占到了不小的比例,并且创作者还会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故事融入作品中,有场演出里选用了当地老人祈雨的歌谣,当地几位老人看得眼眶都湿润了。

肢·觉剧场的行为艺术演出,主角请的是当地一名小学生

第三,这些戏剧作品,有的由专业艺术团体演出,也有相当一部分由当地村民、学生参演、主演甚至参与创作,比如广东肢·觉剧场就请了当地的一个小女孩作为主角,村里小学生集体排练的一些剧目比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也会得到演出的机会,当地戏曲爱好者也有展示才艺的机会。
3.场地
举办乡村戏剧节,需要规划相应的场地空间,包括核心场地与辅助场地。核心场地主要承载即表演、排练、观看、交流会展四种功能;辅助场地一方面包括演出团队的生活与创作空间,另一方面还要有旅游散客及团体的食宿接待设施。

“凌云焰肢体游击队”利用村头的垃圾场上演了一出从感官震撼到心灵的舞剧

组织者充分利用村中的闲置空间来解决核心场地问题,比如牟昌非自家的梨园、村中废旧的民宅与寺院、田野里取土后留下的多处大坑(被戏称为“下沉剧场”)、小学操场、村里的大集、废弃的晒谷场,甚至村里垃圾场上都曾有精彩的演出。

诗人阿白在“下沉剧场”朗诵《焚.十首诗》

尽管条件粗陋,但是这些散落的废弃空间巧妙地将戏剧与乡村串联起来,让戏剧作品乃至整个戏剧节有了不同寻常的味道,同时戏剧作品反过来让这片土地有了别样的美感,让村民艺术团体和游客重新审视、反思乃至欣赏这些被认定荒废破败的空间。戏剧与乡村相互映衬,甚至让我们感叹,这才是乡村戏剧节该有的姿态,这才是悠闲的乡村生活该有的状态。

“艺术家”与村民同吃同住

解决驻村艺术团体、志愿者以及游客的食宿问题,戏剧节组织者同样采取了这种办法。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召集来的艺术团体,都安排到了村民家中,与“老乡”同吃同住,在生活中找寻艺术的灵感。
以这样的方式解决场地空间问题,要花费很大精力与村民沟通协调,但这并非没有意义:这极大增强了艺术与乡村的联系,让戏剧与生活融为一体。如此,戏剧节便不是生生推进乡村的外来之物,更像是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与庙会、社戏、马戏团不同,在这里戏剧不止是景观,更是全新的健康的生活状态。
4.拓展活动
为乡村戏剧节设计拓展活动通常要考虑四个方面:其一,丰富体验,包括艺术体验与休闲体验;其二,美化乡村空间;其三,促进盈利的商业活动;其四,促进乡村振兴。

影像展

戏剧节期间,发起者利用村里的闲置及废弃民居举办影像展,童画展及影片展映活动,通过展出当地村民用手机拍摄的乡土风貌和本村小学生的画作,放映口述史、独立电影、乡建纪录片,增加艺术氛围,丰富艺术体验,同时美化了村庄里的破败空间,并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意义。
 针对乡村振兴这个议题,戏剧节上还举办了乡建论坛,邀请热衷戏剧节,热衷乡村振兴的团体探讨乡村及戏剧节的未来,集结出版乡建论文,形成振兴乡村的宝贵财富。发起者还有意邀请设计师改造民居,一来设计民宿产品,提升戏剧节接待能力,改善村庄面貌,二来证明平房可以比高楼大厦更宜居,振兴的乡村可以比繁华的城市更宜居。

纪录片展映

休闲体验方面,最近的戏剧节中还安排了诸如撞拐一类的乡土游戏,还有用玉米粒设计枯山水景观、跟村里的老手艺人学习插花等活动课程,在休闲的同时不忘传承。

乡村振兴论坛上的非洲青年

商业活动方面,发起者一方面利用村里的大集策划农夫市集活动,展销村里的特色产品(比如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为游客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拉过商业赞助,为戏剧节提供更多保障;还有人建议利用自家梨园开展众筹活动,为戏剧节筹集经费,聚集人气,也值得实践。
5.营销
不论是休闲园区还是节庆活动,营销推广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乡村戏剧节,营销的重点一是举办前针对大众的市场营销,二是举办中针对本地的宣传推广。
针对大众的市场营销:现如今网络营销大行其道,成本低,效果好,无论是休闲园区、区域旅游还是节庆活动,都应该重视起来。该戏剧节也对应开设了多个公众号,营销宣传其乡村戏剧节,人民日报、澎湃新闻、中国旅游报等各大媒体的报道也起到了极强的宣传推介作用;并且侧面印证了该戏剧节的确不同凡响。

