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2538457156@qq.c

古火井遗名遗迹新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罡桥下的天罡堰

103943i57s53dvcgtkzf3b.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标识在炕盐坝下路旁

105624uvcy5hi5lh53bv5v.jpg

发表于 2019-11-17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凡丁、邛人一个等老师点赞

踏遍油榨溪流山间,寻觅古今人文经典。
制成时代精美图文,奉献麻辣平民论坛。

    图文并茂,巴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华阳国志》载:“井有二水(古人视液体为水,一为油井之水,一为盐井之水。”若“以竹筒盛(油井之水),其光藏(贮存)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唐《十道要记》载:“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宋《太平寰宇记》载:“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

       以上“井有二水”指油井之水  和  盐井之水。
     “火井有水”中的“火井”,不是指天然气井,而是指“火井县”地方,所谓“火井有水”是说“火井县”地方有石油。
       因在宋代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所著《梦溪笔谈》未刊出以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石油”的名词,故古人将液态的石油视同为水,盐水也不例外。
       注: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他在《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脂水、水、石漆、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后沿用至今。因此物“生于地中无穷”,他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发表于 2019-11-17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171933s7sq11lmov8327bl.jpg
油榨堰坪村周开良老师与他于1999年主倡并捐资、捐物一万多元在堰滩村桃花堰下修建的火井江上黄鹤桥。

发表于 2019-11-17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172522ahivvv5fhiwfttua.jpg

发表于 2019-11-17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url.cn/5SualsJ
周开良老师介绍他主倡修建桃花的原因。

发表于 2019-11-17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16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19-11-17 10:58
为凡丁、邛人一个等老师点赞
踏遍油榨溪流山间,寻觅古今人文经典。 制成时代精美图文,奉献麻辣平民论坛 ...

       感激古代美老师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网络读者阅读、关注和支持!
       感谢邛人一个、崃岭鹤影两位网友通力合作调查,并且跟帖视频和配图!
       此后我将致力于校注我的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
       在此与大家说一声:再见!
                                                                                       凡丁
                                                                          2019/11/17

发表于 2019-11-18 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义奎特别提示:
据古书记载:
1、油榨天罡祠清乾隆时的古碑明白写着油榨是“自唐时古火井处”。这是众所周知,人皆公认的;
2、现有最早文字可考的是“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见199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巴蜀古城邛崃》第152页《利用“井火“世界第一》;
3、西晋人张华(232——300年)所撰《博物志》载:“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武侯往视之后,火转旺……今不复燃也。”。
既然油榨是“自唐时古火井处”,怎么会将数百年前的西汉杨雄、三国诸葛亮也扯到油榨来呢?须知:“诸葛武侯往视之后,火转旺……今不复燃也”,说明诸葛亮“往视之”的火井早在西晋人张华撰写《博物志》之前就“不复燃也”。历史不是凭个人丰富的想像去推断出来的啊!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1054019296 发表于 2019-11-18 03:17
高义奎特别提示:据古书记载:1、油榨天罡祠清乾隆时的古碑明白写着油榨是“自唐时古火井处”。这是众所周 ...

       答高义奎老师
       1、“自唐时古火井处”碑是清乾隆二十八(1764)年天罡祠住持僧“智越”新立,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立。
       新立原因:唐火井令袁天罡原本立过相似内容的碑,但清康熙时有“村民断其负重(即碑座)以作花盆。”
       参见
       清康熙《邛州志》第二卷41p“火井旧县”条:“州治西南八十里(注:当时的古丈长度),隋大业年间置,元世祖并入邛州,今其地尤称火井,唐火井令袁天罡残碑尚在,曾有村民断其负重(即碑座)以作花盆者,立毙焉。”
       而“自唐时古火井处”明显是说:唐代时火井县城设在此处,我的说法没错吧?
       2、查扬雄的《蜀王本纪》无:“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的内容,而且也不会有此内容,因为与商周同时期的古蜀国,还没有“临邛”这个地名,“临邛城”是在公元前311年的先秦时期才建的。此前“为梁洲之域,其地为蜀国。”
       3、感谢你将“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出处说清楚是:西晋人张华(232——300年)所撰《博物志》记载的。过去有人认为是出自扬雄《蜀都赋》注中,但查《蜀都赋》无此内容。
       好比有人说“石油”一词出现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而我也曾未加思索地引用过,后来感觉不踏实,再查“石油”一词在北宋科学家《梦溪笔谈》中首次出现,并沿用至今,之前石油有“腊水”等若干种名称。
为了不至误导读者,于是我立马更正。
       至于“井在县南百里”,是晋代的长度单位,度量衡在各历史时期和各地不尽相同,但一般说从秦至明代1市尺的长度约合今23.1CM。
       4、
“诸葛武侯往视之后,火转旺……今不复燃也”的记载,不正说明诸葛亮视查火井时改进使用天然气方法—用考古发现的“石槽子”和陶管导引到炕盐坝去炕盐的吗?       现代考古可以改写历史甚至填补历史是肯定的!
       由于各种原因,古籍记载不清楚或者没记载的现象较多,现代考古却可以改写历史甚至填补历史,而任何考古工作者的确需要“丰富的想像和推断”证实历史,不信的话你
看看央视《探索发现》栏目之类节目。
       正因为我不是考古队的,所以才向邛崃市文物局建议对“古火井遗名遗迹”进行考古发掘。目的是全面弘扬古临邛是最早利用天然气和石油的地方!你说对吗?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唐《十道要记》载:“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十道要记》作者贾耽(730-805)字敦诗,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六朝元老,地理学家、政治家。
       此处的“火井”,不是指天然气井,而是指“火井县”地方,所谓“火井有水”是说“火井县”地方有石油。
       因在宋代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所著《梦溪笔谈》未刊出以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石油”的名词,故古人将液态的石油视同为水。
       比如董伟老师查得西晋张华《博物志》载:甘肃“酒泉郡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而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他在《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各地沿用的水、肥水、石脂水、石漆、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因此物“生于地中无穷”,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从此之后,“石油”一词全世界沿用至今!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