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古代美

邛崃市新一轮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来了,你有那些好建议,快快提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9-11-2 19:24
俗话说得好:“不会做鞋,旁边有样!”

猜测领导们可能更多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问题的,而网友们大多则是从历史文化方面考虑问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9-11-2 19:45
吃透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精神很重要,全民参与更重要!

凡丁老师说得好,点赞!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初邛崃县乡镇区划情况1950年10月)
--资料来自《邛崃县志》93版
全县划分为9个区, 设47乡
城关区改称第一区,。
第一区区所设文君井公园内,辖4个街公所。
第二区区所设固驿,辖东安、东岳、太平、新安、宝林、固驿。
第三区区所设牟礼,辖永丰、观音、高埂、牟礼、回龙。
第四区区所设羊安,辖人和、泉水、羊安、傅庵、冉义。
第五区区所设桑园,辖拱辰、西禅、桑园、君平、白鹤、西和。
第六区区所设大兴,辖中兴、三坝、马湖、大兴、安顺、水口、石坡。
第七区区所设平落,辖大碑、下坝、大通、卧龙石头、平落、孔明。
第八区区所设夹关,辖道佐、龙安、天台、临济、夹关、太和。
第九区区所设火井,辖高兴、火井、油榨、三和、何家。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邛崃县区划情况
                         ---资料来源《邛崃县志》93版

公社化低标准以后,1962年10月,原蒲江地区划出,复置蒲江县。
邛崃县此时设3镇、42个公社;
城关镇、固驿镇、平落镇;
羊安、泉水、红光、回龙、冉义、傅庵、固驿、前进、太平、战斗、新安、东安;
南河、白鹤、拱辰、双江、宝林、桑园、君平;
卧龙、孔明、下坝、平落、石头、临济;
夹关、道佐、太和、火井、油榨、高何、三和、新民、天台;
水口、石坡、大同、安顺、三坝、西江、西河、马湖。
1965年2月19日,安顺、三坝两个公社划归大邑,全县为3镇、40公社。1965年5月,双江公社划归东安公社,全县共39个公社。
1966~1978年,行政区划无变动。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邛崃县区划情况
(改革开放初改人民公社为乡镇时期)
---资料来源《邛崃县志》93版
1980年秋,进行社改乡的试点,首先将前进、桑园、君平、平落、新民5个公社的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1981年底全县实行社改乡,两区、3镇不变。全县共40个乡、483个村、3576个村民小组,。
1980年地名普查时又更改了7个乡镇的名称:
城关镇改为临邛镇,
太平乡改为高埂乡,
君平乡改为南君平乡,
西江乡改为茶园乡,
三和乡改为银杏乡,
新民乡改为南宝乡,
红光乡改为牟礼乡,
1983年,西河乡更名为西桥乡。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国初—2013年邛崃区划情况
            --资料来自网络
建国初,划四川为川西、川东、川南、川北4行署区,行署下设专区,邛崃县属川西行署区的眉山专区管辖。1952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邛崃县划入温江专区。1959年2月15日,邛崃县与蒲江县合署办公。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蒲江县,合称邛崃县。1962年11月1日起,又恢复两县建制。1968年9月,改温江专区为温江地区,邛崃县属其管辖。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将所辖邛崃等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1994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邛崃县,设立邛崃市(县级),以原邛崃县的行政区域为邛崃市的行政区域。市政府驻临邛镇。