哪里有戏,旗子就飘到哪里

针对本地的宣传推广:戏剧节期间,发起者会设计漂亮的海报,贴在村里显眼的位置;他们特地制作了一面写着“有戏”字样的红色旗帜,然后几个人坐着电动三轮车在村里游荡,边挥舞旗子边高声喊“看戏啦,看戏啦”,哪里有戏,旗子就飘到哪里,人们就跟到哪里;有时候还会组织说快板书的艺人在村里巡演,边走边唱以聚拢人气。这些宣传手段,既具有生活气息,又非常有创意。
二、为什么是戏剧节
牟家院村戏剧节点燃了“乡村戏剧节”这一概念,使之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又一可行路径。成功的乡村戏剧节应该具备主题、戏剧、场地、拓展活动、营销五要素,而通过戏剧节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探讨更多问题,总结更多经验。
艺术振兴乡村有众多方式,比如开展大地艺术节,比如建设艺术小镇。比较起来,选择乡村戏剧节的优势,大致有三点: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9/2116/144909154_14_20180921044159192

江湖戏班的现代戏剧《陌上犁》


1.可行性高
特色小镇如今成为乡村振兴的途径,而艺术小镇则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种形式,比如周窝音乐小镇。这类小镇更侧重硬件的建设,需要大体量的资金支撑,从规划建设到落地运营的周期很长,因此政治目的、政策依赖性较强。
并且建设特色小镇,对产业基础的要求较高,比如周窝音乐小镇就是在当地乐器产业兴盛的基础上建设而来。
相比之下,诸如乡村戏剧节、大地艺术节之类的艺术节庆,硬件的建设没那么迫切,消耗的资金体量小很多,也没有产业基础的要求,并且从策划到举办所需时间更短,比如牟家院村这场戏剧节,一年可以举办春秋两回。如果希望通过市场的力量实现乡村振兴,戏剧节更可行。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9/2116/144909154_15_20180921044159301

当地学生演出的儿童剧


2.大众化
大地艺术节最核心的体验在于对艺术品的欣赏;相比之下,以戏剧展演为核心体验的乡村戏剧节更热闹,更有人气,更接地气,更符合大众的休闲需求,理论上有更大的潜在市场。
3.发力点明确
某种程度上,大地艺术节、艺术品展览、音乐节、电影节、戏剧节都可以称为艺术节,但是这样一来就变得空泛许多,无法突出重点;并且都定位艺术节就会消弭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跳进本来可以避免的同质化竞争中(如果都叫艺术节,那么大地艺术节和乡村音乐节就有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尽管乡村戏剧节并不排斥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牟家院村戏剧节为了形成更丰富的体验,也设有童画展,影像展,纪录片展映等项目,但它坚持了“戏剧节”的属性,没有均等地发展每个项目,而是突出戏剧的核心地位并重点发展。在其他艺术形式的对比与衬托下,戏剧的亮点与特色更加凸显。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9/2116/144909154_16_20180921044159410

本地梆子戏


有了专注而突出的定位,就很容易找到重心和发力点,进而形成突破口、引爆点,然后以点带面,汇聚人气,以艺术引领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三、能振兴乡村的戏剧节,核心品质是什么
牟家院村戏剧节具有多种可贵的品格,比如乡土,这里的演出场地都是在村里选择乡土空间,而非建设新的剧场影院,从而将戏剧节对乡村面貌和乡村生活的干扰降到最小;比如多元,戏剧节上演了多种多样的曲目,既有传统的快板戏剧,又有天真稚嫩的儿童节目,还有前卫先锋的现代戏剧。而说到乡村戏剧节的核心品质,是这场戏剧节的在地性,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9/2116/144909154_17_20180921044159676

