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榨地名起因
宋《太平寰宇记》载:临邛郡“火井(县)有水(液体状的石油),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注:石油之名出现在明代,故宋人将液体状的石油视为“水”。)
是说:出产天然气的火井县,同时也出产液态的石油。当时临邛郡的人民,普遍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好像拿着点燃的蜡烛一样。
可以这样认为:火井县在宋代时便出现了油井。而“油井”的地名,曾经出现在清末民初的一道路碑上:“此路上起油井,下至木梯。”即今油榨至玉溪河的“油玉路”首段——地名“大火地”处。
据调查,此“油井”在油榨场一段的火井河中,古人在冒石油的点位上,以石块砌成方形井壁与河水相隔,夏季洪水淹没时冒油花,乡人称为油榨沱,并且在元世祖至元12年(1284)撤销火井县时,将原县治处的清河场,更名为油榨沱。1950年前后,村人仍取油榨沱中石油装入竹筒当作火把照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因改建黄鹤桥引水坝时毁没。
而《民国邛崃县志》亦记载:“油榨沱,唐时火井县旧治……据乡人云,油榨沱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晴时清晰可见,夏天气温高时,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佐证了宋《太平寰宇记》中“火井(县)有水(液体状的石油)”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