1996年,邛崃市面积1377.4平方千米,人口约63.6万人。辖16镇17乡:临邛镇、水口镇、火井镇、冉义镇、平乐镇、石坡镇、牟礼镇、回龙镇、夹关镇、羊安镇、固驿镇、前进镇、临济镇、桑园镇、高何镇、高埂镇、大同乡、下坝乡、马湖乡、天台乡、太和乡、孔明乡、石头乡、卧龙乡、宝林乡、油榨乡、泉水乡、战斗乡、南君平乡、茶园乡、南宝乡、银杏乡、道佐乡。市政府驻临邛镇。
1999年,邛崃市辖18个镇、15个乡:临邛镇、固驿镇、羊安镇、牟礼镇、桑园镇、平乐镇、夹关镇、火井镇、水口镇、冉义镇、回龙镇、高埂镇、前进镇、高何镇、石坡镇、临济镇、卧龙镇、泉水镇、战斗乡、茶园乡、宝林乡、孔明乡、石头乡、下坝乡、天台乡、太和乡、道佐乡、油榨乡、银杏乡、南宝乡、大同乡、马湖乡、南君平乡。(486个行政村、26个居委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邛崃市常住总人口631577人,其中:临邛镇162715人,羊安镇22957人,牟礼镇27120人,桑园镇13310人,平落镇22192人,夹关镇17996人,火井镇13183人,水口镇14328人,固驿镇30535人,冉义镇26850人,回龙镇20459人,高埂镇19707人,前进镇22825人,高何镇11582人,石坡镇7340人,临济镇9003人,卧龙镇14818人,泉水镇13923人,战斗乡20581人,茶园乡12900人,南君平乡13277人,宝林乡15982人,下坝乡8516人,石头乡11208人,道佐乡8301人,太和乡8874人,天台乡6466人,油榨乡13400人,银杏乡6639人,南宝乡3724人,大同乡10065人,马湖乡8643人,孔明乡12158人。
2004年9月8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40号)批复同意撤销泉水、兴贤、石坡3个镇及下坝、南君平、马湖、银杏、太和、石头6个乡。将原泉水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羊安镇;羊安镇政府驻羊安场。将原下坝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平乐镇;平乐镇政府驻平乐场。将原兴贤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牟礼镇;牟礼镇政府驻牟礼场。将原南君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桑园镇;桑园镇政府驻桑园场。将原马湖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水口镇;水口镇政府驻水口场。将原银杏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火井镇;火井镇政府驻火井场。将原太和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天台山镇;天台山镇政府驻天台山场。将原石头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临济镇;临济镇政府驻临济场。将原石坡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同乡;大同乡政府驻大兴场。
2004年,邛崃市总面积138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59人/平方千米。辖临邛、固驿、平乐、羊安、火井、夹关、水口、桑园、牟礼、冉义、回龙、高埂、前进、高何、临济、卧龙、天台山、宝林18个镇和道佐、油榨、茶园、南宝、大同、孔明6个乡,共有25个社区、485个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邛崃市常住总人口612753人,其中:临邛镇185430人,羊安镇39847人,牟礼镇42538人,桑园镇24749人,平乐镇30937人,夹关镇17374人,火井镇16731人,水口镇19524人,固驿镇29496人,冉义镇25093人,回龙镇20616人,高埂镇19993人,前进镇19105人,高何镇9381人,临济镇15203人,卧龙镇14207人,天台山镇12433人,宝林镇13300人,茶园乡11859人,道佐乡7080人,油榨乡10822人,南宝乡3546人,大同乡13130人,孔明乡10359人。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22号)批复同意撤销临邛镇,设立临邛街道。调整后,全市辖1个街道、17个镇、6个乡。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撤乡并镇不可一撤了之
   