在“乡土剧场”上演的现代戏剧:大地上的无名者


第一,演出团体、志愿者与村民同吃同住,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寻找灵感,创作戏剧,因此这些作品就会更积极地应用当地民俗历史等文化,更积极地反映当地村民的生活状态。
第二,演出的场地全部选在村里的众多闲置空间或者公共空间,比如梨园里、大集上、垃圾场边,甚至田地里的大坑中,可以说这里的戏剧节就发生在乡村的生活里,而非独立于生活的景观。
第三,村民充分参与,既提供服务,又参与艺术。他们为艺术团体提供食宿,整理表演场地,甚至会参与演出。
四、这场还未成功的戏剧节,对乡村振兴有什么意义
1.树立典型
比起世界闻名的乌镇戏剧节,牟家院村的这场戏剧节意义更深刻:中国有千万个如牟家院一样的普通农村,萧索,衰败,没山没水,没有独特资源,没有特色产业。这场戏剧节至少为众多普通乡村指出了一种振兴的可能性,甚至会刺激我们思考和探索更多振兴的道路与希望。
2.振兴的机会与可能
因为戏剧,这个平凡的乡村有了不凡的可能性;因为戏剧,这座平凡的乡村有了被外界认知的理由;因为戏剧,游客有了前来休闲旅游的动机,出走的青年有了回乡的意愿;因为戏剧,这座平凡的乡村有了振兴的希望。乡村戏剧节的振兴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精神与经济层面——
精神,即文化振兴层面。乡村戏剧节可以丰富村民精神世界,充实村民的日常生活,带给村民不同的视野,也让他们通过艺术认知外界,甚至重新审视这片土地。
经济,即产业振兴层面。乡村戏剧节作为发力点可以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带来人气,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总结来讲,如果希望走艺术振兴乡村的道路,乡村戏剧节绝对值得实践。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州“草台戏班” 走村演出五百多场


2016-09-27 16:03


http://stc.zjol.com.cn/g1/M001F7ECggSBFfqGCaALaehAAK6njWW3BA503.jpg?width=640&height=427


南浔区练市镇,有一支俗称“草台戏班”的民间剧团,活跃在杭嘉湖一带乡间。她们在简陋的戏台上舞动长袖,更多的是一份热爱。十年间,她们走乡串村演出500多场,深受喜爱,久唱不衰。

她们是一群年迈的票友,她们来自农村,聚在一起,不求回报,只是缘自一份对越剧的热爱,她们只希望为乡里乡亲演一出好戏。


http://stc.zjol.com.cn/g1/M001F7ECggSBFfqGAeAQ8ZPAAFHyY5wnps922.jpg?width=640&height=427


舞台后,59岁的富根勤正忙着换装、扮相。她是双林人,在戏中饰演丫鬟。对于许多演员来说,晚年生活就这样在戏里戏外穿梭,多姿多彩。


啥也不图,只要有个舞台就很满足了


双林镇花盘兜村鹢泊庙戏台,72岁的王佩玉她们已经连演了两场,《王老虎抢亲》《狸猫换太子》,晚上最后一场演的仍是经典剧目《碧玉簪》。演出前,王佩玉不停地在后台练场,每一场演出,这位老角都一样地投入。


http://stc.zjol.com.cn/g1/M001517CggSDlfqGH-AT-gRAAICGV7NudY774.jpg?width=640&height=427


开场前,电子屏滚动的字幕显示着请戏的老板和演出的剧目。尹金荣带领的这个乡村戏班已成为一道民间文化独特的风景线。



上一出戏里,王佩玉饰演的是王夫人(王秀英母亲),晚上,她扮的是李夫人,角色不同,但都是老旦。无论是身段还是唱腔,王佩玉都深受戏迷喜欢。

在这个戏班子里,灯光、音响、道具、角色都齐全,每位票友都身兼数职,装台、布景、化妆全部自己来。只不过,他们不是为了生计,而是缘自一份对越剧的热爱。


http://stc.zjol.com.cn/g1/M000949CggSDVfqGL-AMtMwAALBfTgIa-8561.jpg?width=640&height=427


