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论诗歌的式微与困顿》
作者:陈丽伟
进入20世纪90年代,诗歌渐渐地从人们的视线淡出,一步一步地离开了人们的生活。当赵丽华的“梨花诗”突然被人们在网络上发现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诗歌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再也不是人们心目中的诗歌了。那种优美的、富有诗意的、富有节奏感、能震撼人们心灵的诗歌不见了,代之而来的却是把一句话分成几行写的、语言直白、充满废话的所谓的诗歌。而且这些诗歌,还是拥有许多头衔的国家级的诗人所写的。面对这样的诗歌,人们有一种被人愚弄、被人欺骗的感觉。于是,人们震惊了!人们愤怒了!这样的废话、这样简单地分行怎能算是诗歌?如果这些能算是诗歌,那就随便是谁都能写诗,随便是谁都能成为诗人。
人们感觉到诗歌和大众的关系在已经疏远,诗歌已经了远离大众;大家觉得诗歌在式微!
不关心人民痛痒,不触及现实生活,更难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这就是很长一个时期以来诗坛的现状。只注重了信马由缰的尽兴发挥,而忽视了对自己、对读者一份应有的责任,这是目前在诗人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把握诗歌的语言,对词语性质进行鉴别和分析,是困扰诗人的一大难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诗人心灵的冲击;诗歌传统观念被屏弃,但新的优秀诗歌标准尚未建立;诗歌的审美观念存在巨大差异,这些都在阻碍着诗歌的发展。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对此感慨万端,“诗歌的审美已经很难达成共识,诗评家对文本的审美评价变得日益艰难,焦虑、浮躁、娱乐浸透了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阅读,中国诗歌传统中那种追求宁静、澹泊、旷达的终极诉求被焦灼感和游戏的快感取代,优秀的诗歌篇章被偷梁换柱,我们浩荡的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路弦对于目前的诗歌现状也有非常确切地评价:“但目前诗人当中好象也有明显的不良倾向:浮躁、起哄,标榜多于思想,模仿多于创造,性欲多于个性,吹捧多于冷静,帮派多于流派……还愣把小儿麻痹说成是天才特点!嗬!耳朵都被他们磨出了茧。”
有人说是大众在堕落,是说现在的人们只知道赚钱,而不再喜欢读诗歌了。但为什么《唐诗三百首》有那么多的人购买,以至于要一而再地出版,而新诗却很少有人问津?也有诗人抱怨大众的阅读水平太差,读不懂诗歌。新诗都已经是大白话了,相对于古诗来说要直白得多,古诗能读懂,新诗却读不懂?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诗人赵丽华和沈浩波都归罪与现在的教育。赵丽华说:“现在这种情况的发生,和诗歌传播方面的问题有关系,和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篇目陈旧有关系,和诗歌传播方面的不接轨有很大关系。”沈浩波说:“从朦胧诗那时候起,中国就没有诗歌教育,大众对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古诗上。”但是,就是在现阶段,从小学到大学,人们从教科书上学到的新诗何止百首,为什么有的诗歌会经久传吟,而有的诗歌却不久即忘呢?要知道能入选教科书的诗歌都是些经典之作。经典之作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泛泛之作。个中的缘由,诗人们思考过吗?研究过吗?诗人们遇事总是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去想一想诗歌自身的原因呢?如果一首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还怕没有读者?还怕大众读不懂?
还是看一看目前诗歌的现状吧。
自朦胧诗以来,中国诗歌就呈现向下的取向,且每下愈况。朦胧诗时,北岛只想做一个人, 姿态比起英雄已经下降了很多;在以韩东为代表的日常主义这里,诗歌再次遭到贬低,开始变得平凡琐屑起来。自于坚以后,加剧了下滑趋势,更日常化了,也更琐碎、更平庸了,更婆婆妈妈了。到了伊沙,更是用一把尿,将黄河的神圣意义“解构”得荡然无存。而到了沈浩波,就更往下了,一直到了“下半身”,到了“鸡芭”。如果说“下半身”还只是跨到了裆部或者肚脐眼附近就不走了的话,到了徐乡愁的“垃圾派”,中国诗歌终于彻底地掉到了地上,变成了垃圾,变成了尿,变成了屎。
刘歌在他的长篇诗论:《后现代主义神话的终结——2004’中国诗界神性写作构想》一文中写道:“——日常主义借口诗要说人话,不肯再代神立言了。他们津津乐道的,不过一些鸡零狗碎、婆婆妈妈的小情感小趣味,并把这些当成了生活的全部。——你们要记住,这就是中国诗歌式微的开始!” “除了向下,还是向下。谁向下谁先锋;一人向下,全派光荣。谁向下最坚决,谁就是真先锋;谁能将向下进行到底,谁就先锋到死。诗人们一个比一个更起劲地自虐自渎,可是一个个又无一例外地把这个当做英雄,以为是在中国诗歌里完成了什么英雄的壮举。这是一个群魔乱舞的艺术世界,是一个“过把瘾就死”的世界,没有任何前途和亮光。这个世界里,除了对生活的怀疑、否定,再没有其他东西。艺术作为一种严肃的事业已经成为过去,生活得以存在的理由和支撑生活前进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被完全抽空,谁也别想再在这个世界里充任法官,大家彼此彼此。可是也不要以为他们真的是“为艺术而艺术”,谁要这样看肯定大错特错,这些东西有明显的社会作用,就是使人更加厌倦和绝望。”
诗歌就是在这些自称是“先锋”诗人的手里,从鸡零狗碎、婆婆妈妈的日常生活,到街头俗语、粗话脏话入诗,一步一步地走向式微,式微成色情诗、垃圾诗,最后式微成诗歌的垃圾。在这些所谓的“先锋”诗派中 ,“橡皮写作”强调废话(口水),“下半身”强调性(鸡芭),而“垃圾派”强调崇低(屎)。如果说“橡皮写作”是一场诗歌语言的式微,“下半身”是一场诗歌题材的式微,那么“垃圾派”就是一场诗歌精神的式微。而这样的诗歌,怎能不被人们唾弃?又怎能会被大众接受?