     遗留在各个乡村的场镇,承载着乡村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人们的乡愁,牟礼镇的仁和乡虽然撤销了,但还时不时有作家在书写它的过去,因此,习总在乡村振兴的会议上多次强调:乡村振兴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过去,石坡镇被撤销后,名字也消失了,有关部门把石坡场命名为“大同乡老街”,原来的大同乡就没有老街吗?一个大同乡变出两个老街来:一个老街在本地大兴场,一个在7公里之外的石坡,这个命名显然有问题,这是让老百姓摸不着头脑的命名,直接用“石坡场”不好吗?

     建议在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中,对这些撤乡并镇的场镇的地名开展充分调研,进行论证,可以保留的,用“场”来保留。对社会进行公布,在地图上进行标注。使有历史、文化和地理意义的场镇的地名保留下来,让家乡历史文化得以延续,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建议将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配套措施来同步进行。

发表于 2019-11-7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19-11-7 09:37
撤乡并镇不可一撤了之          遗留在各个乡村的场镇,承载着乡村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人们的乡愁, ...

       我对撤乡并镇后政府驻地该在哪里的看法
       一、尊重历史地名;二、尊重群众习惯;三、保留历史地名;四、使用政府所在地历史地名。
       在如何命名政府名称和政府驻地问题上,不能奢想“鱼和熊掌兼得”,顾此则失彼是一定的结果。
       环视周边三县——大邑、蒲江、新津,所有镇乡政府名称和驻地都名实相符,他们的做法就是我们的榜样!
       如果邛崃特立独行,搞什么折衷方案,硬要把政府名称和政府驻地张冠李戴的话,后果是进一步把邛崃地名搅乱,不仅让大家摸不着头脑,还给诸如交通、通讯、企业广告、旅游、寻人、觅地、身份证信息不符等等,制造诸多问题和麻烦!
       举例说明其道理
       纵观历史上的中国古都甚多,虽然都是华夏中国的都城,但没有一个统一叫“中国”名称的都城。而从古至今的人都明白,汉唐时期的都城在长安—西京,北宋都城在开封—东京,明初的都城在金陵—南京,明中早期和清代至现代的都城在燕京—北京。
       当中没有一个未保留原历史地名的,否则今天的人怎么研究历史?
       其中
       宋代赵构迁都杭州后史称南宋,但是统称为宋朝,赵构并未把东京或者开封的地名搬到杭州,而是将杭州作为都城,杭州仍然称为杭州;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都城设在金陵史称南京,仍保留金陵地名。明成祖朱棣迁到燕京定都北京时,并未把南京或者金陵地名搬到燕京。
       又如
       国民政府在南京,当日本人南京大屠杀后,蒋介石将重庆作为陪都,也没把重庆改为南京或者金陵嘛?
       再试问
       假如说我国首都要迁都的话,会不会有人主张把北京的地名跟着搬呢?!
       说明:此仅是假设,以此道理说明,历史地名不能够乱搬!
       故
       我的主张是:无论天大的“理由”,既然以地名作为政府名,其驻地就应该名实相符!
                                                                                       2019/11/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9-11-7 12:32
我对撤乡并镇后政府驻地该在哪里的看法
       一、尊重历史地名;二、尊重群众习惯;三、保留历 ...

凡丁老师的四点建议很好,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作出科学的决定。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9月这次撤乡并镇表述科学,用来称呼政府驻地
        
      2004年9月8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40号)批复同意撤销泉水、兴贤、石坡3个镇及下坝、南君平、马湖、银杏、太和、石头6个乡。将原泉水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羊安镇;羊安镇政府驻羊安。将原下坝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平乐镇;平乐镇政府驻平乐。将原兴贤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牟礼镇;牟礼镇政府驻牟礼。将原南君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桑园镇;桑园镇政府驻桑园。将原马湖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水口镇;水口镇政府驻水口。将原银杏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火井镇;火井镇政府驻火井。将原太和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天台山镇;天台山镇政府驻天台山。将原石头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临济镇;临济镇政府驻临济。将原石坡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同乡;大同乡政府驻大兴
    另外,被撤销的场镇建议也用XX场来表述较为科学合理,避免地名混乱。如马湖被撤销就叫“马湖场”,水口被撤销就叫“水口场”。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11-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还是很关心家乡的,欣慰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19-11-7 21:51
大家还是很关心家乡的,欣慰

感谢大石老师的关注和鼓励,邛崃论坛网友们能积极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作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值得点赞。

发表于 2019-11-9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政府和驻地名称应当相符才对,同时该行政区划内的所有历史地名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方不至于将各历史地名湮灭!也不影响该区域内任何地方的宣传或者利用价值。
       因为每处地方都有独自的历史和文化。比如南宝山本名乱包山,其实是地质构造过程中形成的向斜、背斜奇特地貌,如果请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或者大学地质专家考查的话,说不定可以开发成一处:乱包山地质公园。并且拉动周边的山水和民俗旅游,这才是该地名的真正价值。
       前提是南宝山镇与火井镇合并,恢复“乱包山”的历史地名。
       而乱包山本来属于油榨乡,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劳改农场时,即是油榨乡政府出面与县政府达成协议办起来的。1960年前后,乱包山劳改农场所产的烤烟叶堆放于天罡祠前的廊桥中,从而引发火灾,致使该廊桥被烧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丁老师“我认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政府和驻地名称应当相符才对,同时该行政区划内的所有历史地名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方不至于将各历史地名湮灭!也不影响该区域内任何地方的宣传或者利用价值”的建议很好,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了凡丁老师讲黄山市在保护历史地名方面做得很好,恰好下午读了一篇《加强地名管理  做亮地名文化的文章,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地名问题有很多借鉴之处,值得大家认真细读,对照反思,调整策略。该文如下



