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不休--《师说》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
教书20年,不知道《师说》已教过几遍。但今天重教《师说》,再次备课,却对《师说》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产生了疑惑。作为一篇极富现实针对性的经典议论文,本文应该有鲜明的论点才对。《师说》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我问办公室的同事,第一种认识:第一段第一句话——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种认识: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三种认识:将二者合起来为本文总观点。我又查阅了教参,教参上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说的也较模糊。有人流露出:如此较真有必要吗,不清楚不也教了这么多年了嘛。
我和对桌继续探讨。本文是韩愈针对当时(中唐)士大夫之族耻于学师而作,他理应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第一种认识:如果“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全文的观点,全文不可能只是强调“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种认识:如果观点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者不会不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作为中心论点,而直接把“从师的标准——怎么做”作为中心论点。第三种认识:将两者合起来作为本文中心论点,既然第一种认识不成立,将二者合起来的认识也牵强。
我和对桌继续思考。我们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如果是开篇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那韩愈一定是要强调“古之学者必有师”。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应是“学者必有师”才对。
我于是上网搜寻。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真找到了一篇论文——《师说的中心论点及论证思路之我见》,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三期 ,作者是杨素辉。 没想到我们的看法与杨素辉老师不谋而合。杨素辉老师在文中写到: 我认为本文的观点是“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重点不在“古之”上,而在“学者必有师”上,作者提出“古之”二字,目的是反衬当时之人。
经一番探究,终于找到了同道之人,心中有些激动,有些快慰。快慰的是体会了教研的乐趣和成就。 2013.9.22
《师说》论证思路梳理
第一段 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 是什么
人非生而知之者……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简单论证 为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从师标准) 得出结论 怎么做
第二段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摆现状 论危害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对比 “于其子”与“于其身” 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 无常师。是故弟子不必……贤于弟子
进一步论证“从师标准”怎么做
例证法(古人正面例子) 引证法
第四段 交代写作目的 例证法(当代正面例子)
附: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三期
《师说》的中心论点及论证思路之我见
杨素辉
韩愈的《师说》是传统名篇,在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有此文。此文是议论文,这不容置疑;但中心论点是什么,则一直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还有人认为将这两句结合起来,更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对这几种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第二种观点,是把从师的标准作为中心论点,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师说》中也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试问,当时社会的人连从师学习都谈不上,韩愈又怎会去大谈特谈什么从师的标准呢?可见,持第二种观点的人,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此观点是不合适的。第三种观点,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这种说法,还是把从师的标准当作观点,无非加上第一句而已,这样反而让人产生疑问:这篇文章到底在论证什么?我认为也值得商榷。第四种观点,认为题目就是论点,显然大谬不然。“师说”“马说”一类的题目相当于现代文中的“谈骨气”,只是提出论题而已,作者的态度并没明确,怎么会是中心论点呢?这说明持此论者对中心论点的概念非常模糊。
对于第一种观点,丁勤中、赵存志两位老师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能看作〈师说〉的中心论点》(《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依写作目的,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在论证之列。韩愈作《师说》的目的是借此文送李蟠来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发从师学习的原则,弘扬从师学习的传统。作此文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论证‘古之学者’是否‘有师’这一问题。”两位老师据此否定“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我认为两位老师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古之学者必有师”,重点不在“古之”上,而在“学者必有师”上,作者提出“古之”二字,目的是反衬当时之人。两位老师没有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学者必有师”上,也没有看到作者用“古之”二字恰恰是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因而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我认为本文的观点是“学者必有师”。下面结合文章的论证思路来谈谈这个问题。提出观点之后,作者接着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一反问句是就人求学的普遍情况来论证观点,非常有说服力。本段最后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实际是议论文中解决问题部分的关键句,即指出怎样从师。综观第一段,其思路是提出论点,然后加以简单论证,并指出怎样做。
我们知道,议论文最重要的是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议论,所以接下来,作者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现实情况,用三组对比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首先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批判了“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然后将“于其子”与“于其身”作对比,指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是一种糊涂的做法;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因为“耻学于师”,才智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力地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观点。
在针对普遍情况与现实情况分别做了论证后,文章指出了怎样做,即从师的标准:无常师。这句话的意思,与第一段末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意思是一样的,即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谁懂得的道理多,就应该以谁为师,向谁学习。这一段,以孔子为例,十分有力地论证了从师的标准,是对第一段末句的补充论证。
如此来看,本文的论证思路是,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然后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加以论证,并指出应该怎样做“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针对现实情况论证“学者必有师”,这是本文的重点,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议论文中分析问题的部分;第三段是对第一段末句的具体论证,论证从师的标准,即我们所说的议论文中的解决问题的部分;最后一段介绍写作原因。
这样看来,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提倡“学者必有师”,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做了有力的批判,让读者认识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与一般议论文不同的是,本文提出论点后,先简单论证,并指出应该怎样做,然后才进行具体论证,最后再进一步指出应该如何做,如此而已。所以我认为,先前的那些争论,是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杨素辉,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以上 杨素辉老师的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认同,不过,笔者却偏向另一个老师的观点--“人必须从师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