中国是诗歌大国,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就能发现,诗歌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诗歌在人们的心目中,从来都是神圣的、美好的。每当人们遇到一件美好的事物时,都会发出一声感叹:如诗如画!每当人们看到一副美丽的景色时,都会想到,像一首诗,像一副画。因为,在那些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滋养我们心灵成长的诗篇里,那壮丽优美的山水、热烈饱满的情愫、美妙绝伦的意境,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与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当人们看到美丽的事物时,就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那些美好的诗篇来。如果诗歌里充斥着生殖器,“鸡芭”,满眼都是屎尿,垃圾,怎么让人与美好的事物产生联想!当人们在欣赏美丽的风景时,如果旁边有人在拉屎撒尿、倒垃圾,或者拿出自己的生殖器来自慰,只会让人呕吐反胃,大煞风景。
当诗歌里充斥着生殖器,“鸡芭”,满眼都是屎尿,垃圾的时候,诗人于坚却还在大言不惭地说:“诗歌实际上一直在一个正常的层面上发展。”我不知道于坚的大脑发育是不是正常,他的思维是不是正常,所以他才觉得诗歌里应该满篇都是废话、应该充斥着生殖器,“鸡芭”,应该都是屎尿,垃圾; 所以他才认为“不是诗歌在疏远大众,而是大众在堕落。”而诗人赵丽华和沈浩波还想把这些废话诗、鸡芭诗、垃圾诗塞入教科书中。我怀疑,他们是否想把自己的女儿也培养成象娼妓、荡妇一样,淫声荡叫:再紧一点、再舒服一些;他们是否想把自己的儿子也培养成象色情狂、强奸犯一样,奇声怪叫:一把好奶、又一个平胸。或者向孩子们灌输:“你黑我比你还要黑/你坏我比你还要坏” (见徐乡愁《崇高真累》),抑或向孩子们宣扬:“活着就是人类的帮凶” (见 徐乡愁《中国出了个垃圾派》)。我庆幸,赵丽华终究只是一个不知用什么手段弄来的国家级头衔的诗人,沈浩波只是偶尔写几首诗歌的出版商人;我更庆幸,教育部的那些官员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我认为,诗歌的式微,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诗人观念的式微,社会责任感的式微,说得严重一点,也是诗人道德的式微,人格的式微。由于诗人的狂妄自大,以为诗人都是些天才,所以,诗人伊沙才会说:“诗人,他不简单的是写诗的人,他是人群中特殊的人。他身上有天生的诗意。上帝创造了一部分人,他们更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诗意,他们在语言上能驾驭诗,在行为上也能驾驭诗……诗人有与生俱来的诗意。”“人类只有少数人遗传了这种基因”。诗人卢哲峰也说:“诗歌是天才的事业。”要么是他们有眼无珠,看不见诗坛里“混”的人,鱼龙混杂,“诗人也不是个可以评定的职称,这就导致诗人这个圈子水平良莠不齐,免不了鱼龙混杂。”(沈浩波语)要么是他们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随便乱说。 “现在那种口水诗,就像公共厕所的入口,谁都可以进去。”(于坚语)诗人们不知道每一个公民,对社会都应有一种责任和义务,只注重了信马由缰的尽兴发挥,所以沈浩波才会说:“诗人从来都是并且只能是内心孤独的吟唱者。诗人是自己内心的贵族。”而忘了“诗人比任何人都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这一经典论断。一些平庸的诗人,明知道自己的诗歌没有读者,出于一种“酸葡萄”的心理,所以伊沙才狂叫:“诗人应该有一种决绝,不要老想着读者,不要想着大众的趣味,平庸的诗人才把大众挂在嘴边。”甚至高喊要更狠地抛弃大众!还说:“如果由着读者做现时代的挑选,那最伟大的作家是琼瑶,是金庸。”他不知道,琼瑶和金庸的作品正因为拥有一些读者,才被认为是二、三流的作家;而巴金、茅盾正是被大众认可,拥有广大读者,才被称之为一流作家;那些没有读者、不被大众认可的作家,只是一些不入流的作家。更有一些是人出于“一种迅速引起关注的策略”( 李少君语)为了早日出名,“我们硬是刻意选了些很狠的诗来,选了一些可能会引起别人争议的诗来,在网上先搞了出来,我们心里肯定有一个炒作的潜意识。那些诗在网上出来之后,那网上简直是铺天盖地在吵啊,当时还没有形成杂志,然后我们再把网上的那些辱骂、攻击一并放到了杂志里,《下半身》创刊号就是这么出笼的,从操作上来说,应当说很成功”。(沈浩波语)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诗人,为了出名,刻意写一些能引起人们反感的,“很狠的”色情诗,来刺激人们的神经,招引人们去骂,以达到出名的目的,人们骂得越狠,他们就越高兴,因为他们的出名也就越快。平心而论,他们的操作确实可以说很成功,他们也确实从此出了名,但是他们也从此被钉在了文学史的耻辱柱上。面对这样的所谓的诗人,你怎么能希望他们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汗颜?又怎么能希望他们对“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的卢廷让赧颜?又怎么能希望他们会理解“诗歌不是用笔写的,要用心来创作”。这句名言?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写出像样的诗歌来呢?
本文发表于《海河文化》2007年第4期
《海河文化》地址链接:
http://www.tjqyg.com/news_view.asp?newsid=1217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ordertype=2&tid=438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