      加强地名管理  做亮地名文化
                                                                                                     中国社会报2019-11-09
                                                 作者:林马贤 杨啸晨 潘时常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社会公共文化产品,人们的日常交流交往离不开地名。做好地名管理、做亮地名文化工作,对于服务经济建设、方便社会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旧城改造,传统地名消失严重。一是部分文化地标、饱含乡愁的老地名未能得到有效传承。以江苏省泰州市来说,千年“歌舞巷”变为“世纪新城”,繁荣数百年的大林桥街区变成“财富广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泰州人“根”的意识,令人心痛。二是现存老地名宣传解读力度不够。如城中历史街区的阮巷,唐代诗人喻凫在《京中得子侄书》曾云:“远书来阮巷,阙下见江东”;八字桥街区的十胜街,因南唐晚期赵匡胤率军在此作战,一连打了多个胜仗而得名。诸如此类的故事比比皆是,但至今尚无一块地名解读牌,使泰州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个性难以彰显。三是消失的老地名再利用程度不够。近年来,该市陆续编印了《泰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泰州地名故事》等丛书,对地名保护是一件好事,但大量有历史沧桑、有现实价值的地名仅存在于故纸堆中,未能在城市的改造和新建中给予保护性利用。
新城扩张,地名乱象较为普遍。一是重名现象给百姓带来不便。市区采用“迎春”二字的有“迎春路住宅区、迎春小区、迎春花园”,采用“世纪”二字的有“世纪家园、世纪新城、新世纪花园”,这些名称相似度极高,但不在同一片区,给邮递、外卖等行业和外地客人带来众多不便,常闹出不必要的误会。二是新地名缺乏文化品位。一些开发商为了楼盘有新的卖点,取名追求“大、洋、怪”,如崇洋媚外的“东方巴黎城”,带有封建色彩的“皇家花园、皇家美墅、御景公寓、御园”,还有地处偏远名不符实的“泰州广场”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普通的小区楼宇或商业楼盘。三是滥用城市地标名称。古时泰州因地形酷似凤凰,因而留下了“凤城”的美誉。近年来,“凤凰”二字如雨后春笋,蜂拥而起。早在南宋时期,文天祥曾留下“惊传赶马到塘湾”的诗句,而在2006年撤镇改街中,已用千年之久的“塘湾”二字却被废弃,改为“凤凰”街道。行走市区,与“凤凰”有关的小区更是遍地开花,这些名称大多仅有一两字之别,令人如入迷雾,难以辨识方位。

      多头管理,地名规范程度不高。地名的命名,涉及众多部门。从程序来讲,应由具体单位申报,经民政局地名办批准,公安局、城管局等部门设立标牌。但实际操作中程序并不严格,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名城的地名工作发展失范。一是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管理机制;二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进展缓慢;三是具体操作者地名业务和文化素养不高且缺乏把关。前段时间,曾把公示命名的“芦洲”桥的桥名刻成了“泸州”,把“润泰”桥的桥名刻成了“润秦”,把“永晖路”标牌制成了“永辉路”而被网络曝光,引起热议。

对策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一是调整规委会成员名单。建议增加民政(地名)部门为规委会成员,明确相关职责,今后凡涉及地名管理相关工作(包含命名、更名,道路、桥梁、游园、河流的标志指示牌设计等)由民政局地名办提出(或参与制订)预审方案,与地名有关的规委会和城建工作会议可与地名委员会会议一并召开。二是优化地名智库体系。通过公开招募与单位推荐,聘请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热心地名工作、熟悉地名规范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等的专家学者和关注地名工作的社会人士,建立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三是聚合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成立地名文化研究会和地名文化研究所等多类研究机构。
         完善政策配套,提供规范支撑。一是抓紧制定地方地名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文件。二是尽快编制《地名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并根据总规制定详规和实施方案。三是规范地名报批审批程序。修订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程序,严格执行各区地名工作由市地名办统一扎口管理的报批程序,在办理建筑物、住宅区规划许可证、公安落户办证、工商营业执照等时,明确地名主管部门核发的《标准地名使用证》为前置条件,从源头上解决随意冠名、盲目贪大求洋、名不符实的顽症。四是加大地名的监督检查力度。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民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和发动学生组成“啄木鸟巡查团”,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地名进行巡查,及时发现损毁和错字,规范地名译写和用字读音,借助数字化城管平台,落实整改单位,规定整改时限。
       加快开展试点,推进重点工程。一是在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街区,实施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地名标识和文字标牌解读工程。二是在开放景区河道桥梁,实施所有桥梁名称的中英文标牌解读工程。三是在重要旅游节点实施旅游地图指示标牌工程。四是在行政片区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向标志指示牌工程。五是利用公交人流量大的特点,实施地名文化宣传深化拓展工程。六是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地名标识工程。
        推进基础研究,创新宣传普及。一是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通过发布课题和经费投入等多种手段,支持各类研究机构和各界人士参与地名研究,推出一批有质量的研究成果。二是彰显地名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有效传承历史地名文化,弘扬红色地名文化,推动地名文化与文旅结合,滋润红色民风,设计红色地名文化旅游专线,开发红色旅游,力争通过地名的命名来印记历史痕迹,留住乡愁和记忆,为各地固“根”铸“魂”。三是在宣传普及上开拓创新。报刊、电台、电视台及新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办栏目、专题,深入阐述地名文化内涵。同时,围绕社会热点,主动提炼话题,引导网媒和有写作能力的人士参与网络讨论,及时将好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向社会释放,用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政局、泰州市政府办)

