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凡丁老师讲黄山市在保护历史地名方面做得很好,恰好下午读了一篇《加强地名管理 做亮地名文化》的文章,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地名问题有很多借鉴之处,值得大家认真细读,对照反思,调整策略。该文如下:
加强地名管理 做亮地名文化
中国社会报2019-11-09 作者:林马贤 杨啸晨 潘时常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社会公共文化产品,人们的日常交流交往离不开地名。做好地名管理、做亮地名文化工作,对于服务经济建设、方便社会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旧城改造,传统地名消失严重。一是部分文化地标、饱含乡愁的老地名未能得到有效传承。以江苏省泰州市来说,千年“歌舞巷”变为“世纪新城”,繁荣数百年的大林桥街区变成“财富广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泰州人“根”的意识,令人心痛。二是现存老地名宣传解读力度不够。如城中历史街区的阮巷,唐代诗人喻凫在《京中得子侄书》曾云:“远书来阮巷,阙下见江东”;八字桥街区的十胜街,因南唐晚期赵匡胤率军在此作战,一连打了多个胜仗而得名。诸如此类的故事比比皆是,但至今尚无一块地名解读牌,使泰州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个性难以彰显。三是消失的老地名再利用程度不够。近年来,该市陆续编印了《泰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泰州地名故事》等丛书,对地名保护是一件好事,但大量有历史沧桑、有现实价值的地名仅存在于故纸堆中,未能在城市的改造和新建中给予保护性利用。 新城扩张,地名乱象较为普遍。一是重名现象给百姓带来不便。市区采用“迎春”二字的有“迎春路住宅区、迎春小区、迎春花园”,采用“世纪”二字的有“世纪家园、世纪新城、新世纪花园”,这些名称相似度极高,但不在同一片区,给邮递、外卖等行业和外地客人带来众多不便,常闹出不必要的误会。二是新地名缺乏文化品位。一些开发商为了楼盘有新的卖点,取名追求“大、洋、怪”,如崇洋媚外的“东方巴黎城”,带有封建色彩的“皇家花园、皇家美墅、御景公寓、御园”,还有地处偏远名不符实的“泰州广场”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普通的小区楼宇或商业楼盘。三是滥用城市地标名称。古时泰州因地形酷似凤凰,因而留下了“凤城”的美誉。近年来,“凤凰”二字如雨后春笋,蜂拥而起。早在南宋时期,文天祥曾留下“惊传赶马到塘湾”的诗句,而在2006年撤镇改街中,已用千年之久的“塘湾”二字却被废弃,改为“凤凰”街道。行走市区,与“凤凰”有关的小区更是遍地开花,这些名称大多仅有一两字之别,令人如入迷雾,难以辨识方位。
多头管理,地名规范程度不高。地名的命名,涉及众多部门。从程序来讲,应由具体单位申报,经民政局地名办批准,公安局、城管局等部门设立标牌。但实际操作中程序并不严格,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名城的地名工作发展失范。一是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管理机制;二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进展缓慢;三是具体操作者地名业务和文化素养不高且缺乏把关。前段时间,曾把公示命名的“芦洲”桥的桥名刻成了“泸州”,把“润泰”桥的桥名刻成了“润秦”,把“永晖路”标牌制成了“永辉路”而被网络曝光,引起热议。
对策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一是调整规委会成员名单。建议增加民政(地名)部门为规委会成员,明确相关职责,今后凡涉及地名管理相关工作(包含命名、更名,道路、桥梁、游园、河流的标志指示牌设计等)由民政局地名办提出(或参与制订)预审方案,与地名有关的规委会和城建工作会议可与地名委员会会议一并召开。二是优化地名智库体系。通过公开招募与单位推荐,聘请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热心地名工作、熟悉地名规范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等的专家学者和关注地名工作的社会人士,建立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三是聚合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成立地名文化研究会和地名文化研究所等多类研究机构。 完善政策配套,提供规范支撑。一是抓紧制定地方地名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文件。二是尽快编制《地名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并根据总规制定详规和实施方案。三是规范地名报批审批程序。修订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程序,严格执行各区地名工作由市地名办统一扎口管理的报批程序,在办理建筑物、住宅区规划许可证、公安落户办证、工商营业执照等时,明确地名主管部门核发的《标准地名使用证》为前置条件,从源头上解决随意冠名、盲目贪大求洋、名不符实的顽症。四是加大地名的监督检查力度。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民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和发动学生组成“啄木鸟巡查团”,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地名进行巡查,及时发现损毁和错字,规范地名译写和用字读音,借助数字化城管平台,落实整改单位,规定整改时限。 加快开展试点,推进重点工程。一是在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街区,实施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地名标识和文字标牌解读工程。二是在开放景区河道桥梁,实施所有桥梁名称的中英文标牌解读工程。三是在重要旅游节点实施旅游地图指示标牌工程。四是在行政片区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向标志指示牌工程。五是利用公交人流量大的特点,实施地名文化宣传深化拓展工程。六是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地名标识工程。 推进基础研究,创新宣传普及。一是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通过发布课题和经费投入等多种手段,支持各类研究机构和各界人士参与地名研究,推出一批有质量的研究成果。二是彰显地名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有效传承历史地名文化,弘扬红色地名文化,推动地名文化与文旅结合,滋润红色民风,设计红色地名文化旅游专线,开发红色旅游,力争通过地名的命名来印记历史痕迹,留住乡愁和记忆,为各地固“根”铸“魂”。三是在宣传普及上开拓创新。报刊、电台、电视台及新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办栏目、专题,深入阐述地名文化内涵。同时,围绕社会热点,主动提炼话题,引导网媒和有写作能力的人士参与网络讨论,及时将好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向社会释放,用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政局、泰州市政府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