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朝贪腐弥漫、贫富悬殊,如此等等,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西充能有若干年的大发展,若“贵圈”里没有一些拼着命干的人,何能做到?
从50年代到70年代,西充人中没有一个人说西充好的,无论是混得好的混得不好的,土生土长的还是外来的西充人,无一例外全都患了“西充自卑症”。何以?不但太穷太苦太落后,还左得可爱,一次次政治运动,伤害了太多的人,整伤心了。乃至一些出走的人,叶落而不愿归根,宁死他乡而不愿回乡。
现在不少西充人说西充好了,安于现状甚至有点自豪自嗨了。所谓生态经济,中国宜居城市,虽有夸张、吹嘘之嫌,却确实是巨大变化所致。昔日西充与今日西充,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并非虚妄之言。
西充极度贫穷,底子太薄,地方经济捉襟见肘,甚至发不起工资,又没争取到贫困县资格,难有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更不能仅靠搜刮民脂民膏。当年返乡看到农民负担太重,亦曾仗义执言,多次向上反映有关情况,盼能为故里出些力,使乡人少吃些苦更不要受欺压。
当年情况,如此种种,若没有许多人拼着命干,没有一些官员的倾情付出,西充能发展起来么?
本文当事人也并不顺利,当“一把手”的总时间尚不到15年,尤其是大显身手的县建委主任一职,正是年富力强、大展宏图之时,却突然被免职,盖因难以言说的你可以理解的官场原因,更有制度的体制的深层次的原因。否则这“西充城市建设的拓荒牛”,定将会对西充城建乃至县域经济,有更大更好的贡献。
质疑当然可以却不能一概而论,希望能有更多的共识与理解。请细看本文,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