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大佛
潼南大佛为佛、道二家共同凿造的一尊大型摩岩饰金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位列“蜀中四大佛”之一,是我国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被中、外文物专家誉为“金佛之冠”。有"看高大到乐山,看精美到潼南"之说。
潼南大佛宋碑载其高八丈,号金仙,故称"八丈金仙",俗呼"金大佛",通高18.43米,头长4.3米,耳长2.74米。结跏趺坐,袒胸,套双领外衣,左手置于膝间,右手平胸,施无畏印,佛身各部分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形态逼真,体态庄严肃穆,双目炯炯传神,气势尤为雄伟。
据碑记所载,潼南大佛寺的大佛,身、首的开凿年代相距甚远。佛首凿于唐咸通元年(860),成于广明元年(880)。佛身开凿始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历时26年,于南宋绍兴二十一(1151)凿成。整座佛像开凿前后共历时290多年。
大佛凿就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为了给佛像饰金,又进一步对佛像加工细磨,该寺僧人法修还远赴泸州,向泸州刺史冯檝化缘。冯檝是一位虔诚的信佛居士,慷慨以俸金用作金饰,还亲自撰文刻碑记事。绍兴二十二年(1152)二月,大佛装銮饰金完成,至此大佛通身贴金。后来,在清嘉庆七年(1802)、同治九年(1870)、民国三年(1914)和民国十年(1921),大佛又先后4次重装金身,至今保存完好,光灿炫目。
在大佛寺东岩陡峭的岩壁上,保存有开凿于隋开皇十一年(591)与大业六年(610)的道教造像三龛,不仅是重庆市最早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西南地区最早的石刻造像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大佛殿
大佛殿又称大像阁,始建时为五檐,尽用琉璃覆盖,灿烂辉煌,是我国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之一,后经历代维修,明朝时改建为七檐。而如此高大的古建筑,所有梁、檩、柱、枋之交接处,据说没用一铁一钉。
大佛殿依山傍水而建,为七檐歇山式建筑,殿高33米,依岩面江,重檐起翘,结构独特,巍峨壮观,令人油然而生“萧寺遥藏白云顶,仰观万仞排嶙峋”之慨。
|