发表于 2019-11-1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9-10-28 18:03
关于撤销南宝山镇其范围并入火井镇的建议
                                              ...

       根据(11月10日)最新调查更正:
       5、唐代的火井县城西面和北面土城墙沿:天罡桥、石羊岗山脚,墩子上,梁岗以南、黄鹤桥以北,东面和南面无城墙,但是分别利用火井河和黄盐溪作为护城河。整个火井城略呈椭圆形,周长约6里,天罡堰穿城而过,如今还在使用。

发表于 2019-11-1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9-10-29 11:15
油榨地名起因
       宋《太平寰宇记》载:临邛郡“火井(县)有水(液体状的石油),郡人以竹筒盛 ...

       根据(11月10日)最新调查,将“可以这样认为……”
       更正补充为:
       可以这样认为:油榨地方在汉代时便出现了油井。而“油井”的地名,曾经出现在清代至民国的一道路碑上:“此路下起油井,上至木梯。”即今油榨至玉溪河的“油玉路”首段——地名“大火地”处。
       据调查,此“油井”在“油榨沱”一段的“黄盐溪
中,古人在冒石油的点位上,以矩形砖(形制应是汉砖)砌成圆形井壁与河水相隔,深度约5、6尺,直径约2尺。1950年前后,仍偶有村人取油井中的石油装入竹筒当作火把照路,后来无油。
       新碾子主人之子杨明元(现年74岁)幼时曾经没入在夏季被洪水淹没过后的油井中,探视过此油井的结构。
       元世祖至元12年(1284)撤销火井县时,将原县治处的清河场,更名为油榨沱。
       而《民国邛崃县志》亦记载:“油榨沱,唐时火井县旧治……据乡人云,油榨沱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晴时清晰可见,夏天气温高时,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
       以上记载和地名以及民间记忆,佐证了宋《太平寰宇记》中“火井(县)有水(液体状的石油)”的记载。

     “此路下起油井,上至木梯。”注:
     “木梯”即木梯栳(或为“垴”字),是邛崃去大川的必经之地。从水口场经彭家营可到木梯栳;从油榨场经马河坝、大火地、高山庙亦可到木梯栳,而且是直线,但是很艰险,背夫们要背负重物爬上一道几乎垂直的、圆木搭建的木梯才能上到木梯栳地方。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11-17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初期,设火井区,区公所驻高家场。另外还有何场,高兴场,三和场,油榨场。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撤乡并镇注意“肥瘦”互补
        如今有一句时髦的话:“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千万赚百万, 跟着乞丐会要饭!”。 现实生活中, 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 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 决定你的人生成败。

       同样道理,撤乡并镇不能富裕的乡镇和富裕的乡镇合并在一起,落后和落后的乡镇合并在一起,那样会肥的更肥,穷的更穷。应该注意“肥瘦”互补,山上的往山下并,沟里的往沟外并,交通闭塞的往交通便捷的并,经济欠发达的往较发达的并,发达的带动落后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发表于 2019-11-17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
       地名不仅是符号,更是分散于各处大小不同的地理标志。不同地方的地名,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不一样的文化,还寄托着本土人对故土的情怀、眷恋、思念,以及游子寻根问祖的依凭等等无尽的乡愁。
       所以,镇乡行政区划调整后,政府和驻地名称应当相符才对,同时该行政区划内的所有历史地名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方才不至于将各历史地名湮灭,更不会影响该区域内任何地方的宣传或者利用价值!

       注:此为古代美老师所转发《邛崃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方案(草案)》后我的最后一次跟帖,感谢大家对我所有跟帖的关注和支持!
       随后我即将补充修改后的《关于撤销南宝山镇其范围并入火井镇的建议》和三篇参考附件,一并发至邛崃市民政局邮箱:86903226@qq.com
       此后我便着力于校注我的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
       与网友说一声:再见!
                                                                                         2019/11/17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