72岁的王佩玉正在后台练场。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艺术魅力。



王佩玉从小就是个越剧迷。年轻时她在村里办拉链厂,抚大膝下三个女儿。 2004年,将厂子交给子女后,王佩玉和镇上几个越剧爱好迷一起,开始筹办戏班。她们找到一些个私企业老板,筹了2万元。到越剧之乡嵊州买了3000元服装,又买了木头做了戏台,就这样,“草台戏班”成立了。起初只有5、6个人,也只能排一些简单的折子戏,后来,她们竟将《打金枝》全场排了下来,便开始对外接戏演出。


http://stc.zjol.com.cn/g1/M001517CggSDlfqGRmAOazTAAMJBssEDuw228.jpg?width=640&height=398


方寸天地间,所有的悲欢离合化作优美的韵律。舞台下是密密麻麻的人群,看得如痴如醉,不时响起的阵阵掌声是对演员们最好的回报。



盛梅芳是练市朱家兜村人,在戏中饰王秀英,扮相清秀。在戏班里,盛梅芳算是新人,进班才6、7年时间,不过,台下说唱念打却也有十来年的功夫。盛梅芳说,平时,她们都是买戏曲碟片照着学,她时常都是对着镜子模仿电视里剧团演员们的每个神情、每个动作。后来,她报了老年大学的越剧班,跟着国家二级演员、著名王派花旦俞建华老师学唱腔。盛梅芳说,有戏唱是最开心的事。只要一有演出,大家再忙都会赶来,啥也不图,就是喜欢,只要有个舞台就很满足了。

乡村戏班热闹了农村文化舞台

曲调婉转,乐音悠扬,身姿绰约,云步轻点。台上演员演得精彩,台下的观众听得痴醉。

她们呈现的一台戏,热闹了农村文化舞台,点燃了乡村人内心深处对于文化的渴望。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老人们最喜欢,也最挂念的也许就是能听上这样一段足以让他们耳熟能详的戏了。


http://stc.zjol.com.cn/g1/M001F7BCggSA1fqGV2AQw98AAMkmBa0WtQ003.jpg?width=640&height=451


演员大多上了年纪,困了就这样在后台休息片刻。常常是几场连演,但都没有怨言。



两天四场,每场爆满,舞台角落都挤满了四方赶来的村民。花盘兜村的演出是当地一位私营业主请的戏。王佩玉说,当地人但凡在生意上成功,都喜欢用这种方式请村民看戏,图的是热闹和喜庆。

有了观众,票友们的兴致也更加高涨。她们自个儿掏钱买了无线话筒,添置了专业行头。镇里也专门为她们提供了排练场地。演出一场接着一场,一个村接着一个村。


http://stc.zjol.com.cn/g1/M001F7BCggSA1fqGYyAOk9TAAJse__tm5k198.jpg?width=640&height=427


演出时,尹金荣正在操控舞台灯光、背景画面。戏班里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作为班主,也时常要跑龙套。



如今负责剧团的是尹金荣,一位远近有名的草根编剧。老尹虽已年过六旬,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创作小戏、小品、大戏70余部,获市以上奖项30多项。其中《瓜园会》获文化部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曾进京献演并入选为全国新农村题材优秀小戏。在老尹的带动下,现在,戏班子共有票友25人,表演水平也大有提高。共排了《五女拜寿》《碧玉簪》等古装剧13部,此外,她们还不时赶编一些现代小戏和小品,讲的都是地方方言,丰富表演形式。剧团如今已成为区、镇各级文化下乡的主角,在当地颇负盛名。

(据《湖州晚报》,原标题《乡村有戏》,原作者吴建勋。编辑沈洁)




民间戏班在农村大妈出殡这天演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蒲剧《十上香》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abcdefg杨荥 发表于 2019-6-28 21:39
浙江农村,这些民间越剧团凭什么照旧红火?
上观新闻 作者:孔令君

演员收入可观,比四川民间戏班不知好了多少倍。

发表于 2019-7-2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方“火把”都可怜!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